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援华抗日的“飞虎”将军 ——《我在中国那些年—— 陈纳德回忆录》评鉴

1561269085(1).jpg


援华抗日的“飞虎”将军

——《我在中国那些年—— 陈纳德回忆录》评鉴


点评人简介

     庄志霞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出版有《袁隆平》等作品6部。


【出版社信息】

(美)陈纳德著,李平译:《我在中国那些年——陈纳德回忆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年出版,28万字。


作者简介

  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 LeeChennault)1893年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1937年,以美军退休上尉的身份应邀来华,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任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为抗击日本法西斯建立了卓越的功勋。1958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和美国国会晋升陈纳德为中将。1958年去世。


【译者简介】

  李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从事美国文化研究与教学,并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出版的译著有《小城的故事》《太阳号草船远征记》《花亭鸟》《孕育随笔》等。


【作品简介】

  这是一本陈纳德的自传回忆录。1937年初,陈纳德应邀来华组建中国空军。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率部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在湖南芷江组建航空学校,任昆明航校飞行教官室主任。先后出任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准将司令、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少将司令及中美空军混合联队指挥官,兼任中国空军参谋长。抗战胜利前夕,陈纳德带着失意离开中国……

此书是以作者自述形式写成的二战时期援华抗日的一段历史回忆,故有一定权威性。作为中国人民抗战的亲历者,作者以编年史的手法,通过“走出故乡”“受聘中国”“亲历南京大轰炸”“创建美国志愿队”“保卫滇缅公路”“飞虎的命运”“决胜前夕”等重要章节,再现了二战时期在铁血浇铸的东方主战场,美国航空队勇士与中国军民携手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悲壮历史,以及作者的心路历程。  

【作品点评】

陈纳德,是二战时期令日本法西斯闻风丧胆的一位援华空军将领。因他统帅的航空队的机首有着醒目的鲨鱼嘴,而他们在空中又像一群飞行的猛虎,所以,在中国人民中享有“飞虎队”的美誉。抗战八年,陈纳德创下了二战史上一个未曾有人能够超越的战绩:从一个250人、100架飞机的志愿队发展到了一支拥有20000人、1000架飞机的航空队。1945年,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前夕,他以美国少将的身份离开中国。蒋介石和宋美龄特为之设宴饯行,授予他青天白日勋章。

作者的特定地位,使本书多处讲述了作者和二战时期的许多重要人物,如丘吉尔首相、罗斯福总统、麦克阿瑟、马歇尔、史迪威、魏德迈将军等,以及中国的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薛岳等人的交往,廓清了历史上的一些谜团。在面对上峰,比如他的顶头上司、时任美国陆军将领、太平洋战场美国第10军司令的史迪威将军时,他的不唯上、不妥协的性格彰显无遗。

  本书通过几个层面,揭示了作者精神世界闪光的亮点:

一、他的远大的政治抱负。

作者回首他第一次在心里播下渴望飞行的种子,是在1910年路易斯安那州博览会上。一架又老又旧的柯蒂斯11推进式双翼飞机,激起了他飞上蓝天,进而想征服世界的勃勃雄心。而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抗击日本法西斯战争,正好为他搭建了一个搏击长空的舞台。正如他在书中坦言:“我这样做,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1,我从来不逃避战斗;2,多年来我一直在为自己的空战理论在教室里不屑地争辩,我需要有机会让我的理论经受实战的考验;3,我预见到中日战争将导致更大规模的太平洋战争,而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我想如果在开战早期就能更多地了解日本,给他们以更大的打击,最终都是在为我的祖国做贡献。”   

面对中美高层复杂多变的政治态势,他在给美国总统及三军总司令特使温德尔•威尔基先生的信中,再次表达了他的这一政治抱负:“目前,如果授予我全权指挥美国在华军事力量,我确信我不仅能打败日军,而且能使中国永远成为美国的盟友。中国将世世代代成为我们巨大而且友好的市场,我相信我能创造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政治信念可谓贯穿了他的毕生。

  二.他的一战到底的决心

这位饱经战阵的飞虎将军,在自述中坦言,他的人生路上有过气馁,有过厌倦,也曾想过打退堂鼓。但每一次到最后决定时,他都选择了坚持。因为他一生中参与的每一次战役都是战斗到底。无疑,这场援华的对日作战他也一定要选择战斗到底。他的飞虎队徽标:无论是插翅的猛虎从象征胜利的V字母中飞腾而出,还是戴着山姆大叔帽子的老虎撕碎日本国旗,都象征着对日作战,一战到底。

在时局危殆、胜利希望渺茫之际,空中运输指挥部开辟了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昂贵的驼峰航线。作者在记叙驼峰航线完成的使命中,公布了较为权威的一组数字:在长达三年的运输线上,向中国输送了72万6374吨物质,飞虎队共损失了500架飞机,而消灭的敌机是2600架,毁坏的约1500架,击沉或重创敌军运输船223万吨,军舰44艘,百吨以下的内河船只13000艘,击毙敌军官兵66700多人,摧毁桥梁573座。在二战史上,建树了煌煌业绩。

  三.他对部下深挚的爱

作为一位部队的统帅,他对部下满怀挚爱。在他眼中,这是一个忠诚、肯于奉献的集体。他们为培育萌芽时期的中国飞行员队伍献出了自己最好的技术、年华,乃至生命。在与日机搏战中,他的勇敢的战士们血洒长空,每每使这位硬汉流泪动容。士兵们的妻子,也都是他见过的最好的妻子。她们随同丈夫一起来到偏远的中国山区,无论是在漂流河上的小船,还是四面泥墙的小屋,在哪里都可以支锅做饭,从无怨言,始终保持乐观。而他的士兵也把他视为最可尊敬的统帅,深深感念他,并和他一起生死与共,成就了光荣的事业

四、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

作者回顾了1942年杜利特尔轰炸东京之后,日本人对中国施行大扫荡时曾威胁:凡对美国飞行员提供帮助的,不仅处死本人,还将灭绝家族,甚至整个保甲。然而在日本占领区的中国人,从来没有一个拒绝帮助美国飞行员。他举例,降落在日本占领区之后还活着的第14航空队员中至少有95%都是在中国人的营救和指引之下回到基地的。飞虎队在中国使用的一百多个机场,无一不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包括小孩挥洒着汗水,用双手一点点修建起来的。

作者难忘他在云南昆明那个小山坡上,掩映在苍翠的雪松之下的家,他在那里住了将近三年,战后又回去了好几次,这是他永久的家。

全书最后两章“怆然别去”和“再回中国”,是写得至为感人的篇章。

1945年,因美国国会和军界上层的掣肘排挤,作者被迫带着一腔愤懑离开中国。

八年抗战,作者唯一的目的就是打败日军,盼望在战争结束的那天能亲自登上停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目睹战败者在投降书上签字。而眼前,他却被剥夺了迎接最后胜利的权利。但在他离去时,他得到了自从马可•波罗以来,还没有一个外国人得到的中国人那样爱戴的礼遇……大约一个月以后,作者在纽约看到了中国人欢庆抗战胜利的游行队伍,看着一排排健康欢乐的笑脸在眼前掠过,不由想起在中国见到的那些憔悴饥饿的脸,那些战争中留下的废墟……他原本打算在路易斯安那的坦桑斯河边打猎垂钓,安享晚年;但此刻,他知道自己应该再回中国,去帮助那里的人们重建家园。

在华盛顿阿灵顿国家公墓,安放着陈纳德的墓。墓碑的正面是他的英文墓志铭,背面则用中文镌刻着“陈纳德将军之墓”, 这是墓碑林立的阿灵顿国家公墓中唯一一块用中英文制成的墓碑。

“我最大的希望是:高悬的飞虎标志在完成了它的使命以后可以摘掉,但太平洋两岸的人民会永远记得它——记得它是两个伟大的民族不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向着共同的目标而奋进的标志。”

全书的这段结语,可视作全书的主旨。

  本书资深翻译李平的译文,流畅生动,朗朗上口。有关精彩空战等场面的译述,全书俯拾即是,读来让人如临其境。

囿于作者的身份,本书更关注于真实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的客观叙述,具体细节描绘的生动性较显缺乏。建议结合陈纳德遗孀陈香梅,根据陈纳德私人文件、当事人和她的回忆,撰写的英文版《陈纳德与飞虎队》一起来读。该书1988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生动而具体地记载了陈纳德一生。另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飞虎队的“老头子”陈纳德》一书,可供比照阅读。该书从“怀揣空军梦,宋美龄慧眼识珠”“密林遇埋伏,陈纳德命悬一线”“‘拐骗’战斗机,陈纳德计设圈套”“梅香苦寒来,忘年恋浪漫奇缘”“得胜反遭嫉,老头子悲喜还乡”等跌宕起伏的故事章节,塑造了一位智勇双全、血肉丰满的飞虎将军形象。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