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顺、楚军红:《冯白驹与他的战友们》 二维码
期颐之年,再启新篇。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官微特别推出“庆祝建党百年 · 优秀共产党员传记作品推荐”专题栏目,追寻红色记忆,品读传记,鉴史察今,继往开来。 李福顺、楚军红:《冯白驹与他的战友们》 《冯白驹和他的战友们》突破了一般人物传记框架的约束,生动地描写了冯白驹和他的战友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艰难革命历程。作品文笔流畅,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文学性和思想性。 内容简介 冯白驹,是海南革命史上的一个不朽名字。他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是海南人民的骄傲。在艰苦的革命岁月,冯白驹同志领导琼崖党政军民坚定信念、坚守孤岛、浴血奋战,创造了“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 曾和冯白驹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们,很多血洒沙场长眠青山;坚持到和平年代的,也已大多安然辞世。但岁月流逝并没有带走我们对冯白驹同志和他战友们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他们的丰功伟绩、崇高精神,依然如巍巍五指山,屹立在海南各族人民心中。 是历史责任使然,是社会责任使然,也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使然,《冯白驹和他的战友们》作者李福顺、楚军红同志冒着海南的炎炎酷热,先后历经四年时间,深入到海南的山山水水、黎村苗寨考察革命遗址,追寻冯白驹和他战友们的足迹,走访健在的革命老人、英烈后代,带着感动和敬意完成了这部作品。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节选 自然也有人不喜欢学生们的行为。冯白驹的国文老师是前清的贡生,他不许学生上街“胡闹”,强迫他们留在学校里读八股文。冯白驹领头抗议,带着全班同学像一股风似的走了。老儒生只能望着空空的教室叹气。 在学生运动中,琼崖十三属学联成立,选举钟衍林为理事长,王文明、杨善集为常务理事。冯白驹是琼山中学学生运动的骨干,还担负了府海学联的一部分领导工作。 在这次运动中,冯白驹结识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先驱者杨善集、王文明等人,他们都是学生领袖,曾经在海口办刊物,发表文章,探索救国救琼的道路,冯白驹深受影响。几年后,他们又成为琼崖早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过去了。年轻的冯白驹明白了一个事实:中国正处在一个大时代,自己正处在一个大时代,广阔天地正等着他去驰骋。人生是短暂的,个人是渺小的,只有把生命交付给祖国,投身到民族的解放事业中,活得才有意义、有价值。 1923年,冯白驹中学毕业了。他面临着生活道路的选择。他回到家乡,在石场跟父亲采石。身在石场,心却想着外面的世界。这时的冯白驹已经成亲。说起他的婚事,在乡里也曾轰动一时。17岁的时候,他与私塾周先生的女儿周惠兰结婚。婚后,按旧俗,新媳妇应该回娘家居住,直到有了孩子才回到夫家。冯白驹做了一件“出格”的事,他突然赶着牛车来到岳丈家,硬要接妻子回家。岳丈当然不答应,自己是个教书先生,怎能坏了祖宗的规矩?这不是要被人笑话吗!谁知这个女婿却不买账,竟敢顶撞岳丈,据理力争:“社会在进步,不合理的旧俗必须废除,我要接惠兰回家。”岳丈生气地骂他:“你这个逆子!”老先生哪拦得住,冯白驹终于将妻子接回了家。回家的路上,一抹笑意浮现在脸上,他想起了云龙高小的那个夜晚。他履行了同志互助社的约定。 父亲见儿子累得满头大汗,便说:“裕球,放下锤歇歇吧。”父子俩坐在石头上谈开了。父亲说:“跟着我撬石头,有什么出息,给活人盖房子,给死人立石碑,管人家的生死,自己的生死没人管,这就是石匠的命。你中学毕业,有学问,你把老婆接回来,不能守着老婆采一辈子石。人生在世,要图个出息。 出版信息 书名:《冯白驹和他的战友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