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知识分子的抗战——《见证民国:一个家庭的烽火传奇》评鉴


知识分子的抗战

——《见证民国:一个家庭的烽火传奇》评鉴



【点评人简介】

李金山,山西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传记作家。


【出版社简介】

  《见证民国:一个家庭的烽火传奇》:晨陆,团结出版社2009年版,61.2万字。


【作者简介】

本书系合著。第一作者刘晨晖,1935年生于湖南醴陵,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3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技术科学博士学位,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出版学术专著多部


【作品简介】

刘旋天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抗战中他先后在陆军、空军任校级军官。本书讲述了刘旋天及其家庭数十年的烽火生涯。书中描述直接与刘旋天经历有关的人物就有:蒋介石、陈立夫、周至柔、沈昌焕、何键、程潜、刘建绪、何应钦、胡蝶等近三十人,将他与数位显赫的民国人物的个人交往也写得很生动。本书重点结合刘旋天的亲身经历,对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大火、湘西逃难、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桂黔撤退、湘西会战、反攻缅甸、空军建设、日本投降、芷江受降、南京受降等抗战中的重大军事战役、历史事件等,都有精彩的阐述与分析,对民国历史中的八位总统、五大北洋军阀、两任主席和一个最大的汉奸,也都有叙述。书中提及的所有历史事件与人物,都是真实的,该书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全书图文并茂,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


【作品点评】

本书往大了说是“纪实作品”,往小了说就是传记。不过与普通的传记不同,本书是一种特殊的传记,传主人数较多,包括一个家庭的六口人,时间也不是从生至死,而是限定在民国这个时间段,尤其是八年抗战期间。这个家庭的家长是刘旋天,他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1928年,刘旋天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29年转入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刘旋天赴美留学,入密西根大学学习,攻读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刘旋天虽是一介书生,但他以自己的方式,对抗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国内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同时,海外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热情也空前高涨:纷纷在校园内集会游行,抗议日本的侵略行径,募捐筹款,支援国内的抗战。众多留学生纷纷要求回国,投笔从戎,到抗日前线去。“七七事变”发生后,刘旋天立即准备回国,并迅速做好了各种准备。一天晚上,外面风雨大作,他站在窗前,思绪万千,提笔写下:“身在异乡不自哀,只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金戈入梦来。”刘旋天在美国除了学业以外,还是中国留美学生联合会副主席,主席是由南京政府直接指派的沈昌焕。对于留学生们要求回国的热情,中国留美学生联合会没有等闲视之,刘旋天与沈昌焕多次商议,并与中国驻美大使馆沟通,安排留学生有序归国。他们做出了几项决定:支持留学生回国参战,但不作硬性规定;公费留学已满三年者,应准备随时应召回国;对经济有困难的留学生,由大使馆和旅美华侨组织,提供归国的路费支持;留美学生联合会做一些与其他方的协调工作。一切安排妥当以后,7月底,尽管导师斯诺德尔教授一再劝说和挽留,刘旋天还是毅然放弃了攻读博士的计划,取道香港回到中国,参加祖国的抗日战争。1937年后的几年中,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数相对较少,就是因为有相当一批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慷慨赴命,毅然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计划,回国参加抗战。这些留学生都是学有所成的专门人才,没有取得学位固然可惜,但为中国抗战输送了大批人才。刘旋天是这样的人才,他还为这种人才的回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这个角度讲,刘旋天对中国抗战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淞沪会战不是一次简单的战役行动,它更多的是中国方面在战争开始时,经过多方面考虑后,所采取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行动。战役发动以后,中国方面在淞沪会战前线分别建立了中央军、左翼军、右翼军三个战斗序列。中央集团军群由张治中将军指挥,辖第9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左翼集团军群由陈诚将军指挥,辖第19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右翼集团军群由张发奎将军指挥,辖第8集团军与第10集团军。刘旋天回国后,被推荐给国民革命军第10集团军司令刘建绪将军。1937年8月下旬,刘旋天到浙江海宁第10集团军司令部报到,被任命为集团军司令部主技正(主技术官),负责全集团军的技术工作,授陆军上校军衔。当时战斗还未打响,军中技术工作主要是海防工事的建设,刘旋天立即投入海防工事的测量、设计、绘制等工作,并对海防炮台的配置、海岸反登陆障碍线的设计等军事工事部署问题,提出了很多有见解的建议;同时,他几乎整天都生活在海滩上,所以他的建议都是经过亲身调查形成的。他亲自参加反登陆桩阵地的建设,认真检查反登陆桩的铺设。建制上,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各项海防工事建设,刘旋天建议在战斗正式打响之前,成立海防工事建设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和使用集团军所属各师的工兵营,以便提高工作效率,他的建议也很快得到批准和执行。这些有价值的建议和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海防工事建设稳步展开,他的工作成绩也深得刘建绪将军和海岸前沿的第70军军长兼第19师师长李觉的赞许。

1944年,刘旋天调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十科科长、空军中校。当时的航空委员会还未升格为空军司令部,其直属办事机构都称为科,分为九处二十二科,14位科长都是管理和运作中国空军的核心骨干人物。第十科是空军的建设科,专门负责中国空军地面土木设施建设,如新机场建设、老机场改造与扩容、指挥塔与调度楼建设、机库建设、油库建设、道路建设等工程,深负国家空军建设之重任,权责都很重。刘旋天尽职尽责,他很谨慎,不沾烟酒、不打牌、不玩女人,在工作中与其他各科都配合得很好,获得各个在建与改扩建机场的一致好评,上司周至柔对他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办事效率、工作成果与纪律观念,都十分满意。除了对各地机场的新建和维修作统一安排外,刘旋天又将重庆、成都、梁山几个大飞机场,直接置于航委会建设科的直接管辖之下,经过一段时间雷厉风行的改革,九龙坡机场的设施管理状态与局面焕然一新。他还受命修建了重庆到九龙坡机场的高等级公路,蒋介石乘车途经此公路时,对公路的路况十分满意。刘旋天任航委会第十科科长时,正是修建机场的高峰时期,在四川,当时修建了新津、双流、彭山、广汉、邛崃、梁山等可供B-29冲击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起降的机场。这些机场的新建与扩建,为空军作战提供了保障,为打击日军作出了突出贡献,如1944年6月14日,从成都新津机场起飞的68架盟军B-29轰炸机,对日本本土最大的八幡钢铁厂进行了轰炸,极大地震慑了日军。

刘旋天的专长是土木工程,求学时又做过学生会副主席,有相当的领导能力,他积极投身到抗战中去,发挥自己的专长,尽职尽责,对抗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刘旋天在历史上有适当的重要性:他算不上有名的大英雄,也不是显赫的政治人物,或者叱咤风云的沙场将帅;但他也不是普通老百姓,他与当时的诸多风云人物,都有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他还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本书涉及1912年至1949年的民国历史,其中包括抗日战争的八年。本书通过讲述刘旋天的历史遭遇与人生历程,还原了中国近代史上民国,还原了抗日战争,将宏伟的历史进程,与一个普通家庭的经历、行动和情感,紧密而精彩地糅合在一起,用一个家庭几十年的经历,见证了民国的历史,见证了抗战的历史。作为民国历史特别是抗战历史的亲历者,刘旋天家庭的见证,对于了解抗日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中的南方正面战场,有其独特的价值。另外,作者文学功底深厚,全书不仅叙述流畅,而且有很多古典诗词,在叙述到关键处,作者就会赋诗一首。如叙述到与明星胡蝶的邂逅,赋诗云:川黔道上乱纷纷,半因战祸半因人。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逢。而作别明星胡蝶之后,又赋诗云:银屏舞台寻常见,美艳绝伦天下闻;正是风雨川黔道,落难时节却逢君。读来让人想到中国的古典小说。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