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他将战犯送上绞架:国际法院法官倪徵燠》评鉴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他将战犯送上绞架:国际法院法官倪徵燠》评鉴



【点评人简介】

李晶晶,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出版社简介】

李伶伶:《他将战犯送上绞架:国际法院法官倪徵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215页,18万字。


【作者简介】

李伶伶,女,教师,律师资格,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著有《梅兰芳全传》《程砚秋全传》《日记的胡适》《译界大家:杨宪益传》《法界巨擘:倪征燠传》等。


【作品简介】

倪徵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5岁起立志学法,制定了严格的计划并一步步施行,先后在东吴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法学院就读,并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法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等待女友博士毕业,两人在华盛顿举行婚礼,随后一同回到上海,担任大学教授。战争爆发,他任教的大学被炸停课,另谋它业,先后担任法官、法院院长、法律顾问等职,审理了众多案件,并前赴英、美、法等国进行司法考察,司法实践十分丰富,这为他赢得东京审判的胜利和成功当选国际法院法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聪慧严谨,淡泊明志,出版发行了以自身经历写成的《淡泊从容莅海牙》。2003年9月3日,他因癌症逝世,终年97岁。国务院总理充分肯定他的工作能力,前任国际法院院长称赞“倪法官在国际法院的工作堪称样板”,任期内的三位院长认为他是国际法院“工作中的支柱之一”,更是“一位伟大的法官”。


【作品点评】

倪徵燠是新中国的首任国际法院法官,一生都离不开一个“法”字,教法律、当律师、定法规、任法官。他的人生并没有经历大的波折,即使是反“右”运动、“文革”和外交部大下放,他都没有受到过多的牵连,这一方面与他淡泊、低调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突出的工作能力有密切联系。这种工作能力突出地表现在他人生的两次重大事件中,一是前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通过在北平和日本陆军部的取证,在个人辩护阶段对战犯进行策略性盘问和反诘,最终将战犯送上绞架;二是在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上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国际法院法官,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国际法院法官,这是对他职业和工作能力的充分肯定。

本书作者李伶伶是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她的传记作品曾获得“金陵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中国传记文学奖”等奖项,对传记写作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文字功底深厚。同时,她持有律师资格证书,有相当的法律知识,在这部传记的写作过程中,能将常人难以理解的法律术语,准确而适当地予以表达。仔细品鉴,本书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从人生阶段中的典型事件入手,以法为核心,连缀成篇,详略得当。全书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第一章到第五章,着重讲述了倪徵燠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杰出表现,通过对当时审判情状以及证据寻找过程的真实还原,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倪徵燠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为他审判的艺术深深叹服。二是第六章到第十章,自然引入倪徵燠此前的人生经历。从倪徵燠的家庭背景出发,重点讲述了他学习法律的经历——从5岁立志学法到23岁完成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学业,其中提及与妻子成婚的生活经历,为第一部分倪徵燠取得东京审判的成功进行了原因阐释。三是从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对倪徵燠东京审判回国后经历的事件一一阐述,包括谢绝上海高等法院检察长之职,担任上海同济大学图书馆主任,成为该大学“唯一的法学家”,被毛泽东、周恩来召见,咨询有关领海宽度和领海权利的问题,解决“湖广铁路债券案”以及成功当选国际法院法官等。四是最后一章,作者选取爬香山和好昆曲这两个倪徵燠坚持了一辈子的爱好,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娓娓道来,生动地展现出一位热爱生活、淡泊从容的老者的形象,亲切可感。纵观全书,恰恰应和了书名——《他将战犯送上绞架:国际法院法官倪徵燠》,作者着重笔墨讲述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情形,突出了倪徵燠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进而围绕“法”这一核心引出对人物人生经历的描述。将每一阶段发生的典型事件挑出,以之为每一章节的标题,使读者充分感受到人物的人生轨迹,清晰明了。同时,一个个人生事件的串联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全神贯注于人物的经历中。

第二个特点是巧妙运用插叙、倒叙的手法,通过细节描写引入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交代人物行动的原因。这与以典型事件连缀成篇有关,文章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这样在叙述某一事件时,可能产生读者对该事件发生的条件、原因并不甚了解的情况,产生阅读障碍。为避免此,作者巧妙地采用了整体倒叙、局部插叙的手法,将倪徵燠人生最为显著的事件放入本书的开头,用五章的篇幅进行集中阐述,先入为主地在读者头脑中刻下人物正直严谨、高大伟岸的形象,随后从他的出生、家庭背景讲起他的人生经历。在章节内,多处使用插叙的手法,比如在过去时光的讲述中突然插入一件最近的事情,往往是与一个地点或一个事件有关。如第七章,正讲述着倪徵燠取得法学学士和文学学士的学位后,去了斯坦福大学,突然插入2000年倪徵燠在女儿的陪同下回到斯坦福大学,参加“倪徵燠国际和中国法律奖”的命名仪式,在法学院底层长廊上看到自己当初的照片,思绪飞远,又回到自己当初选择斯坦福大学的叙述中,这样讲述人物在同一个地点发生的不同经历,能够将人物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心情、体悟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充分调动阅读兴趣。文中有许多章节都对事件进行了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更能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事件发展。如在日本陆军部取证时过目的十余种日本文件,没日没夜地摘抄、翻译、整理,只吃简单的三明治、喝白开水,充分说明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在夹缝中觅索机会,更衬托出倪徵燠等人为祖国尊严而认真拼命的伟大精神,让读者肃然起敬。

第三个特点是客观描写人物,挖掘人物内心,在行文中渗透作者的评价,夹叙夹议。作为一名多次获奖的传记作家,李伶伶有着丰富的传记写作经验和独到的传记写作手法。传记人物的历史资料是客观、固定的,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人物传记呢?那就是大胆深入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贯穿全书,如初到东京时内心的忐忑,既是由于手中证据的不足,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法庭较量心存不安;等待判决时因担心各方力量的复杂牵掣而对结果产生影响时内心的沉重;东京审判成功后心情的明朗畅快;读完沪江文科后选择东吴法学院时内心的权衡取舍;在美国留学时顺利买车、打工时心情的愉悦;博士毕业后前往霍普金斯大学工作时心中甜蜜的秘密;在上海沦为“孤岛”时内心的警觉、谨慎;婉言拒绝高官厚禄时内心的想法;被毛泽东召见时内心的激烈、震荡;政治运动中发言时内心的高洁;当选国际法院法官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叙述中,深入人物的心理世界,让读者跟随文字与人物同喜怒、共哀乐,深切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也更为理解人物的行动,感受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注重客观史料叙述和主观内心挖掘的同时,作者适当地对人物行为及性格进行点评,且叙且评。此时,作者仿佛与读者处在同一位置,都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抒发自己的感受,在不自觉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产生共鸣。如第十二章客观叙述倪徵燠被调到上海同济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虽然不是从事自己热衷的法学工作,但两年后他离职时,已熟练掌握各流程中的专业知识,并在后来外交部条法司工作时对图书资料的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紧随其后,作者评价倪徵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什么都认真学,也学得好;干什么都认真干,也干得好”。既表现了作者个人对人物行为与精神的钦佩,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使人物严谨、踏实的形象更为深入人心。

   《他将战犯送上绞架:国际法院法官倪徵燠》一书立足于翔实的史料和充分的考据,主题突出,文笔晓畅,每一人生阶段都配有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说明,极为精彩地向我们展现了倪徵燠低调而又伟大的一生。但与作者以典型事件串联起整个传记的叙述方式有关,倪徵燠不同人生阶段之间衔接得并不十分流畅,产生一定模糊性和混乱性。笔者建议,读者可将此书与法律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淡泊从容莅海牙》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法界巨擘:倪征燠传》对照阅读,前者是倪徵燠本人回首一生的回忆录,后者是本书作者按时间顺序对倪徵燠人生经历的叙述,三者参照来读,相信能对倪徵燠有更为真切的认识。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