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石梅著:《大千飞歌》(节选)

                                                                 

      者:石梅

    出版单位:华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5

  定       价:29.80

                                                           

               

远方的阿尔玛    

  我真没有想到,中国古老的的太极图,竟然画到了巴尔干半岛那晴天碧海边的金色沙滩上。

                  太极女人

  1999年,我随丈夫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讲学。

  大使馆文化处与我们商量,暑假期间能不能到罗马尼亚北部的克鲁日大学讲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那个大学有个民间组织“道文化学会”,他们已经邀请了好几次了。

  我爱人想了想,回答:“可以”。

  在布加勒斯特,我们经常为罗马尼亚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而感动,很愿意为弘扬中国文化而多做一些工作。

  暑期开始的第二个清晨,我和丈夫满怀信心地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克鲁日城在罗马尼亚西北部的群山之中,是古代一个公国的首都,也是古老的文化名城。

  车行8 个小时到站了。我们突然有一种茫然之感:互不相识,语言不通,怎么能找到他们呢?多少有些惴惴地下了车,左盼右顾。

  站上人很多,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小群人,也在左盼右顾。再细一看,啊!他们差不多每个人胸前都有一个黑白分明的太极图标志。甭问,这就是道文化学会来接人的。

  我们向他们走去,他们在碧眼金发的人群中,也发现了我们这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

  “您是布加勒斯特来的教授吗”?为首的一个精明的中年女人问。

  “我是布加勒斯特大学的汉语教员”,爱人回答。

  “就是您们!就是您们”!他们惊呼着。“欢迎!欢迎”!于是他们就都围了过来,争抢着和我们握手。

  我好奇地指着他们胸前的太极图标志,用汉语说:“太极图!太极图”!

  大家都笑了,听懂了。

  那个中年女人指着自己的双脚说:“请看”!

  她穿着一双浅色的布鞋,鞋的前脸上各绣着一个太极图。她又伸出手来说:“请看”!

  她手上戴着戒指,上面也镌刻着太极图。

  我正在惊讶,她又把脸侧过来,拉着自己的耳朵说:“请看”!

  她的耳坠上,也有太极图。我更惊讶了!这简直就是一个“太极女人”。

  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太极图呢?

  他们看我们发愣,又都笑了。忽然,都一起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了一个红色的卡片来,上面有黑白互间的太极图和说明文字。那么,这是他们学会的证件了。

  那位中年女人,指着证件上的名字说:“我是阿尔玛”。

  我们知道,她是道文化学会的会长,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告诉过我们。其他人也都各自指着卡片介绍自己:“阿威酋、埃里、卡门…….”。

 

太极迷们

 

  我们被安置在大学教授楼中。这是很讲究的一间屋子,红色地毯、黑漆家具、软床,连同楼口24小时有值班人员,这都证明着我们是他们的贵客。

  次日,来自太极故乡的我们,底气十足地登上了图书馆的讲台。

  礼堂里挤满了人,而且还不断地有人进入。大学生居多,这不足为怪,令我们惊讶的是,还有十几岁的女孩子和白发的老翁、老妪。

  我们知道为此讲座,学会作了宣传,张贴了海报。但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差极大的欧洲,在一个不大的小城,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爱好太极文化呢?显然,他们已经把东方文明视线为人类的共同需求。

  我们不得不立刻调整思路,以期不辜负众人的希望。

  不想,开始讲课就遇到意外。他们请的汉语翻译是一个当地老华侨的女儿,中国名字叫小萍,因孩子突然有病,打电话来要晚到一小时。

  这可麻烦了,听众已经济济一堂,怎么能让他们干等呢?于是,我们临时改变了内容,采用语言少,演示多的方法演示“道与书法、绘画。”我们用半通不通的罗马尼亚语,连比划带蹦单词,硬着头皮讲了下去。

  那个“太极女人”更是着急,所以我们每“蹦”出一个单词,她就重复一遍,而且发挥下去,把这方面的内容讲解清楚、全面。我们的罗语听力好于口语,逐渐发现她这“发挥”了的内容,正是我们想用汉语要讲的基本常识。比如,我们讲“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刚画出“相生”的一个圆圈,她就马上把“相生”的道理讲全面,而且不等我们讲“相克”,她就已经很熟练地把“相克”的“五角星”画在“相生”的圆图上。

  我们这才明白,这个“太极女人”是真正懂得太极的人。而且,不是一般地懂得。我们如果还是一般地做常识性的介绍,那绝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倒有班门弄斧的嫌疑了。这迫使我们不得不更上一层楼。我把带来的爱人所画的几十张国画都挂在礼堂内,其中有人物、花鸟、山水,花花绿绿的好像一个小的展览。爱人就当场作画,书写,演示中国字画的书写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其中的文化思想,内中与道的关系。阿尔玛就成了我们的翻译。最后,为了表示对这个道文化学会的支持,我们把这些作品全数送给了他们。

  阿尔玛睁大了眼睛,继而感叹地说:“这么多”!而后用生硬地汉语说:“我们爱你们”!

  一讲下来,我们汗透衣衫。但是着迷于太极图的听众不断地增加,而且还要求提问题请我们解答。

  后来,汉语翻译小萍终于来了。

  问题一个个地向我们提来,询问道家的养生法,气功的方法……我们这才发现,这些听众之所以需要,是源于他们已经发现了太极文化对生命有特殊的作用,因为了解所以才渴求。

  有个人不知道是有意刁难还是不理解,他问:“太极拳是道教思想的结果吗?”

  “可以说是道家文化的一个体现”。

  “听说,中国北京早晨人们都打太极拳”?

  “是有很多人在习练”。

  “可是,在共产党思想的统治下,怎么能允许道教思想自由呢”?

  问题一出,举座哗然!

  我们知道,反对中国在罗马尼亚人民中是没有市场的。当时道文化学会成员的一个小伙子,立刻气愤地站起来说,这里不是讨论政治的地方。

  我们微笑着回答:“这位先生显然不大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一定要继承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太极拳是有帮助于人民身体健康的,中国人民和罗马尼亚人民,包括这位先生在内,都喜欢健康长寿。有助于健康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自由呢?”

  话一道出,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随着照相机闪光灯“卡!卡!”地响,我们终于结束了延长至4小时的讲座。人群簇拥着我们走出这个古典式样的大厅。我们望着簇拥拥挤的人群,莫名其妙地感到一种安慰。

 

 太极小屋

 次日,阿尔玛邀请我们到她家吃早饭,嘱咐我们早一点去,要在8点之前到。

  我们很奇怪。一般人请人吃饭,都是请午饭、晚饭,没有听说过请吃早饭的。

  我们一起如约到达,一进门又让我们吃惊了。

  阿尔玛换装束了,穿了一身箭袖紧身黑色的衣服。这是道教特有的特色,左边胸前刺绣着一个太极图,身后也刺绣着一个大的太极图,黑白相间。脚上穿一双黑色布鞋,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制作的,鞋的前脸上自然也有太极图。她的耳朵上、手指上,自然还是用太极图作装饰。除此之外,我们想她大概已经无法再用太极图装饰其他部位了吧!

  她的大写字台后面的墙上,是一幅几乎是到达屋顶的大幅太极图。她坐在椅子上,好象身在太极图中。写字台后面的一壁墙,从顶端到地都是装满书的书架,书架的四角也贴着太极图。写字台上有一架打字机。

  这简直是一间“太极小屋”了。

  阿尔玛拿出一张尚未打完的稿子说,这是她正在翻译的一本有关道教的书。

  “什么”?我们更奇怪了。她不懂中文,怎么能翻译道教的书呢?

  她看出我们的奇怪,就指着写字台上那些花花绿绿、厚厚薄薄的书说,这是原著。于是,她一本一本地拿给我们看,美国来的、英国来的、法国来的,都是用英文、法文写的关于道教的书。她又指了指对面书架,在一书架中,也有很多关于道教的法文、英文的书,还有很多写针灸、气功的书。

  我们真的诧异了!她怎么找到这么多关于“道”的书呢?她足以称得上是海外“道学家”了!海外许多国家竟然出版了这么多介绍中国道文化的书,若非亲眼所见,真有点不敢相信。

  大概这些书里有许多我们未必知道的内容,阿尔玛都读过了吧!我们有些惶恐了。

  阿尔玛神情庄重地说,这些书我们都读书过了,也准备翻译一些, 可是,他们都没有你讲的好。我们一定要听中国人讲“道”。因为“道”的家乡在中国。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看中文书,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习汉语。

  早饭摆在茶几上,我们边吃边谈着。

  8点了,她打开了电视机。忽然,我们听到电视里说:“中国教授张宝明和夫人昨天来克鲁日大学讲‘道’,并赠送了很多中国画 。”我们还看到电视里面展示了几幅爱人的画作。

  我们很奇怪,问这是怎么回事情。

  阿尔玛微笑着说“这是昨天克鲁日电视台听到消息后,赶去讲座现场拍的。”

  我们这才明白,阿尔玛为什么让我们8点之前到达。

  她又说:“你们来讲道,非常成功。罗马尼亚文化部也知道这件事情。我们也连夜打电话给中国大使馆文化处,表示对他们的感谢。现在克鲁日喜欢道文化的人很多 。有的人打电话给我们,愿意花钱买你的画。你看怎么办”?

  我们说:“现在,这些画已经不是我们的了。”

  她兴奋地说:“这些画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也不会卖的。”

  我们真不明白,一些欧洲人为什么会对东方深层的富有哲学内容的文化如此感兴趣,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可以说是一这种近乎狂热的追求?

  我们呆呆地看着阿尔玛,她五官端正,皮肤白皙,有着一双蓝色的大眼睛。从她的相貌上,找不到和东方人相象的地方。我们又环视了一下这个“太极小屋”,发现屋里除了太极图之外,还有很多风景水彩画,都是山河、树木,大自然风光,偶尔点缀一小间农村木屋,显得悠远淳朴。

  “你喜欢画画吗”?我问。

  “我喜欢大自然的画”,她回答。

  当问及原因时,她竟然说出了一番富有哲理的思想:

  人来源于大自然,一定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来活动。但是,人从自然万物中独立出来后,离大自然就越来越远了,而人类的困难也就越来越多了。人只有返回大自然才是根本。只有中国的“道”才能让人做到这样。“道”就是大自然。我们爱大自然,爱让我们回归自然的“道”。

  无论是耶非耶,这些话语无疑是富有启发性的。于是,我们又给她讲解我们所了解的“天人合一”的“道”的思想,她更高兴了。

  她拿出一个小录音机,想录一些中国诗歌。

  我们虽然没带书,但是背诵诗歌却是我们的擅长。回忆了一下,选择了一些富于哲理思想的古代诗歌,写出了题目,就背诵起来。背诵了半个小时,阿尔玛露出满意的微笑。

  后来,我们离开了克鲁日,回到布加勒斯特。她给我们写信,说录音已经在当地电台广播了,播放的声音很好听。这是后话。

 

海天太极图

  一周的“太极生活”结束了,我们回到了布加勒斯特。

  按照计划,我们要去罗马尼亚最美丽的地方,黑海之滨的康斯坦察城去度假旅游。不期,阿尔玛竟然追到了那个天蓝蓝,海蓝蓝的地方。

  那是一天上午,有人敲门。我们很奇怪,因为这里没有熟人。打开门,一个人扑了进来,不容分说,把我们拥抱了起来。

  啊!是阿尔玛!分别也就半个月,却好象已经很久了一样。她邀请我们去海边游泳。

  康斯坦察,是巴尔干半岛上的旅游圣地,海岸线长而舒缓。那弯曲漫长的海岸,拥抱着一弯碧玉翠石般的大海。大海那博大胸膺的上面,是胸膺更博大的蔚蓝色的天空,她拥抱着大海,也拥抱着大海边那片金黄色的沙滩,和沙滩上的红红绿绿的人们。人一进入这种境界,在海浪中与大海中透明的大海蛰一起沉浮时,才感到人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很微小的东西,如同一棵小草、一粒沙、一片海星。

  休息时,阿尔玛和我们坐在海滩上,看着红男绿女们嬉戏,看着漂亮的儿童们在沙滩上追逐。

  “你看”!阿尔玛指着沙水相连接的地方。一个胖胖的小男孩和一个金发的小女孩,正在用潮湿的沙子建筑一个古老的城堡。这是孩子们在沙滩上最喜欢做的事情。大海边已经“修建”了很多这样的“建筑”。

  停了停,阿尔玛忽然说:“请随我来”!

  于是,我们跟着她走到了这对孩子的旁边,阿尔玛竟然像孩子一样弄起了沙子。一会儿“建筑”一道圆形的围墙,一会儿“建筑”一垒房子,有时呆呆地想一想,有时站起来看一看,有时数着手指算一算。我们看着这位将近50岁的道文化学会会长,孩子一般的举动 ,孩子一般地天真,真觉得很有意思,很有趣。

  突然,我们愣住了!

  在阿尔玛的脚下,出现了一座“古堡”,五座古堡式样的建筑分散在五处,正好是五角星的五个顶端,用一道圆形的围墙把它们连接了起来。巨大的围墙内,是星罗棋布的小屋,内中有弯曲的街道。曲曲折折,有一条长长的弯曲为S形的道路,道路贯穿着上下。

  “这不是中国的太极图吗”?我脱口而出。

  “戴世戴布德(聪明)”!她半开玩笑地说。于是,她为我们解释了这个“建筑”。

  原来,阿尔玛早就有一个宏伟的打算。她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建筑一个群体,即综合中医、针灸、气功、道教、按摩、哲学、汉语学习、疗养、游览于一身的建筑群体,她要邀请中国专家来这里工作。取名“欧洲中国道文化中心”。这建筑要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太极图统一规划

  “噫欤唏,危乎高在哉”!我们真没有想到,阿尔玛竟然有这么博大的心胸,如此宏大的理想。她对于中国道文化的爱,真不知“深深深几许”了。我们在中国还没有接触过一个对道文化深爱如此的人。

  我们看着这座城堡建筑模型,安静地躺在金色沙滩上,前方是碧绿的大海,上方是蔚蓝的长天。城堡的内涵精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建筑风格是欧洲的,而现在正地处欧洲。我们在这样的地方,看到这样一个中西结合的建筑,真是感慨万分。

  我们望了望那辽阔的大海,大海没有边沿;我们望了望长天,长天没有尽头。我们又看着阿尔玛那俊秀的脸,已经被太阳晒成了红色,那上面显示着激情,眼睛里闪烁着无限希望的深情……

 

“恩威多乐”

  数月后,爱人在罗马尼亚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我们乘火车回国。

  火车站上,大使馆的参赞和朋友们都来送行了。人声鼎沸之中,我们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普罗菲索罗张----(张教授)”。寻声望去,一个人面色匆匆地从人群中挤了过来。

  “阿尔玛”!

  我们惊呼了。原来,她从大使馆处得知我们归国的消息,竟然孤身一人乘坐8 个小时的火车 ,从罗马尼亚的北方克鲁日,赶到首都布加勒斯特来专程送我们。

  我们望着她兴奋的脸,心里酸酸的。她说:“为了‘道’,为了‘道’的朋友,我一定要来”!

  “一定要来”!我觉得好象有些不值得,因为奔波千万里,相见一面,匆匆又将分别。但是,我懂得这在她那方面,也许是极其神圣的事业的一部分。

  她从手包里拿出两样东西送给我们。一个,是克鲁日道文化学会的证件——会员证书,上面标有黑白相间的太极图,已经别写上了我们的名字。这说明我们已经是他们学会的会员了。另一个,是一只闪闪发光的精致的银杯,古代欧洲样式的。银杯光亮鉴人,杯把儿是一条似乎是蛇的动物,雕刻细致,造型可爱。她指着蛇身上的鳞甲说:“请看”!我们仔细揣摩,那上面有几个字母。她说:“这是我们家族的姓,这银杯是我们的传家之物。”

  啊!这么珍贵的东西,她竟送给了我们!

  离别的时候终于到了,朋友们又握手道珍重。最后,阿尔玛紧紧地拥抱着我们。

  车动了!“再见”之声响成一片。忽然,我们听到有人喊:

  “恩威多乐(将来)”!

  这声音虽然细小,但是于我们听起来,即使在火车的长鸣中也依然清晰而宏大。这声音陪伴着火车的长啸,融入了辽阔的夜空。

  “恩威多乐(将来)”!

  我们祝愿阿尔玛的理想,将来像这勇往直前的火车一样到达目的地。

  我在心里大声地呼喊:远方的阿尔玛,再见!

  无量寿佛!

 1992年写于北京)

                         

                     圣彼得堡散记

                                       

 2000622日中午,从北京乘飞机,飞行8个多小时,在当地时间下午5 时多抵达莫斯科(因有5小时时差)。坐当夜火车,23日晨到圣彼得堡。.

 正值白夜,晚7时许我们来到涅瓦大街。当地人的服装比较时髦。

见一年轻女子头戴土黄色的帽子,身穿土黄色的带穗子的连衣裙,样式怪异,无所事事地踱来踱去,好像是在显示自己的新衣。在一家商店漂亮的橱窗前,有个七八岁的女孩在拉小提琴。她穿得干干净净,但琴拉得一点乐感也没有。放在地上打开的琴盒里,有不多的一些硬币。忽然,一阵悠扬的乐曲声传来,原来在喀山教堂的对面有一对六七岁的男女小孩正在跳舞。令人吃惊地是,他们跳得是那么有激情荡漾,那么投入,完全沉浸在他们的艺术世界里。穿红裙子的女孩舞得轻盈奔放,着黑衣裤的男孩跳得像小绅士摸样。人们自然地围成一个大圈观看。有意思的是,一个只有三四岁的小娃娃也走进圈里给他们送钱.。在街道的另一端,又见一老年人组成的4人小乐队正在演奏。乐器是大号、小号,洋鼓和俄罗斯的弹拨乐多姆拉。他们高高兴兴,像是在自娱自乐 。

    路德宗教堂前是卖油画的集中地,明快的俄罗斯的白桦林、神秘的涅瓦河边的基督复活教堂、瑰丽的冬宫广场…….各种风景画的艺术品位很不错,只是买的人不多。生意好的,是各式各的啤酒屋,不少男士、女士们闲坐慢饮。令人奇怪的是,在街上连姑娘们也可以提着啤酒瓶子边走边喝,无所顾忌,这也是街头一景。一个不起眼的卖热狗的食品车前,排了十几人的长队,也就是拿一小面包夹一根粉肠,挤上点番茄汁和芥末,没有散发出什么香味。

    旁边就是地铁站外的花店。鲜嫩的玫瑰、康乃馨、百合,五颜六色,芳香沁人。只是价格不低,2030个卢布一支。

    从涅瓦大街上的喀山教堂拐弯处,望见格里鲍耶陀夫运河边上,有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的基督复活教堂,披着温馨的阳光,尽显风姿。教堂的对面,那高大的漂亮的黑色雕花铁栅栏吸引着我们走了过去。栅栏外,有一位中年妇女像在舞台上演出一样,庄重地演唱着俄罗斯歌曲。

    栅栏里是米哈伊尔公园,映入视野的是清澈的翠绿。草地上一个穿着花衣的两三岁的小男孩朝我走来,把他手里的小树枝递给我。他向我招着胖胖的小手,原来是要换我的果汁。这果汁已被我喝过,我没有递给他;而他也并不着急,毫不在意地就又离开了。另一个穿红衣的同样大的小男孩大概是学他,也摇晃晃地走了过来,天真地向我微笑。我举起相机,他竟高兴得笑出声来。

    至涅瓦河边,见白色的海鸥绕着游船飞;另有几只就大大方方地落在游人闲坐的河边。

    蓝天、白云,绿树、碧草,清澈的涅瓦河水、翻飞的海鸥;音乐、舞蹈,油画、鲜花……扑入眼帘的圣彼得堡这些如画如诗的美景,令我目不暇接。

    已经是夜里11时,涅瓦大街还是人流不断。走进装饰考究的咖啡店,一边吃着俄式的快餐----细长面包夹熏肉和点了酸奶油的青菜,一边透过临街的大玻璃窗看街景。到12点地铁站就会关闭,我们赶快往回走。回到宿舍时,夜幕依然没有降临。

原来只是在小说里见到”白夜”,今日方亲眼领略。

(二)、格林公园

   喷泉河穿过涅瓦大街,在红色的别罗谢尔斯基·别罗泽尔斯基宫殿前的阿尼契科夫桥上,有四座剽悍的马的雕像。但见野马直立昂首嘶鸣,两只前蹄翘起,浑身筋骨充满活力,形神具备,真极品也!

   继续前行,街心喷泉的水流居然能转动偌大的石球,你说奇也不奇。

   粉红色的米哈伊尔城堡,是保罗一世的宫殿。叶·卡捷琳娜的这个儿子在位不长,就被人在秘密的城堡暗杀了。宫殿前,保罗一世为他的爷爷彼得大帝所立的青铜雕象,神采飞扬,所向无敌。

   米哈伊尔城堡的对面,就是涅瓦河、喷泉河、莫依卡河,和天鹅运河环绕的夏花园。

涅瓦河上游船往来,游人可见在绿树成荫的夏花园里,精美绝伦的数十座白色大理石雕塑亭亭玉立。这些珍贵的雕象,是意大利的艺术家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所雕,典雅的希腊风格。徜徉其间,见众神灵或举首观望,或低头凝思,明眸传神,衣折飘动,婉若到了希腊神话的仙境。

   湖中,3只白色的天鹅昂着高贵的头,自由地游来游去;使人想起了芭蕾舞《天鹅湖》中漂亮的舞姿,更增添了飘逸浪漫的情调。

   格林先生的青铜雕像安坐在绿树林中,他的童话中的各种小动物塑像陪伴着他。不远的地方,有十几人组成的小乐队正在演奏轻快的舞曲,长笛、小号、萨克斯的合奏悠扬动听。

我们在林中啤酒屋的红伞下,一边吃着比萨,一边欣赏阳光透过树叶撒在绿草地上的美妙的光影。

格林公园,象是一个童话的世界。

(三)、彼得夏宫

    走进彼得夏宫的大门,一片开阔的绿地展现在眼前。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绿树,婉若绿色的屏障;平平整整的绿草地,则是绿色的地毯。花园的中央矗立着彼得大帝的青铜像,四周是童话中人物和动物塑像组成的圆形喷泉。

  来到大宫殿前的中央瀑布,我不由得惊奇地睁大了眼睛。这是一个绝妙的神奇世界,精美绝伦的希腊雅典式的镀金雕象,依次立于梯形的瀑布群里,仙雾飘渺,变幻莫测。雕像金光闪闪,喷泉的水柱晶莹透彻。这些与真人同大的希腊罗马的神话人物或奔跑、或行走、或决斗、或讲演,亦或静思遐想,真好象是到了奥林匹克众神之山,参加神仙的聚会。气势磅礴,蔚为壮观。1715年开始修建的喷泉,居然能达到如此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

  冲天而起的水柱,是大力士桑凇面前的喷泉。健壮的大力士体魄伟岸,正用力地撕开雄狮的嘴。上方的众神表现的是智慧,而大力士表现的则是力量。这是彼得大帝在战胜瑞典之后,向世人表现俄罗斯帝国的强大无比。桑凇站立的运河直通大海,喷泉群就从大海取自然水。

  顺着运河就到了芬兰湾,碧蓝的海水清莹见底。成群的海鸥自由地展翅飞翔,我用面包喂它们,它们互相争抢,毫不相让;飘游于海面上的野鸭,也迅速地加入了竞争的行列。

在名为上花园的园林里,山坡上一片白色的野花自由地舒展着枝叶,蓝天白云,无限辽阔。我禁不住躺在草地上,融入大自然的怀抱,蓝天好象离我很近,很近。

我问蓝天:人的胸怀何时能像你一样透彻无垠?

山坡的另一面,是翻动着平静浪花的大海,海天一色。蓝天、碧海、绿色的陆地,大自然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芬兰湾的花园里,有一片宁静、和谐的粉红色的小宫殿。站在白色的大理石的栏杆前眺望大海,又是另一番感受:淡泊至远。

  宽广的大海,连着外面的更博大的世界。当年,彼得大帝抢占了圣彼得堡这个出海口,打开了俄罗斯看世界的窗口。而同时代的清王朝,则因闭关自守而拉大了和世界的距离。

彼得夏宫的艺术品位也告诉世人:彼得大帝向欧洲学习,从文化始。他仿照1718世纪的法国宫殿庭院设计,又集大成,要力压群雄。

             (四)、 普希金城

  普希金城,原名叫沙皇村,1937年为纪念普希金逝世百年而改名为普希金城。

  叶·卡捷琳娜花园里游人如织,蓝白相间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宫殿气势雄伟,在蓝天、碧草、白色大理石的映衬下,又显现出典雅的文化品味。圆鼓形的金顶、金色的大力士浮雕,相配得和谐如一。精心制作的红土绿草的草坪,舒展在方型水池的上方,使绿树掩映的宫殿更加深了纵深感。端庄的古典风格,表现出皇家不凡的气概。

  围绕一大片湖水,四周是开阔的绿地。碧草随风翻着绿浪,躺在上面休息是恬静的享受,看蓝天上云卷云舒,看湖水中野鸭戏水、海鸥展翅。摘一朵鲜嫩的黄色小花,闻着绿草放出的清香,胸襟也慢慢地舒展开来,自己也就融于大自然的气息之中了。

  草地的旁边,是风格奔放的卡梅隆坡道。彪悍的希腊头像装饰着拱形的桥洞,一个个偌大的花瓶里摆满了红花。

沿湖水走去,见湖心闪动着粉色的土耳其建筑倩丽的倒影。圆顶的主体,加尖尖的宣礼塔,一派东方土耳其风情。

再往前行,居然看见一座类似北京颐和园石舫的大理石石桥。我揉了揉眼睛,怎么前面又是中国风味的小桥,桥上还有中国样式的凉亭。登上凉亭,但见桥的另一面,竟是苏州狮子林式的一片园林。刚为经过的龙桥称奇,又被眼前的另一座带风向标的中国亭而震慑……

原来18世纪时,俄罗斯已对中国文化尊崇倍至,当时在宫廷和贵族中已流行“中国热”,王公贵族以在自己的庭院和宫殿中装饰“中国村”和“中国宫”为时尚。

  在俄罗斯的诗人、作家中,“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是最早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普希金的外曾祖父阿们拉姆·彼得罗维奇·汉尼拔,曾深得彼得大帝的宠爱,彼得大帝去世后,他被贬流放到西泊利亚,并要他去测量中国的万里长城。普希金从童年时,就常听他的母亲讲起外祖父的故事,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个古老的中国。

普希金从少年时代就在“皇村中学”读书,皇村中学里的中国建筑更加深了他对中国的感觉。他曾为中国的凉亭题诗,还在长诗《卢斯兰和柳德米拉》中写道:“在迷人的田野里,五月的轻风吹来了凉爽;在飘动的树林的阴影里,中国的夜莺在歌唱”。

引人深思的小城,至今还保留着历史的记忆。

                 (五)、街景

   在圣彼得堡能穿裙子的天气不多,看今天是个好天,于是,我特意穿了体现中国韵味的旗袍出去照相。我精心地挑选着漂亮的街景。

   穿过宿舍前的小树林,觉得这里的景色很宁静。绿树,绿草,一片绿海……

   来到喀山教堂,巨大的圆形廊柱成半圆形排开,高大的金色圆顶耸立在一排排圆柱之上,气势宏大。在大理石的廊柱中穿行,有一种空灵的感觉。威严、神圣,令人肃然起敬,好象穿行在久远的历史的隧道里,品味宗教文化的令人受感染的内涵。

   又走到基督复活教堂前面,恰遇两位姑娘牵着白马迎面而来。路边的小商亭里,五颜六色的套娃排成列,鲜艳的俄罗斯头巾随风摆动。在米哈伊公园的铁艺雕花的栅栏前,张挂着各种风景图片……俨然是一幅生动的风情画。一对身穿俄罗斯1718世纪古装的男女,风度翩翩地站在教堂前,更增添了风情画的文化品味。

   位于格里鲍耶陀夫运河与莫依卡河交汇处的基督复活教堂,是圣彼得堡的为数不多的典型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建筑。它与莫斯科红场上的圣华西里教堂有着相似之处,是典型的四角建筑,其圆鼓状的顶部,好似巨大的彩色的冰激凌球,也有人说很像洋葱头。令人称奇的是教堂的内壁,全部覆盖了马赛克的拼图,可堪称“俄罗斯之最”。

   圣彼得堡的天气像俄罗斯人的性格,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湛蓝的晴空,突然就乌云滚滚了,也没个过渡,硕大的雨点马上就落了下来。站在冬宫的门洞里避雨,看阵雨洗净了冬宫广场的马蹄形石块地,给人增添了许多联想。想当年沙皇近卫军的马队经过广场时,蹄声嗒嗒,该是何等清脆响亮。

   清风轻轻地吹着,雨丝细细地飘着,一对新人来亚历山大纪念柱下照结婚相。漂亮的新娘着雪白的婚纱,捧一束素雅的鲜花,相陪伴的友人和新娘、新郎一起举杯祝贺,饮香槟……一种浪漫、活泼,文静、典雅的风俗。

   这高大的亚历山大纪念柱,是用整块的大理石建造的,高47.5米,重600吨,听说也是“世界之最”呢!它的顶尖上立的是手持十字架的天使,天使的脚下踩住一条蛇,这是战败敌人的象征,专为纪念1812年俄国战败拿破仑而建。战败拿破仑,被俄罗斯人认为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呢!

   在冬宫广场上,和冬宫遥遥相对的是陆军总部,拱形的凯旋门上装饰着青铜的盔甲,青铜的武士全身铸像,足可见沙皇是多麽崇尚武力。凯旋门顶有一巨大马车,车上站立的是手持国徽的光荣之神。把武力神化,也是相当高明的吧。

   冬宫一面向着广场,另一面则朝着涅瓦河。清澈的河面,使淡绿和白色相间的宫殿更秀美,更飘逸。

   高高耸立的红色灯塔的前面,是昔日热闹的码头。圣彼得堡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全城有42个岛屿,由300多座桥梁连接诸岛。皇宫大桥的另一端,是青铜狮子把守的皇宫码头。顺着皇宫码头沿涅瓦河向前走,就又来到了伊撒克大教堂。

   伊撒克教堂巨大的镀金圆顶,在全城热门和角度都能看见。这是一个能容纳万人的教堂,完全是一座艺术的殿堂。用华丽的的大理石、玉石装饰墙和地面,有几百个精湛无比的雕象和浮雕,装饰用金也是几百公斤。庄重、沉稳,古朴、和谐,有着雄浑的交响乐般的韵律。在匈牙利、维也纳、希腊、捷克也看过很多教堂,而伊撒克教堂则是最大、最漂亮的。

   教堂前面的广场上,矗立着尼古拉一世的青铜雕象,他的剽悍的战马扬起两只前蹄,神气活现。昔日的练马场在广场的一边,练马场的门口有仰天长嘶的马的石雕。只见那马鬃毛直立,青筋崩起,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

再往前走,是彼得大帝的青铜骑士的雕象。但见战马腾越,浑身充满张力,双目炯炯有神;彼得大帝眼望前方,满怀自信,振臂指挥,所向无敌。真是活灵活现,神情并茂,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在那里,在很短的时间,就看见两对新人来此新婚留影,这里的确是个给人旺盛的生命力的所在。

   格里鲍耶陀夫河上有座金翅狮桥,甚精美。口衔铁锁链的狮子,有金色的鹰的翅膀。桥后一欧式建筑,相得宜彰。

   从金狮小桥前行,居然又到了繁华的涅瓦大街上。在传统的长形商场前,卖彩票的,卖冰激凌的、卖啤酒的…….排成长列,行人如梭,来来往往。

   于是,一幅幅照片,就把这充满生活气息、历史沉淀的画面记录了下来,成了珍贵的留念。

        2001  写于俄罗斯)

丁聪  绘人生百态  画世象万千

                                 

张光宇提议他漫画署名“小丁”,此笔名一直沿用至今。金山戏称他是东北“胡子”,因他曾吓退夜袭的强盗。

徐悲鸿索画赠“马”,并出资将他的全部作品送画店装裱。

李一氓在他家留言“请缨”,愿为他的画集写序。

丁聪的漫画上,只在画的一角有一个很小的署名“小丁”。但人们知道,“小丁”对中国漫画有着很大贡献。痴情成就了他,使他在漫画艺术的颠峰上,摘取到灿烂云霞的艺术桂冠。作为中国当代最成功的漫画家之一,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用他的妙笔和灵感,给人们留下了丰厚的漫画精品。

起笔名“小丁”,言之有物

“二流堂”罪名,乃子虚乌有

丁聪与漫画的不解之缘,缘于他的父亲,上海著名画家丁悚。

尽管父亲极力反对儿子从事漫画,因为操此业在那个年代既不能养家糊口,又要担风险。当时丁悚与上海许多漫画家创立了“漫画会”,会牌就挂在丁家大门上,诸如刘海粟、张光宇、叶浅予等名人都是他家的常客。

丁聪从小聪颖,尤其喜欢画京剧脸谱,更把看戏当成画脸谱的好机会。他7岁时发表的第一幅作品,就是描绘戏台上演京剧《空城计》的情景。画家朋友们习惯称他的父亲为“老丁”,这便是“小丁”笔名的由来,并一直沿用至今。丁聪自己解释,除了为区别丁氏老小之外,小丁还有“小人物”之意。

为了打好基础,父亲又介绍他去刘海粟开办的上海美专进修了半年素描。“七七”事变后,丁聪从书斋中走了出来。他以年轻人的热情与朋友们一起创办了《救亡漫画》。丁聪以笔代刀,刻画出日本侵略者的狰狞及国人的痛苦。《救亡漫画》后转入《良友月刊》,更名《战士》。随着上海的沦陷,《战士》只好撤退到香港。

爱国的激情使丁聪的画笔更加深沉,辛辣。1938年叶浅予从武汉带来了一套照片,是前方将士从日军俘虏手中缴获的。丁聪看着照片里鬼子高扬滴血的刺刀,下面是同胞血肉的身躯,不由得怒发冲冠。不久,丁聪和叶浅予一道组织了“日本暴行录展览”,展出了他绘制的不少巨幅漫画。

展览开幕时,四面八方的观众及外国友人都来参观。宋庆龄也来了,她在一幅《流亡图》前站住了。几个流离失所的难民,伫立在滚滚的黄河边,不知去向何方。那怀抱婴儿的妇女目光凝滞,表现出深深绝望的深情。宋庆龄说,这副画很适合作“保卫中国同盟”的招贴画,希望能买下来。当她了解到这幅充满真挚感情的画出自丁聪的笔下,当即高兴地与丁聪合影留念。

内地炮火隆隆,丁聪去了重庆。当时的重庆汇集着许多追求抗日,追求进步的文化人。泰国华侨唐渝出资建造了几幢被当地人称之为‘捆把’(用具大的竹子捆把而成)的房子,最大的一幢,名之为“碧庐”。吴祖光、盛家伦等名人分别住在里面。于是,“碧庐”变成为文化界的聚会之所。

这时从延安来了一个剧组,演出了歌剧《兄妹开荒》。哥哥开荒,妹妹送饭,哥哥装作在地里睡觉,妹妹生气了,就骂哥哥是“二流子”。当时歌唱家盛家伦,学识渊博,却没有著作。于是大家就戏称盛家伦为“二流子”。有一次,郭沫若说,我给“碧庐”取个新名字,就叫“二流堂”好不好?大家一致赞同,“二流堂”雅号因此流传下来。丁聪那时并不出入二流堂,只是与二流堂的一些名士是朋友。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二流堂”戏谑之事,日后竟成了他受累30年的大案。

画插图“阿Q”,出台精品

    被戏称“胡子”,驱走强盗

时局的变化使丁聪与一批文化界的知名人士辗转到桂林,桂林马上就热闹起来了。

这时,丁聪的创作欲望倍增。他应邀为吴祖光的剧作《正气歌》、《牛郎织女》做服装设计,又应《华西晚报》之邀随剧组到成都演出。

一入成都,《华西晚报》便请中华剧社的陈白尘编文艺副刊,陈白尘又请丁聪为副刊画连载插图。于是,丁聪画了一套《阿Q正传》插图。当时剧组人多,没有地方住,丁聪和吴祖光就找了个水中的小凉亭,四周用旧布景片遮掩,四面透风的弹丸之地就成了他俩的居室和创作间。因为插图要每日刊出,丁聪只能马不停蹄地画,但决不马虎。一进入画境,丁聪的感情就被这不争气的“阿Q”摄取了。丁聪未料到,这24幅凝重而沉郁的插图,日后竟成了《阿Q正传》不可替代的插图佳作。

一旦从画中出来,丁聪才感到轻松。他望着凉亭四周的粼粼波光,好像自己也随之而荡漾。此时,正直抗战高潮,但丁聪耳闻目睹的,一边是难民、伤兵、乞丐;一边是贪官、奸商、阔老。他愤怒执笔,画出了一幅长卷《现象图》。此画示之于众,见者无不惊叹。叶圣陶把其画与“扬州八怪”罗聘的《鬼趣图》相提并论。后来,此画被美国的博物馆收藏。丁聪的另一幅反映下层妓女悲惨处境的画作《花街》,深得徐悲鸿大师的赞许。徐悲鸿恳切地要去此画,并画马回赠。他叮嘱丁聪把自己的画作保管好,并出资将丁聪的全部作品送到成都一家有名的画店装裱。

一次,丁聪想到附近的少数民族村寨去写生,恰巧有个朋友出车去西昌拉货,丁聪欣然搭车前往。西昌是彝族同胞聚集的地方,丁聪一下车,就被那特有的民族风情所吸引,几天下来,他已经积累了厚厚一大本作品。

在归途中,遇上了在这里演出的金山、张瑞芳等人的剧组,老友相逢分外兴奋。

忽然,大家得到一个确切的消息,夜里有强盗要来抢劫。也许是剧组那珠光宝气的西装,引起了强盗的注意。

丁聪孓然一身,连钱都没有,所担心的只是这几本写生画稿。剧组同仁商量好,如果半夜强盗来了,就和他们谈判,说清楚自家本非富豪,或可幸免一劫。

当夜,丁聪找了两张桌子拼上,把画稿押在身下袒腹而卧。谁想,等他睁开眼睛一看,东方大白,再看剧组,安然无恙。丁聪疑惑不解,问:

“强盗来了吗?”

大家都笑了。金山说:

“多亏老兄,我们才得以脱险。”

丁聪听了,更是大惑不解。

原来,半夜时强盗真的来了,剧组就和他们理论,声明真的没钱。金山指着桌子上鼾声如雷的丁聪说:你们看那位,从前他在东北也干过胡子,知道你们来了,根本无所谓,照样大睡。都是黑道上的朋友,还是两便吧。

那些强盗看看袒腹呼呼大睡的丁聪,料到他一定是见过世面的人,就走了。

丁聪一听,强盗来了自己竟然浑然不知,真有点后怕,口中直念“阿弥陀佛”。

重友情,坚持“顽固不化“

爱吃肉,补偿艰苦岁月

1956年丁聪结婚了,夫人是妹妹的同学。这之前,40岁的丁聪连初恋都没有。

但他还没有体验家庭的温暖,厄运就降临了。1957年丁聪因为“二流堂”问题被打成右派,发配东北虎林劳动。恰巧在出发前,妻子难产,他守了一夜,孩子终于降生了,他只看了孩子一眼就出发了,连户口都迁出了北京。这一去就好像落入万丈深渊。丁聪说:

“如果反右提前一年,我就不会结婚了,免得殃及妻子。”

虎林聚集着很多文化人:吴祖光、丁玲、聂绀弩、王莹、黄苗子、尹瘦石……他们是有名的剧作家、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生活自然是艰苦的,菜和汤里都没有什么油水。往往是汤烧完后,倒上一勺明油,他们就争着用勺撇上面的油花喝。那时,可真是穷“凶” 极“饿”。所以,丁聪至今吃饭顿顿吃肉,不吃青菜。他说,在北大荒我把一辈子的菜都出吃够了,我再也不吃那些“青饲料”了。

丁聪终于回京了,他虽在美术馆工作,工作却是扫地、擦桌子、贴标签,连内部发电影票都没有他的。

没多久,“文革”开始了。有人硬逼丁聪揭发黄苗子的罪行,他被关在黒屋子里写交代材料。丁聪说:

“我认识黄苗子,他这人真不好,我们这么好的朋友,他干反革命,连一桩都不告诉我。他要告诉我,我也可以讲一讲。”

“顽固不化”的丁聪最后又被逐出北京,到河北省团泊洼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他每天打猪草、喂猪食、掏大粪、浇菜地,累得腰酸腿疼。皮肉虽受苦,心里却塌实,没做亏心事,吃得饱,睡得着。

只有一件事,让丁聪失眠了。

北京家里来电报,说妻子大病要做手术,让他速归。领导批准他次日成行,但次日却没让他走,急得他彻夜不眠。后来,岳母又打来电报方才放行,只是一周已过去了。丁聪回京以后才知道,他申请回京那天正好赶上美国的尼克松访华,他怎么能回去呢?

为插图忍受血压增高

创作欲如同山泉喷发

1976年以后,他又回到美术馆,时不我待之感强烈地催促着他。但是,他在美术馆依然是勤杂工。

丁聪决定先画鲁迅小说插图,他又重读了一遍鲁迅的作品,在完成勤杂工的空闲时间,他便用标签的背面构图。这时他觉得身体不舒服,去医院一检查,血压高,开了一星期的病假。他从没有想到有病还能开病假。休了一周的病假,但不吃药,一周后,血压依然如故,又开了一周病假。两周内,他的插图草稿也一篇一篇画完了,这时他才开始吃药治病。

1979年,组织上终于给丁聪作出了结论:历史没有问题。之后,丁聪推掉了许多行政事务专心画画,他的创作欲如蓄积已久的山泉喷射出来。

李一氓看到他画的鲁迅小说插图,便立即找到他家。可巧丁聪不在,李一氓就留了张字条,表示愿意为丁聪画集写序。丁聪看了字条后,真的感动了,眼泪几乎要落下来,有什么比重视他的画更使他感动呢?短短几年,《丁聪画集》,《丁聪插图》、《丁聪漫画选》等十多种画集纷纷出版。

他的《阿Q正传插图》也再版了。封面上,有茅盾为他写的诗,其中几句是:

不见小丁久,相逢倍觉亲。

童颜犹如昔,奋笔闻猛人。

如今笑口常开的丁聪,总是把欢乐送给朋友。也许是得益于他的开朗,虽年过80,依然步步履矫健,满头黑发。说起话来,嗓门儿很大。

他兴趣很广泛,喜欢买书,而且一定要成套齐全。他爱金石收藏,藏品中有号称“三百石印富翁”的齐白石专门为他刻印的三枚印章。

他会拉胡琴,曾给程砚秋、周信芳操过琴,他的笛子也吹得很专业,在香港时常被夏衍等人找来为演出配乐。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丁聪仍怀着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体悟风云变幻的大千世界,他仍旧不停地用他那辛辣而幽默的画笔,向人们展现着纷繁多姿的百态人生。

                          (发表于2001年第9期《中华英才》

       

《大千飞歌》    

  多少古人曾感慨往事。

  苏轼曰: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只要有所感触,看到什么就随手记下来,这是我的习惯和爱好。时间久了,此前写了多少文字,不太清楚了;记录了什么事情,大多也淡漠了。现在,才有机会梳理一下以前的文字。

  当我仔细地阅览这些安静的文字之时,我惊奇地感到,这些文字并不那么安静,它们都强烈地想表现自己,都异常活跃地展示着自己。透过这些晶莹透亮的文字,使我对原本朦胧往事的记忆逐渐清晰了起来,清晰得那么明朗,好象是昨天的事情。当我沉浸在这些文字里的时候,此身好象亲临其境一般地又经历了一遍往事,又体味了一遍往事境界的优美。字里的乾坤使我感到舒畅,也使我生出很多的感慨:我原来有过这么丰富的经历,有过这么珍贵的文字!

  接着而来的是遗憾,有很多的“鸿爪之痕”,没有能抓住留下文字。当然,可以有补救的办法;但是,追记总觉得是缺乏现场感了。 所以,我加倍地珍惜以上留存的文字,哪怕是敝帚,也会自珍!

  这些“敝帚”,按照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上篇是国外的,名之曰“欧洲风”;下篇是国内的,名之曰“中华曲”。

  欧洲风,是我在国外停留期间的文字,可分为两个时期。

1990-1992年,我在罗马尼亚居住了两年。那时,罗马尼亚正处于经济极端困难的时期。但是,他们对在那里工作的外国人很友好,特地准备了专供食品的商店。

  事物是一利一弊的,经济落后,而民族特色的活动却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国家不大,却比较容易浏览全貌。所以在那个时期,我突出地感受到罗马尼亚的民俗民情,这不但在乡村,也在城里。在大街上,在地铁里,时时能观赏到他们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活动。

  罗马尼亚好像城乡差别并不大。在一些大城市,也会涌进很多农民来庆祝民族的传统节日;或者,市民本身就身着民族服装来举行民族特色的活动。我经常在大街小巷看到,身着民族服饰的男女拿着民族传统的物件,比如奇怪的旗子,彩色的牌子什么的,唱着歌,跳着舞,在庆祝他们的什么节日。

  有一 次,凌晨,我被窗外清脆的类似枪的响声惊醒,赶快到外面察看。我看到一位身穿白色民族服装的男青年,带着一群装扮成牛的人群,在大街上跳舞行走。领头的那个男青年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鞭子,很粗。他边走边甩动着鞭子,那清脆的声音就是这鞭子发出的声响。原来,这个活动叫“响鞭”,他是在用鞭子指挥着这群“牛”,象征着春耕开始了。

  农村的庆祝春耕的活动表演到了城市,说明着城市的居民也关心着农村。这意味着,罗马尼亚的城市和农村有着密切不可分的直接联系。城里的居民,依然有酿酒和腌酸菜的习俗也证明着这点。

  所以,我才有了《从天上落下的村庄——游罗马尼亚乡村博物馆》,这是在城里看农村的最好地方。《幽香的赞比勒》,是城市里表示春天信息的花朵。

  《山村三日 ——罗马尼亚复活节见闻》,和《复活节的红鸡蛋》,是我到农村去过欧洲复活节的亲身感受。那新鲜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深深地感染着我,直到现在,回味起来,我还似乎能听到教堂的歌声,还似乎能闻到那农舍里烤蛋糕的醇香。

    吉卜赛人在罗马尼亚有很多,他们是活跃在城市里的农村人。《喜欢流浪的吉卜赛人》,是他们的身影的“照片”。

    在罗马尼亚,有很多人是我永远要记忆的,最突出的是一个叫阿尔玛的神奇女人。她爱中国道文化、中国文化,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远方的阿尔玛》,就是我对她的深切怀念。我真希望有神灵的存在,好向她传递我的深情,为她祈福。

  《安德列娅和中国小熊》,是写一个女孩子对中国的倾心的爱。可惜由于各种原因,她没有能如愿以偿,终于转向了德国。

  也因为罗马尼亚不大,所以很容易出国旅游。于是,我得以游历了匈牙利、捷克、土耳其、希腊、奥地利等国,在那些国家里感受着不同的民族情调。那时,在欧洲的中国人还不是很多的,所到之处,对我们都很礼遇,所以我的游历还是比较顺利和愉快的。这些国家各自都给我留下鲜明的独特的印象。

我感受到土耳其的伊斯兰风格的高耸建筑的威严、浓厚的商业气息,令人眩目的金店光辉,于是有了《土耳其的商城》。

  感受到希腊雅典古建筑的古朴韵律,蓝色大海中岛屿的优美,于是有了《希腊的神殿》。

  感受到匈牙利那奥匈帝国的气魄,和内陆湖泊的旖旎风情,于是有了《巴拉顿湖的落日》。

  感受到捷克那典型的欧洲风格的屋宇,和色彩斑斓的城市颜色,《伏尔塔瓦河的白天鹅》,是对它的素描。

  感受到奥地利那似乎永远不改变的老城的古老情调,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堂上的精美雕塑。《维也纳的美泉宫》是追寻历史,欣赏异国风情那美丽皇家园林的体验。

  ……

  这些是记录真实感受的文字。当时,还信笔写了一些诗词;因为它们留住了当时的激情,我也就保留原貌地附在了相应的文章的后面。

  在2000年,世纪之初,我到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在那里生活了一年多。

  我惊诧那个城市的美丽。整个城市就象一个巨大的“建筑博物馆”。所到之处,都能欣赏到凝固在建筑里的美,包括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她们都强烈地抒发着建筑师们独特的感情,好象是在用建筑的曲线来演奏优美的乐章,其韵律是那么耐人寻味。

  她的风格极其统一,那就是典型的欧洲风格。圣彼得堡好像把欧洲优美的建筑,都原汁原味地“搬”了进来。欧洲有什么,圣彼得堡就会有什么。她把欧洲的精华浓缩在了这个城市,我以为,圣彼得堡是欧洲的《古文观止》!

  我不知疲倦地四处游览那里的美景,欣赏冬宫的金碧辉煌,欣赏夏宫的富丽堂皇,欣赏秋林的涂金流黄……

 《圣彼得堡的红叶》,是我在醉人的秋林里徜徉。

 《奇妙的伏尔加河三日》,是俄罗斯最具特色的风光。

 《热闹的海军节》,记录的不止是海军的欢乐。

 《浪漫的婚礼》,是俄罗斯人自觉自愿地保留下来的前苏联时期的一个有意思的习俗。

 《基督复活教堂》,是最富俄罗斯特色的最漂亮的最绮丽的教堂。

 《圣彼得堡的中文学校》,是对中国关系的“晴雨表”。

 …….

 由于那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对前苏联顷刻瓦解冰消之后的俄罗斯的困惑,我又不能不关注那里的人民以及社会的各种问题,所以才有了类似“调查报告”的纪实文字。比如:

《俄罗斯多彩的乞讨》,是总结了我感受到的俄罗斯在乞讨方面

特点。

《俄罗斯大妈的长列》,是那些可怜的老大妈、老奶奶的真实情状。

 《趣话地铁生活》,是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途经莫斯科小记》,是记录我被俄罗斯警察欺骗的巧遇。

  这就是“欧洲风”文字的由来。现在回想起来,真似古人云:“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

  称之为“中华曲”的部分,则是反映国内的事情。包括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对我心灵的启迪,天真稚嫩的孩子的纯洁对我内心的感染,文化大家的品味和境界对我的震撼和教益。

  她是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有的就是我在北京日报做记者时的工作记录。比如:

 《“蒙妮”交响曲》,就是我采访一个职业学校的报告文学,发表在1989年北京日报。她歌唱了那个职业学校,从起步到发展的过程,以期为推动新生事业的发展而做前奏的仪仗。

  《谁持彩练当空舞》、《碧波上起飞的天鹅》,是亲自目睹,内心不能平静,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而擂鼓助威。

 《神秘·神奇·神气 》是采访了科学家之后,诠释中国医学的伟大。

  《不尽长江兮滚滚来》,是我受《中华儿女》杂志社之邀参加的一次笔会,写第一次乘船游览三峡的所见所悟。

  至于《冰情雪意松花江》、《江流一曲夏吟歌》、《世界在变小》、《荷叶山下篝火红》、《蝴蝶赋》、《荷灯仙境》、《冰灯之魂》等,都是把报社的工作以散文的形式所做的总结。

  其他的则是我在以文会友中的记录,或记景,或记事,或记人,都是我情感的由衷体现。

  当时,北京日报有一个《文化名人》的栏目,主编让我写一篇翻译家杨宪益的文章。没想到从此竟受到了强烈的吸引,令我不由自主地连续采访起不同领域的文化名人。因为我吃惊地感到,在我面前展现的是一座座高雅的“殿堂”,是一片片美丽的“山川”。他们的学问使我的知识提升,他们的人品使我精神境界飞跃。开拓新领域,走向新目标。于是,我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追踪那些文化名人的“征蓬”。

  采访李德伦,引领我迈入了交响乐的宫殿,引发我对音乐给人以美的洗礼和教化人的感悟;

 采访张岱年,促进了我对哲学本质新的思考;

 采访季羡林,使我开始了对东方学的探讨;

 采访康殷,萌发了我对研究古文字、汉字文化的浓厚兴趣。

 采访华君武、丁聪等画家,熏陶了我的美术鉴赏力有了新的升华。

 …….

 难得的当面聆教,大家温而儒雅的气质,让我从心底里产生敬意;他们那丰富的精神世界,执著的学术追求,引起我深刻的思考,日后化做人生前进的动力,使我能够登山观海,胸襟辽阔,广博宏吸而奋进。

我有一个信条:在接触他们本人之前,必须先接触他们业绩的“丘山”,因这是他们心灵的外化。我通览了张岱年先生的几本大作后,找准问题才去拜见;聆听了7次交响乐,找到感觉才敢去敲李德伦先生的家门……诸如此类,虽然登攀他们的“山岳”很困难,但是,经过艰难的跋涉,就让我的思想飞跃到一个新的境界。诗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努力“登泰山而小天下”。

  于是,有了国际象棋冠军的传记文学《谢军》,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有了和爱人张宝明合写的评传《康殷》;有了《文化大家人生路》,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收入此集的几篇传记散文,只是几篇代表作,是《文化大家人生路》一书未曾收入的或不同的版本。

  对古人所云“笔头千字,胸中万卷”的豪气,我一直是心向往之。我只是在认认真真地做学问的基础上才敢动笔;只是每当回忆起这些人、事、景的时候,我会因为有了情感的真实抒发而发自内心地微笑,苏轼云:“笑时犹带岭梅香”,诚如是也!

 辛弃疾曰:“种花事业无人问,对花情味只天知”,有那么一种寂寞和孤独。但是,我却以为:“此心安处是吾乡”。我已经经历过了,感受过了,记录过了,我的心就多少能够平安了。

  但是,平安却不等于平静。多年的奔跑,回忆起来很少有优哉游哉的闲适。为了整理这些文字,我必须平静下来;还有一些需要怀念的人和事的文字来不及整理,又使我内心惴惴地感到不安。

  且把散落的珠子先穿成一串吧,书名之为《大千飞歌》。物质的大千世界,山山水水皆有灵;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是那么生动璀璨,处处飞动着生命的颂歌。精神的大千世界,丝丝缕缕都有情;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每每凝聚着真善美之歌。

  今天,已经过了“腊八”了,窗外带着农历年年味的雪花飘飘扬扬,很有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意。年根儿已近,明年又将怎么样呢?

  可能积习使我依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06年元月

                                                     于北京  抱膝斋

附:

大千飞歌目录

   

上篇   欧洲风  

1、   巴拉顿湖的落日---------------------------3    

附:南柯子   泛舟巴拉顿湖    

2、   伏尔塔瓦河的白天鹅----------------------10

    附:一剪梅    游布拉格伏尔塔瓦河  

                满庭芳    布拉格市中心广场的人偶    

  3、维也那的美泉宫----------------------------18

  4、雨中游锡那亚------------------------------23

  5、希腊的神殿--------------------------------28

         附:渔歌子    巴特农神殿

  6、土耳其的商城------------------------------33

           附:永遇乐   伊斯坦布尔          

            博斯普鲁大桥          

  7、山村三日 ——罗马尼亚复活节见闻-----------40

  8、复活节的红鸡蛋

             附: 摸鱼儿   在博尔沙过复活节    

9、从天上落下的村庄——游罗马尼亚乡村博物馆--- 58

             附:七绝    天上的村庄  

10、罗马尼亚的中国情--------------------------67

11、中国功夫   ----------- ------------------72

12、武术在罗马尼亚----------------------------74

13、幽香的赞比勒------------------------------79

14、喜欢流浪的吉卜赛人------------------------82

     

 15、于自然中炼魂魄----------------------------84

 16、安德列娅和中国小熊------------------------87

     

 17、远方的阿尔玛   --------------------------92

18、罗马尼亚的乞讨人 ------------------------107

19、途经莫斯科小记   ------------------------116

20、圣彼得堡的红叶      ---------------------120    

21、奇妙的伏尔加河三日    -------------------136

22、俄罗斯大妈的长列 ------------------------149

23、热闹的海军节 ---------------------------152

24、浪漫的婚礼------------------------------155

25、基督复活教堂--------------------------- 158

26、圣彼得堡散记----------------------------162

27、白雪覆盖中的红楼------------------------180

28、圣彼得堡大学教育一瞥--------------------197

29、涅瓦河畔的中国风情画展------------------204

     

30、趣话地铁生活-------------------------  207

31、俄罗斯多彩的乞讨----------------------- 227

下篇    中华曲

32、美哉桃花源----------------------------259                

33、长岛游踪 ---------------------------  263                  

34、惊叹石人山--------------------------- 268          

35、蝴蝶赋--------------------------------270    

36、荷灯仙境----------------------------- 273  

37、冰灯之魂----------------------------- 275

38、金山岭长城风光壮美---------------------277                

39、老舍茶馆品香茗------------------------ 279      

40、“蒙妮”交响曲---------------------------281  

41、谁持彩练当空舞-------------------------291

42、伍家沟探秘 ----------------------------300

43、碧波上起飞的天鹅-----------------------312

44、冰情雪意松花江------------------------ 315

45、江流一曲夏吟歌-------------------------320

46、世界在变小-----------------------------326

47、荷叶山下篝火红-------------------------328

48、山外的世界很精彩-----------------------331

49、不尽长江兮滚滚来---------------------- 335

50、为了神奇的线-------------------------- 348

51、神秘·神奇·神气-----------------------354          

52、大康夫妇和印典------------------------ 361      

 53、送康殷先生远行----------------------- 368      

54、中西合璧译坛双泰斗-------------------- 373    

55、译界泰斗伴侣情------------------------ 381

56、朗润园中的清风“季荷”-------------------390

57、纵浪大化季羡林-------------------------405

58、张岱年 未名湖畔沉思--------------------412

59、启功 巨擘长笑对沧桑--------------------422

60、丁聪 绘人生百态画世象万千------------- 432

61、李德伦 交响乐坛的指挥奇才------------- 441

62、闻立鹏 继承父志甘做“红烛”------------- 451

63、袁晓园激情世纪行 --------------------- 459

64、郁风黄苗子的世纪之恋--------------- 473

65、谐寸天之中和----------------------- 482

66、美丽圣洁的额尔古纳----------------- 485

后记----------------------------------- 489

                                               


如画·如歌———读《大千飞歌》有感

郭曰方

  石梅的散文集《大千飞歌》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女作家在书中以自己独特
的视角,描绘了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读这些作品,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
  《大千飞歌》共收录了石梅的66篇散文。其中,欧洲风是她在国外驻
留期间写下的文字,中华曲是她在记者生涯中对祖国山川人物的记述。上
下两卷,相映成趣,浑然一体,正如石梅所说:物质的大千世界,山山水水
皆有灵,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是那么生动璀璨,处处飞动着生命的颂歌;
精神的大千世界,丝丝缕缕都有情,无论他人还是自己,每每凝聚着真善美之
歌。上下两卷,写景状物,记事写人,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无不燃烧着炽
热的情愫,迸发出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恋,同时,也蕴含着她对人生、社会
文化和历史的深邃思考。这本散文集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色是:大多以短
小精悍的文字,折射出历史和时代的光辉,作者引领我们徜徉在古老典雅的欧
洲文化的画廊中,无论是童话牧歌般的乡野,还是富丽堂皇的宫殿,作者总是
通过对欧洲各国特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的惟妙惟肖的刻画,将读者引进赏
心悦目的全新境界。即便是喜欢流浪的吉普赛人,慈祥勤劳的俄罗斯大妈,甚
至流落街头的乞丐,或者是在地铁站口摆小摊的小贩,作者也都通过真实的感
受,关注着那里人民的生活和各种社会问题。
  《大千飞歌》的另外一个突出思想是,全书许多篇章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
义精神。当她漫步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当她走进维也纳美泉宫,作者足迹所
到之处,令她梦绕魂牵的都是祖国的面容。至于中华曲的许多篇章,如《
美哉,桃花园》、《长岛游踪》、《蝴蝶赋》、《冰灯之魂》、《金山岭长城》
、《冰情雪意松花江》等等,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爱恋。还
有许多篇章,如《老舍茶馆品香茗》、《蒙妮交响曲》、《谁持彩练当空
舞》、《碧波上起飞的天鹅》、《神秘·神奇·神气》、《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及对中华文化名人的采访等,都抒发了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改革开
放时代民族振兴的歌颂。在这些篇章里,作者以清晰明丽的笔触描绘了祖国的
自然风光,以深刻思辨的语言,探讨了东方文化的博大深邃,以锐利灵敏的目
光追踪着华夏前进的脚步,以炽热感人的激情讴歌了时代的变迁。
  石梅的散文具有诗意的美、音乐的美和意境的美。美无处不在。罗丹说过: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使我感到钦慕的是,石梅总能从看似平常的
现象中,通过观察审视,发现那么多美丽的珍藏。


              《人民日报》〔20060528 第8版〕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