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史记项羽本纪》如何写霸王气势

司马迁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12年10月 中国 韩城 《史记项羽本纪》如何写霸王气势 &

司马迁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1210   中国   韩城

       

   《史记?项羽本纪》如何写霸王气势

                     

                           台湾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黄美玲

论文摘要: 项王的霸王形象一直留在读者心中,导因于司马迁成功的写出了项羽的霸王气势与韵味,〈项羽本纪〉借着几个重要的场景,写出项羽的霸王气势。例如透过项羽观秦始皇帝游会稽、循行天下时,一无所惧的「彼可取而代也」之言,展现霸王气势。又如项羽吴中夺权举事,就像一阵狂风拔地刮起,一出手就展现压倒一切的气势,表现的完全是强者的霸气,席卷天下。后来巨鹿破秦,他的霸气彻底压服了楚军将领。项羽自信能以弱胜强,这种气壮山河的声势,直凌驾兵力超出数倍的强秦之上,几乎要把对方吞下。巨鹿之战威服远近,让项羽取得反抗军阵营最高的权威。彭城决战再一次证明项羽的善战,项羽的霸业藉此绝地再造,也强化了项羽勇猛善战的形象,进一步烘托出项羽的霸王气势。

   史公即使在叙述楚霸王虎落平阳,一步步陷入困局时,仍然维持它的英雄形象,英雄末路时仍是意气豪迈,因此突出了项羽的悲壮。垓下悲歌写出楚霸王的性情与韵味,乌江浦彻悟命运已定,不愿渡江以免战火烧到江东,带给支持他的江东父老更多的灾难,以及对江东父老的恋恋温情。楚霸王的多情,使他最终选择自刎时多了一些韵味。凡此都有助于洗涤、褪去他刚暴的形象,留下霸王的英雄气概让人怀念。

关键词: 史记;项羽;霸王;巨鹿之战。

前言

   《史记》擅于塑造「典型人物」,在典型人物的行动世界中,反映出人物性格、人物社会性,甚至带出历史社会的真相,表现他独特的历史观察与历史了解。在〈项羽本纪〉中,读者看到一个狂飙英雄的崛起与陨落,也看到楚灭汉兴这个大时代的重要面相。而且就人物书写的角度而言,司马迁塑造了霸王的典型,突出项王的霸王气势与韵味,让后人低回不已,吴见思曰: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太史亦以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如破秦军处、斩宋义处、谢鸿门处、分王诸侯处、会垓下处,精神笔力直透纸背。静而听之,殷殷阗阗,如有百万之军藏于隃麋汗青之中,令人神动。[1]

李晚芳亦云: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迄今正襟读之,犹觉喑哑叱咤之雄,纵横驰骋于数页之间,驱数百万甲兵,如大风卷箨,奇观也。[2]

   吴见思与李晚芳都生动点出司马迁写出了项羽喑哑叱咤之雄的霸王气势。不管是司马迁具有直透纸背的精神笔力,或具有千古无二的神勇之笔,都说明〈项羽本纪〉形塑项羽霸王气势的伟大成就。

    「霸」是撼人心魂的力量的呈现,「霸王」则是睥睨一切,摧折一切阻拦,横扫乾坤的喑哑叱咤之雄。在现实世界中,霸王事业会令人目眩神摇,却不一定得到群众认同,所以项羽霸王事业得不到同时代人的支持,以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告终。但在司马迁的充满感情的千钧笔力灌注下,项王却留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旷世英雄形象,他的失败凄恻悲凉,成为令人同情的悲剧英雄,永远让后人怀念。

   司马迁笔下的楚霸王,是一个才气过人的英雄,在秦末乱世中狂飙般崛起

,展现夺人魂魄的霸气,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推翻暴秦统治,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但由于政治理念违逆历史潮流等因素,他的霸业却倏尔倾颓,最后陷入「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自刎乌江。司马迁对项羽的失败充满惋惜之情,极力描摹霸王事业走向穷途末路的英雄失路之悲,引发后人无限的同情,而对垓下悲歌、乌江自刎的悲剧气氛的渲染,也洗涤、褪去项王刚暴的形象,留下霸王的英雄气概让人低回不已。于是项羽也变得可亲起来,甚至成为后人抒发自己穷途末路的感慨时的同调。正是司马迁把项羽性格中的英雄气质与人类共同感伤的英雄失路之悲提炼出来,加以重点抒写,使项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霸气,但也最能激发读者同情心理的历史人物。

   透过〈项羽本纪〉,项羽成为霸王的典型与原型,后世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分享他拔山盖世的「霸王」声威,更没有任何图谋霸业的帝王豪杰,当失败时,仍能激起人们感同身受的同情,久久不能自已。

观游:霸王气势的蕴酿

   〈项羽本纪〉中,主人翁一出场就表现与众不同: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3]

   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都不肯竟学,从反面看固是粗枝大叶,不能沉潜;但这正显示出他不是任何规范、系统所能束缚的豪迈不拘性格。他一出场就展现出不是循规蹈矩之辈。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4]

   是年为秦始皇帝三十七年(210),秦统一天下的第十一个年头。项羽此时面对的秦,是帝业巅峰的秦;是想借着皇帝循行天下的排场与威仪,耀武扬威,压服六国遗民故国之思的秦。但项羽一无所惧,「彼可取而代也」之言,视秦始皇如无物,含有征服的气势,直欲凌驾处在帝业巅峰的秦始皇之上。这是项羽霸王气势的蕴酿,此一不同凡响的言论,得到项梁刮目相看。也因为项羽具有此一面对任何强暴势力皆一无所惧的才气与气势,自然得到豪杰之士的信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5](苏州)是当时会稽郡郡治所在地,东南第一大城,龙蛇杂处之地,「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由外地避仇吴中的项羽得到吴中子弟的畏服,可见项羽的才气与霸气已不可掩了。

吴中起事:狂飙卷起

   秦二世元年七月(210),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郡守殷通找来项梁协助,想响应陈涉的起义军。殷通见事明快,但所托非人,结果为项梁叔侄

制造了机会:

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6]

   项羽吴中夺权举事,就像一阵狂风拔地刮起,一出手就展现压倒一切的气势,表现的完全是强者的霸气。项羽助其叔父项梁夺取会稽郡权柄的过程就是这么干净利落,从「籍遂拔剑斩守头」,到「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行动在一转瞬间完成,让人目不暇接。有井范平评史公叙事,曰:「善用急调,其神情若见。此史公妙笔,一篇中喑哑叱咤之气,已伏在此。」 [7]「喑哑叱咤之气」就是项羽的霸王气势,狂飙已经卷起,接着就要席卷天下了。

四、巨鹿破秦: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巨鹿之战是项羽建立霸业的关键,是霸王气势最完美的发挥,也是司马迁最用力描摹霸王气势的文字,茅坤称此战为项羽最得意之战,此文为太史公最得意之文。[8]信哉!

   项梁叔侄会稽起义后,势力发展很快,成为楚地最重要的一支军事力量,于是从范增之说,立楚怀王之孙为傀儡王,收揽楚地民心,仍号为楚怀王。项梁屡破秦军,益轻秦,有骄色。秦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战死。怀王趁机抓权,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

   章邯已破项梁军,乃渡河击赵,大破之。赵王将相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闲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章邯军与王离军是当时秦帝国最精锐的两支主力部队,王离军是防备匈奴的边防军,调回镇压国内叛乱,章邯军则以关中卒为主力。[9]两支训练有素的大军在巨鹿会师,夹击甫发生李良杀王叛变的赵国残余势力,「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何止雷霆万钧!

   由于楚、齐新破,赵的存亡攸关起义军的前途,除齐国外,诸侯都发兵救赵,楚怀王也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由于怀王趁机夺权,与项羽产生矛盾,项羽借着是否迅速进击秦军的争议,挑战主帅宋义的观望政策,宋义拒绝项羽建议,而且下令斥责项羽: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10]

   宋义公然向项羽示威,如此不堪之言,项羽焉能忍受?隐忍多时的项羽迅速作出激烈响应:

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11]

   项羽的一席话掷地有声,戳穿宋义的「承其敝」只是书生纸上谈兵之见。而他杀宋义夺权的举动干净利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这俨然是吴中夺权举事,斩郡守殷通故事的重现,表现的依然是「喑哑叱咤之气」,也就是项羽的霸王气势。且看项羽霸王气势下诸将的反应:「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项羽的霸气彻底压服了楚军将领,不但畏服不敢反抗,还要替项羽犯上作乱的行为寻找正当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

   夺得救赵楚军统帅权后,项羽立刻率军渡河救赵: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12]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破釜沉舟」的故事。「破釜沉舟」合乎《太公?六韬?必出》,以及《孙子?九地》的谋略,[13]可见项羽学兵法虽「不肯竟学」,但颇有活读兵法的天份。「破釜沉舟」是有进无退,完全不留退路的拼命打法。就兵力配置而言,楚兵新破,兵力不足,若采稳扎稳打策略,留下兵力维持补给线畅通,能投入决战点的兵力将更少。就精神气势而言,这是项羽才气过人,自信能以弱胜强的表现,这种气壮山河的声势,直凌驾兵力超出数倍的强秦之上,简直要把对方吞下。有此精神气势,才有巨鹿大破秦军的霸王事业: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14]

   巨鹿之战充分展现项羽横扫一切,凌驾众人的豪迈霸气。王离军是精锐的边防军,项羽以少围多,勇敢逼迫王离决战,并以狂风扫落叶的态势彻底击垮人人畏惧的王离军。「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一连串辉煌的胜利令人目不暇接。

   接着,〈项羽本纪〉用力铺陈楚军英勇作战的壮阔场面,而且分由不同角度突出楚军的英勇。史公用了很多对比,突出楚兵勇冠诸侯、鬼哭神号的战斗力:「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这是由诸侯军畏秦,铺垫秦军吓人声势,反衬破釜沉舟的楚军的如虹气势;「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这是由诸侯将不敢参战,躲在堡垒的怯懦,反衬楚军视死如归的英勇,而且楚军的英勇是由「从壁上观」的诸侯将眼中呈现,「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宛如读者亲眼目睹,非常传神。而连躲在堡垒观战的诸侯军皆「无不人人惴恐」,表示诸侯军从未见过如此激烈的会战,也反衬楚军奋战破敌的惊天动地。史公就透过这一层层的对比,烘托项羽率领的楚军英勇的气势,此即吴见思所谓:「一面写楚兵,一面写诸军,分作四层,逐层写来,方为尽致。」[15]

   巨鹿之战威服远近,让项羽取得反抗军阵营最高的权威,透过「(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叙述,在诸侯将无不服服贴贴的的对比下,把项羽的霸气的声威整个烘托出来。

   史公写巨鹿之战霸王声威,迭用「无不」、「莫敢」字,历来很多学者注意到其妙处,凌约言曰:

 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服,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诸侯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宛然可想见也。[16]

陈仁锡曰:

     迭用三「无不」字,有精神。《汉书》去其二,遂乏气焰。[17]

吴见思曰:    

两「莫敢」、三「无不」,淋漓顿挫,妙甚。[18]

钱锺书发挥陈仁锡说法,曰:

数语有如火如荼之观。……马迁行文,深得累叠之妙。……《汉书?项籍传》作「诸侯军人人惴恐」、「膝行而前」,盖知删一「无不」,即坏却累迭之势,何若径删两「无不」,勿复示此形之为愈矣。[19]

周振甫也就修辞格的角度,畅谈连用三「无不」的作用:

就修辞格的角度说,「无不一以当十」,「无不人人惴恐」,「无不膝行而前」,加上「无不」具有强调作用,强调「一以当十」的勇敢,强调诸侯军的惴恐,强调诸侯将的畏惧。加上这三个「无不」,才与楚兵破秦军的声势相应,与项羽的气概相应,这就是累叠的妙处。[20]

   〈项羽本纪〉就是透过这些别具匠心的文字铺陈,突出项羽性格中英勇、豪迈的英雄气质,衬托出项羽盖世无双的霸气。

彭城之战:项羽霸业的绝地再造

   巨鹿之战后,项羽声威已无人能及,「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于是率诸侯入关,大封天下,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因分封的后遗症,田荣、陈余率先反楚,控制齐、赵,刘邦趁机还定三秦。刘邦又趁项羽击齐,连战未能下,被牵制在齐地的机会,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攻入彭城。项羽甫建立的霸业,可能瞬间覆亡,情势非常严峻。但项羽不愧是睥睨一世的霸王,且看史公如何书写他如何以急如疾风劲雨的兵势,一举摧毁刘邦五十六万大军:

     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帀。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陷于困境的项羽,居然以区区三万精兵迅速发动反击,而项羽选择由彭城西边的萧发动攻击,避开了彭城北边汉的主力防线,像一把刀切入汉军较脆弱的腹部,可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再一次看出项羽活用兵法,擅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回师救援的楚军,展现了「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的霸气,晨击汉军,中午汉军已全线崩溃,没命奔逃,「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甚至撤守易守难攻的山区仍挡不住,「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这里一面写楚军势如破竹,急如疾风劲雨的兵势,也写出汉军在楚军攻势下,兵败如山倒,挡都挡不住的惨状。若非汉王运气好,突然刮起的大风吹乱楚军阵线,被围三帀的汉王,将难脱逃,楚汉战争瞬间将以刘邦被俘结束。

   彭城决战再一次证明项羽的善战,项羽的霸业藉此绝地再造,是媲美巨鹿之战的完美发挥。前人亦多以彭城之战与巨鹿之战并列,视为〈项羽本纪〉极力写项王善战、项羽霸王气势的文字。诸如邓以赞曰:

     摹写有生色,与巨鹿一战相等。[21]

有井范平曰:

     巨鹿战,用笔豪荡,写其神;此段精细,写其态。……盖各随其事而写之,读者切勿置优劣于期间。[22]

   〈项羽本纪〉写彭城之战,强化了项羽勇猛善战的形象,进一步烘托出项羽的霸王气势。项羽也因为彭城之战的大胜,使得濒临覆亡的霸业出现转机,楚汉相争才能延续下去。

 

六、陷入困局时的项羽:霸王的勇猛悲壮

   彭城之战后,楚汉在荥阳、成皋的主战场形成拉锯战,初期形势对项羽有利,攻下荥阳、成皋,刘邦几乎不得脱身。但由于项羽在政治策略与用人等因素的缺失,加上汉阵营的韩信与彭越顺利开出第二、第三战场,项羽疲于应付,战场上百战百胜的项羽,逐渐在大形势上陷入被动。接着是鸿沟议和,刘邦追击,项王兵败垓下,突围后乌江自刎,结束可歌可泣的一生。

   史公在叙述楚霸王虎落平阳,一步步陷入困局时,仍然维持它的英雄形象,表现出他对命运的挑战与不屈不挠的奋斗,英雄末路时仍是意气豪迈,因此突出了项羽的悲壮。例如双方在广武对峙数月,项羽后方隐忧重重时,史公仍不忘摹写项羽的威猛:

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23]

   此处先用善骑射者楼烦的神射铺垫,再连用三「不敢」衬托项羽的威武慑人,摸写上仍善用层叠的妙处,李光缙所谓:「连用三『不敢』字,摸写羽威猛如画。」[24]项羽「自被甲持戟挑战」,虽是小题大作,但在面临兵钝粮竭的困局下,仍是威猛逼人。

   垓下会战失利后,项羽已日暮途穷,但史公仍着力写项王勇猛善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25]

   这是视汉军重重包围圈如无物,史公在项羽失败时仍极写其用兵才华。项王至阴陵,迷失道,为田父所绐,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面对人生的穷途末路,项羽仍意气豪迈,仍有英雄末路应有的余威: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26]

  仅剩二十八骑,仍打得痛快淋漓,这是快意生死,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战斗,项王在英雄末路时仍意气豪迈,演出呼应一生霸王身分的告别秀。分四队,期为三处,溃围,斩将,刈旗的诺言,ㄧㄧ完成了,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只亡其两骑耳,真是「用少如用众,其兵法亦略可见矣。」[27]「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段文字,更极力写项羽的威猛慑人,千百世之下游可感受得到。而再三言「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是「心已死而意犹未平,认输而不服气。」[28]他至死仍要证明自己虽时运不济,却绝对是个英雄人物。

项羽在势穷力尽时,英雄气概并没有消沉,这是霸气的余威,也表现史公对项羽的一种惋惜之情。

垓下悲歌:楚霸王的性情与韵味

   项羽能留下让人怀念的形象的另一个原因,是史公写出了霸王的性情与韵味,渲染其败亡时的悲剧气氛: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垓下歌〉的可信度,历来颇受质疑,如:「余独谓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29]然而,史公揣摩情境,代为传神,却让项羽留下了令人凄恻、怀念的形象。这里面有面对最宠爱的美人却无力保护的柔情与风流,有千古英雄陷入「四面楚歌」绝境的悲凉,诚如吴见思所说的:「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30]

   具拔山盖世之气的项羽,衰飒至此,呈现浓烈的悲剧气氛,就如鲁迅所说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项羽的毁灭,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毁灭败亡的同情,〈垓下歌〉成为后人怀念楚霸王的赞歌。          

  垓下悲歌的慷慨悲凉,乌江浦彻悟命运已定,不愿渡江以免战火烧到江东,带给支持他的江东父老更多的灾难,以及对江东父老的恋恋温情:「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31]楚霸王的多情,使他最终选择自刎时多了一些韵味。凡此都有助于洗涤、褪去他刚暴的形象,留下霸王的英雄气概让人怀念。他临死前仍「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这种至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以及「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32]如此的惨状,也冲击着读者,让人忘却项羽的缺陷,更怀念霸王的英雄气概,同情他的败亡,

   〈项羽本纪〉写活了项羽,塑造了霸王的典型,突出项王的霸王气势与韵味,并且写出了霸王的性情与韵味,渲染其败亡时的悲剧气氛,让楚霸王永远为后人怀念。



[1] 吴见思评点:《史记论文?项羽本纪》(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0年影印本),页66下。

[2] 李晚芳:《读史管见》,卷1,〈项羽本纪〉。引自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台北:博远出版公司,19902月初版),页408

[3] 司马迁:《史记羽本纪》,《新校本史记三家注并附编二种》(台北:鼎文书局,198537),卷7,页295-296

[4] 同前注,页296

[5] 同前注。

[6] 同前注,页297

[7] 引自凌稚隆辑校,李光缙增补,有井范平补标:《补标史记评林?羽本纪》,(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3月第1版。),卷7,页247

[8] 同前注,页256

[9] 参见朱绍侯:〈关于秦末三十万戍守北边国防军的下落问题〉,《史学月刊》19584月号。张传玺:〈关于章邯军与王离军的关系问题〉,收入《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月第1),页336-341

[10] 《史记羽本纪》,页305

[11] 同前注。

[12] 同前注,页307

[13] 钱锺书:《管锥篇》第一册(台北:兰馨室书斋,1978),〈史记会注考证?项羽本纪〉,页271-272

[14] 《史记羽本纪》,页307

[15] 吴见思评点:《史记论文?项羽本纪》,页56下。

[16] 引自《补标史记评林?羽本纪》,卷7,页256

[17] 同前注。

[18] 吴见思评点:《史记论文?项羽本纪》,页56下。

[19] 《管锥篇?史记会注考证?项羽本纪》,页272-273

[20] 周振甫:《文章例话?层叠》(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5月第1),页300-301

[21] 引自《补标史记评林?羽本纪》,卷7,页271

[22] 同前注。

[23] 《史记羽本纪》,页328

[24] 引自《补标史记评林?羽本纪》,卷7,页276

[25] 《史记羽本纪》,页334

[26] 同前注,页334-335

[27] 徐孚远言,引自《补标史记评林?羽本纪》,卷7,页282

[28] 《管锥篇?史记会注考证?项羽本纪》,页273

[29] 释道盛:〈与某〉,见周亮工辑:《尺牍新钞》(长沙:岳麓书社,19866),三集,卷2

[30] 吴见思评点:《史记论文?项羽本纪》,页64下。

[31] 《史记羽本纪》,页336

[32] 同前注。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分类: 学术研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