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与苏联的革命史和战争史紧密相连的人——《伏罗希洛夫传》评鉴

1561260918(1).jpg


与苏联的革命史和战争史紧密相连的人

——《伏罗希洛夫传》评鉴


【点评人简介】

冯玉芝,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俄国文化研究学者。出版诺贝尔文学奖创作学系列研究专著和译著多部。


【出版社信息】

[苏]瓦·谢·阿克申斯基:《伏罗希洛夫传》,万成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年。277页。原作出版社:苏联国家政治出版社。


【作者简介】

瓦·谢·阿克申斯基(В.С. Акшинский1912-1986),记者出身,堪察加真理报主编,苏德战争期间入伍,任远东空降部队政委、炮兵部队政委,1945年获得红星勋章。后任职于苏共宣传部门和担任过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传局局长。战后曾任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助手(1965-1969年),与其一起工作多年。另著有纪实性作品《边区的黎明》(Края рассветные, 1966)、《空降库里尔斯克》(Курильский десант, 1984),均由远东书籍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伏罗希洛夫是苏联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国务活动家,被称为“红色元帅”,列宁的忠实学生和战友。他出身于铁路工人之家,1903年投身革命,领导工人罢工和建立战斗队的工作,作为政治犯屡遭监禁和流放。但出狱后,他继续奔走于工厂、农村和士兵中间宣传革命,建立组织。“伏罗希洛夫军团”成为保卫察里津的第十军的核心。1918—1940年间,他出任察里津军队集群司令、南方面军副司令兼军事委员会委员、第10集团军司令。1921-1924年出任俄共(布)中央东南局委员、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因善于领导军区部队对北高加索土匪进行斗争,荣获第三枚红旗勋章。1924年起任莫斯科军区司令,并为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25年11月-1934年6月任陆海军人民委员、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成为苏联首批元帅之一。1934-1940年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卫国战争伊始,就直接参加了对德作战的组织、协调和全方位的后勤保障工作。1942年被任命为游击运动总司令,负责领导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3年1月作为苏联大本营的代表,在对列宁格勒封锁的突破作战中,协调了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的行动。1943年12月被派往滨海集团军去参加拟制解放克里木的战役计划和组织步兵与海军的协同。出席过苏、美、英三国莫斯科会议(1941)和苏、美、英领导人德黑兰会议(1943)。伏罗希洛夫为加强苏联防御威力做了大量的工作。1953年当选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9年12月3日去世,被追授苏沃洛夫一级勋章,卢甘斯克市改名为伏罗希洛夫格勒。

【作品点评】

   伏罗希洛夫是苏联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国务活动家,苏联陆军元帅,两次获得苏联英雄(1956年2月3日和1968年2月22日)称号。二战时期曾任西南方向总司令,列宁格勒方面军总司令,1953—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即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1953年至1960年)。苏联从1931年开始出版有关伏罗希洛夫生平事迹的书籍,至本书出版前已有16种之多。伏罗希洛夫本人也著有自传回忆录《生活的故事》。

   本书是作者在伏罗希洛夫(1969年)去世后撰写的。利用的材料有三种:文献和档案资料、伏罗希洛夫本人的讲话、文章和作者与其亲朋好友谈话所获材料。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需要将其放入所活动的历史环境。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中期,俄国社会激烈动荡,战争与革命此起彼伏,伏罗希洛夫战斗的一生贯穿了苏联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全部过程,与苏联的全部革命史与战争史须臾不可分离。因此,作者把传记置于线性历史的考察中,处处可见其革命家的上下求索、军事家的戎马倥偬、国务活动家的缜密的智慧,不仅以饱含激情的语言,更佐以详尽的数字,阐述了其与党、国家、人民息息相关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解读伏罗希洛夫在1818年—1924年间艰苦的“剿匪”行动时,许多评述都依据了当时的报刊和出版物提供的准确的数字。在细节架构方面,由于传记主题厚重而深邃,作者把纪实和政论结合在一起,既站在大历史和思想的高位评价个人生活,又把传主的每一项活动的依据与成就详细写出,使读者就像在一股巨大的历史洪流中,看到了以伏罗希洛夫形象为标志物的纵横的坐标系,从而增强了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知与想象还原。

   这本传记以很大的篇幅记述了伏罗希洛夫与列宁、斯大林、加里宁、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伏龙芝、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等领导人的密切交往以及与托洛茨基等人针对建党、建军思想分岐的激烈交锋,对研究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苏联的军事建设和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战初期,伏罗希洛夫在发展苏联经济关键部门,特别是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传记在论及此项功绩时,并不讳言他所担任的国防人民委员职务已由铁木辛哥所替代。有不少的文章臧否伏罗希洛夫的政治“万金油”角色,而这本传记的作者则把这种坦然接受职务变动、做好任何职责所要求的使命任务的精神写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担任西北方面军总司令时,伏罗希洛夫在列宁格勒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曾在各军区巡视14个月,传记记录了在战争最紧张的1941年11月25日之“元帅的一天”——工作日持续到次日的0点50分,一个日理万机的国务活动家跃然纸上。苏联武装部队的技术革新和武装部队结构的变化,包括军队中党、团组织的调整,军事工业形态的适应性,这些都是战前、战争中以及战后伏罗希洛夫元帅工作活动的大范畴。诚然,对于高估军事技术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传记并没有正面评述,而是补充说,元帅也“经常强调,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是人掌握武器的能力以及人对其所保卫的、并准备为之付出一切的事业的忠诚”。伏罗希洛夫一贯重视军事学术问题研究,战前曾参编多卷集的《国内战争史》,并且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外交专家。1935年就首批被授予大元帅军衔。战后,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职务上,伏罗希洛夫不断宣传国家的强大能够带来和平的理念,孜孜不倦地工作,无论是文化系统、对外交往方面,还是议会的组织工作,他都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直到年届80岁才领取了养老金。他在自己的回忆录《生活的故事》中写道:“我不信上帝,但我感激自己的命运,因为降临到我头上的那条道路,正是我有幸走过来的道路。再也没有比工人和革命士兵的事业更崇高的了。”传记以大量的档案材料,比如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人的评价来阐释伏罗希洛夫“个性充满活力”的工作作风。

作为革命家一生的丰富总结和生动的墓志铭,这部传记致力于建立“正传”。一方面,要竭力廓清伏罗希洛夫革命一生的全部活动的基本脉络。这就要求对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进行整合。显然,全书的20万字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较大的篇幅用以介绍伏罗希洛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从投身革命到成长为元帅的革命历程,苏德战争中的活动则只有三章;另一方面,由于作者长期担任传主的工作助手,在审视写作对象的时候,更关注其国务活动的历史意义,愿意用总结式的体裁(比如“伟大的一生”一节)来确定“盖棺定论”的理性角度和权威眼光。相当细致、毫无遗漏的附录“伏罗希洛夫生平业绩年表”体现了作者这种强烈的构思宗旨。由于高度的认同感,书中自始至终回响着褒扬元帅纵横驰骋、战斗一生的激情。

   《伏罗希洛夫传》虽然非常全面地忠实记述了伏罗希洛夫为革命贡献一生的丰功伟绩,塑造了一位具有时代风貌的传奇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所有材料也相当翔实,但是,毋庸讳言,这部传记的不足之处还是相当明显的。首先,在认真扫描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的同时,忽略了对人物内在世界的探讨—因为伏罗希洛夫在政治历史上是一位被津津乐道的“不倒翁”,他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活动就特别值得摹写。但这本传记中几乎看不到有层次的心理活动和激烈的内心冲突,仿佛他天生就是一个“硬汉”,对政治生涯中的起起落落毫不在意,这就多少削弱了人物的情感的表达力度,缺乏深刻的精神感染力;其次,这部传记完全寄寓于真实性,摒弃多种艺术手法的并用,档案中公文式的文本片断在使用上重复率较高,文学性屈尊并让位于“史官”之笔的“不容置疑”;第三,《伏罗希洛夫传》是在浓厚的意识形态氛围中出版的,由于作者的立场和主观色彩,使这部传记充满了“官方话语”和宣传意味。伏罗希洛夫本人是苏联历史的“化石”,确实需要更为全面的和基调中肯的解读。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