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印 象—记著名金石肖像篆刻家李树彤

作者:佟海艳来源:中国传记文学会网址:http://zgzjwx.com/

   “艺苑奇葩别样红,精能方寸夺天工,传神写照凭刀笔,再现风流妙境中。”这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董文在看到自己的金石肖像印时,回赠作者的诗句。1992年10月27日,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收到自己的肖像印后,回信对作者说:“非常感谢您为我刻制的肖像印。借此机会,我对您的才能表示祝贺,并为您对奥林匹克运动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敬意。”2000年1月8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看到自己的肖像印,回信说:“非常感谢您的珍贵礼物。我十分欣赏您的聪颖和善意。送上我对您美好的祝福。”1991年1月18日,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先生专门为给自己刻制肖像印的作者题字:“无瑕的荣誉是世上最纯洁的珍珠。”这些赞美之辞都是送给我国金石肖像篆刻的创始人——李树彤的。

  岁月如歌

  李树彤,一米七五左右的身材,浓密而有些蓬乱的头发遮住了前额,一双微微前凸的眼睛,让人不禁想起苍山的黑鹰,好像看一眼就能透视你的内心,瘦削脸颊上的深纹仿佛他刻刀下的曲线,标识着他在篆刻艺术之路上的道道艰辛。最特别的当属他的鼻子,直挺挺略带鹰钩,开口大笑时,鼻翼上蹙起两道细纹,很有些调皮的韵味,露出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

  虽貌不惊人,但李树彤却在金石肖像篆刻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沉迷于将自己的情愫寄牵在这方方正正的石块上。据他回忆,这可能要追溯到他小的时候对绘画的热爱。

   1957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的李树彤,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老师让画一幅延安宝塔山的画,这可难坏了他,回到家里向妈妈诉说了自己的难题,妈妈二话没说,拉把小凳坐在桌前,边画边讲解,不一会,一幅清晰、美丽的延安宝塔山呈现在他面前,他突然感觉到,画画是这么美好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妈妈一定是在绘画方面有一些天赋,只是时代的原因没有得到充分发掘。他,一定是继承了妈妈的遗传基因,从延安宝塔山那幅画开始,他骨子里的艺术细胞被彻底激活了。常常是数学作业本后面都被他画满了各种树和鸟,还画班级女同学的小辫子、男同学的鸭舌帽和老师的旧书包,总之是见啥画啥。一来二去,他能写会画的本事全班同学都知道了,以后,凡是美术作业,都是他一个人包全班,老师拿到作业后很是奇怪,怎么大家画得都这么好呢。纸里包不住火,李树彤很快成了“名人”。

  小学时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是李树彤上中学的时候,家里买了第一架牡丹牌照相机,一按快门就能记录下一个瞬间,他一下子被这个现代化的玩意儿给迷住了。因为有着绘画的基础功底,拍起照来也得心应手,从构图到选景,他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一照,就是20年。

   1976年下乡劳动时,他可是生产队的“红人”,逢年过节,街坊邻居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的,需要画门楣、画柜橱、画屏风,他都有求必应,从不求回报。后来,被借调到公社搞宣传,一些大型活动,他照完像再画版报,上上下下没有不夸他的。1982年回城,在沈阳市铁西区卫工街上租房开了个摄影冲印社,一向擅于钻研的他,在冲洗黑白底片的过程中摸索出了许多经验,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了下来,于是《人物底片修补术》《旧底片修复术》和《玻璃花纹照片的制作》等文章发表在了当时风靡一时的《大众电影》、《艺术摄影》等杂志上。

  当时的李树彤不只拍人像艺术照,还拍风光、拍新闻。一次,他和朋友到沈阳市北陵公园游玩,看到游船售票处买票秩序混乱,他就抓拍了那个场景,没想到被《中国青年报》选中发表,第二天《人民日报》就此照片反映的公共秩序亟待整顿的问题发表评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9个月后,他再次来到北陵公园游船售票处,又拍了一张照片,又被《中国青年报》采用,通过前后两张照片的对比,反映出社会秩序正在逐步好转。

  当时热血沸腾的李树彤不甘于开个小买卖,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趋使他关心社会发展,关心良好的公共秩序的建立。他还回忆,在开冲印社的时候,当时为了能招揽顾客,专门制作了“信誉卡”发放给顾客,为了体现诚信,他把自己的头像刻在石头上,盖在顾客取像用的纸口袋上,那时,他刻在石上的头像线条虽然粗糙,但也堪称是在金石篆刻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在艺术追求上从不满足的李树彤,走入了鲁迅美术学院深造,在这东北最高的艺术殿堂里,他就像一个饥饿的人,趴在知识的面包上贪婪地吸食着营养。精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他,渐渐地对金石篆刻着了迷。其实,早在他自营摄影冲印社的时候,就已醉心于篆刻,自刻印章、图案章,装饰在取像袋上,以增情趣。刻得久了,技法渐趋娴熟,加上有专业美术院校打下的基本功做支撑,李树彤的金石篆刻已是小荷露角。

  身边的同事、家里的亲戚都知道他有一双巧夺天工的手。一次,经朋友介绍,他试着为著名作家萧军刻制了一方肖像印,没想到受到萧军的大加赞赏,他在给李树彤的回信中说:“熟悉我的人,都说像极了,你把我的神态表现得十分准确,我准备把这枚肖像印章用在我即将出版的新作上。”这次经历,可以说是李树彤人生的一大转折,他第一次向知名人士展示自己的才华就得到充分肯定,更加坚定了他开辟金石肖像篆刻之路,干一件别人没做的事的决心。

   “石痴”的梦想

  中国雕刻工艺源远流长,自汉画像砖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唐代诗人李贺在《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曾赞誉清花紫石砚的雕刻艺人:“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但在方寸之间刻上人物肖像却未见先例。的确,小小石面之上,要刻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头像谈何容易。光是书,李树彤就看了近乎等身的高度。更不用说那些用废的石料了,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地,三遍。刻了再磨掉,磨光了再刻,周而复始,反复揣摩。

  金石肖像篆刻是融美术、书法为一体的艺术。小小石料不像宣纸那样,画面可大可小,石料不可能太大,否则,捉拿不便,第一步要将人物画在小小的石面上。李树彤在这第一步上花的功夫往往是最多的,因为只有充分掌握了人物的最传神的特点,才能用刻刀表现出他的特质。第二步是研究石料特性。他常用福建寿山石,对于此石的喜爱,他已成痴,福建一些商人来辽售石,第一个找的总是他,因为商人们知道,他爱石头、懂石头,买石头从不还价。许多名家的印章,李树彤用的多是寿山石。因为此石色泽透明,光鲜耀眼,质地均匀,运刀顺畅。产于沂江的青田石通体无杂质,昌化石中的“鸡血”名贵不多见,旱坑昌化石枯燥质硬,多砂钉。有的石头软,有的石材硬,什么样的人物适合用硬石,什么样的肖像适合用软石,都被李树彤把握得十分精准。第三步就是下刀刻。古人论书法篆刻有云:一画失如壮士失一股,一事失如美女眇一目。字尚如此,何况肖像。所以,每一次落刀,李树彤都要反复揣摩,悟及有别于他人的神韵。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独创了削、剁、刮、凿、击等刻法。比如,他在刻鲁迅肖像时,他将刀刃垂直向下,按头发顺势重复刻剁,造出坚硬的头发的形态。刻画人物眉间、眼角时,他采用的是凿的技法。一点一点润凿开去,人物轮廓逐渐显现,生动逼真。看着自己刻的人物跃然于石上,李树彤陶醉了。常常一刻就是一夜,人们熟睡的时候,正是他潜心篆刻的时候,宁静的夜晚,只有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与他做伴,眼睛熬出了血丝,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妻子节衣缩食省下钱来给他买石料。买菜嫌贵的他,买起石料来从不吝啬,一买就是几十方,妻子说,家里成了他的“采石场”。问起他为什么这样执着时,他就回答了两个字:“喜欢”。其实,了解他的人,知道他是一个锲而不舍的人,认准了一件事,非要干出点名堂来。金石肖像篆刻的创举在这个目光犀利的男人的坚持下,正不断地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自从萧军的肖像印得到认可后,李树彤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李克异、李可染、叶浅予等名人的肖像印。1990年,李树彤为李鹏总理刻了一方肖像印,由国家税务总局将这一作品送给了李鹏同志,李鹏总理收到肖像印后,高兴地在印像下方签名留念。不久,李树彤又将他的艺术视野扩展到了国外,开始为外国政治家、文化名人篆刻肖像印,并陆续把这些肖像印寄送给这些人,受到他们的广泛赞誉。

  最先给李树彤回信的是英国前首相梅杰。接着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都分别回信致谢。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在回信时还寄上一份他亲笔签名的彩色照片。李树彤还收到了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的回信,布什在感谢的同时真挚地表示:“您给我印制的肖像印卡非常精致、漂亮。我非常高兴拥有这一印卡,并十分珍惜您的这份友谊。”

  为此,人们送了他一个雅号——辽宁民间艺术大使。人们问起树彤,为什么要选择为各国政要和文化界名人篆刻肖像时,他郑重地说:“是为了要留住历史,让人们记住这些为人类社会做出过贡献的人,让他们的像印永远留在人们心里。”

  不倦的追求

  李树彤金石肖像篆刻作品力求使线条的韵味与人物的性情相吻合,做到形象传神。在篆刻齐白石先生的肖像时,他较多地采用了阳刻的手法,着重展示老人一双炯炯有神的慧眼,表现大家风度和气质。丁玲的肖像是李树彤较为得意的一幅作品,虽然线条简洁,用刀较少,却最具神采。他觉得用最洗炼的刀法刻画出来的人物肖像才是真正的精典。为了少下一刀,他常常冥思苦想几日,直到琢磨透了,才会走笔运刀。正如评论家所说:“李树彤的篆刻,有机地把历史感和现实感紧密结合起来,造型千变万化,游刃有余,既能挥洒自如,又不失于绳墨。”

  李树彤的金石肖像篆刻技艺于1992年冰心先生92华诞时达到一个高潮。李树彤别出心裁,将他用108个冰心肖像印组成的“寿”字条幅亲手赠送给冰心先生。就这样,在金石肖像篆刻的征途中,李树彤跨跃了一个又一个看似无法超越的难题,将数百幅金石肖像跃然于方寸石章之上,传播于四海之间,深得海内外新闻界、艺术界的广泛赞誉,被称为“中国一绝”。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在收到李树彤为其篆刻的肖像印后,写道:“刻像不易,似是又非。”他的作品被中国翰林园碑林、颖州西湖碑林刻碑入石,被授予“当代世界书画名家”证书。《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国际现代书法集》、《中国当代诗书画人才博览》、《中国书画作品精粹》等20余部大型画册、辞典对他和他的篆刻肖像作品均给予了重点介绍。

   “走上这条路,就不曾想过要停步。”这是李树彤的肺腹之言。

  常有人慕名来求印、求章,他从不拒绝。他说,自己只是一个玩石头的,别人求印求章是看得起他。正是他这种平民情结,才使得他的朋友遍及五湖四海。

   200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李树彤与一位好友正看报纸,一则消息引起了两人的注意,说的是沈阳市一个民间剪纸名家,用手中的剪刀描绘春夏美景,赞扬社会生活。朋友无意中说了一句话:“嗨,树彤,你要是也能刻纸就更好了。”两人看完报纸就各回各家了。令朋友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大早,李树彤就拿着刻好的作品给朋友看,啊,原来是一幅刻纸人物肖像,刻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冠军刘翔。“象,真象,太象了!”朋友啧啧赞叹着。就这样,他利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冠军人物刻出了纸肖像,并于2009年月,举办了他第一个刻纸艺术展。前来参观的人们看到他在纸上能刻出那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纷纷赞叹不已。

  亲情和友情

  每当树彤在月朗星稀的夜晚,与石为伴,与纸为伴,与刻刀为伴之时,他享受到的那种宁静和恬淡,是常人无法猜想的。为了刻一方石像,彻夜不眠是常事,妻子心疼他,常常为他披上衣被,沏壶清茶,有时还坐在他身旁相伴。树彤也是堂堂男儿,倾情于石的同时,也注意到被自己冷落的妻儿,一幅作品出炉,喜上眉梢的他又是买菜又是做饭,还和妻抢夺手中的拖把,推她坐下休息,让她看着他怎样把地擦成“银河”和“带着光环的星球”。

  儿子还没出生时,他就想,希望将来儿子也能和他一样喜爱写写画画,没想到,儿子真的遗传了他的绘画天赋,北京电影学院动漫专业毕业后,在京城从事着自己喜爱的职业。每当拿出儿子画的动画形象作品,李树彤的脸上都会闪现出满意的笑容。对自己的妻儿,李树彤是个忠诚、尽责的好丈夫、好父亲。妻儿在他心中的位置永远都是高于自己的。

  李树彤在家排行老五,东北话就是地地道道的“老疙瘩”。从小倍受哥姐疼爱,他总说自己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但一点不矫情的他,自己开摄影冲印社时就把赚来的钱分给哥姐们,他和大哥相差10岁,现在哥姐们都退休了,他每个星期都要挨家去看看,看看缺什么、少什么的。对待父母,他更是没说的,他认为,父母是不可再生的财富,父母健康平安地活着,对儿女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他把父母接到自己家,无微不至地伺候,就是想让他们开心。朋友们送了他一个“大孝”的雅号,

  就是这样一个率性之人,在金石肖像篆刻和刻纸艺术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著名学者、当代著名鉴赏家,曾任辽宁省文史馆名誉馆长、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的杨仁恺先生生前曾撰文评价说:“有机会亲眼看到李树彤金石肖像作品,使我大吃一惊。他所篆刻的大批人物肖像,都能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


文章分类: 艺术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