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八一英雄传 | 儒雅的“红色”智囊——《王稼祥传》评鉴

儒雅的“红色”智囊

  

——《王稼祥传》评鉴

  徐则浩:《王稼祥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610页,448千字。

  【作者简介】

  徐则浩,江苏常熟人,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党史研究专家。著有《王稼祥传》《王稼祥研究论文集》《王稼祥年谱》《安徽抗日战争史》《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从俘虏到战友》等。

  【作品简介】

  王稼祥,作为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动荡不安、烽火硝烟的战局突围,亲历了军民同心、共抗外敌的战火生涯,看到了中国从满目疮痍的大地中复苏、成长。

  在他68年的人生里,他不安过,矛盾过,留学他国的经历让他对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层的思考与理解,然而面对理论与现实的隔阂,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他也曾在左倾的错误思想中摇摆,也在“三和一少”中迷惘,但他总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从思想的泥淖中抽离。他幼时便心怀天下,早年鸠江求学,又留学苏区,也曾染血战场,却仍坚持工作、不懈操劳。他为遵义会议投了关键的一票,又在窑洞共商抗日事宜,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1974年,在动乱的十年里,他饱受精神与病痛的折磨,最终忧愤离世,享年68岁。

  【作品点评】

  本书作者徐则浩,自1981年起开始研究王稼祥,相继主持并编辑了不少与王稼祥相关的文学著作,对王稼祥的生平有着较深的理解。他不仅从王稼祥出生地安徽寻求他的人生经历,更是走出安徽,亲历王稼祥生长、学习、战斗及工作的地方,收集与他有关的资料。在收集王稼祥的文献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作者还奔赴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档案处、贵州遵义、陕北延安等革命纪念馆,通过收集王稼祥的论著、信件、相关的报刊书籍等资料,以期更好地还原王稼祥一生的经历。因此,本书立于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叙述了王稼祥从幼年求学、留学苏联到忧心抗日、为国鞠躬尽瘁的人生历程,写作严谨,力图还原真实的人物轮廓,实现了真实性与史料性相统一,也收到了读者的喜爱与推崇。纵观本书,共有三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脉络清晰、主次严明。本书以王稼祥一生为时间轴铺开叙述,真实再现了王稼祥从幼年求学、成家生子、留学苏联,投身革命的图景。全书共分二十八章,主要以抗日革命及新中国成立两个主要的时间点加以展开。在两个重要的时间段中,又根据不同的革命、建设时期分成不同的章节,使本书能够节奏分明,条理清晰。在抗日战争时期,记录了王稼祥求学时期的经历和抗日工作的开展。由于生长于厚岸王氏家族,王稼祥少年时期的生活很多受到了家族的影响,幸而他自小受到母亲的熏陶,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在书籍的滋养下,他好学、勤奋、艰苦朴素,养成了良好性情,这也为他日后摆脱家族的封建束缚、投身革命建立了思想基础。在上大附中的学习生活,更是坚定了他献身革命的意志,此后他留学苏联,以满怀豪情的信念赴苏学习。这些经历,都使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厚的见解与积累。自第六章起,本书开始叙述了王稼祥回国后进入中央苏区,开展革命工作的经历。他领导、组织宁都会议,参与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政治动员,六中全会前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在延安整风运动起草各类文件、领导军委直属系统整风学习。其中,在这一时期特别强调了王稼祥做出的重要贡献,尤其着眼于他于遵义会议投出的“关键一票”和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都为我国革命带来了重要的积极性的影响。在遵义会议中,此值共产党与红军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王稼祥在发言中旗帜鲜明地支持了毛泽东的讲话,批评博古、李德军事指挥错误,提出由毛泽东来指挥红军,这在当时实为难能可贵。王稼祥为遵义会议投出的“关键的一票”,不仅为遵义会议提供了基础,更是对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在遵义会议上积极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发挥了重要作用。自遵义会议后,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军地位,并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的召开,在最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从此翻开了革命的新篇章。在延安整风运动过程中,王稼祥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其中包括《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关于对待原四方面军干部态度问题之指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稼祥于1943年7月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他在此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从科学的角度论述其含义,并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紧密联系在一起。上述所举,都是王稼祥在抗战时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皆对我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二个特点是文风严谨,朴素真实。《王稼祥传》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渲染,而是将王稼祥的人物事件编织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让读者从他的个人生平中,感受到整个社会思潮的变迁以及人生哲理的反思。全书并没有过多的溢美之词,没有过分夸大传主的功绩,也并未过分专注于他于一个时期的错误。在苏联留学归来之后,由于并未全面了解中国的国情,王稼祥也曾犯过左倾的错误。他初到中央苏区时,严格执行了中央对于肃反问题上的决定。当时“他带着四中全会反‘调和路线’,反实际工作中的右倾这样的指导方针来到苏区,把这些结论往更‘左’的方面去理解与执行,”致使助长了冤案的产生。此外,在攻打赣州的过程中,包括王稼祥在内的多数与会者并未认识到赣州的形势,采取了“首取赣州”的主张,致使红军在攻打赣州时损失严重。作者在写传记的时候并没有规避这一事实,而是专列一章,详述了王稼祥特殊国情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对于土地革命、攻打赣州问题上的错误做法,重点分析了他犯左倾错误的时代根源。当然,对于王稼祥为我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作者也是并未吝惜笔墨,将他于革命紧要关头坚持毛泽东正确路线,从而使革命发生重大转折的重要贡献也一一列出。对于他本人的功过是非,全然记录下来,真实地还原了传主本身。此外,在记录王稼祥家庭情况的时候,作者也是真实地反映了传主的状况,阐述了王稼祥因为家庭的封建压迫下,无奈走上了包办婚姻的道路,而后因为不甘受到封建思想的捆绑而离开家庭,最后与朱仲丽自由恋爱结为伉俪的事实。在传记中,我们看到了王稼祥因为包办婚姻的无奈与反抗,这不仅仅王稼祥一人的不幸,而是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受到封建思想压迫的真实写照,是社会风气桎梏人心的不良恶果,引人深思。王稼祥的人生发展、性情心理,都在作者笔下真实流露,发人深省。

  第三个特点是传记与史料、研究成果杂糅,多角度还原了传主自身。本书并非简单地讲述了王稼祥的人生经历,更是将他的理论成果、革命理念置于书中,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传主的生平,且学习到了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理念和在中国的实践过程。因此《王稼祥传》中能看到许多理论化的内容,如1931年一苏大会起至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这一阶段,王稼祥便对红军政治工作多有建树。他领导总政治部制定了《各级政治机关编制系统表与组织及其工作纲要》,修改并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经修改后于1933年又重新颁布《条例草案》,总结了三年多来红军政治工作的经验特别是“反围剿”作战中的政治经验,同时借鉴了苏联红军政治工作条理的有关内容,使之更为系统、全面,对于红军的政治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王稼祥起草了《中央关于增加党性的决定》,在《决定》中整合了关于增加党性的重要观点,分四部分对整篇报告作出了概述。在书中,不乏对王稼祥曾起草的文件与信件的叙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值得在阅读传记的过程中进行研究与思考。作为传记,许多作者喜欢将个人的评价诉诸书中。相比在传记中且叙且议,作者则是将同时代的人对于王稼祥的评价置于书中,更显客观与可信,从多个角度的评价中,间接地还原了王稼祥的人物性格,凸显了王稼祥的光辉品质。

  【点评人简介】

  赵莹,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曾发表《容忍与等待——一生的必修课》《窥探命运的危机》等书评。

  【作品封面小图】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