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陈家忠 | 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颂歌

作者:陈家忠

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颂歌

——读冯小军《八步沙的故事》

    文 | 陈家忠

      冯小军是新时期专攻“生态文学”的作家,近年来创作并出版了很多报告文学作品。当我一口气读完《八步沙的故事》这本书,深为作家激情纵横的笔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催人泪下的三代治沙人的不平凡事迹拍手叫绝。《八步沙的故事》是一部为三代治沙人写的信史,也是一部为时代楷模量身定做的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传记。

《八步沙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使得这一长篇报告文学有了不一般的思想高度。

《八步沙的故事》利用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塑造了可敬可爱的治沙人的形象,是这部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第一章《危与机》中,作者交待石满代表承包方表态说:“我们承包八步沙其实就是要认领风沙,不能总让它欺负咱,咱也要撵撵它。各位领导请放心,不把八步沙治好我们绝不收兵。”石满竹筒倒豆子一般的发言赢得了众人的掌声。在第三章《舍与得》中,作者写道,4年后76岁的常老汉瘫痪在炕后再也没有起来,现在他的孙子常宗仁担任二墩村的党支部书记。他眼含泪水说起自己的爷爷,“爷爷的一生就像八步沙的梭梭树一样坚韧,给点儿雨露就滋润,给点儿阳光就灿烂”。常宗仁感慨,豁达的心胸是爷爷留给常家最宝贵的财富,他是我们的传家宝。冯小军通过利用这一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向广大读者传播了书中主人公知大局识大体、不畏惧千难万苦的形象。

三代治沙人身上强烈地体现出愚公移山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薪火相传,成为战胜土地沙漠化最坚强的精神。“六老汉”的后代在接到治沙接力棒时,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心理上的落差以及战胜自我、子承父业的重托。如果说愚公移山精神是三代治沙人身上共有的体现,那么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在多个篇章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六老汉”子孙们起初为了小家庭利益着想,不愿意舍弃好的工作待遇,他们与自己的父亲展开争辩的情节,在书里作家也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从当初的不情愿到后来的心甘情愿,这一心理活动的变化,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父辈传播的愚公移山精神强大的感召力。

作家冯小军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林业专家,这是他在驾驭生态文学方面显示出过人能力的基础。在书中,作家没有照搬高深的治沙技术和措施,而是运用通俗易懂的科普形式,运用文学语言加以描绘,通过立体的文学语言一一呈现,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清新、质朴的艺术语言是《八步沙的故事》一书中较为显著的特色。作家冯小军善于运用北方语言,通过提炼形成了通俗易懂而又凝练隽永的艺术特点,貌似通俗,实际上蕴含着人性的真善美,逐渐形成了质朴、凝练、纯净、生动而又幽默诙谐的风格。

作家汪曾祺认为,“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这本书在这方面也显示出了很好的功力。比如作者通过郭朝明父子对话,透露人民公社时期“大帮哄”、“放牲口”、“拾柴火”、“搂发菜 ”等对土地资源的掠夺,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反映出古浪人民浓厚的生活气息,对过去治理土地沙漠化存在的形式主义做了辛辣的讽刺和严厉的批评,表现出主人公正直、一心为公的优秀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主人公对土地荒漠化强烈的忧患意识。

冯小军在生态文学创作领域深耕多年,他抓取先进典型,通过整理归纳,客观地记录八步沙人的治沙史,彰显出一位报告文学作家过人的眼光和胆识。《八步沙的故事》呈现出的是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激励和鼓舞着人们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介绍

陈家忠(1969-),男,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知名报告文学及传记作家、诗人、资深媒体人。曾用晨曦、楚戈、云舒为笔名。 曾担任《今日科苑》杂志主编、副社长,《中国农村科技》杂志副主编。现为《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杂志执行主编 、北京强国之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于2005年、2013年随中国健康事业代表团,担任新闻发言人,出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得到马、印卫生部部长接见,和新加坡国会议长(现为总统)哈丽玛.雅各布接见。

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发表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散文、诗歌300多万字。早期主攻诗歌,在省、市、国家级报刊发表诗歌200多首,部分诗歌佳作入选《五月诗潮》、《五色石文学作品选》等国内大型文学选本。散文精品《想起非典的日子》被中国散文学会编辑、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代表作》一书。


文章分类: 公众号|会员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