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本土和理想的守望者————白国文的艺术和人生之路

来源:中国传记文学会网址:http://www.zgzjwx.com/

   他是我国当代具有鲜明东北地域个性的乡土题材工笔花鸟画家,也是辽宁地区工笔花鸟画创作的领军人物。他就像一位老农,十分固执地厮守着本乡本土一览无余的平淡。他常常在农家院司空见惯的零乱环境中发现乡土生活蕴涵着的秩序美和地域大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在他40多年的艺术人生中,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而最为显著的就是他创建了“铁岭工笔画派”和“辽河画院”。                                                

—— 题记


  生长于鞍山的白国文在1967年由辽宁省艺术师范学校美术系毕业,分配到铁岭市康平县文化馆工作。从那时起,他就根植于辽北这片沃土,黑土地上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村舍农田、山水人物,都成为他笔下的七彩云烟。

  扎根本土   为理想坚守

   20世纪60年代末,白国文从辽宁省艺术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致力于中国画的研习和创作。他以自然为师,不厌其烦地大量写生,在痛苦中突破,在突破中求新。以培育新人为己任,带出一批执著于艺术的画家队伍。怀着对辽北这块土地的敬畏,他虔诚地实践着苦行僧般的信念,破四季风雨,行七彩人生。

   在辽北这片黑土地上,他娶妻生子,并结出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从最初的坚守到破茧而出,他付出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他突破了古人勾线填色的千古不易,他将西画的明暗、立体、黑白灰、点线面处理得恰到好处,他将传统工笔调到了多元,他依靠画家的胸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素养,完成了最初的艺术创作。

   探寻白国文的艺术之路,我们会发现,是生活成全了他艺术创作的成功。白国文与生活的结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深入,而是真正的沉入;沉下去,入淹其间,数十年如一日。《走过春秋》《高秋图》《老家》、《山里红》等作品无不印证了他有心于生活,生活终不负画家的哲理。

   其次,生活乡土化,与彼此达到了“化境”。白国文从铁岭地域环境到生活习惯、艺术情绪的乡土化,是由浅到深的层次递进,是密切生活,建立关系的一种近似共性的趋合。而这种神行自变,达到化境的画法在当前国内工笔画作品仍不多见。这恰恰在于艺术和生活的结合。他常常能在光秃秃的山梁上找到做为一位画家所关注的惊喜——几簇山菊灿烂,一树红果养眼。面对如火的秋阳和满院晾晒的金灿灿的苞米、红辣椒之类的喜人景象,他一次次受到鼓舞和启发。

  创新工笔画   领军“铁岭工笔画派”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囿于当时的艺术创作潮流,白国文的作品多为水墨写意人物,偶作工笔也多是小品习作。直到1986年调入铁岭画院后,才暂时放下了原已驾轻就熟的写意画法,开始了全新的工笔花鸟画创作。

  深谙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这个道理的白国文,在致力于花鸟画创作之初,就下定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创新之路的决心。但是也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和如何将现代审美观念运用到工笔花鸟画创作中去的矛盾。

  长期的国画艺术实践。使他看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认识到,工笔画要出新意,对传统绘画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是很难做到的。白国文在进行工笔画创新的过程中,在准确地把握传统绘画艺术精髓的同时,适度地赋予它以新的具有时代感的绘画语言。

  在神韵风貌上承袭传统的造型方法;在色彩运用上借鉴西方的;在笔墨技巧和意境营造上学习我国南方的。其作品使人看了既具传统工笔画的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在铁岭画院担当大任时,他带领的团队,用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以“铁岭现象”震动了中国画坛。那张扬的构图,那巧妙的构思,那抢眼的风采,留给世人的是休而不弱,壮而不僵的艺术感受。文艺作品的两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稳妥的处理。真正做到了“写意画是写意,工笔画也是写意”的境界。

  他和铁岭的其他画家们在辽北这片肥沃黑土地上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创作出令世人瞩目的作品,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铁岭工笔画派”艺术风格。

  其特点一是题材上侧重表达浓郁的乡村气息和辽北地域民族风情,以花卉禽鸟居多。画家们不抄袭自然,而是抓住花鸟动物与人的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而强化表达,也就是借景抒情,抒发画家的心里感悟,使花卉禽鸟等本无情之物带有明显的缘物寄情色彩。

  其次在技法上采用工笔没骨。它不用墨线勾勒轮廓,而是直接用色染出物体的体积、深浅和明暗关系,并大胆融入西方科学的绘画技巧,把透视学、光学、素描和色彩与中国工笔画的技法有机结合,经过精心制作,细致刻画而成。

  三是色彩浓重、丰富绚丽、泱泱大度。这些都以极有说服力地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真精神。

  白国文工笔画的独特意义在于,他创造性地处理了地域文化与创作母题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工笔花鸟画过分倾向于以南方的花鸟景物作为表现内容的习惯性做法,把东北风情注入了工笔花鸟画领域,扩大了工笔画的创作视野和所指系统。

  组建辽河画院   打造辽海文化的艺术名片

  2003年,白国文57岁,受盘锦市的诚邀,他举家搬到盘锦,组建辽河画院。孔子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开始周游列国,而白国文先生到盘锦,也是他艺术苦旅中的一个升华。辽河画院,开启了白国文艺术上的第二个春天。

  辽北的苍朴之美与南大荒的辽阔之美形成了自然界的大美,他早期画人物、山水,更喜花鸟。到盘锦后,全国第一大湿地给他提供了无穷的写生机遇。建院伊始,他积极参与辽河文明探源活动,在一路辛苦一路欢歌中一路写生。

  从他的作品中看出画家的底蕴和情商。他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甘做自然之子。他思路稳健,不随波逐流。在商品画冲刺市场的今天,他拒绝画行画,真正做到了“文责自负”。

  他组织了辽河画院的团队及追索者们,进行了无数次的写生和观摩活动。白国文认为,这支团队的每个人都不差基础,差的是突破自我。有的人稍加点拨,就如出家人的“顿悟”,直接找到心灵的彼岸。每次笔会上,他都怀着真诚与敬意,为画家们剖析不足和调整艺术表现方式。这种健康的学术氛围,使这支团队在短时间内修为得到跳跃式提高。他也组织辽河画院这支团队积极参加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开阔视野,在相互学习中,不断完善。白国文作为辽河画院的领头人,在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画家们,辽河画院也很快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辽河画院以工笔画见长,采用传统的艺术形式,演绎着新的时代精神,渗透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魅力,也有着鲜明、直接、富有生活气息的北方工笔画细而不腻,张力很强的地域特征,直接影响着辽河流域等地的一些工笔画家纷纷来盘锦拜师学艺。

  同时,白国文作为北京现代工笔画院的特聘教授,在课堂上,早已经把“铁岭现象”、“辽河画院”的精髓传授给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学子。这种影响对铁岭、盘锦的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是大有裨益的。

  走过春秋   与苦乐同行

  白国文称自从走上艺术创作这条路,绘画便融进了他的生命,虽然挺累,但是依然负重前行。他大半生秉笔作画不止,从现场速写、创作草图到参加国展的鸿篇巨制,精品力作有千件之多。35岁时,为完成“雪沃长白”一幅画,3个月时间,他的鬓发就染上了霜。画出一幅好画谈何容易,但是他却乐此不疲。

  他曾专攻写意人物,并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他的人物画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多次获奖。这之后,他还涉猎过油画、水彩、连环画等画种,所画花石鸟兽尽显他坚毅豪迈的品格。

  1989年,白国文做了一幅《大风图》参加全国七届美展,令美术界同仁眼前一亮。画中五只极为工细的雄鹰神态各异,威风八面。当时大师们如潘天寿、李苦禅等人以大写意的手法表现雄鹰,而他却改用工笔画法,将五只雄鹰表现在画面上,个性流露,极尽其妙。

  他的《大风图》多以传统的没骨画法,同时又融进了西方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在美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对工笔花鸟画的创新,在省内外、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的国画作品《雪沃长白》、《李逵探母》、《山里红》等近20件作品在全国大展上展出;《我们的天地》、《一夜春风》等作品在辽宁省、东北三省、全国美展中获奖;《大风图》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熏风》入选全国第二届工笔画展;《长白五月》入选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等,艺术成就堪称卓著。

  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画作在国外也得到了广泛的赞誉。1993年,在新加坡紫云斋画廊举办的“中国工笔重彩画四人联展”中,白国文展出作品50件,同行的三位铁岭画家被新加坡人称为“关东四杰”,所展的百余幅作品在展出期间销售一空。

  他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个人工笔花鸟画展,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但是面对这一系列的荣誉和称赞,白国文没有迷失方向,却显得十分平静。他说:“画家就是画自己对万物灵性的感受,一花一世界,一石一乾坤。用画笔记录每一刹那的感动,便是人生之大乐事。”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