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媛:传奇式的统帅和战士来源:学会 ——《大海——记朱德同志》评鉴 刘白羽:《大海——记朱德同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313页,207千字。
【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北京人,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及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文化部部长,大军区副职,中国传记文学学会首届会长。 【作品简介】 这是一部长篇传记文学。作者记述自己和朱德亲切接触的深刻印象,展现了朱德像大海般波澜壮阔的前半生的经历。书中曲折迂回,起伏跌宕。写了朱德在辛亥革命后,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朱德在海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德国和苏联的斗争生活;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开辟了中国革命根据地;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朱德与张国焘展开斗争,终于率领红军到达陕北,而后,亲自指挥八路军参加抗日战争,建立太行根据地,开展伟大的敌后游击战争。书中多处记录了朱德的自白,使这部书既是传记文学又是抒情散文。 【作品点评】 刘白羽的《大海——记朱德同志》于1984年定稿,它的初稿在抗战时期写于延安。手稿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抄走,差点失落。祁念在“文革”中冒着生命的危险将这份手稿珍藏了13年,最后完整地交给了原作者。作者刘白羽在“文革”结束后,焕发出新的艺术青春,修改完成了这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以饱蘸激情的笔触写出朱德上下求索,由农民到旧军官到共产主义者的升华,清晰地描绘出朱德革命思想发展的轨迹。 朱德参加革命近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 本书作者从1939年春天来到太行山接触到朱德,开始进行采访写作,从朱德幼年写起,直到1941年1月作者离开太行山回到延安结束。历时近两年,这期间作者以他的亲眼所见、朱德的回忆口述和采访朱德身边的人等方式,全面、立体地展现出了朱德的革命业绩和精神风范。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朱德是从一名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朱德从青年时代就萌发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立下了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志向。“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这是朱德青年时代的豪迈誓言。1909年,朱德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不久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参加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云南起义以及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中,朱德驰骋疆场,战功卓著,成为滇军名将。然而,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能使中国摆脱黑暗。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五四运动的兴起,使朱德在徘徊和苦闷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1922年,他毅然抛弃高官厚禄,远涉重洋,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并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从此,朱德义无反顾地走上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的伟大道路。 无论革命环境如何险恶、处境如何艰难,朱德都立场坚定、毫不动摇,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坚信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必定胜利。而且越是危难关头,越是多事之秋,越能显示出他沉着果敢、大智大勇的卓越才能。书中第十三章《火种》写道: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艰难而又壮丽的一页展开了,朱德的革命生涯中,非常辉煌灿烂的一页展开了。南昌起义失败,只剩一支孤立无援的部队面临土崩瓦解的危局。但朱德满怀信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在队伍的前头,他说:“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革命,愿意继续革命的跟我走,困难是一定能够克服的!中国革命是有前途的。只要大家一条心干革命,胜利就是我们的!”正是因为有了朱德的坚持和努力,才为我们党保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革命火种。朱德、陈毅正是在起义失败之后西进的战斗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从而领导我们开始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重大战略转变。 在长征途中,面对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朱德身陷逆境,仍坚持原则,坚持耐心说服教育,团结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坚决斗争,最终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毛泽东评价朱德在这场斗争中是“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在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力挽狂澜,保存了革命火种,燃起土地革命战争火焰;在这一场草地斗争中,他又一次力挽狂澜,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卓越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1937年7月14日,朱德亲笔写下“复我山河,保我民族,保卫国家,是我天职”的誓词,表达了他的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8月14日,朱德赴南京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国防会议。他在会上发言指出,“抗日战争必然是持久战”,“只要开放民主,动员民众,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远见卓识地指出在敌后发动游击战的重要意义与决定意义。 自1937年8月朱德率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到1940年春返回延安,朱德一直在抗日前线。他指挥所辖部分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共同作战,维护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由于朱德在抗战前线的卓越指挥,八路军英勇出击,捷报频传,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抗日力量和根据地的方针指导下,八路军和整个华北地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八路军由3万余人发展到40万人;游击战争从山地发展到平原;开辟了晋察冀、冀中、冀南、平西、晋冀豫、冀鲁豫、晋西北、晋东南、山东等广大的抗日根据地。他很重视理论学习,总结作战经验。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最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战术就是:在敌人显然强大于革命势力的时候,我们采取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而当革命势力日益发展、革命军队日益强大的时候,就逐渐转到正规战略战术。 坚持做人民公仆,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 作者抓住朱德的这一特点,在开篇第一章就写到:他是农民的儿子,是一个有农民风度的人。的确,经过几十年锻炼,他已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了,但劳动者的传统美德,仍然成为他为人的特色。作者引用了他们第一次在太行山谈话中,朱德谈到他自己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身经百战,却从不居功自傲;身居高位,却依然过着普通人的简朴生活;功勋卓著,却依然平易谦逊得像普通一兵。 作者注重生活化与情节化,仿佛在讲述故事一样,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把朱德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场景一一展现了出来,把他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再现给了读者。他总是和群众在一起,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比如,在行军打仗中,他经常把马匹让给伤病员和女士骑,自己跟着队伍行进,帮战士背枪、背行李、挑担子。有些人不知他是总司令,称他“老伙夫”、“老头”、“同志哥”,他都亲切应答,乐呵呵的,瞬间就和大家打成一片。部队宿营时,他不爱住深宅大院,喜欢住普通民房,常常不顾疲劳,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和群众交朋友,进行社会调查。他强调部队工作要走群众路线,带兵必须“能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广为传颂的朱德扁担的故事,就是他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他反复强调,共产党人要求自己比要求别人要严格一些,有功先归群众,有过勇于担当。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正廉洁,始终以普通一兵和劳动人民普通一员的姿态出现,保持劳动人民本色。朱德的这些革命事迹至今对我们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作者在全书最后概括了对朱德的印象:“就是大海。他的胸襟像海一样宽广,他的眼神像海一样雄伟,而且他的一生经历就像海一样,暴风骤雨,惊涛骇浪。”在朱德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崇高品格,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点评人简介】 杨静媛,美术学硕士,编辑、记者。
【作品封面小图】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