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近十年东北传记文学发展探析

新千年以来,中国传记文学呼应海外文学发展态势,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完成着自身的历史使命。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初,报告文学英姿勃发,一路领军写实文学,为文学松绑做开路先锋。与上个世纪不同的是,近十年来,传记文学越来越被读者青睐和关注,作家作品顺应了时代和读者的需求,表现出繁荣和兴盛的势头。写实文学由报告文学嬗变到传记文学,使这一文体成为热点并佳作频出,成就令人瞩目。由于社会的发展,这十年间在报告文学发展的同时许多报告文学名家转向写人物传记,形成传记文学热。尤其是随着许多历史档案的披露与档案资料的解禁,传记文学越来越向历史的真实与纵深探寻,表现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历史人物的研究融合了史学界研究的成就,并与读者需求合拍,使传记文学的出版发行量远远大于报告文学。据不完全统计,“文革”前中国传记文学的出版量约500部,上世纪90年代约1000部,现在则每年有2000多部。这与海外的非虚构文学占文学出版物50%的比例相互呼应,在传记文学上中国文学目前与世界文学互动,遥相互应,甚至一体化。东北作家尤其明显。不论是吉林作家苏赫巴鲁的成吉思汗传记系列,杨子忱的古代才子传记系列,还是辽宁作家徐彻、赵杰的张作霖、张学良传记,徐光荣的《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黑龙江作家张雅文、赵国春的传记作品,在海内外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都拥有广泛的读者,激励人们热爱生活,激发文学和学术界的思想火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与报告文学发展相呼应的是,传记文学表现出多视角审视、多元文化切入、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等特点。近几年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品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占的比重很大,说明文学的走向越来越注重历史厚重和文学的深度。所以,这十年来传记文学的成就是沉实并骄人的。东北传记文学中新老作家佳作频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徐光荣的《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对一代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的人生经历、艺术造诣、学术成果从学术眼光着笔,精耕细作,作品文学、历史、美学价值兼具,以准确、精妙的审美判断,老道又富诗意的文笔风格,把传主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缜密扎实、坚持真理的学人风骨、饱满丰硕的人格魅力及风范,形象而鲜明地刻画出来,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传记一出版,即得到各界的广泛好评。国内和港澳台学界从学术的角度予以很高的评介,在国内亦得到应得的赞誉。另一部作品《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传主是中国化学界泰斗级的人物,这部传记文学,对传主的高尚品格、爱国情怀和对中国化学的突出业绩做了翔实的描述。徐光荣是一位勤奋而又有责任感的作家,上个世纪已出版的人物传记有《烹饪大师》、《关东笑星》、《朱明瑛姐妹》、《赵一曼》、《科技帅才蒋新松》、《硬汉马俊仁》、《王军霞》等多部传记。《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在使读者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方面所做的努力,提升了当代传记文学的审美价值。赵国春先生的《荒野灵音——名人在北大荒》、《一个女作家的遭遇——丁玲在北大荒》则写出了以往岁月中在北大荒生活工作过的名人的情况,并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名人北大荒岁月生活情况的历史空白。萨仁图娅的《尹湛纳西》,传主尹湛纳西是蒙古民族的“曹雪芹”,其对文学的贡献在该民族文化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萨仁图娅以诗人的笔触,充满激情的白描手法为其先人作传,是关于传主的诗意风格的创作成果。但由于作品缺少精雕细琢的刻画,情节和细节蕴润的穿插显得有些简约,缺少丰满的张力。赵杰先生的关于张学良的作品又有了进一步的成果。其中《留住张学良——赴美采访实录》等研究张学良的著述,所用到的历史数据和对历史人物的探寻比较以往的作品要深入和细致得多,使作品多了历史感的同时兼有文献价值。徐彻的《一代枭雄张作霖》和《张作霖画传》,是关于张作霖研究和评价的最新成果。在这两部传记里,作者精当地利用了史学研究的成果,对传主道德层面和历史层面的评价分析和研究,做了翔实的论述和印证。对传主复杂的人格没有采取一概而论绝对肯定或否定的脸谱式的评价方式,而是辩证地用史学的方法研究传主的传记文学新成果。肖军的夫人王德芬的《我和肖军风雨50年》,对肖军与萧红分手后直到生命终结坎坷的生活历程做了翔实的充满深情的描述。由于作者的身份,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也是国内目前研究肖军不可多得的资料集汇。辽宁省的传记文学学会经常搞一些活动,做一些作品的研讨,推动了该省传记文学的发展。吉林作家杨子忱,上世纪90年代后创作出一批历史人物传记,包括《纪晓岚全传》、《金圣叹全传》,《纪晓岚外传》等作品,近十年来,杨子忱先生台湾版的《纪晓岚全传》、《纪晓岚外传》,大陆版的《王尔烈传》、《鬼才金圣叹》、《鬼圣蒲松龄——一个男人和狐仙的故事》,在海内外影响很大。不仅在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区颇受好评,而且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圈也深受好评并畅销。台湾版的《王尔烈传》出版后,台湾文学界人士举行座谈,对其历史、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予以很高的评价。《鬼圣蒲松龄》被认为是在蒲松龄《聊斋》后的重新创作,蒲松龄通过鬼狐写人世间的情恋,杨子忱通过狐仙解读蒲松龄。使传记创作别有一番新意,书籍的装帧也很有现代意味。吉林作家苏赫巴鲁2009年出版了《苏赫巴鲁全集》,集作者创作之大成,成为东北文学界的一件盛事。苏赫巴鲁主要以长篇历史传记为主,所以这也是东北传记文学界的丰硕收获。

   由报告到传记的嬗变过程中,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的是,从题材到作品,从传主到作家,与世界文坛紧密相关。苏赫巴鲁的成吉思汗系列,呼应了美国以至形成全球热点的千年人物文化现象,从本民族文化的角度,用蒙古人的情怀为世界文坛、中国文坛奉献了英雄主义史诗般的经典力作。张雅文的《生命的呐喊》成文的过程,使她不自觉地成为跨越了国界、民族、宗教的,从人类角度关怀人性、崇尚人道的具有大悲悯情怀的优秀作家,在全球被广泛地关注并产生着良好的影响。赵国春的《一个女作家的遭遇——丁玲在北大荒》,写出了深受海内外业内人士关注的杰出作家丁玲的遭遇、文采、品格和胸怀。徐光荣的《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在港澳、东南亚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杨子忱的古代才子系列传记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做出了努力。总之东北作家、作品与整个时代文学文化,尤其与世界文学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使东北文学参与、影响世界文学、文化,是可喜的收获。

     一、徐光荣传记文学的创作特点

    2004年徐光荣先生的《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杨仁恺,1915年出生,从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与研究半个多世纪,研究领域涉猎中国美术史、书法史、书画鉴定史等多个领域,为搜寻历史浩劫中故宫散佚国宝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出版的《中国书画鉴定书稿》、《国宝沉浮录》、《沐雨楼文集》等著作在海内外学界、书画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他鉴定了《清明上河图》、《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曹娥碑》等世界级文化珍品。在鉴定蒲松龄手稿《聊斋志异》时,年龄刚过30岁的杨仁恺求真务实,不惧权威,尽管当时中国科学院文学所所长何其芳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都认为蒲的手稿,是手抄本,杨仁恺仍在《新建设》杂志发表文章辨别,恰巧此时山东发现蒲松龄长诗《古风》的手稿,经山东省文联主席、老作家王统兴鉴定为真迹,由于其墨迹与《聊斋》同出一辙,佐证了杨仁恺鉴定的结果。从而维护了手稿的真实性。徐光荣在创作过程中,用了近两年的时间采访、走访、钻研关于传主的生活背景、学术追求、研究成果,努力挖掘并深刻再现人物生命闪光点,为中国当代传记文坛增添了一部具有厚重历史感和文学、美学价值极高的精品传记。

   徐光荣先生的传记文学创作,比较其上个世纪的作品而言,一方面越来越注重历史的厚重性,如《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中对张大煜的刻画,《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中对杨仁恺的刻画,从传主的时代背景、人生脉络、学术成就等方面均能感受到这些。同时,由于徐光荣本人的文学修养、学养,使其传记文学作品文学深度不断增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作家能更理性地面对传主,在向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寻根方面,通过对传主的描述让作者与读者同时进入到传主的精神境界,从而在审美的同时,达到提升读者和受众精神境界的作用。另外,语言洗炼、优美、纯净,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这也是徐光荣先生传记文学突出的艺术特点。

       二、杨子忱的历史人物传记系列

   上世纪90年代相继出版了关于金圣叹、纪晓岚等历史名人的传记后,近年来,杨子忱先生台湾版的《纪晓岚全传》、《纪晓岚外传》,大陆版的《王尔烈传》、《鬼才金圣叹》、《鬼圣蒲松龄——一个男人和狐仙的故事》,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尤其是台湾学术界还就这部传记展开了关于纪晓岚的学术研讨会,台湾一些著名专家学者认为,读该书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人生活、文人的成长与励志、社会真相或传闻、被生活压迫的百姓或女性,书中关于纪晓岚的诗词联对,处处流露出处世应变的机智,对人们有益智的作用。并认为该书的特色较之影视文学,具有严谨考证、逼真贴切的优长。对于《王尔烈》传,台湾评论界人士认为,除正史野史相融外,该书一是开创了文学体例,小说、传记、诗歌、散文等文体兼具;二是把文学与史学知识融于一炉,正史野史相融;三是考证翔实,媲美学术论著;四是多方呈现中国诗词的美学内涵。杨子忱的《鬼才金圣叹》一书,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市的汗牛书店销售很好,被挂牌“此书在本店销售有口碑”。事实上,杨子忱的这些历史人物传记,对海外华侨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传播解读作用,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融合时代,对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播介绍起到了作用,做出了贡献。

   杨子忱出生于黑龙江依兰县的一个小荒村,因18岁在《吉林日报》发表散文《我的父亲》走上文学道路,他甘于寂寞和清贫,专心写作,目前出版各类文学专着48部,先后荣获国家省市级文学创作奖近百项,吉林作家公木很欣赏他的人品和文章。

          三、乱世情怀——张学良与张作霖新解读

    (一)徐彻的张作霖传记成就

    关于张作霖的传记,近年来数不胜数。但徐彻先生的近作《一代枭雄张作霖》和《张作霖画传》,对其的评价与以往的相关作品有很大的不同。这或许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对传主的感悟和自身的理性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以往的作品多数认为张是一个枭雄式的军阀,对其复杂的人格没有做过客观的、辩证的、中肯的分析。徐先生的作品,对张的评价则充分运用当下史学界研究的成果,客观理性地从历史、道德层面剖析张复杂的人格。对张在治军、待人、用人等方面引用了社会各界,包括台湾军政两界诸多人物的评介,在历史层面上,引用史学界评介张的三种观点。作者既不全盘肯定又未全盘否定,认为张处乱世之时,对外时时要应付日俄压力,尤其是后来来自日本方面的压力,由于日本一直以来觊觎东北和内蒙,梦想把这里首先变成他们的殖民地,然后以此为基地,进一步侵吞中国,最后霸占亚洲。在日本千方百计地威胁引诱、费尽心机地强迫张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时候,张面临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时候,绞尽脑汁、沉着冷静,用尽装傻、推脱、抵赖、翻脸各种办法,对抗日本压力,危机来临可爽快答应日本苛刻的要求,危机过后又坚决推翻原来的承诺。真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历史人物,这样做的结果使其在主政东北期间,未同日本正式签订任何丧权辱国的历史条约。在对内方面,张为增强东北实力,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重用人才,尊重知识,大办教育,派遣留学,整军经武,发展实业,修建铁路。他还镇压了俄国操纵的蒙古民族分裂分子的叛乱,同时首创国内一流的东北大学,这些是应该肯定的。

    面对日本公使方泽谦吉多次威胁,张愤然:“我是东北人,东北是我的家乡,祖宗父母的坟墓所在地。我不能出卖东北,以免后代骂我张作霖是卖国贼。我什么也不怕,我这个臭皮囊早就不打算要了!”以致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暗害。对于他的死难,著名历史学家金毓黼做过中肯的评价,以前史家和传家评价张,对其作恶的一面有许多评述,其实此外张还具有爱国和民族情怀。

    张作霖镇压革命者,在北京期间,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者,尤其对李大钊等革命者的镇压,其手段残忍、凶狠,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总之,张是一个人格、个性多重,对历史和社会作为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

                 

  (二)赵杰:《留住张学良——赴美采访实录》

   这部书通过采访的形式,搜集了张学良赴美定居后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探究了传主深沉复杂的心路历程,解读了关于张学良的某些相沿已久的历史谜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兼有研究性和资料性的历史人物传记著作。1999年、 2000年作者两度赴美采访,四次见到传主。为本书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徐彻先生认为该书具有五个特点。一是记录真实可靠。赵杰是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兼任辽宁大学历史系、西北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辽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美国张学良研究中心顾问。他多年来,一直进行关于张学良的研究,已经出版了《情奉张学良》《张学良去台之后》《张学良多彩人生》等多部著作。同时,他又主编了有关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几百万字的资料。是国内关于张学良研究的一流学者。19996月,赵杰先后访问了美国的夏威夷、洛杉矶、旧金山、纽约等地,采访了程嘉禾牧师(夏威夷第一华人基督教会牧师)、张素久(张治中将军之女)、宁恩承(原东北大学秘书长、代校长)、张闾瑛(张学良之女)、陶鹏飞(张闾瑛之夫)、傅虹霖博士(美国张学良研究的著名学者,著有《张学良的政治生涯》)、祖炳民博士(傅虹霖之夫、尼克松等三届美国总统的顾问)、方庆瑛夫妇(方原为张学良的故旧)、蒋士云(张学良的女友)等人士。这些人士,或是张的故旧,或是张的亲友。他们都和张学良有过多次接触,对张学良多有了解。作者在夏威夷拜访了张学良和赵一荻,把辽宁省政协的礼物赠给了这位99岁的老人。其中,有赵杰特意从抚顺元帅林张作霖墓地找来的一块墓瓦,瓦铭为“张大元帅墓地琉瓦中华民国十八年监制”。张学良看到这块墓瓦,泪水涟涟。二是资料完整珍贵。本书把采访的实录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读者,这为进一步研究张学良提供了难得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非常完整,非常珍贵。在1991310626,张学良在赴美探亲的三个半月中,竟有三个月是住在纽约的贝夫人蒋士云家中。这三个月的情况,学界语焉不详。这一次亲自采访了她。赵杰了解了这三个月张学良在纽约的整个活动情况,添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本书所记载的采访记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历史学者提供了完整准确且新鲜珍贵的历史资料。三是通过有关人物口述破解谜案。赵杰是张学良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对张学良研究中的谜题心中有数。此次,他借采访之机,向被采访者提出了一些史学界多年未解的谜题,以求得到圆满的答案。例如,依基督教教义,张学良同结发夫人于凤至解除婚约的渠道,史学界有四说,一说是张闾瑛到台湾父女相见时由她把信捎回;一说是张大千所为;一说是蒋夫人宋美龄成全的结果;一说是张学良自己寄送。有的学者认为,张闾瑛捎信说比较合理。赵杰经过反复思考,在撰写《张学良去台之后》一书时,便采用了此说。为了写好这部分,作者曾写信托人问过此事。但因涉及家庭隐私,友人也不好开口。这次赵杰当面采访张闾瑛时,不想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经审慎考虑,他终于诚恳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张闾瑛为赵杰学者的求真精神所感动,也认真地做了回答。她“的确不知道此信交付母亲手中的经过。此信也不是经她转交的”。由于赵杰这种求真求实的做法,就解决了一个困扰学者多年的难题。我们起码知道,张闾瑛捎信说,是不准确的。其余的说法,只能等待以后求证了。也许直接写信说比较合情合理。本书类似这样的谜题得到破解的还有,如:于凤至手中是否握有“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发给张学良“不准抵抗”的密电,张学良没有回大陆探访的原因,张学良为何定居夏威夷,张学良首次访美为何在纽约待了三个月,在纽约三个月的具体活动,等等。这无疑是赵杰教授的贡献。四是写法独辟蹊径。本书的写法不拘一格,很有新意。本书选材之得当,剪裁之得体,叙述之有度,询问之有节,都表现了作者文思之自由酣畅,文笔之成熟老到。作者在撰写的过程中,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有机地糅合到采访记里。这就使本书具有了很高的学术价值。五是照片独家披露。本书配有大量照片,多为首次独家披露。除张学良和赵一荻的几十幅照片外,凡被采访者都配有照片。此外,还有张学良定居夏威夷的住所希尔顿公寓。采访的记录十分真实可靠。闾瑛家的张大千的力作《医巫闾山图》、于凤至在比弗利山下福乐园公墓的墓地、1999年秋张学良迁居的住所卡拉卡瓦万老年公寓、张学良和赵一荻在夏威夷的神殿谷墓地全景、张学良在夏威夷的墓室、江泽民主席送的花圈等难得一见的珍贵的照片,大多是首次披露。

   东北作家在研究东北传主的时候,饱含深情,不辞艰辛、不遗余力,严谨、缜密,其创作精神是令人感动的,其成果是坚实的。

 (三)窦英泰:《张学良与随军夫人谷瑞玉》

     2002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张学良与随军夫人谷瑞玉》,是吉林作家窦英泰的作品。许多传记描写 张学良将军功勋盖世,东北易帜、西安事变,写他的第一位夫人于凤至和第三位夫人赵四小姐,读者大多耳熟能详的时候,窦英泰却独辟蹊径,研究其鲜为人知的如夫人谷瑞玉。谷瑞玉女士与风华正茂的少帅北疆结识,随军中原,征战南北,浴血深情的往事尚鲜为人知, 随着张学良先生在美国的仙逝,这位近代史上最富传奇经历的世纪老人生活中的另一面,也开始走出历史的封尘。本书所记叙的就是张学良将军20世纪20年代与第二位夫人谷瑞玉女士的恋爱经历和恩怨离合。人们重温那段为世人鲜知的经历的同时,亦从中感受到少帅那“无情未必真豪杰”的千古绝唱。

       四、王德芬关于肖军的传记

   萧军的命运从王实味事件,1942年的延安整风时已开始转折。萧军本与王实味不熟,受朋友之托——“希望萧军能仗义直言,救救王实味。”这个人知道萧军同毛泽东交往密切,幻想毛泽东能看在萧军的面上从轻发落王实味。

萧军对王实味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缺乏清醒的认识。显现出知识分子政治上幼稚的一面。他自恃与毛泽东有交情,便轻率地承担了说情的使命。毛泽东听了萧军的倾诉后很不高兴,但却宽厚原谅了他的鲁莽,要他不要管自己并不了解的事情。萧军碰了个软钉子,但他一向粗心,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竟为王实味送信给毛泽东。这种性格,已注定了他以后的坷坎。

王德芬的这本书,弥补了肖军研究中的许多史料,尤其是肖军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文化报》和《生活报》的论争、下放抚顺煤矿、回到北京,一直到肖军离开人世的命运、思想转变、情怀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因此这本质朴的传记记述的是难得的历史真实和普通人的情怀。

     五、李东旭、马兰的赵本山传记

     全国小品看东北,东北小品看辽宁,赵本山小品连续10年在央视春晚雄居小品王地位。

  关于赵本山的报导、传记有很多版本,但这部传记作品堪称在真正意义上解读赵本山人生遭遇、命运和思想情怀的佳作。对于当代人了解、认识赵本山的成长历程、人生坎坷、艺术成就、思想境界具有较高的价值。

                                                                                       

      六、张雅文自传:《生命的呐喊》

   张雅文出生在辽宁一个只有一户人家的小山村,只念过小学,年轻时曾是国家一级运动员, 善良、单纯、热诚、直爽。自言平生有三大爱好:唱歌、体育、文学。她认为文学不同于唱歌和体育,文学对她来说不单单是一种爱好,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追求。张雅文开始动笔学习写作的时候,已经是36岁的中年妇女了。这个只受过5年半正规教育又一直在封闭、单纯环境下生存的中年女子只身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其艰难可想而知。张雅文创作之初,即以饱满的激情投入自己,到社会各个层面闯荡和漂泊,采访的过程中精心选择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素材,不顾艰辛,不仅在国内各地跋涉求索,而且自费远赴俄罗斯、韩国、欧洲等国外采访,在遭遇没钱、没吃、没住、不会外语等种种困难的时候,坚韧不拔,顽强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不公,侵权、排挤,几乎要了她的命。她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这也使她早期作品风格,呈现出于情大于文的现象。靠这种激情她有了《玩命俄罗斯》、《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揭开人类抗衰老之谜》、《跨国之恋》、《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4万:400万元的牵挂》、《生命的呐喊》等一大批优秀的,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作品。自强不息,以生命作抵押为文学献身的奋斗精神,个人的苦难与时代、民族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遭遇加上作家的悲悯情怀,使张雅文在成就作品的同时成就了自己。

    在求索人生,把文学创作做为生命追求的过程中,张雅文不自觉地超越了国家、民族、宗教,在人道主义精神的大背景下,以朴素的对文学的信仰和追求为基点,向人类展示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人类的人文精神内核:正义、公正、良知、道德。这是当今许多作家追求但很难达到的层面。中国目前的体制使作家成为一种职业,还评职称分一级作家等等,但一级作家不一定是一流作家,一级作家是单位评出来的,一流作家则是属于全人类的。

   在当今文坛上,激情澎湃、刚烈不屈、顽强奋斗、豪迈挺拔等元素兼有的作家不多,女作家更少,而这种精神元素恰恰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欠缺的。

   从《生命的呐喊》中可以看到,张雅文在创作中经历了许多不公正的侵权,被剥夺的不仅仅是她的作品和尊严,还有更宝贵的健康。在采访中许多作家都表示他们被侵权的事情很多,看到张雅文的遭遇,他们都不再去维权,怕把命搭上。

   比较美女和用身体写作的作家,张雅文认为,作家的价值在于他的作品。他向社会展示的不是他的体态与外貌,而是向社会推出的作品。如果说,女作家靠写自己那点隐私,靠身体力行的感受,靠美丽年轻的脸蛋去打动读者和出版界,那么,这是对女性作家人格的一种贬低,也是女作家对自身人格的一种嘲讽。尽管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存在说明了它的合理性,但是,它不应该成为一种值得推崇的时尚。

    张雅文在用生命创作,美女作家们在用身体写作,这是当今文坛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多元生态文化并存,似乎无可厚非,但比较之下,还真有些像古画中的正品和赝品。只是有些相映并不成趣,反差倒是很大。

 七、《苏赫巴鲁全集》出版

    2005年,苏赫巴鲁与女儿额鲁特·珊丹合作译著的文学版《蒙古秘史》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蒙古秘史》1990年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31次会议定为历史名著,文学经典。虽然历史版本的《蒙古秘史》有近百部,但全球无一文学本,这成为这部书翻译与撰写的初衷。

     2009年初,《苏赫巴鲁全集》出版。这是吉林传记文学的盛事。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盛事。全集分23卷。卷一、二是关于成吉思汗的长篇传记小说;卷三是《漠南神笔古拉兰萨传》;卷四是与女儿额鲁特·珊丹合著的长篇传记小说《宫廷情猎》;卷五是与额鲁特·珊丹合著的长篇传记小说《大野芳菲——丹麦探险家与蒙古女王》;卷六是与女儿额鲁特·珊丹合作译著的文学版《蒙古秘史》;卷七是长篇传记《哈萨尔王传》;卷八为人物传记《吉林蒙古人》;卷九为长篇传记《陶克陶胡传》、《齐王秘史》、《大漠樱花》;卷十一至卷十五分别为诗词、散文、戏剧、影视、民俗,其中影视部分和戏剧部分以成吉思汗、嘎达梅林为题材的有很多;卷十六、十七为民间文学部分,以英雄史诗、传说、英雄故事为题材;卷十八为蒙古杂考,非常有可读性和文化含量;卷十九至二十二为书信、文艺理论等;卷二十三为文学评论。

    从《苏赫巴鲁全集》中,可以感受到作家对于成吉思汗的创作与研究不断的升华,眼界的开阔、历史文化的积淀,到了最近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收获。其中收录的关于成吉思汗研究评价的精辟之论,尤其是“成吉思汗一句评”,不禁使人觉得若要找寻历史上评论成吉思汗的集锦和集大成,现今就可以找到。苏赫巴鲁说,“成吉思汗一句评”和成吉思汗创下了12个世纪之最:

     (一)、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

     (二)、发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

     (三)、最早建立了运输联络系统;

     (四)、军事是艺术,将冷兵器推向最高峰;

     (五)、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

     (六)、世界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

     (七)、最早实行政治民主的帝王;

     (八)、千年来世界最富的人;

     (九)、世界上受祭祀最多的人;

     (十)、奉行宗教信仰最自由的政策;

     (十一)、最早提出并实践了全球化;

     (十二)、一生留下最多的谜。

      这是他对成吉思汗新的理解。苏赫巴鲁对成吉思汗的创作和研究,始终是以蒙古人的目光进行的。其观察和创作时切入的角度,心灵的历程与海外的作家、评论家是有很大区别的。

      蒙古民族史诗般的英雄主义精神,在他的笔下酣畅淋漓的表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在他的作品中展示着,他和女儿合作翻译的文学版《蒙古秘史》,对其民族的这一经典史籍的重生、对其民族文化的传播、对全球文化的融合互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如果说到2002年,全球已有67400多个网站报导有关成吉思汗的消息,那么,到2009年,全球关于成吉思汗的研究应更有历史深度、更全面、更理性。只是由于本书出版时间的限制,没有收集到海外更多该方面的文献资料,只能写到此,是为说明。


文章分类: 学术研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