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大会会议发言 (一)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陈小文先生致欢迎词 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朋友,参加“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大家从这个会议日程上也看到了,本来是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先生来参加这个会,他临时因为要参加中宣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培训,在昌平,实实在在不能参加,他让我首先代表他对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其次也代表他表示一个歉意。 所以今天这个致欢迎词说实在的,我刚才还跟丁总说没有问题,我是衷心地感谢和热烈地欢迎各位专家来参加我们这个会,但是因为没有准备,所以一直到上台之前我都不知道讲什么。我们于总是学历史的,他对《史记》各个方面都很有研究,所以他来参加这个会的时候有自己很好的一些感受。而我是学哲学和法学的,但是我觉得,要说《史记》仅仅是历史学那是不够的,它应该是文史哲的一个大总汇,甚至不仅仅是文史哲的问题,它超越了文史哲成为中国文化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瑰宝。从这个角度来说,咱们这个北京史记研究会的成立使我感到非常的高兴。 《史记》研究可以说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是一个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一个。第二个,我本人也是对《史记》非常感兴趣的,在座的都是专家,我其实一直对《史记》和《汉书》重叠的部分特别感兴趣,也经常对着看,其中对《史》《汉》不同的部分看了很多专家的一些见解,他们的见解有的看了以后对我来说启发很多。正好借这个机会我举出一个特别疑惑的地方,觉得其中有一点好像他们都没讲,就是项梁起义的那段叙述,《史记》和《汉书》好像有点不同,但是我看得很少,好像没有介绍。我今天参加这个会,非常荣幸有机会向大家请教。 商务印书馆作为一个百年的出版社,有责任、有义务来担当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所以《史记》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瑰宝,对它的研究、对它的出版我们会义不容辞地支持。所以今天成立这个会,尤其是在商务印书馆来成立这个会,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很荣幸,再一个感觉是责任很重大,同时我也感到很欣喜,欣喜的就是有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朋友的支持,我想咱们北京史记研究会一定会办得非常好!谢谢大家! (陈小文) (二)北京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大可教授作北京史记研究会筹备及成立报告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领导、嘉宾、会员代表、媒体,大家上午好! 关于北京史记研究会筹备及成立情况谈三点意见:一、为什么成立北京史记研究会;二、筹备及成立过程;三、本会成立宗旨及意义。 一、为什么成立北京史记研究会众所周知,《史记》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史记》是一部国学根底书,它总结上古三千年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浓缩,爱国主义的思想源泉;随着历史的推移,日益走向普及。伴随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梦,深入开展《史记》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隋唐时期起,《史记》就走向世界,深深影响东邻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 19 世纪晚期走向欧美,《史记》已是世界显学,《史记》作者司马迁在 1956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已故思想史研究学者陕西师大赵吉惠教授说:“评价司马迁应与孔子相提并论,东圣孔子,西圣司马迁。”中国“史记学”一直领先于世界,但在 20 世纪上半叶,国家多难,“史记”研究停滞。1981 年日本东京大学滕枝晃教授在兰州大学讲学时声称:“孔子在中国,儒学在日本;司马迁在中国,史记学在日本;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前几天,11月 29 日我到南京参加南京师大召开的中华书局《史记》点校修订本学术研讨会见到了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他说滕枝晃教授当时在西北师大演讲重复了这几句话。滕枝晃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先生,他的认识略有不恭之嫌,但确实代表了日本学术界把司马迁与孔子并提。在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出版了《史记会注考证》,这是他们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自 1980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史记》研究突飞猛进,当前已进入黄金时代。《史记》面世两千多年,截止 1905年清末,存世的《史记》研究成果,专著 101 部,论文 1400 余篇,总字数约 6000 万字。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学术界出版的《史记》研究论著 150 余部,发表论文 4000 余篇,总字数约 7000 万字,超过旧时代两千余年成绩的总和。目前中国大陆学术界的《史记》研究成果,已经超过日本;但还缺少大型的学术成果,普及工作也方兴未艾;确保“史记学”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中国学人还须继续努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发表与《史记》有关的论文的作者约 1400 人。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韩城市司马迁研究会起了凝聚和推动作用。首都学术界是人材会萃之地,仍然处于个体独立分散研究状态,与当前学术大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称。老一代的知名学者大多数已凋零,一大批中青年学者逐渐成长起来;成立北京史记研究会,整合首都学术界分散力量形成团队实力,与中国史记研究会、司马迁故里韩城市社会各界协同推进《史记》的研究与普及;开展大课题的研究,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做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可以说是刻不容缓, 而且条件成熟。 二、筹备成立过程,感谢社会各界支持 2012 年 10 月,中国传记文学会在陕西韩城市召开司马迁传记文学专题研讨的国际学术会议,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 80 余人。我应邀参加这次会议,与中国传记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洪溪先生在会议期间的交流中,深感成立北京史记研究会,凝聚首都学术界的学人为弘扬司马迁精神,推动《史记》研究刻不容缓;并探讨了成立学会的一些具体事宜。北京楠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天勇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当即表示楠竹文化公司可以提供注册、办公场地、工作人员与启动资金。2012 年 12 月由我召集,楠竹文化公司组织了首次关于成立北京史记研究会的沙龙会议,与会者中有中国传记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洪溪、人民政协报两岸经合周刊主编高扬、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波、副秘书长陈曦、北京市工商大学林刚、劳动关第学院杨波等人。这次会议张洪溪特别介绍了中国传记文学会副会长、中华儿女期刊社社长丁冬加盟,她对成立北京史记研究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013 年 3 月正式成立筹备组,有九人组成。招集人:张大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筹备组成员八人:张洪溪: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中国传记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冬:中华儿女书刊社社长,中国传记文学会副会长。陈曦: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史论教研室主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丁波:商务文津文化(北京)公司总经理,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春梅;首者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林刚: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倪天勇:中国史记研究会理事,北京楠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副秘书长。 九人筹备组,其中有七位中共党员,五位是所在单位中层领导,是一个政治坚定、工作能力很强的团队。筹备组联络北京市高校、科研单位、出版界、新闻界 50 余个单位,62 个会员,严格按照国家社团管理条例,填写了个人入会手续。从 3 月到 5 月,筹备组召开了多次会议,准备了各种相关文件,在 2013 年 6 月中正式向北京市民政局申报成立北京史记研究会。在筹备期间召开的多次筹备工作会议中,完成了学会章程草案,与各单位10协商理事会成员。我提议由丁波任会长,筹备组一致通过,征求各方意见也一致赞成。 经过北京市民政局的严格审查,于 2013 年 9 月 23 日下达行政许可决定书。按决定书要求在六个月内完成北京史记研究会的成立。在11 月北京史记研究会筹备组用多种形式召开了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学会章程以及理事会组成。也就是说:学会理事会、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社团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已经产生,同时向管理机关北京市民政局完成了登记。决定在 2013 年 12 月 2 日在北京商务印书馆召开成立大会。本会法人由会长丁波兼任,秘书处设在商务印书馆,挂牌在商务印书馆。宣面北京史记研究会第一届理事及理事会任职名单(略,详后第四项)。 三、本会成立宗旨及意义本会成立宗旨,广泛联系首都各界学人大力推进《史记》学术研究以及司马迁研究。在为实现中国梦推动学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新时代的《史记》研究应走出狭獈的视角,以大文化视角出发研究“史记”,因此本会的成立,吸纳社会各界全方位的人才,会员以高等院校为主体,联合出版界、新闻界、宗教界、文化公司等各界人士参加;社会各界,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普及;多角度,多层面研究、普及《史记》。目前会员 62 人,有过半数 2/3 的会员是高校教师和科研单位研究人员。本会将与全国学术界以及司马迁故里社会各界携手协作,共襄盛举。 本次会议特邀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韩城市司马迁研究会,以及司马迁故里最高学府渭南师院、韩城市司马迁祠文管所、韩城市领导聚会北京。借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之东风,共商百年大计。 下面我要多说一点本届年会的主题和意义,符合北京史记研究会的成立宗旨。 北京史记研究会和第一届年会不做学术专题讨论,是邀请各方嘉宾座谈。这就是我们成立北京史记研究会的一个意义,是什么呢?我认为成立研究会有两个职能,我们一般的研究会只有一个职能,就是组织年会出版论文集,给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我认为研究会还应当是组织和凝聚学者开发重大项目,产生民族文化积淀,这是我们办会的宗旨。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我们要有一个高端的出版平台,有一所大学作为研究基地,这是我们的理想。我们这个理想今天得以实现,渭南师范学院是我们《史记》研究的一个基地,商务印书馆将是《史记》研究的出版平台和重镇,这是我们成立研究会追求的目标。但是这个以前我们从来没有说,也没法来说,因为我是一个老百姓,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等于是吹牛皮说大话,我走一步看一步,先成立中国史记研究会,经过十多年运作做出很多成绩,第二步我们成立北京史记研究会就是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去年,即 2012 年的 10 月我参加中国传记文学会在韩城召开会议的时候我第一次访问了渭南师范学院,因为渭南师范学院参与了我组织的项目叫“史记疏证”,这个“史记疏证”数年前布局的时候我要求渭南师范学院出一个团队,渭南师范学院出了 7 个人参加我们这项工作。丁校长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他就当即聘我作为他们学院的教授。第二次是今年我们史记研究会在河南商丘召开时,丁校长又派出一个团队参会,丁校长还被我们的理事研究会选为中国史记研究会的顾问,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第三次就是我们这次成立北京史记研究会。我们为什么要特别邀请大会主持人刚才介绍的一长串名单的嘉宾,我们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昨天下午渭南师范学院的团队和中国史记研究会、北京史记研究会做了一个会前的协商,我们达成了想要达到的基本成果,渭南师范学院他们成立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向全国开放,重点与北京史记研究会、中国史记研究会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史记》的纵深研究,初步达成了 3-5 年推出的成果协议。中国史记研究会为了准备 2015 年在西安召开“纪念司马迁诞生 2160 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我们准备编选“《史记论丛》精选丛书”,1-5卷,约 350 万字。《史记论丛》是中国史记研究会每年召开年会出的学会论文集,已出十卷。《史记论丛》是当年开会当年出版。操作方法是提前 2 个月截稿,明年 8 月份开会,截稿在 4 月 30 日,像今年 10月在河南商丘开会,我们截稿在 7 月 30 日,然后我们通过两个月的时间出版出来。具体做法是截稿以后楠竹文化公司它一下子要派 3-5 个编辑,以它的制作程序 3 天 100 万字能搞定,然后我们出两份清样,一份交出版社,一份由秘书处同时进行审稿校稿,所以我们要感谢中国文史出版社王文运主任,王主任及时亲自审稿,为快速出版提供保证,我们应该感谢他。《史记论丛》精选丛书 350 万字,已签了出版合同,定在 2015 年元月出版,要在这个国际学术大会上展示。昨天下午我们和丁校长达成了一个协议,我们 2015 年的元月份再出版两套丛书,一套《中国史记研究集成》20 卷,一套《史记精觧》八卷,由渭南“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资助出版。《史记精觧》400 万字,《集成》是1200 万字,《精选》是 350 万字,所以到 2015 年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将展示约 2000 万字的出版成果,这是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的东风带来协作的巨大成果。 第二个,五年之内还要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两部大书,一部是我主持的《史记疏证》,是 1500 万字,另外,‘以渭南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为核心’组织一套《当代中国学人史记研究论著丛书》,也计划1500 万字,所以 5 年以后又有 3000 万字的出版,这是我们 3-5 年短期的规划。同时,商务还要组织办一个由中国史记研究会、北京史记研究会联合主办以书代刊的杂志,我们初步定名为《文史新探》,这个《文史新探》发表名人文章、发表大文章,两万三万字的文章,这是发挥北京史记研究会、中国史记研究会的联合作用。北京史记研究会开办“中国史记网”,塔建网上学术交流平台。另外,渭南师范学院早就出版的《司马迁与<史记>年鉴》将作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的会刊。大概这些就是我们 3-5 年的规划,而且我们不说空话。另外,本届年会的目的组织以一个大学为研究基地、一个高端出版社为出版平台,凝聚全国学人协作这样一个模式,与上月 29 号在南京召开的会议不谋而合。11 月 29 日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中华书局《史记》点校本修订本出版首发学术研讨会,有全国 20 多位一流学者参加,中华书局总编率领一个团队参会,会议达成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依托,成立司马迁文献研究中心,中华书局为出版平台的协作模式,我称之为南京会议。今天 2013 年 12 月 2 日继南京会议之后在北京召开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大会,达成了将来以商务印书馆成为《史记》研究的出版重镇,以渭南师院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为依托的研究基地,可称为北京会议。两个会议为推动“史记”研究创造的协作新模式不谋而合的学术平台是一个不平凡的创举,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因为这两个会议是两个全国一流高端出版学术平台和两所大学为基地。这是一个新形势下的一个积极推进司马迁研究的很高端的平台。 当然,渭南师范学院它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是司马迁故里的最高学府,而我们史记研究会是当前所有稿《史记》研究的精英人才聚在这个学会,现在形成了合力,所以我们能够敢于三五年拿出数千万字的东西,是经过了十多年的研究努力,今天是开花结果,所以我要感谢今天的来宾、商务印书馆和渭南师范学院。我们来宾当中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中国史记研究会的领导,再一部分嘉宾是渭南各界,我们邀请的具体单位是渭南师范学院、韩城市司马迁文馆所,还邀请了韩城市政府、景区管委会的代表。我们原来是想达到两个目的,我们第一个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邀请社会各界嘉宾来商讨的第二个目的是成立司马迁基金会,这个目的我们放到下一步再说。今天我只是提出一个议题。成立司马迁基金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前年我和张洪溪秘书长到韩城开会时候走访了陕文投,它的一个总经理提出要跟中国史记研究会中国传记文学会合作,他提出一个思想,假定韩城市的管理区将来能够每年拿出 5% 或 10%作为基金,可以成立司马迁基金会。成立司马迁基金干什么用?设立“东方诺贝尔奖”——司马迁学术奖,向全世界发放。西方有诺贝尔奖它是自然科学,我们东方能不能搞一个东方诺贝尔奖人文社会科学的奖。 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感谢商务印书馆承办这次盛会,感谢媒体朋友支持。 研究司马迁,没有司马迁故里人民的热情这个根就扎得不深,扎得不牢。北京史记研究会将与中国史记研究会以及司马迁故里社会各界紧密合作,在我们这一代人拿出可资民族骄傲的拳头产品,更希望商务印书馆这家百年学术出版机构能成为中国《史记》研究著作出版的重镇,为《史记》研究的深入发展继续贡献力量。最后,我再说一次,2013 年 12 月 2 日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大会,可以称为“北京会议”,这个会议是建立推动《史记》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的高端的历史平台的历史见证。所以我们会后要出一个纪念的画册,参加的在座各位要记入历史史册。 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祝与会全体专家学者身体健康!再次感谢支持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的单位、学者。谢谢大家 (张大可)
(三)渭南师范学院院长丁德科教授致贺词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志,大家上午好!感谢邀请参加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大会。 一、介绍一下我们渭南和渭南师范学院我们渭南这个城市不是很有名,因为这个城市里面出过的名人和渭南的联系专家们说得少,所以对渭南不太了解。其实渭南出过好多名人,像隋文帝就是我们渭南人。渭南这个地方古代是埋皇帝、也出皇帝,同时也出革命家,像习仲勋同志就是渭南人;习近平总书记也是渭南人。渭南还有历史上重大事件,一个是司马迁的书谏,另外是王鼎的尸谏,另外还有杨虎城的兵谏,这“三谏”的人物都出在渭南。我们渭南师范学院处在渭水华岳之间,这个学校也出过一些人物,像国防部长常万全就是渭南师范学院的校友。还有原国家工商局的副局长韩新民也是渭南师范学院出去的。渭南师范学院也出过名师,就是教师,还有企业家,也出了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学者和专家,将来在韩先生、张先生、杨先生等各位同仁的支持和指导下,我相信渭南师范学院也会出现研究司马迁与《史记》的知名专家。 二、宣读一下学校贺信 北京史记研究会: 我们渭南师范学院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向贵会成立致以诚挚的祝贺! 《史记》是史学经典、文学名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涌现出众多研究《史记》的专家学者特别是知名的专家学者。商务印书馆在中外出版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张元济先生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辑成百衲本的二十四史其中就有《史记》,学术影响深远,为《史记》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北京史记研究会依托商务印书馆成立,为《史记》研究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视为学界之盛事,将汇集北京乃至全国的专家学者,对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渭南师范学院地处渭水华岳之间,是司马迁故里的高等学府,几代学人致力于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历时 24 年之久,学校不久前成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专家学者主持国家和省部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编辑出版《司马迁与 < 史记 > 研究年鉴》8 卷,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史记选本丛书系列著作》,引起学者广泛关注。衷心希望北京史记研究会与我校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促进,共同为推进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衷心祝愿成立大会圆满成功。衷心祝愿《史记》研究北京会议硕果累累。祝愿研究会及专家学者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渭南师范学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 (丁德科) (四)陕西省韩城市景区管委会主任雷秦先生致贺词 贺 信 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并召开第一届年会,中共韩城市委韩城市人民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与会的各位专家表示亲切的问候。 韩城市是历史文化名人、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的故乡,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融史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精品。两千多年来,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记》研究迅猛发展,不仅在国内,在日韩等都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程。研究司马迁的学者成千上万,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属于韩城,属于陕西,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北京史记研究会的成立和第一次届年会的召开必将对《史记》的研究及司马迁的研究发挥重大意义,必将进一步扩大“史记”学的世界影响,成为弘扬司马迁精神、《史记》文化、韩城文化乃至提升韩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韩城市委市政府衷心希望通过此次年会的召开和各位专家的努力,与海内外专家学者携手合作,实现《史记》研究再拓新领域、再拓新成果、扩大影响力,为韩城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创造积极的条件,推出韩城实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更好的条件。祝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大会圆满成功。 中共韩城市委韩城市人民政府 (雷 秦) (五)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张强教授致贺词 贺 信 中国史记研究会热烈地祝贺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各位领导、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在这美好值得庆典和纪念的时刻,我谨代表中国史记研究会及会长张大可先生向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表示最诚挚的祝贺,最美好的祝愿。此时此刻,我的心像大家一样充满期待、喜庆和激动,就像一个孤独飘泊无依的人在异乡见到亲人那样的兴奋。可以说伴随着《史记》研究队伍进一步扩大,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提起司马迁和《史记》,都可以找到同志,都可以找到知音,找到依托和力量。 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说明中国《史记》研究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和发展,在这庄严和值得庆贺的时刻昭示我们《史记》研究在老一辈专家学者支持下跨上了新的台阶,预示着《史记》和司马迁研究将走向美好的未来。 前些天,11 月 28 日我在南京参加了由中华书局和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史记》修订本首发座谈会”,现在由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等先生完成的《史记》修订本已经发行了,我希望北京史记研究会在会长领导下,在全体同仁努力下创造自己的辉煌。而且,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北京的同志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史记》属于精诚文化,精诚文化的基本构成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这样的角度看,在有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北京成立史记研究会必将会迎来《史记》研究的春天,必将为《史记》进一步地走向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优秀的文化及传统奠定坚实的基础。北京史记研究会与中国史记研究会是兄弟关系,今天两支力量汇聚在一起,昭示着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未来将会迎来更辉煌的时刻。 最后,再次向北京史记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谢谢大家。 (张 强) (六)陕西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张新科教授致贺词(刘银昌教授代为宣读) 贺 信 北京史记研究会: 值此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大会召开之际,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谨向研究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司马迁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明珠,内容丰富,意蕴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深远影响。深入开展司马迁及《史记》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当代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深信,北京史记研究会的成立必将对促进《史记》和文史研究、推动《史记》研究走向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期望研究会与海内外《史记》研究者一道,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 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 (张新科) (七)韩城市司马迁学会会长薛引生教授致贺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秋去冬来,可是我们这个会议大厅内却热气腾腾,暖意融融。北京史记研究会在这里宣告隆重成立,这无疑在中国乃至司马迁和《史记》研究领域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此我谨代表陕西省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百余名司马迁和《史记》的研究者、爱好者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中国因司马迁而骄傲,陕西因司马迁而自豪。作为司马迁故乡的韩城人对司马迁更是有着特殊的感情。韩城市司马迁学会成立于 1984 年,至今已经将近 40 年了,我担任会长 10年来,举办了两次世界性的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学术会议,举办了 8 次风追司马和民祭司马迁的大型文化活动,出版了 20 余种研究专著和论文集,我们把司马迁精神归纳为八条:一、好学深思,发奋读书的向上精神;二、调查研究、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三、忠于职守、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四、著书立说、锐意创新的开拓精神;五、秉笔直书、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六、热爱中华、首倡一统的爱国精神;七、注重经济、义利结合的改革精神;八、尊崇道德、讲究节操的育人精神。我们以这八条为座右铭,指导我们研究,指导我们做人,指导我们建设自己的家园。我们对研究司马迁的专家学者十分敬重,对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学术机构十分敬重。听到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在此,我要深深地鞠躬,向北京史记研究会的各位同仁表示崇高的敬意!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科教和国际交往的中心,是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是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北京拥有六项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城市。北京是一座有3000 余年建城历史、860 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对北京我早就仰慕之、向往之,接到会议邀请函以后我就期盼着来北京参加会议,来北京看看,来北京学习。北京史记研究会一成立就起点很高,它拥有全国最大最强的研究队伍,它必然代表全国乃至世界最高的研究水平。这次会议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一定要抓住机遇,认真学习,绝对不虚此行。我们也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在韩城接待北京的同仁。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下面我把我写的一首七律献给大会: 七 律 恭贺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 香山霜叶如花海,共庆京华胜会开。 史苑新图张画卷,争鸣百态上楼台。 老兵犹健垂先范,新兵如云成俊才。 鉴古知今前路远,柳营将士拓九垓。 陕西省韩城市司马迁学会恭贺 癸巳年仲冬(薛引生) 三、北京史记研究会第一届年会简报 (一)渭南师范学院校长丁德科教授发言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很高兴我们这次会议能安排我在这里发言。 一、我谈三点感受: 第一个感受,对张先生的感受。在去年张大可先生到我们渭南师范学院去讲学,我有幸和他能够坐在一起做长时间的谈话。我觉得张先生是《史记》研究家,同时他也是《史记》研究的组织家,这个很关键。当研究家是一个人的事情,也是多个人的事情,当研究的组织家更要付出心血,更有很多事情要做,是很辛苦的。我作为晚辈,对张先生他这种敬业的精神很敬佩,为我自己能认识张先生感到自豪。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对咱们全国《史记》研究学者的感受。首先,我们研究《史记》、研究司马迁的学者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国家发展很快,很快有好处,同时也有好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在司马迁他的《史记》里面能够找到答案,我们作为匹夫尽这样的责任是很难得的,是值得敬佩的。其次,我们史记研究会务实求真的学风。在我们中国史记学会、在北京史记研究会里面云集了我们国家在《史记》研究方面的专家,特别是一些名家,像张先生、韩先生、杨先生等都是我平时看文章的作者,看到你们的文章开卷有益,每次我都有很大的启发。在西北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张先生跟我讲,要把研究《史记》专家的文章也好好读。所以,从那时起我就读了好多在座各位专家的文章。2001 年我到渭南师范学院工作,当时我就想这是个好事情,因为渭南与司马迁《史记》有缘。我校发展也还要靠《史记》。再次,就是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因为我们《史记》方面有一批年轻有为的朝气蓬勃的同仁,这是我们的希望。 第三个感受,今天的会议张先生把这命名为“北京会议”,和 11月 29 日南京师大召开中华书局《史记》点校本修订出版首发式研讨会的“南京会议”相提并论,这个是恰当的,也是正确的。我们渭南师范学院能够作为研究的基地,并且和咱们中国史记研究会、北京史记研究会这个平台共同为《史记》研究出力做贡献,我感到很高兴。 二、介绍渭南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是陕西省的三个师范之一,国家规定 1000 万人或者1500 万人有一所师范大学,我们陕西是 3800 万人口,所以有三个师范院校,一个是陕西师范大学,另外有一东一西,东边是渭南师范学院,西边是咸阳师范学院。我们学校有 2 万人,其中学生有 18000 人,我们的本科生留学生有 1800 人。我们办学目标是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我们的人文传承是“渭华照金精神”,“渭华照金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现代形式。各位都清楚,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那里发生了渭华起义,之前有一个赤水职业学校,这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创办的学校,它叫私立赤水职业学校,它实际上是一个低、中、高合在一起的学府。低就是小学毕业读师范,中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专,高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那里称作抗大式的学校,这是渭南师范学院的源头,我们学校起源于 1923 年党创办的赤水职业学校,共产党办正规学校大概从这里开始,共产党称作职业学校的学校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个学校是陕西羌中第一个党组织和第一个团组织的发源地。共产党员王尚德(音)校长培养了一批批学生,他的学生有张宗逊上将。这一批学生在刘子舟、谢领导下发动渭华起义,之后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是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前身。我们平时骄傲的说没有赤水职业学校可能没有渭华起义,没有渭华起义可能没有照金革命根据地,那也没有最后的延安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落脚点是否在延安还是一个问号。所以渭南师范学院是一个红色的学校,是一个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它也是一个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校。我前面说过书谏、尸谏和兵谏,渭华起义也是类似于这样的传统,现在的渭南人也是创业创新精神很强,我们学校“传承渭华照金精神”它的核心是坚定的创新。我们的大学精神是“天天奋斗,天天快乐”。“天天奋斗,天天快乐”,是习仲勋同志的座右铭,他的座右铭有四句,其中最后两句我们用了,是“天天奋斗,天天快乐”。我们人才培养核心理念是文化育人。 渭南师范学院有什么特色和优势呢?首先我们的特色是教师教育,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的原因,这个学校是综合性的,师范专业只占到 30%,但是这个特色还是最主要的。 第二个特色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简单的说就是大学生科研,我们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有栏目刊登本科生的论文,一般大学学报是不这样做的。 第三个特色是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学校从一建立就有人研究司马迁和《史记》,学报栏目有 24 年之久,这一次在评教育部的名栏。如果这个栏目进入教育部名栏的话,那么我们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也就多了一个学术交流的阵地。我们的学报不是核心期刊,但是我们这个栏目可能是名栏,将来消息出来以后我们会向各位专家公布的,因为这个栏目需要各位专家的文章。 第四个特点是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一方面研究军民融合技术,也研究军民融合产业,因为陕西是国防工业大省。军民融合技术产业研究一方面是研究技术方面的,我们有国防装备部的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自然基金项目等等,同时我们有产业研究,也承担好多国家级项目,也获得省部科学技术奖多项。 第五个特色是湿地研究,我们在渭水华岳之间,黄河的视野,合阳的湿地就在渭南地区。合阳有洽川湿地。“关关雎鸠”就写在那里。关关和雎鸠都是鸟的叫声,鸟在黄河滩,有关关叫声就有雎鸠回答,或者有雎鸠的叫声就有关关回答,总之它是连在一起的,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我们有个重点实验室是研究湿地生态。 第六个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研究,渭华起义是与我校有关。我们为什么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呢?因为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它也是汲取了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在内的世界优秀文化的思想文化,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同时也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来源。 第七个特色,是我们的智慧城市与城镇化研究。 第八个特色,是我们的名栏。 第九个特色是我们的大学生艺术团创作表演,我们的大艺团近年来到英国、爱尔兰,还有我们国内的一些地方,像玉树灾区,包括到黄河流域的一些城市去演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学校的特色。 三、渭南师范学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 前面跟各位专家报告过,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今年正好是 90 年,研究司马迁也是 90 年,但最核心的是近 24 年。我们过去有一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叫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事实上它是一个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中心,因为它主要研究司马迁与《史记》。为了把这个旗帜举得更起,我们在上个月成立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和这个机构是一套人马,等于我们这个基地将以研究司马迁与《史记》为主、为核心。我们已经通过各位专家的指导和感召认识到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多方面的研究,因此我们这个研究院把我们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包括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力量,都集聚到我们这个研究院里来,我们成立了 10 个研究室,有哲学、经济、文化、汉语、军事、管理、教育等,等于我们汇集学校 60% 以上的力量来研究《史记》,渭南师范学院倒不如叫“司马迁师范学院”,在一定意义上讲它就是《史记》师范学院。我们渭南师范学院 24 年的时间在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方面也有不少的成果,我们的学报发表了 300 余篇文章,我们的学报上个月已经批为半月刊,可能是全国的第一个半月刊学报。王炳社主编这三年这个学报的扩展特别是名栏的创办发挥了他的领导作用,学报发表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重要文摘刊物有不同形式的转载和引用。出版这方面的著作有 30 余部,编辑出版《司马迁与< 史记 > 研究年鉴》8 卷,原来是在一般的出版社,后来陕西出版社,2013 年就到了商务印书馆,到了最高层次。 关于这方面的获奖成果也不少,目前他们统计了一下省以上包括教育厅在内的有 12 项,校级奖就更多。我们的研究特别重视大师引领,我们文化中心的主任,现在是我们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凌朝栋同志,一帮人积极研究,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成果是因为请张大可先生、韩(兆琦)先生给我们当顾问,并且把我们杨(应起)先生等各位在座不少专家的文章刊登在我们的学报中、年鉴里边,对我们的研究起到引领、支持和帮助的作用,在此我对有关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感谢。 四、下一步的设想和计划 大体上说:首先我们有一个理念,就是认为研究司马迁与《史记》是我们的义务,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渭南师范学院作为司马迁故里的唯一一个高等学府,特别是一个培养师范人才的学府,如果说培养人才是关键,那么培养师范人才更为关键。我们这么一个地域性的学校、这么一个师范性质的学校,如果不研究司马迁和《史记》那是我们的失职,那是我们没有尽到义务。基于这么一种理念,我们有想法把我们渭南师范学院的平台,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首先要建成一个研究的平台。研究平台有三个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基础性。我们最近出版了一套《史记》选本丛书,就是我们出的一个基础性著作的标志性的成果,这是商务印书馆今年出版的。年鉴也是我们基础性研究的一个表现。第二个特点是集成性。我们准备和张先生一起把《中国史记研究集成》这套书重新编辑修订出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先生是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同时他是我们渭南师范学院的教授、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的名誉院长。我们还要请其他一些专家作为我们的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包括委员。第三个特点是引领性。因为我们这里边是面向全国的,我们会汇聚一些名家,出版佳作。第二,要建成一交流的平台。像国际会议,像我们学报刊登文章,包括请一些 专家给我们同学去讲、给我们陕西省还有当地的有关人士去讲,作为个交流平台。第三,也要办成服务的平台,我们打算建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纪念馆或者展览馆,同时建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信息中心,也建立网络。我们一定能够把研究院办成研究平台、交流平台、服务平台。 第二个,关于研究和出版的计划。我们在完成我们的《史记疏证》我们的想法会随着时间发展,随着各位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并且切实的做好。 欢迎各位到我们渭南去,到我们渭南师范学院去!那里有好多地方值得各位一看,那里会使各位有天天快乐的心情。谢谢大家。 (丁德科) (二)淮阴师范学院副校长张强教授发言 首先谢谢各位,特别是张先生对我表扬,爱护有佳,实在不敢承担。我有这么几句话想讲一下: 一、我代表不了史记研究会,史记研究会真正能代表的是张大可先生还有在座各位北京的老先生,因为当年中国史记研究会的成立是在他们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之下得以成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假定要追溯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的历史的话,应该追溯到中国史记研究会成30立的历史,其根本的原因是当年的史记研究会是在这样一批老先生的关心爱护下成立起来的。 二、中国史记研究会应该讲这些年有几个特点,取得了几个成果。这几个特点: 第一,团结了一大批的《史记》研究学者包括一批爱好者,尤其是我们长期以来其他的一些学会的研究基本上是局限于高校和研究单位,但是中国史记研究会不一样,它的根深入到基层,尤其是在陕西,这个特点尤其突出。 第二,中国史记研究会每一期它都在开会的时候把论文正式出版出来,这也是其他学会所不具备的,其他学会基本上就是编成一个论文集,编完了也就结束了。 第三,中国史记研究会它在各个学会当中,尤其在海外的影响,包括港澳台、日本等等,就是汉文化圈,这个影响非常大的,每一期会议上这一块都有很多学者来参加。 再一个,在大可先生、韩兆琦先生、杨燕起先生等等的支持关心扶持之下,中国史记研究会一直默默无闻的在做一些工作,包括《史记疏证》,尤其是韩先生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的《史记策证》还有中华书局出的《史记》普及本、翻译本等等。它既可以作为中国史记研究会老一辈学者一种成果集体的展示,同时也是代表中国史记研究的最高水平,和代表着北京史记研究的水平。这些我相信对北京史记研究会进一步发展将有巨大的推动力。 三、谈一谈我能够给北京史记研究会做什么事 不久前我跟大可、张新科等,外请的专家十多位,其他的都是它31本校的,他们跟中华书局除了开展《史记》首发座谈会(实际上《史记》首发座谈会在北京早举行过了,接着在南京举行,其中还有一个意图,那就是扩大影响),另外中华书局有意建立一个《史记》资料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主要是把他们在做修订本过程当中收集到的许多资料,包括版本以及这一次出版修改发行过程当中还有一部分没有刊出的注释等等的资料拿掉了,重新把它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建成一个国内有影响力的《史记》研究资料库。这一个资料库我听了一下,觉得他们还缺少一个最重要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网络系统,要做一个网站的问题。 我这些年在淮阴师范学院重点推动一个工作,就是建立运河与漕运文化中心,并且弄了一个项目,就是中央财政的一个项目,大概给了我一千多万,一千多万做了一个“运河与漕运文献要集资料信息平台”,在这个信息平台里面我大部分的钱主要用于搜集这方面的图书文献,这块投资了好几百万,另外一部分就是做一个网站,资料信息平台,要有这个支撑,目前正在启动。我这个中心是一个实体,专门有几个博士在那里全力以赴做这个工作,我兼了这个中心主任。如果史记研究会或者北京史记研究会需要利用我这个平台发布一些信息包括资料的对外发布供大家使用,我愿意这个平台专门建立一个《史记》研究专题,这样更好推动《史记》研究的事业,谢谢大家。 (张 强) (三)北京师范大学韩兆琦教授发言 我作为一个岁数比较大的《史记》爱好者来参加这个会,来谈一谈我的一些感受。我开始读《史记》是 1959 年在复旦大学当研究生的时候,那个时期在大学里边学的东西很少,古典文学这门课里边,我记得当时社会上书也少,学校里边讲课就发一些讲义,《史记》发的讲义大概有个李将军列传,还有一篇什么现在我都没有印象了,说明在当时古典文学教学里面《史记》占得地位非常的少。所以我跟着蒋先生读《史记》以前对于《史记》没有多少印象,不像现在各个学校即使是没有《史记》选修课、没有《史记》研究课,就是古典文学里面讲《史记》也占相当多的力量、占相当多的时间,这个问题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所以我们在五十年代上本科的时候实际接触得很少,社会上也很少提到。 据我现在回忆,当时能够在社会上见到的有关于《史记》的书,北京大学的一位先生写一本比较薄的小 32 的叫《司马迁》,当时上海一位先生写过《司马迁与史记》,也就是四五万字,当时还有文史哲知识出版社编过一本叫《司马迁与史记》,所以我们五十年代上学,一直到六十年代我去上海上研究生,所知道有关于《史记》的知识仅限于此。所以从跟着蒋先生念《史记》以后我自己有一些感受,1963 年到现在 50 年了,我回到师范大学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上课的时候开始在课堂上讲《史记》讲得比较多一些,给本科生上课讲《史记》要讲个七八篇,介绍《史记》与司马迁要讲几个小时,花这么多的时间来宣传《史记》当时还是比较少的。师范大学是比较重视《史记》的一个学校,所以师范大学在八十年代是一个宣传《史记》、普及《史记》做工作比较多的高等院校。我们中文系跟历史系,历史系的杨老师在历史系开《史记》这个课,我在中文系里面开《史记》这个课。师范大学中文系函授大学的射点远播于全国十五六个省、市、自治区。我们那个时期一个暑假里边大概要去两三个、三四个地方面授,系里面很多中青年老师、博士生、访问学者都参加这个工作,历史系的工作也是这个样子。 所以社会上比较广泛的普及《史记》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高等学校里面普遍的开设《史记》课恐怕要到 85 年以后才比较广泛。 所以说这个事情就与咱们的这些个爱好《史记》的老专家们跟中年专家们在里边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现在回想起来,1986 年我在北师大召开了一次全国《史记》研讨会,在师范大学开这个会是第一次,当时的老专家们很多现在都已经不在了,都是在第一个阶段开设《史记》选修课参加咱们的《史记》活动。当然,这里面活动量比较大的还是张大可先生,他积极性高,活动能力强,我们当时召开一个全国的会气候都不大,全国召开了几次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活动还是相当的小。所以到了 2001 年张先生跟无锡他们一些学者活动成立中国史记研究会,开始正式的组织,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很重要的。从此每年开一次会、每年出一本论文集,这个气候我们以前是没有,也不好想象。 接着,陕西有了《史记》学会,但是我们北京始终没有一个北京的学者大家聚会起来交流交流、讨论讨论,所以说今天成立这个学会我感觉到是一个非常值得庆祝,是让我们这个岁数大的还有我们的学生们以及一些老朋友们,像渭南师范学院的一些同志,重庆康清莲等他们这些同志来祝贺,我们感觉到非常之感谢。今天这个《史记》的面貌是远非几十年前可以想象,《史记》研究队伍壮大,一个是北京市,一个是陕西,这两个地区应该是对于研究《史记》做贡献最多的。北京方面是资料比较多,喜欢的人比较多,做的贡献也比较多。陕西这个地方不同,陕西这个地方它是司马迁的故乡,是人们所崇拜之地,这个地方普及也相当的广泛,人家有学会的城市除了陕西之外,像渭南有、韩城有,汉中是不是也有啊,所以陕西人家是落地生根的,这个地方包括一些个农民,虽然是认字不是很多,但是他们对于司马迁充满着感情,他们可以省吃俭用来参加《史记》研究会,这使我们感到非常的受鼓舞、受感动的。所以在今天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参加会议的这些人虽然过去没有在一起讨论过《史记》,可是在别的场合我们多数是见过面的,在中国传记的会场上,在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会场上,以及在别的文学方面研究会上,我们都是见过面的。现在终于成立了北京市的北京地区的史记研究会了,今后咱们可以在这个方面携起手来研究,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交换资料,把这个《史记》搞得更加广泛、更加深入。 顺便我想提一个建议,就是我们一方面要搞研究,如何研究加深加广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我们是不是还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研究研究高校里边的有关于《史记》课的这个教学的问题。现在高校里边的教学它面临着很多问题,学生不愿意坐下来认真的阅读文本。如何做好《史记》的普及工作、各个高校《史记》的教学如何的把它搞好,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研究,我们史记研究会也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能够帮着各个院校的《史记》教学有所提高。 最后,还是感谢为了成立北京史记研究会做出贡献,积极奔走,从各方面提供了帮助的这些个同志,对他们表示非常的感谢。对于各地区来参加祝贺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的远道而来的来宾我更加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韩兆琦) (四)中国传记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洪溪先生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学者和嘉宾: 刚才各位学者讲得都非常好,我简单讲两句。 首先,衷心祝贺北京市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和第一届年会的召开。《史记》对中华民族以至东方文化的形成、对中华民族民族心理认同和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谈史和谈传记文学就必谈《史记》,正是《史记》和传记文学这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题,使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和中国史记研究会多年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和韩兆琦、张大可、薛引生等老先生的合作非常受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召开了孔子孟子传记和司马迁传记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借此机会表示感谢。这次北京史记研究会的成立是我们合作又一新的成果,中国传记文学学会是1991 年成立的国家级社团,去年,中国传记文学会被国家民政部评为三A级社会团体,在全国数千家学会中仅有 100 多家获此殊荣。 致力于中国传记文学创作和研究的繁荣发展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的办刊宗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受到国际日益普遍的重视,《史记》研究也受到中外更为广泛的关注。 相信北京史记研究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会在团结联系更为广泛的学者、作家和有关文化人士方面切身推进《史记》和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展取得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张洪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