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铮铮铁骨 光被四表----《共和国将军许光达》评鉴


铮铮铁骨 光被四表

     ----《共和国将军许光达》评鉴


【点评人简介】

李海丽,女,山东师范大学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张丽军,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


【出版社简介】

  田越英:《共和国将军许光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210页,192千字。


【作者简介】

   田越英:1959年生,现为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大校军衔。曾出版和发表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特点浅论》、《21世纪空中国防的挑战》、《人民空军创建历程及特点》等十多篇论文、著作以及研究报告。


【作品简介】

《共和国将军许光达》是立足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定位于我党建国史和建军史的普及型读物。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品格;百折不挠,不懈追求,对共产主义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坚定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不怕牺牲,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的宽广胸怀;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永葆普通兵本色的高风亮节。这种精神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党领导人民继往开来的新的实践中,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并将代代相传、永放光芒。《许光达》展现了共和国将军的风采。


【作品点评】

许光达,1908年11月19日生于善化二都萝卜冲村。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后,年少的许光达在三坝河战斗中,率领数十名战士,冲入国民党军队阵地,杀开一条血路,并率部鏖战三天三夜,掩护朱德率领的第二十五师安全转移。此役使初出茅庐的许光达崭露锋芒。红军长征期间,曾指挥十七师官兵与国民党军数次激战,保证了红二军团指挥部顺利转移。1932 年,许光达身负重伤,被送往苏联治疗。在苏联5 年间,许光达曾先后入国际列宁学院等大学学习,打下了深厚的政治理论和军事学术功底。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光达毅然回国,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干部,被誉为“抗大四杰”之一。解放战争中,许光达先后任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西北野战军(一野)第三军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率部转战大西北,一路斩关夺隘,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不久,许光达出任装甲兵司令员,受命组建军队装甲兵。他励精图治,从严治军,组建起一支年轻而强大的装甲兵部队,被称为“中国装甲兵之父”。

   在战争年代,许光达出生入死,赴汤蹈火,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栉风沐雨、旰食宵衣,为军队强大、国家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人民军队的铁血军魂。从加入南昌起义部队到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他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共和国将军许光达》一书立足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定位于我党建国史和建军史,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把握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结论,宣扬许光达将军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高尚品德、优良作风、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激励我们民族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节,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32年,许光达在战争中不幸中枪伤,适逢中共中央要派遣一部分人到苏联学习,于是,许光达顺理成章进入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中国班学习。许光达在学校如饥似渴地攻读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和马列的经典著作,大大提高了理论水平。回国不久,许光达被任命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训练部部长。到延安不久,许光达就发表了《战术发展的基本因素》和《军队的组织问题》两篇文章,论述了战争胜利的各个要素。他还勤奋地钻研马列主义和毛泽东军事著作,并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军事学术论文,先后发表《论新战术》等多篇文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许光达强烈要求到抗日最前线工作、战斗。经中共中央批准,许光达于1942年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奋斗在抗日前线。许光达坚决贯彻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决策。许光达详细分析了毛泽东关于“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意识到工农兵群众的重要性。许将军运筹帷幄,不仅在军事理论、指挥策略上聪颖过人,而且还是一个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以身作则的人民公仆。

《共和国将军许光达》是一本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普及型读物,通过展现一代儒将许光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信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高风亮节,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坚韧不拔,震撼了我们民族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心灵,激发了我们我们每一位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实现了可读性和史料性的完美融合、教育性和观赏性的双重价值。仔细品鉴全文,特点如下:

一、内容翔实、主次分明。本书作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调查研究,以翔实、准确的史料为依据,把握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结论。在分析的同时,“弃粗取精、去伪存真”,严格遵守许光达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真正做到人真、言真、情真。全书分为10章,以线性纪事的形式贯穿记载了许光达将军从入党、参加革命起义、千里寻党、红军长征、不忘发妻、晋绥抗日、决战西北、到新中国的装甲兵事业等一系列事件,以真实严谨的语言记载了许将军多年军旅生涯、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一生。全书看上去是对大将军的一生进行全景扫描,实际不然。文笔的重心放在将军的军旅生涯以及对新中国装甲兵事业的贡献之上,减少了文笔的缀余,简洁生动。

二、情节生动、以情感人。传记书写最难把握的便是主观与客观的临界点,最重要的便是把握文学性和真实性的统一。如果偏重于客观真实,则史料性有余,但观赏性不足;反之亦然,史料价值就会受到质疑。《共和国将军许光达》一书在人物书写方面,避开了沉滞的理论论述,而是以通俗的情节叙述为主,情节栩栩如生、以情感人。例如在“共产党员的风骨”这一章,许光达不慕金钱名利,内心一直惦念着那些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主动请求降衔。毛泽东对其这种克己奉公、不慕权势的作风给予高度赞扬,称之是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再如“夫妻重逢在延安”一章,28岁的许光达年轻有为、身居高位又喝过洋墨水,周围的女同志不断地关注和议论这个黄金单身汉,但是许光达不为所动、坚如磐石一直等待着离散十年、生死未知的发妻桃妹子,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情节情真意切,刻画了许大将军铮铮铁骨的一面外掩藏的柔情似水一面。

  三、夹叙夹议、公允评价。历史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大量的历史人物功过渗合,斑瑜互见。因此,我们对历史人物要全面研究,一分为二地看人物的功与过,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共和国将军》一书不对人物的功过进行学术探讨,避开一些敏感的历史事件,恪守中央相关文件所传达的精神,确保科学正确的理论导向,旨在取得青少年受教育以及励志效果。全书立足于详实的史实资料,以夹叙夹议的手法传达了对许大将军的认知和评价。对于许光达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所作出的牺牲、为新中国装甲兵事业的贡献和成就,作者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作品立足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不过分关注人物的功过,因此,夹叙夹议、公允评价的叙述方式在取得警示作用的同时,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