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八一英雄传 | 军国主义的罪行实录——《华莱士:日本侵华史调查》评鉴

军国主义的罪行实录

  

——《华莱士:日本侵华史调查》评鉴

  《华莱士:日本侵华史调查》,(美)欧文·华莱士著,王金铃译,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180页,19.3万字

  【作者简介】

  欧文·华莱士(Irving Wallace),1916年3月19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从军加入抗击法西斯行列,是《我们为何而战》大型系列新闻纪录片作者之一。战争结束后,受约到好莱坞编写电影剧本,写了《西点故事》、《沙漠军队》等多部电影。他的长篇小说《洛杉矶的女人们》出版后,名声鹊起,获得世界性声誉。他一生中写了18部长篇小说,15部传记性文学,共33部书,500多中短篇。华氏的作品全球出版了约三亿册,读者多达十几亿人,创造了世界文坛和出版史上的奇迹。

  王金铃,国家一级作家、资深翻译家、辞赋家,中国辞赋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半个多世纪来正式出版的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理论专著、文史类作品等50余部,约2000万字。

  【作品简介】

  《华莱士:日本侵华史调查》,是二战期间华莱士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历史及罪行所进行的实地调查和真实记录,也是剖析揭露日寇法西斯本质及图谋统治世界的狂妄野心,在国际舆论方面主持正义,抗击侵略,为援华抗战而呐喊所撰写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日本的“我的奋斗”》(JAPAN’S MEIN KAMPF),是华氏1940年至1941年12月底当时作为记者采访调查所写的书稿;二是《为中国而战》(Battle For China),是华氏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征入伍,在美国军队的制片分队主笔撰写的电影纪录片脚本。所涉内容时间跨度自1927年至1944年。

  【作品点评】

  纵观该书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华氏撰写该书的背景、过程和内容所彰显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使其具有珍贵的纪史性价值。

  该书的第一部分《日本的“我的奋斗”》的调查撰写起因当从1940年说起,时年24岁的欧文·华莱士作为美国《自由》杂志的远东记者,受命到亚洲进行情势采访和报道。其时,美国并未参战,华氏是以中立国第三方记者身临日本、中国、菲律宾等地采访的。从1940年7月到年底的近半年间,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现场访问。在日本,他克服重重困难,亲自采访了推行对外侵略政策的核心人物,这其中有推行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的头子东条英机,有代表宗教狂热信徒的黑社会组织黑龙会的头子头山满,有代表天皇和贵族阶层的近卫文麿亲王,有代表商业和外交界法西斯势力的外相松冈洋右。他还采访众多军事官员和平民。在中国被日本所占领的地区,华莱士更是不顾占领者的警告和日本盯梢特务的威胁,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亲身见证并感受到在日寇的铁蹄下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在日本,他亲自听到了头山满“日本已准备好建立亚洲新秩序”的叫嚷,意即侵占中国进而占领整个亚洲的扩张野心;那位为与希特勒建立“轴心国”出过大力的外相松冈洋右更是得意忘形,竟当着他的面威胁说,美国若阻碍日本在亚洲的统治政策就不惜与美开战。华莱士深感情势严重,立即将此情报给了国际新闻社,引起了外界大哗。日本生怕全部图谋暴露,于是天皇便下了一条法令,要官员“在涉及他们的职务的事情上不得会见任何记者。”此条是基于华氏的如实对外报道而造成的对日不利影响后日本开始设防的。华氏的报道触及了日本侵略者要害和痛处。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华氏调查报道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力。

  该书的第二部分,是华氏为电影纪录片所写的脚本解说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莱士报名入伍,用他自己的话说“极想拿起枪来对希特勒和东条作战。”但他最终被美国空军的第一电影制片分队录用,接受他的竟是时任中尉的罗纳德·里根。为了让美国士兵和人民对当时的敌人日本有一个一致的政策和看法,部队拟拍摄战争情势片《了解你的敌人日本》和《我们为什么而战斗》系列片,其中有一部是《中国之战》。华氏重写了这部片子的脚本,改名为《为中国而战》。该纪录片作为动员美国人民参战在部队和民间放映,对美国人民了解中国抗战支援抗战,加强中美抗战同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该书全方位多层面地记录了日本从1927年到1944年间侵华罪行史,为世人了解那场战争铭记历史,提供了非常详实的史料和佐证。

  为了完全了解并弄清对外扩张阴谋起因和整个过程,特别是各个时期所发生的各个重大事件和真相,华莱士将日本从1928年6月4日制造的沈阳皇姑屯炸死张作霖事件入手,逐步调查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1月上海十九路军一·二八抗战,又到1937 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又到1937年8月的上海八一三抗战,又到同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按其侵华的先后经过,逐步进行了调查或采访。他在综合整理这些采访和调查日寇侵华的事实中,逐渐认识并发现,日本的侵华战争,不是一时一事的贸然侵略行为,而是从一开始就遵循其既定的国策和实施计划,一步步进行的。这个既定的国策便是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呈奏的秘密奏折,时称《田中奏折》。华氏认为,《田中奏折》就是“日本的法西斯纲领”。这与德国法西斯纲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实质上完全一致,这一定性十分准确且意义重大。

  三、华莱士是一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国际主义战士,也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

  华莱士在二战时期用笔杆子参与了战斗。其作用和影响,堪与白求恩、飞虎队等国际援华抗战友人相比,是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我国的《参考消息》在当时报道他去世的消息时,用了“伟大的小说家欧文·华莱士”的标题。他被称为二十世纪五大畅销书作家之一,作品有三十三部长篇,五百多中、短篇。长篇著作内容涉及人类世界几乎所有的重大方面,长篇著作几乎每部都是美国乃至世界畅销书。据不完全统计,发行量三亿多册,世界读者群十几亿,创造了文学史上的多个第一。说他是一位抗击法西斯的国际主义战士,是说他具有国际主义的精神,判断公正和邪恶不依一国一地为依据。他把日本军国主义看作不光是中国人民,朝鲜人民,亚洲人民,美国人民的敌人,也是它本国七千万人民的敌人,因为日本人民成了战争试验品,也是受害者。说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这充分表露在《华莱士:日本侵华史调查》一书的字里行间,他在《为中国而战》的纪录片的开头语便用了“中国即土地,中国即人口,中国即历史”的语言,对中国给予了至高无上的评价,并在片中热情赞扬了中国军民抗战事迹,既包括正面抗战,也包括敌后游击战争。解说词中在揭露声讨日寇的滔天罪行的同时还不忘鼓励人们奋起反击。如在南京大屠杀中的解说词中是这样写的:“这些日本兵露出惨无人道的狂暴凶相,他们奸淫、屠杀、破坏、抢劫,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残暴的大屠杀……但是,南京大屠杀非但没有使中国人民向日本的屠刀屈服……反而使中国人民团结了起来……”影片中还赞扬了中美人民抗击日寇的战斗友谊。华氏对中美关系的界定具有政治家的视角和观点。华氏对中国的不解情结和友谊是一以贯之的,堪称缔结中美民间友谊的典范。他在战后也一直推崇中国的历史和悠久文化。在他后来编著的《人民年鉴》列举影响人类思想最大的五个思想家中,将孔子和儒教列为首位。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并未很快与新中国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但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莱士就觉得这种不承认新中国存在的政治局面“太荒谬”,于是,他在1967年出版的《核风云》的长篇小说中,特意插入相关的情节,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已被承认的国家和最高首脑会议的一员出席了小说中的国际最高首脑会议。华氏的用心可谓良苦。他在写后感中这样解释他如此做的特殊用意,他说:“是为了让人们理解毛的中国,让美国人民在心理上接受毛的中国。我觉得,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最好学会彼此在和平中生存。”所以当1971年1月9日他与妻子西尔维亚与基辛格聚会时,得知基辛格“正计划做一秘密旅行到中国去,为尼克松访华铺平道路”时,他感到特别高兴,因为,他在5年前就在自己正式出版的书中把新中国作为已被承认的世界大国了。华莱士的中国情结,可谓其情切切,其意绵绵,也表现在他与中国作家的交往上。他在生前虽与中国作家王金铃先生并未晤面,但其家人遵其遗愿,将其全部近三千万字的作品授予了王先生独家翻译和出版权,这是轰动世界文坛的事件,也成为中美文学交流史上的一大佳话。

  四、不能忘记的历史见证,仍需借鉴的警世真言。

  人们常说,看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亦可预见他的将来,对于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华氏在其《日本的“我的奋斗”》的部分中,特别深化了对日本产生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好战根源的挖掘和剖析,特别对其右翼势力的畸形的思想灌输所形成的畸形思想,多方位予以研究和论述。如对侵华战争中的令人发指的日本兽兵现象,就单独挑出并从思想精神方面寻找其产生根源。这已经跑出了一般对战争的记述。基于这种研判,华氏在书中第一部分《日本的“我的奋斗”》结尾时写道:“……凡熟知《田中奏折》的人肯定知道,这场战争的侵略主义者日本不是防守的日本,而是一个派遣其海军在南海和太平洋上执行‘神圣’流血任务的国家”。接着他向全世界一切具有良知的爱好和平的人民发出了警世之言:“在日本这个岛国上,只要还有一本《田中奏折》,或是还有一个一心想把《田中奏折》变为现实的人存在,太平洋就没有和平!”华氏的这些话,虽然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是现在听起来,仍如警钟般言犹在耳。这正如译者王金铃先生在该书的“序言”最后所说:“……更是让世人意识到不忘历史、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所形成的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性。而这对中国人民、亚洲人民、美国人民甚至包括日本的广大民众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鉴于此,这也许正是出版该书并加以广泛传播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点评人简介】

  孙文清,学者,文化公益慈善工作者。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