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连载|忽培元:《群山》第37章

 二维码

【编者按】何西来(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我想谈的第二点是,我们仍然需要延安精神。什么是延安精神? 我认为所谓延安精神就是中国的革命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的精髓所在,不仅仅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在陕北保留下来的这块根据地上,站稳了脚跟,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行了总结。我们有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最辉煌的一个成熟期就在陕北。他的哲学,他的军事学,他的军事哲学,他的经济学说和关于建党建政的学说,总之,他的整个一套革命学说,即毛泽东思想体系,都是在这里形成框架,走向成熟的,并且首先是在这块根据地上去实践,去推广,最后推行到全中国。所以,诸如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力更生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三大作风与愚公移山的精神等等,都是在这里总结出来的,都是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的。这些,都是延安精神。宝塔山下的延河,是流入黄河流入海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也正是靠了延安精神的发扬光大,而将革命从胜利推向胜利的。所以,延安精神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它不是固守陕北一地,更不是延安这一个地方,它只不过是因为在延安地方发展、成熟、系统化,所以叫做延安精神。以延安来命名的这种精神是这块土地的光荣和骄傲。但是,它更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人格精神和道德精神。

       现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很多负面的现象,如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等等。这种状况,颇令有识之士担心。关于道德状况的评价,有所谓“滑坡论” ,有所谓“爬坡论” ,我倾向认为是一种艰难的“爬坡论”。不要否认,当前的社会道德情况,的确有颓落,甚至可以说有局部的沦丧。譬如说以干部的作风为例,无论是就整体来讲,还是就个别的表现来讲,跟马文瑞同志他们当年在陕北活动的那个时期我们党的干部作风,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相比,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但是,这是社会变革时期常常难以避免的问题。有人把干部作风的颓落,完全归结为市场经济造成的恶果,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我们当然不能不看到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的文化效应。但是干部队伍中瘟疫一样蔓延的腐败,特点是权钱交易等,却主要不是市场经济造成的。而是旧体制造成的,是权力制衡机制不够完善,权力缺乏有效的来自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的结果; 还有文革浩劫对正常的人际关系,对共产党人的优秀道德传统的破坏等,其苦果现在才露出来。包括反腐败问题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必须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在积极地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在建设新道德的时候,我们应当把传统道德与现代西方其它民族的道德作为借鉴的资源。当我们谈到道德传统的时候,有人往往只讲五千年来古文明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传统,这当然并不错,但是单讲到这一点是不全面的,人们常常忘记了我们共产党人自己的道德文化传统,自己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实践中建立起来的精神传统、道德传统。讲传统,应当包括这部分。如果我们对青少年,也包括我们这些成年的,中年的,老年的,各个年龄段的人进行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教育,无疑应当把我们共产党人的优秀精神传统,延安精神的传统,作为自己学习的一个资源,但这点常常被人遗忘。因此,培元这本书写出了延安精神,延安传统的书, 它的出版就能够让我们重温一下早期共产党人以献身精神为主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这样的道德传统,人格传统和风范。跟当时马文瑞同志他们比较起来,如今革命的任务不一样了,我们要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走上富强,走上文明,走向民主,这个任务与当年的推翻三座大山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延安这块土地上总结出来的延安精神,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特别是作为这种精神的核心的开拓进取的意识,到任何时候都是用得上的,不会过时的。延安精神应当是不朽的。而《群山》这本书,给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马文瑞他们那一代革命家,既是延安精神的创造者,体现者,实践者,同时又是在这些精神的薰陶下,变成精神的群山的。物换星移,革命具体任务会有变化,但到了什么时候,革命党人都不能销蚀了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

原载于1998年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于<群山>及其它》之第二点感想

——我们仍然需要延安精神

第37章:战士在痛苦中变得更加坚强。也有人吓破了胆,有人退缩动摇了。崔逢运、鲁贲见事不妙,不辞而别

震惊陕北的 “米脂事变”,是大革命失败后陕北党团组织转入地下活动,敌人实行白色恐怖,并公开大批枪杀共产党人的头一次。敌人想通过公开的大屠杀,来扑灭在艰苦奋斗中发展壮大着的革命烈火,破坏以至终止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革命活动。

六位亲爱的战友和同志壮烈牺牲的噩耗,使马文瑞陷入极度悲痛之中。那一夜,他彻夜难眠。天亮了。在一片麻雀的喧闹声中,阳光照耀到窑窗上。光明顷刻之间驱散了黑暗。心胸中肆虐了一夜的狂风暴雨终于平息下来。郁积在胸中的痛苦的乌云,开始慢慢消散。身边,杨树梁正在熟睡,那均匀的呼吸声,对他是一种极大的安慰。身边同志平安的鼾声,使他想到了马明方、崔田夫、崔田民、张达志、高长久,想到了那些依然平安的同志和战友,想到了任志贞……他开始有些后悔,后悔前些日子写给她的那封信中所讲的“闹革命东奔西颠,不好成家”一类的话。这些也许是客观的话,她看到了,该有多么失望啊!他此刻有些后悔,后悔不该那样粗心,那样直截了当地讲那些极敏感的、容易使姑娘产生误解的话。他有些怨恨自己,想立即写一封信,向她说明一切,又觉得在眼下这种情况下,不该沉溺于个人感情的泥淖中,应当振作起来,对付严酷的现实。在早晨阳光的照耀下,他开始冷静地思考。死者,永远地倒下去了;生者,应当更加坚强机智地投入战斗。过分地放任痛苦和眼泪,会消沉战士的斗志。

敌人的残暴,像晴天霹雳。人民在震惊中觉醒,战士在痛苦中变得更加坚强。也有的人吓破了胆,有的人退缩动摇了。崔逢运、鲁贲见事不妙,不辞而别,离开了血雨腥风的陕北。敌人并不甘休。他们在姜家兴庄没有抓住马文瑞他们,就到处张榜通缉捉拿,在各个路口设立关卡,加紧封锁,企图乘势把陕北地区的共产党人一网打尽。敌人抓不住马文瑞,就派兵来到马家阳湾村,向他的父亲、叔父要人。敌人搜遍了所有可能藏身的地方之后,就把他的叔父和大哥五花大绑押到周家镇公所关押起来,诱逼他们悔过自首。马文瑞得知这个消息,心中很焦虑,但他革命到底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他时常在心中暗暗对自己讲一句话:“开弓没有回头箭! 就是粉身碎骨,也只能奋力前进。”

外面风声很紧,不能轻易行动,马文瑞只得暂时住在杨树梁家里。当时, “知情不报,窝藏共匪”是要满门杀绝的。但敌人的残暴,并不能使真正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屈服。杨家这一户农民,在儿子杨树梁的带动下,不畏强暴,铁心拥护革命。在敌人四处通缉捉拿、风声很紧的情况下,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保护了危难之中的共产党人。马文瑞怕住得时间久了,走漏风声,连累他们,几次提出要走,都被这一家人真诚挽留下来。长期的奔波劳累和营养不良,加之失去战友的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使马文瑞身体十分虚弱。杨树梁的父亲就吩咐家里人把正在下蛋的一只母鸡杀了,炖肉,烙饼,给他做最好的饭食滋补。吃饭时,杨树梁的母亲把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来,文瑞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么好的饭食,他已经好久没有见到了。

“吃,趁热里吃。”杨树梁的父亲,见文瑞不动筷子,便抄起一条鸡腿放进文瑞面前的小瓷碗里说。

这不是普通的鸡肉,这是人民群众对革命和共产党的深情。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领受,他还能说什么呢? 在革命遭受重大挫折、自己身处困境的日子里,是铁心拥护革命的人民,给予他精神的支持和物质的力量。正是这种支持与力量,使他在日后的漫长的征途上,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志。

一次吃完饭,马文瑞说:“杨干大、树梁,我该走了。”

“不行呀,好娃娃。”杨父焦急地说。“尔格正在风头上,你这时候出去太危险。”

“可我也不能老是躲藏下去。”

杨树梁也说:“那可不行,外面的情祝不明,万一误入人家的圈套……”

“不怕,我小心就是了。”

“要不这么办,让我老汉到米脂城里打探一回消息,如果风头不大紧了,再走也不迟。”

马文瑞说:“不用了,你老人家也上了岁数,我这一带地形熟悉,敌人捉不住我。”

杨家父子无奈,只好由他。杨母找来一双给儿子做的新鞋让他穿着。杨父又给他几块白洋做路费。趁着天黑,一家人悄悄送他出村上路。

马文瑞告别杨家,一路避开川道,翻山越岭,直奔黄河岸边的葭县而去。

盛夏时节,阳光暴烈。酷旱磨难着黄土群山。炎热、焦渴、饥饿、疲劳,这一切令人痛苦难耐的感受,都已经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