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吴殿卿著:《萧劲光传》(片段)

作者:吴殿卿 吴宏博 张忠云 &nb

                    作      者:吴殿卿  吴宏博  张忠云

         出版单位: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定       价:49.00元

          第一章  漫漫求学路

             

一、贫苦人家的“书憨子”

湖南省长沙市西郊的岳麓山下,有一个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赵洲港。190314日,共和国开国大将萧劲光就诞生在这里。

赵洲港西靠岳麓山的天马山峰,东临北去的湘江,与美景天成的橘子洲隔江相望。江边有一个不大的渡口,叫朱张渡。据说南宋理学家朱熹、张栻当年从江东到岳麓书院讲学时,经常在这里上下船。渡口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据村里的老人说,赵洲港不是萧劲光家族的祖籍。肖家的祖籍在距长沙百里外的乡下。萧劲光的祖父、父亲都是乡间以纺织为业的穷苦手艺人。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带着简单的行头和织布工具,成年累月地走街串巷,后来流落到赵洲港。萧劲光两岁那年,积劳成疾的祖父、父亲相继去世。从此,全家生活的重担就落在年仅三十多岁的母亲傅氏身上。

萧劲光的母亲傅氏,是橘子洲北部的傅家洲人。一年发大水,傅家洲被淹,在生计无着的情况下,她到赵洲港给一户周姓人家做了养女。数年后,经人说合与萧劲光的父亲结为夫妻。到萧劲光的父亲去世时,她已生下六个孩子。萧劲光最小,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在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下,帝国主义铁蹄横行,山河破碎,城乡灾荒遍地,满目疮痍。一个无依无靠、无地无产的家庭妇女,带着六个未成年的孩子度日,艰难可想而知。在乡亲们的资助下,肖家盖了三间茅草房。傅氏托人从庙上租了一块社地(产权归庙主的荒地)。白天,她在社地上辛苦扒刨,种些菜、果,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绩麻、打草鞋。大点的孩子每日上岳麓山打柴,用以换点米。就这样,母子们相依为命、苦巴巴维持着半饥半饱的生活。晚年回忆录中,萧劲光怀着对母亲深深的追念记述了这段辛酸的往事:

每天清晨,母亲就送哥哥们上岳麓山去打柴。到了傍晚,母亲就坐在门口,一边把锅里的水烧开,一边望着通往朱张渡的小路,等着去橘子洲卖柴的哥哥们换米回来。如果哥哥们手中无米,母亲就要到邻居家借米做饭,生活非常艰难。那时岳麓山属庙主管,上山打柴要是碰到和尚,不仅抢走柴,还要挨打挨骂,……童年的生活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一家人谋生艰辛,度日如年。它使我饱尝了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苦难。

或许真的是命运所致,萧劲光的母亲傅氏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她不仅勤劳能干,而且很有眼光、坚强不屈。在她一手支撑拉扯下,孩子们渐渐地大了。转眼间,萧劲光的大哥、三哥在饭馆学徒,先后出道当了厨师。两个姐姐也以自己的聪慧勤敏学成了湘绣的好手。他们都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以贴补家用。家中生活有了转机,傅氏便产生了让小儿子上学读书的念头。

1910年深秋。一天晚饭后,忙碌了一天的兄弟姊妹倚高就低围坐在狭小的房门前。劳作了一天,大家都累了。傅氏长话短说,试探着提出了已反反复复考虑多日的想法: “玉林,满伢子不小了,是不是让他读点书?”她首先征求长子肖玉林的意见。

满伢子即萧劲光,乳名满哥。

“我看要得。”老实木讷的肖玉林虽然不识字,但艰难的世道使他懂得,家中没个读书识字的人是受气的。所以母亲一提出,他就接过去说:“我们肖家兄弟四个没有一个读书的。满弟头脑灵光,又愿意读书,就让他去读吧!说不上日后能有出息呢!学费么,慢慢凑,总可以解决。”

其他几个哥哥姐姐也一致赞成。萧劲光上学读书的事,就这样决定了。只是全家的积蓄加上哥哥、姐姐突击筹集的款项,还凑不足学费的最低数目。无奈中,母亲从箱底拿出了一枚金戒指。这枚金戒指是当年出嫁时,养父母作为嫁妆送给她的。十几年来,她一直精心珍藏着,时间长了拿出来擦一擦、看一看,一天也没有舍得戴。儿子上学钱不够,再无办法了!她把金戒指送进当铺换回了六块银元,才最后凑够了学费。

“我要进学堂读书了!”一向不爱讲话的满哥高兴地逢人就讲。

不日,他便进了村里的一家私塾。大哥和私塾先生按照兄弟排行,给他起了大号“肖玉成”。先生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啊!”

萧劲光上学不久,传来消息,辛亥革命成功,皇帝下台了。风云际会、交通发达的湖南省会长沙提倡新学,开始办“洋学堂”。在私塾读了两年书后,萧劲光又被送入了镇上一所“洋学堂”读书。

穷人的孩子成熟早。萧劲光虽然年幼,也懂得生活的艰辛、全家的期望,深知母亲和哥哥姐姐供自己上学不容易,学习十分用功。每天早出晚归往返二十多里路,附近山里常有野兽出没,但不管刮风下雨,他从不缺课。上学路上,他总是一路走一路背书。放学后上山砍柴也把书带在身上,一有空闲就拿出来看两眼,背几句。邻里的小伙伴们见他如此着迷,都笑闹着叫他“书憨子”。

萧劲光上小学期间,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清政府土崩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纷至沓来,数千年文明古国被推入民族危机的深渊。大批爱国志士为挽民族危亡、救苍生于水火,振臂而起,前赴后继。戊戌变法、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等,湖南都是率先响应的省份之一。作为湖南首府的长沙,民主思潮极其活跃。“维新六君子”、“反袁护法”等故事,广为传颂,献身变法的谭嗣同、为唤起民众愤然跳海的陈天华,是人人景慕的英雄。19174月,于上年末逝世的辛亥革命的元勋黄兴、蔡锷,安葬岳麓山,长沙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萧劲光参加了送葬队伍。这些使萧劲光受到了最初的爱国主义教育。晚年回忆录中他讲到,那时听人们讲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的故事,深受感动,“在我的心目中。黄兴、蔡锷、谭嗣同、陈天华都是英雄。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舍身捐躯,是我们学习、效法的榜样。”

二、在长沙长郡中学

1917年夏,萧劲光已满14岁。这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长沙长郡中学。

长郡中学是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的潮流中创办的。开始叫“长沙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制,定名“湖南长郡公立中学校”。后来增办师范科,又改名“长郡公学”。但习惯上统简称“长郡中学”。学校以“朴实、沉毅”为校训。校歌称“雄兮古潭州,襟带江湖居上游,旧时人材渊薮。中华兴复,共道湘人多造就”。教师中集中了一大批当地新学派领军人物,在湖南名气很大。后来,该校也的确出了不少名人。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陈赓、曾三等,都先后在长郡中学读过书。萧劲光是这个学校第二十五班的学生。

有人上中学,对乡下一般家庭来说都是大事,更何况孤儿寡母的贫寒之家!萧劲光考入长郡中学,全家都高兴,当然也不免为交学费的事犯愁。在筹措无计的情况下,傅氏把曾进过一次当铺的那枚陪嫁的金戒指再次送进当铺,当得一些钱,才使萧劲光顺利的上了学。

自此之后,成了一个规矩:每学年一开始便把戒指送进当铺,当年全家省吃俭用,攒够钱赎出来,第二年开学交学费时,再把它送进当铺。上中学的几年里,这枚戒指就这样反复当进、反复赎出,直到后来为赴苏留学送进当铺。或许之后再没有能力赎出,也或许是在生活无计的情况下卖掉了,……总之,以后这枚戒指没有下落。

长郡中学教员队伍名气重,教学也相当规范、严格。学校除了开设国语、算术、英文等主课外,还设了地理、历史、音乐、体育、修身等多门课程。萧劲光天资聪颖,求知心切,对每门功课都感兴趣,学得如饥似渴。几年下来,文化知识上大有长进。除了主课外,萧劲光还特别爱好体育。长郡中学作为新学的典范,提倡开展体育运动,尤其是足球方面,在长沙很著名。从1912年始,他们的足球队连续多年在长沙市各校中称雄。学校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球队。踢得好的便被同学们封为“球王”。早在萧劲光入学前,学校就有“八大球王”的说法。萧劲光比同龄人个子大,身体结实,爱活动又肯动脑,入校不长时间就踢出了名气。渐渐地,萧劲光及与他常在一起踢球的几个同学被师生们称为“八小球王”。

长郡中学特别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开导学生为挽救危亡、富国强兵而读书,教育学生关心社会、走向社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萧劲光在这里学习,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结交了任弼时(时名任培国)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并逐步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

1918年初,皖系军阀张敬尧以湖南督军的身份率北洋军进入长沙。大批部队驻无定所,竟不顾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进占了长郡中学,把校舍当成了兵营。学校无奈,只得停课放假。萧劲光回家后,听说美国人在长沙办了个“湖滨大学”,不用交学费,只收点伙食费就可以入校学习。他喜出望外,觉得果真这样,去学点英文也是好的。于是约了几个同学匆匆忙忙赶去考试,结果顺利考取了。

在这里学了一段时间,萧劲光大失所望。这个所谓的“大学”实际是美帝国主义进行思想控制、文化侵略的教会学校。主要课程是《圣经》,教员是牧师,学生们每天都要拿出大量时间背诵《圣经》的章节。萧劲光毫无兴趣,也不大用功。牧师发现了他的情绪,一天故意叫他当众背诵《圣经》。萧劲光背不出,牧师大为光火,厉声训斥道:“你必须讲清,你为什么背不下来、为什么不读书?”并当即宣布他在全班同学面前罚站。萧劲光深感受辱,抓起桌上的《圣经》狠狠地摔在地上,大声喊道:“我就是不读这劳什子!”牧师没有想到萧劲光敢如此顶撞,气得面目失色,喝令:“滚出去!”萧劲光毫不示弱,拿起书包,昂着头大踏步地走出教室。

北洋军占据校舍后,民怨沸腾。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张敬尧有所收敛,遂将部队撤出校舍。长郡中学恢复上课,萧劲光遂又回到母校继续读书。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列主义震动了世界,也传入中国。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各样的新思潮,也在人才荟萃的湖南教育界迅速传播开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长郡中学也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开展各种主义、思潮的研究、讨论。求知若渴、喜欢独立思考的萧劲光,是这些讨论和学术活动的积极分子。他虽然发言不多,但每次发言都引人注目,在同学中造成影响。

191954,北京爆发了震撼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长沙各界闻风而动,群起响应。萧劲光和任弼时等一批进步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运动中,参加湖南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罢课、游行,抵制日货等一系列活动。这期间的活动,在萧劲光记忆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直到半个世纪以后,他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请斩曹陆,以谢天下”等许多口号和几个重大活动的细节,能够熟练背诵长郡中学“救国十人团”动人心魄的《宣言》文稿。

晚年回忆录中,他如是写道:

那时我是一个学生,还不懂得更多的革命道理,听了‘救国十人团’宣读这个宣言,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不能容忍帝国主义这样欺负我们!我想讲,但讲不出更多的道理;我想喊,但不知喊什么好,只恨恨地大叫一声“岂有此理”,一拳打在墙上,血顺着紧握的拳头流下来。同学们都惊讶地看着我。……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社会性的政治活动,那时思想很朴素,就是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在长郡中学,萧劲光结交了一批进步同学,最好的朋友是任弼时。任弼时比他小一岁,父亲是一个穷教书先生,母亲在家中经营年收几担谷米的薄田,日子也很拮据艰难。父亲教书,任弼时又是独子,尽管家中衣食不保,父母还是咬牙供他上学。每次开学交学费,他也须和肖家一样东借西凑。共同的生活景遇使萧劲光与任弼时思想接近,感情融洽。入学不久,两人便无话不说,形影不离,亲如兄弟。任弼时天资聪颖,加之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学习成绩突出,处事也很有头脑。“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他们在学习思考、理想追求中,增进理解,加深友谊,一起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道路。

1920年夏天,长沙市成立了一个青年社会团体“俄罗斯研究会”。这一青年团体吸引了萧劲光,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这年暑假,萧劲光和任弼时相约没有返乡。一来为节约路费,二来,他们也在思谋下一步的路怎么走。马上就要中学毕业了,以后怎么办?依靠家庭供给继续升学,显然不可能;就业谋生,找什么门路呢?假期里,他们四处奔走活动。为了维持生计,他们甚至买了图画纸和炭笔,试着为人画过像,也得过一点收入。但三年的中学生活,萧劲光逐步树立起一个思想:“绝不在内忧外患的国度里做任人宰割的牛马,不做一个仅仅为了谋生而活着的人,要服务社会,走自己的路。”他不甘心就这样走下去。就在这期间,萧劲光获悉了“俄罗斯研究会”成立的消息。

消息是任弼时首先得到的。他告诉萧劲光,俄罗斯研究会是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何叔衡、方维夏等人发起成立的。研究会以研究十月革命后的俄罗斯为主旨,会务主要有三项内容:“一、从事俄国一切事情之研究,以研究所得发行《俄罗斯丛刊》;二、派人赴俄从事实际调查,结合本国具体情况,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三、组织留俄勤工俭学。”听到这一消息,萧劲光大为振奋。他与任弼时由此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加入俄罗斯研究会,到俄国去!半个多世纪后,萧劲光对当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正当俄罗斯研究会筹备之时,弼时和我找到了线索。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们躺在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兴奋地睡不着。去不去?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文凭还要不要?商量来商量去,两人都横下一条心,去!文凭不要了。我们立即找到任岳,通过船山中学校长贺明范的关系,提出申请,填了表,加入了俄罗斯研究会。

在俄罗斯研究会,萧劲光第一次听讲演就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学生运动和民主运动的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是韶山人,这时已是名满三湘的社会活动家。他主持创办的《湘江评论》周刊,在长沙社会上特别是文化教育界反响强烈。萧劲光读过毛泽东的文章,看过《湘江评论》周刊,也听过不少关于毛泽东的种种神奇的传说。他由衷地敬佩毛泽东的胆识和才华,一直希望能有机会结识毛泽东。

俄罗斯研究会成立后,毛泽东任书记干事,是主要的领导组织者。萧劲光则是最热诚的会员。研究会每周都安排几次报告会、讨论会,有计划地系统介绍俄罗斯各方面的情况,萧劲光每次都积极参加。特别是一到毛泽东上课,萧劲光早早就去等着,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字。在这里,在一次次听课中,萧劲光强烈的爱国意识里溶入了革命道理,溶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他第一次知道,俄国已建立了工农当家作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而要实现这样一个社会,就必须进行一场俄国那样的革命。在这以前,萧劲光听说前几年曾有人到法国勤工俭学,希望自己也能到法国去,一边工作一边求学,以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任弼时,任弼时很赞同。后来任弼时打听清楚,说赴法勤工俭学已不派了,萧劲光很失望。参加俄罗斯研究会活动后,他被崭新的俄罗斯迷住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工人当家作主,这些新鲜名词和毛泽东等人在演讲会上绘声绘色介绍的情景,时时在萧劲光脑子里打转。什么时候能到俄罗斯去学习就好了!

萧劲光全没有想到,机会竟很快来了。当年秋天,研究会决定组织第一批学生会员去俄罗斯勤工俭学。在毛泽东等人主持下,反复研究,最后选定了六个人,萧劲光是其中之一。同去的还有任弼时、任岳、周兆秋、胡士廉和陈启沃等。

去俄罗斯,既能够继续读书又可以见世面,萧劲光如愿以偿,太高兴了。母亲虽然舍不得他漂洋过海,远走他乡,但也深知,学费逐年提高,以家中的收入儿子在当地要继续上学已不可能。此时萧劲光主意已定,哥哥姐姐们都支持。“也许这是一条路,孩子能有出息。”傅氏这样想着,又一次把家中值点钱的东西和陪嫁的金戒指送进当铺,连同儿子、女儿打工、绣花积攒的钱,凑在一起,不声不响地为小儿子远行作准备。

看着母亲和哥哥姐姐四处凑钱、打点行装,为自己出行做准备,萧劲光不免有些怅然和依恋,但他更多的是振奋、向往。诱人的俄罗斯,谜一样的俄罗斯!中国,灾难深重的中国,太需要俄罗斯式的革命了!

三、应着时代的呼唤,到俄国去

1920年秋,萧劲光和任弼时等一行六人,由新民学会介绍,从长沙乘一条小船到岳阳,而后登上一艘江轮顺流而下,直赴上海。

一路行来,萧劲光站在江轮的甲板上,望着千里明月、滚滚长江,不由一阵心潮激荡,两句诗脱口而出:“碧海蓝天秋风劲,江天万里明月光。”到上海后,考虑到保密的需要,前来参加学习的人大都改了名字(任培国改名任弼时)。萧劲光想起江轮上的诗句,便将诗句的最后两个字“劲”、“光”集在一起作为自己的名子。自此始,由“肖玉成”改称“萧劲光”。

“十里洋场”的上海,洋人横行,租界林立。萧劲光他们就居住在法租界贝勒路(今黄陂路)的一个亭子间里。学习的地方,是距此不远的霞飞路渔阳里六号的“俄文专修馆”。

“俄文专修馆”,对外称“外国语学社”,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专为赴俄学习的青年举办的培训机构。根据赴俄留学的需要,培训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初级俄文,二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知识。在洋人和军阀统治的上海,“俄国”两个字讳莫如深,谈论俄国革命是要蹲班房、要杀头的。萧劲光他们公开的身份是穷学生,学俄文是为了谋生糊口。萧劲光在这里参加集中学习半年多。这期间,他们住在不见阳光的亭子间,吃最廉价的包饭,晚上睡觉连床板也没有。好在萧劲光苦惯了,特别是一想到将去俄国学习革命本领,回来改变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落后面貌,就浑身是劲。

在外国语学社,萧劲光除按照计划上课学习外,还秘密参加一些政治活动。最经常的事是,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编辑、出版的刊物《劳动界》和华俄通讯社,做抄写、校对工作。遇有纪念日,则参加游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强烈正义感、进取心的萧劲光,大胆、心细,每次都干得很出色。到上海不久,由俄文班学员刘少奇主持,在外国语学社的学员中间成立了一个叫“工读互助团”的组织。对外人讲,“工读互助团”是学员之间生活上互相帮助的机构,实则是进步青年的政治组织。萧劲光是这个组织最初的成员之一。后来“工读互助团”的成员先后都转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萧劲光与刘少奇、任弼时,都是首批转入青年团的成员。

转眼半年过去了。1921年春节刚过,萧劲光等第一批赴俄学习的十几人,在刘少奇、罗觉(罗亦农)、吴芳的带领下,从吴淞港码头登上一艘日本客轮,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赴俄之旅。

路途漫长遥远,困难重重。他们从上海上船时天依然很冷,没想到漂洋过海、船车交替一路行来,越走越冷。到了海参崴,放眼一片冰天雪地。十几个学员基本上都是南方人,有的人连雪花都没有见过,大家都没有准备足以抵御这等寒冷的衣服。下船后,他们便挤在一家中国旅馆里,门也出不去。领队刘少奇、罗觉等人按照预定的暗号与海参崴大学的教授伊万诺夫接上头。伊万诺夫是第三国际派在这里做秘密工作的。此后的行程,乘火车到伯力西行,便由他安排。

由于那时十月革命胜利不久,从海参崴到伯力,基本上仍由白匪控制。海参崴有白俄,有日本人,还有东北军阀张作霖的“总领事馆”。为避免麻烦,在第三国际前来接洽的人员的组织下,大家都化了装。任弼时扮作理发师,萧劲光和刘少奇扮作裁缝,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形象和携带的东西选择自己的“角色”,应付了路上一次次盘查。

在海参崴到伯力之间,有一条“红白”交界的伊曼河。河南边是“白区”,河北边是“红区”,交界处有白匪和日本人设卡盘查。为能顺利通过,萧劲光他们十几个人分成若干小组行动,有人白天走,有人晚上走,然后按约定在伯力一条街道口会合。

萧劲光和任弼时两人一组,假装互不认识,一前一后走着。当时海参崴发生了鼠疫,凡过河的都测体温,进行检疫。萧劲光体温正常,查来查去没发现什么,放行了。任弼时有点感冒,体温稍高一些,结果以鼠疫患者的嫌疑被扣下来。萧劲光心里着急又无法帮助他,只得只身一人继续往伯力方向走。他一边急速走着,打算见到刘少奇他们后想办法接他,一边暗暗为他祈祷,盼望他很快脱险赶上队伍。萧劲光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与刘少奇等顺利相会。见面后,萧劲光心事重重地把任弼时被扣的情况告诉了刘少奇,才知道,还有其他同志以不同理由被扣。大家都很着急,一边等任弼时他们的消息,一边商量研究解救他们的办法。结果两天后,任弼时回来了。原来在重新量体温时,任弼时做了手脚,体温正常了。日本人和白匪一再盘问也问不出什么,无奈只得把他放了。

总之,一路饥寒交迫、险象环生。但这些在萧劲光脑海中留下的记忆是美好的。若干年后,萧劲光与人谈起这段经历,曾口有余甘地说:“那时‘俄国’是希望和光明的象征,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推翻了旧世界,建立了工农政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这些在书本中、课堂上读到、听到的崭新世界,就要展现在我们面前。一想到这些,我们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颇有文采的任弼时同志临行前在给家中的信中写道:‘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世界,同天共乐,此以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那时我们就是怀着这样的救国救民的革命抱负,踏上赴俄学习的漫长路途的。”

经过三个多月长途跋涉,萧劲光终于在当年7月初到达莫斯科。不久即进入东方大学,开始期盼已久的留俄大学生活。

四、学不到本事不回国

东方大学,全称是“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坐落在莫斯科市区特维尔斯卡娅大街15号,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社的对面。这所大学是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创办起来的,斯大林担任名誉校长。

19207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著名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纲领。他认为,“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共产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迫切需要有一批职业革命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共产国际于同年9月在巴库召开的“东方民族代表大会”上作出决定,在莫斯科创立一所“东方大学”,集中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培养职业革命家。“东方大学”于19215月正式成立。萧劲光他们到时,学校刚开始招生。入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苏俄远东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代表。萧劲光他们是该校第一批外国学生,称“旅俄中国青年共产团”。除萧劲光、任弼时等长沙俄罗斯研究会的6人外,还有刘少奇、罗觉、韩慕涛、蒋光慈(光赤)、彭述之、卜士奇等20多人。以后又陆续从中国来了部分人,蒙古、日本、朝鲜、印度等国也到了部分学生。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等,也于1923年前后转到东方大学。这些人中,相当部分当时在国内就是革命活动的骨干分子。当时莫斯科中国学生人数很多,国内建党不久,各校就联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旅俄支部。1922年底,萧劲光在旅俄支部履行转党手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按照当时的惯例,学校党组织同时颁发了联共(布)党证,也成为联共党员。为了学员回国以后的安全,每个外国学员都起了一个俄文名字。萧劲光叫查戈洛斯基,任弼时叫布林斯基。

东方大学是个政治学校,学习的主要课程是政治理论和俄语。教材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波格丹诺夫的《政治经济学》,及西方革命史、俄国革命史等。由于共产国际总书记季诺维也夫、苏联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斯基,不赞成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军阀统治,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微乎其微,“中国以及朝鲜等国,无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一个阶级,不存在直接革命的形势”,所以,东方大学不应该培养职业革命家,而是培养以社会职业为掩护的地下工作者。苏联党内的这种思想分歧和斗争,影响到学校的培养方向。开始,东方大学的培养目标不是很明确。一度曾试图把中国、朝鲜等国家的学生培养成医生、文学家、翻译等。至于具体到每个人学什么,学校发给大家一个调查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行选定。

刚满18岁的萧劲光虽然理论上不完全明白,但他思想很明确:到苏联来就是为了学习革命本领,回去搞革命。所以,他接到调查表,毫不犹豫地在“学习职业”栏里填写了两个字“军事”。据此,萧劲光与任岳、周昭秋、胡士廉等,不久即被选调到“苏联红军学校”学习。

红军学校是一所初级军官学校,主要培养连、排基层军官。爱好军事的萧劲光,到这里如鱼得水。他个子高大身体条件好,理论学习刻苦,实地操练认真,在各方面都显示了过人的天分。各学科教官众口一词:“查戈洛斯基,难得的军事人材!”但萧劲光在这里只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没有学到毕业,1923年初又回到了东方大学。

1922年底,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率中共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出席会议。127日,陈独秀到东方大学看望中国的留学生。在红军学校学习的学生也参加了接见。这时萧劲光已离开祖国一年多,思乡心切,更何况来的是名播海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所以听到这消息,连饭也来不及吃早早就来到东方大学等待接见。然而没有料到,当头就是一盆冷水。原来,陈独秀这时已完全接受了托洛斯基的观点。听说萧劲光、任岳等人在红军学校学军事,冷冷地说:“你们应该懂得,目前中国不存在直接革命的形势,你们学军事干什么?想当军阀呀!”

这种说法,萧劲光当然不能接受,但作为一个刚转党的新党员遵守组织纪律是理所当然的。不久,他便转回了东方大学。好在红军学校的主要课程,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也已基本学完了。

由于战争结束不久,俄国经济尚在恢复中,加之学校初建,东方大学设施简陋,师生的生活条件也很差。虽然俄国政府(1922年底,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简称“苏联”)本着国际主义精神对外国学生给予特殊照顾,萧劲光他们的学习生活仍然非常艰苦:每天的伙食定量,是两个巴掌大的黑面包和几个土豆。因吃不饱饭,白天上课难以一口气爬上四楼,晚上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冬天天气冷,缺少烤火的煤、柴,衣服、被褥又不足,睡觉时只得一个紧挨一个,大家挤在一起取暖。但萧劲光他们不怕。一天晚饭后,任弼时对萧劲光说:“听说了吗?有人嫌这里生活太苦,要求提前回国。”萧劲光说:“这太没骨气了!苏联党和政府给了我们最好的待遇,列宁的生活也只这个水平,苏联人民比我们苦得多,怎么能提这样的要求!”任弼时赞同地说:“这样的人还能革命?太丢人了!”萧劲光又接过去说:“什么本事还没学到,现在回国算怎么回事呢?不管谁回去反正我不回去!”萧劲光明白,在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苏联经济正在迅速恢复,困难是暂时的。他更明白,此番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回到祖国搞革命,使水深火热中的祖国人民像苏联人民一样当家作主,走上和平幸福的道路。他不仅学习劲头十足,而且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在学校非常活跃。1924年,东方大学第一批学生即将毕业。这年元旦,学校组织盛大的节日晚会。中国的学生自编自演了一个活报剧,刘少奇扮演工人,萧劲光扮演军阀,其他一些学生分别扮演资本家和群众。虽然艺术上不一定有多高,但大家编演极其认真,作品内容思想性强,场面宏大,剧场效果相当好。

最令萧劲光终生难忘的是,19241月下旬一天(24日或25日)晚上,他以东方民族代表的身份,和任弼时等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参加了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列宁守灵。

列宁是121日病逝的。噩耗传出,苏联举国同悲,世界无产阶级为之震动。列宁的遗体被安放在工会大厦的大厅里。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成千上万的苏联群众、国际友人川流不息的前往吊唁、瞻仰遗容。萧劲光他们初到莫斯科时,共产国际正在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列宁亲自主持的。萧劲光他们被允许列席会议,参加听报告。由于俄语水平低,报告的内容难以完全听懂,但大家仍感到莫大的幸福和光荣。后来,萧劲光在课上课下读过列宁许多著作,逐步理解了列宁主义的真谛,进一步增加了对列宁的钦敬。听到列宁逝世的消息,想到这些,联想到国内蓄势待发的革命形势,萧劲光不由得热泪盈眶。

按照治丧委员会的安排,每人守灵时间是5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萧劲光望着安放在鲜花丛中的列宁的遗体,回想起列宁关于世界革命的那些热情、中肯的教导,禁不住泪水满面,内心绞痛。回到学校宿舍后,他从当天《真理报》上剪下了列宁的肖像,并在背面恭恭敬敬地写下一行字:“永远记住这一天:121日。列宁,你永远活着!”写完后,将剪报郑重地夹在笔记本里,永久珍藏。

萧劲光在苏联学习的几年里,国内工人运动有了很大发展。继香港海员、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之后,192327日,中国又爆发了震撼全国的“二·七”大罢工。这次大罢工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揭开了中国革命史新的一页。至此,列宁与季诺维也夫等人关于中国的政治形势及工人阶级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已由事实作了结论:中国同样具备直接革命的形势,中国需要职业革命者。中共中央发来通知,要求中国留学生尽快回国。刘少奇、罗觉、彭述之、任弼时等,于同年底启程回到祖国。

19236月,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三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翌年初,孙中山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和共产党的推动下,改组了国民党,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由是,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国内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急需大量干部。这时萧劲光已完成了东方大学的全部学业,只是尚未进行最后毕业考试。接到国内的通知,他不愿再等拿毕业证。1924年春夏之交,萧劲光与任岳、胡士廉、周昭秋等,按照党组织的安排提前离校,一起踏上了回国的道路。

       第二十五章  被挤至“第三线”

        一、直面现实的挑战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在此期间,受社会上种种矛盾的冲击和影响,海军建设也陷入异常艰难的境地。

1959年初冬,东海舰队某护卫舰支队在舟山以东海区进行攻潜训练。参加训练的有“418”号潜艇和“成都”号、“衡阳”号等4艘护卫舰。121日,连续数天的攻潜训练已进行到最后一天。当天训练结束,指挥舰发出信号——按规定向海中投掷了3枚手榴弹,命令潜艇浮起。各舰官兵都在满怀喜悦地期待胜利返航。但就在这时,一起谁也没想到的重大事故发生了:“418”号潜艇上浮时,潜望镜撞到“衡阳”舰的底部,潜望镜护筒与指挥室联接部被撞裂,艇内壳大量进水,致使潜艇迅速沉入海底。艇上官兵仅1人生还,其余38名艇员不幸遇难牺牲。

这样的恶性事故,是海军组建十年来所未有的。接到报告,萧劲光无比痛心,立即中断手中的工作赶到出事的部队。此后数天里,他在护卫舰某支队、潜艇某支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与事故直接责任人——担任此次训练的海上指挥员、“昆明”舰舰长张韵、“衡阳”舰实习舰舰长董继和,在宁波市海军招待所里作了个别交谈,听取了他们对事故的具体分析。

事故发生后,张韵、董继和心情沉痛,压力很大。接到去招待所见海军首长的通知,更紧张,甚至认为“回不来了”,要蹲大狱了。没想到萧劲光对他们非常和气。见了面,非但没有批评,还极力安慰他们。萧劲光说:“听说你们不吃饭,这怎么行?身体垮了,怎么干海军?”发现张韵回答问题结结巴巴,只是抢着检查自己的责任,萧劲光又说:“不要紧张,慢慢说。”“出海部队有责任,领导机关也有责任。你们没有经验。我们也不是什么都有经验。事故出了,最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冷静地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萧劲光的安慰、引导下,张韵、董继和渐渐平静下来,怀着深重的自责说明了事故的经过,检查了自己的责任。同时,他们也满怀疑惑地告诉萧劲光,今年下半年,因为要“反教条主义”、“清肃彭(德怀)黄(克诚)的流毒”,他单位们有好几个月没有安排军事训练。而这次训练,所以由张韵兼任海上指挥员、由实习舰长董继和代理舰长主持训练,也是因为支队主要领导都在岸上开会,“反右倾”,“肃清彭、黄的流毒”……。他们反映的情况和想法无疑是真实的。不仅部队困惑,老实说,这一年多来,萧劲光自己也有些不解:通过反教条主义,苏联海军的一些东西、前些年形成的一些规章制度不能用了;彭德怀撤了国防部长,他主持、倡导的一套又行不通了;自己抓学技术、搞训练的一些做法、观点,在军委一些会议上也不点名的受到批判。而新主持工作的军委领导反复强调的是“突出政治”、学习毛泽东思想,至于如何搞军事训练则少有具体的部署要求。部队工作下一步将如何进行呢?社会上问题多,官兵思想乱,部队物资供应、生活保障也越来越困难,……联想到不久前总部通报的其他大单位发生的事故,萧劲光意识到问题的严峻。他对军委、总部的某些要求不甚理解,感到部队中有些情绪也不太对头。他似乎有预感,部队还要出事故。

果不其然,萧劲光从东海舰队调查解决“418”潜艇事故返回北京几天,在宁波路桥机场又发生了一起重大政治事故。1960112日上午,海军航空兵某部二大队在路桥机场附近空域进行编队协同训练时,“0651”号飞机驾驶员杨德才借故驾机脱离编队,沿东南海面逃向台湾,结果在台湾东北部宜兰附近撞毁。这样以来,海军部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发生了两起重大事故。这太令人震惊了!

萧劲光当天就主持召开海军首长办公会,作出决定:一、立即由司政后机关组成联合工作组赴宁波,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二、把分析总结这两起重大事教训,列入即将召开的海军年度军政工作会议的议程;三、立即就部队连续发生事故问题,以党委名义向总部、军委写出报告。

给军委报告是萧劲光亲自主持起草的。虽然在文中说明是初步报告,“有了新的情况将随时补报”,文稿仍然对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作了尽可能详细的剖析。

报告主体部分是对海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即发生事故的主观原因的分析。在这方面主要讲了四个问题。第一,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估计不足。不是像毛主席经常教导的那样,时刻地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因而在各次政治运动伟大胜利面前,产生了麻痹思想。对基层党的建设没有抓紧,对于如何经常地加强政治领导亦缺乏有力的措施。因而,党的领导作用和政治思想工作削弱了,政治工作严重地脱离实际,不能有力地扶持正气,向坏人坏事作斗争,致使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第二,作风上的官僚主义。长年忙于业务性工作,忙于应付会议和文件,工作不深入,不能及时了解部队的情况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上我们敏感性不够,因之有些问题看不见,有些问题虽然看见了,未紧紧抓住,结果给坏人坏事留下了藏身之地;第三,工作方法上有问题。搞大的群众运动,我们各级领导都有较丰富的经验。但如何把大的群众运动同经常性的工作正确地结合起来,走群众路线这个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不能充分发动群众,人人动口、人人动手,发动广大官兵大家来管。因此,虽然绝大多数的领导者夜以继日地工作,事倍功半,部队还是没有管好;第四,部队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绝大多数是解放战争末期参军的。这些干部年轻,有一些文化程度,但他们没有经过战争的锻炼,对我军的优良传统缺乏深刻体会,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情况下,容易接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

报告动笔前,萧劲光与执笔的同志一起对报告内容做了具体研究,拟定了主要观点,基本定稿后,他又亲自审定,做了文字上的修改。作出这样的分析,现在看来,明显不够全面、具体。但在当时情况下,有些话不能不说,有些东西不可能、也无法全盘说透,讲到这种程度也应该算可以了。

19601月下旬,海军党委关于事故问题的报告正式报送军委、各总部。之后,海军部队在二、三月份从检查事故入手,普遍开展了安全运动。5月份,海军结合贯彻总政治部《关于开展培养三八作风运动的指示》,对团以上机关、各级领导干部、分散的小单位和问题较多的单位,进行了重点整顿。整个1960年上半年,海军各级党委、各级领导都紧紧围绕着防事故、保安全,做了大量工作。

在这期间,萧劲光对海军部队几起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分析研究,他意识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他对“反教条主义”、批“单纯军事观点”的有些做法不理解,对林彪主持军委工作后搞的“突出政治”、搞形式主义的一套,有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贯彻在工作指导实践中。

同年716日,海军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萧劲光在会上致开幕词。开幕词的内容集中地表达了他这个时期对部队形势、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按照惯例,业务部门起草了开幕词的稿子,萧劲光也按照自己的习惯没有照读。在对会议程序、议题等作简约介绍后,他就把话题转到对部队形势的分析上。他说,我们工作当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部队的战斗力有下降的趋向,特别是核心战斗部队战斗力有下降的趋向。这突出表现在:部队思想作风方面发生了很多问题。有些基层单位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占了主导地位,战斗意志衰退;部队技术水平下降。有些舰艇原来能够在复杂条件下执行战斗任务,现在一般性情况下出海航行也有困难了;有些部队,干部责任心不强,组织纪律松懈,各种事故不断发生,武器装备的损失很大;有些部队健康水平下降,个别基层单位因疾病的长期流行而严重地损害了战斗力……在列举大量问题现象的基础上,他旗帜鲜明、有针对性地向部队提出了要求。

萧劲光说:“明确建设海军战斗力量的思想,扭转部队战斗力下降的趋向,把部队战斗力恢复和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就是摆在我们这次大会面前的主要问题。”为此,他提出:

第一,领导机关必须把搞好战斗部队的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彻底改变“五多五少”(会议多,学习少;文件多,解决问题少;原则指导多,具体措施少;坐机关多,下部队少;机关头头多,联系协作少)的官僚主义作风,消除那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混乱现象,把领导机关的力量使用在建设战斗力量这个主要方向上,真正做到面向基层战斗单位,,实行领导干部“深入一个单位,脚踏一只船”的领导方法,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总结经验,指导全盘。

第二,以部队战斗训练为中心安排一切工作,组成海军整体的一盘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解决部队战斗训练同其他各种工作的关系问题,彻底纠正基层单位的干部长期脱离部队的极端不正常现象;正确解决临时工作和经常性中心工作的关系问题,彻底纠正那种临时任务一来就把经常性的战斗训练工作打乱的错误做法;正确解决战斗训练的内部关系,即军、政、文、体的关系问题,按照训练时间的比例进行合理地安排,把战斗训练本身组成一盘棋。训练有了时间,还必须认真改进训练方法,才能够提高训练质量;正确解决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关系问题,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使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围绕着建设战斗力量这一中心,协同一致,从政治思想和业务技术两方面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水平。

第三,适当控制部队的干部流动。海军处在不断发展中,建立新的部队和新的专业部门,要从比较老的部队抽调一些干部是必要的。为了海军今后的发展而准备和培养干部,要从战斗部队选调一部分初级干部和老战士进学校,也是必要的。但是发展和巩固必须正确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保持核心部队的战斗力水平。同时,还要把大胆提拔干部和加强对新干部的培养训练正确结合起来,使新提拔的干部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熟悉自己的业务,使基层干部学会做基层的领导工作。

第四,消灭一切可能消灭的事故,加强武器装备的维护保养。由于维护保养不好和事故不断发生所造成的武器装备的损失,是十分严重的。舰艇沉没、飞机坠毁、机件破损、仪器失灵、弹药库进水、降落伞发霉、炮弹生锈、油库漏油,所有这些已经不是一般性的缺点,而是削弱战斗力的严重现象。必须使所有人员懂得,保持武器装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是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必不可少的根本条件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提高部队的技术业务水平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干部的政治责任心和部队的组织纪律性。

第五,做好物质保障工作,增强战斗人员的体力。目前部队的健康水平的下降,对部队的战斗力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彻底整顿战斗部队的伙食管理工作,严格纠正一部分干部侵占部队食品的不良作风(由于经济困难,部队食品供应严重不足),杜绝浪费,肃清贪污。必须加强卫生医疗工作……。

除以上五条,萧劲光还特别强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这是战斗力的首要因素,是一切工作的决定因素。”

大会以萧劲光在开幕词中讲的几个方面的内容为纲,检查总结了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四年的工作,检查了418艇碰撞沉没等严重问题及教训,通过了《海军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决议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基本任务,是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强大海军。”“明确树立以建设战斗力量为中心的思想”,“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建设战斗力量组成一盘棋,把一切工作落实到基层”。

大会于24日选举产生了海军党的第二届委员会后,胜利结束。翌日,接着召开了海军党委二届一次全会,选举了海军党委常务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和党的监察委员会。后经中共中央批准,萧劲光、苏振华等11人为海军党委常委,萧劲光任第一书记,苏振华任第二书记,王宏坤、刘道生为副书记。王宏坤任监委书记。

据参加过海军第二次党代会的同志后来回忆,这次会议实质上是一次揭露问题、解决问题的会议,萧劲光的开幕词、苏振华的讲话都很有针对性,会议的决议,形成的抓基层的措施,都切实可行,很有力度。但萧劲光没有就此放手,党代会结束一周后,他在北海舰队干部大会上再次集中讲了防事故、抓基层、抓安全,加强部队领导管理问题。

  华东、中南两地的军区海军于1955年分别改称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后,几年来一直在酝酿组建北海舰队的问题。1960年初海军党委给军委写了报告,建议以青岛基地为基础组建北海舰队,辖渤海、黄海海域旅顺、威海等地海军部队。5月份军委、国防部正式批准。早在海军机关组建时,萧劲光就提出了沿中国海岸线三分海域,组建三个海军舰队的构想。至此,已全部实现。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决定成立大会在81日举行。萧劲光前往青岛出席了成立大会,并在会后的连以上干部大会上,讲了话。

萧劲光说,这些年来,大家做了不少工作,很辛苦。但海军对我们来说是新事物,处于新环境,遇到的是新问题,所以单是辛辛苦苦还不行,必须善于动脑,学会分析。有些问题,我们应认真注意:第一,我们抓了大的政治运动,但对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紧,没有落到实处,对部队的政治思想动态没有经常地去抓;第二,部队训练这是我们全军的经常性工作的重心,我们年年都有计划,可临时任务一来就把它冲淡了,或者丢在一边,这样必然影响到对基层单位战斗力的建设问题;第三,支部工作我们一贯强调要加强,但具体措施不多,支部工作有下降的趋势;第四,我们强调了工作中的计划性、组织性,强调了统一集中,机关也做了不少的计划与安排,但到下边各做各的,缺乏全军一盘棋的思想;第五,一面强调全体干部要深入下层,可是另一方面领导上却以干部的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集中开会、学习、集训,使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脱离基层工作,脱离群众生活;第六,一方面强调搞好部队建设,从各方面培养干部,要求舰艇部队及各战斗核心部队少抽调干部,保持一定稳定性,并提出干部按业就位的方针,但一个运动一来,又抽调大量的干部出去。把一个舰上的有一定技术专业的人员抽走了,对部队战斗力建设就有影响。最后,针对领导工作上的问题,萧劲光具体提出,领导干部要实行“四五六”制度,即:军一级干部一年要深入部队四个月,师一级干部一年要深入部队五个月,团一级干部一年要深入部队六个月。强调各级干部一定要深入到基层去,“脚踏一只船”。基层干部要拿出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做部队工作,要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同娱乐)。

同年1023日至1122日,海军党委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按照总政的部署,学习贯彻军委扩大会议精神,检查海军党委和海军政治部的工作方向和作风问题。参加会议的除海军党委常委外,还有各舰队和海军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共37人。这是三个舰队建制、领导配齐后海军第一次高级别的干部会议。此前刚刚结束(914日至1020日)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是由主持军委工作的副主席林彪亲自主持召开的一次以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为中心议题的会议。会议除通过正式文件,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把反“右倾”作为政治上的主要任务,把林彪提出的“四个第一”一套法制化外,还作出了《关于谭政同志错误的决议》。会后,不仅撤销了谭政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还抓出了一个所谓“谭政反党宗派集团”(包括总政组织部长刘其人、宣传部长姜思毅等,1979年均平反)。对军委的决议,萧劲光当然只能“拥护”,组织大家学习、贯彻,但在会议总结讲话时,他却针对部队的实际情况和训练中发生事故问题,着重讲了部队教育管理问题。他特别强调,训练中必须注意抓住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做好充分的训练准备工作。科学技术兵种的训练,事先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实施中一定会遭致不可估计的损失,而且这个工作不做好,下面的工作也无法进行;

二、担任训练工作的干部,首先自己要学会。干部一定要以真才实学教育部队,不能不懂装懂,不能哄人。特别是战斗部队的干部,首先要学会自己职掌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尤其是首先要学会当前进行训练教育的科目的内容和操作动作。海军部队的训练教育最主要的环节在于干部,特别是支队(师)以下指挥员和专业干部。训练的重点,一是技术操纵,二是射击,三是战斗使用。如果他们不能熟练地掌握这些基础技术和知识,军舰、飞机就开不动,火炮、鱼雷就打不准,部队就不会使用武器,就没有战斗力。

三、必须严格地按照条令、制度、纪律办事。一切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都要符合于条令的要求,要在战斗、训练、生活中建立起条令制度这种法规。战斗部队所有干部、战士,都要熟悉有关的条令制度。人人都应该学习,要啃这个书本;人人都应该根据条令来进行训练、进行工作。因为这些条令制度反映了技术的运动规律,反映了人与技术的关系的内在联系。这不是教条主义,否定这个东西是不对的。这几年把条令制度放松了,甚至丢掉了,所以有的在训练中没有掌握技术的规律性,事故百出。我们要接受教训,要重新提倡严格遵守条令制度,没有条令制度不行。当然这不是说条令制度永远不能修改,但不能任意修改,对已经颁发的条令制度必须坚决执行。行政管理生活方面也要有条令制度,没有条令制度就没有组织纪律性,没有形式,内容不能表达。

四、要充分发挥业务部门和业务长的业务领导和技术指导作用。现在业务部门不大起作用了,过去一度把业务长制度取消了,这都是不对的。要强调业务部门和业务长在训练中的技术指导作用,要发挥业务部门和业务长的技术才能。不仅要号召大家学政治,把党的工作、政治工作做好,还要号召和鼓励大家学技术、学业务。技术加勇敢才能决定胜负。艺高则胆大。技术素养的提高,可以增强勇敢,增强信心,增强斗志。

五、要重视技术装备的保养和维护修理工作。现在我们在技术装备方面处于暂时困难的状况,许多装备国内目前尚不能生产,国外又不能多进口。对现有装备要很好修理、维护,要根据物质情况适当安排部队训练,不能保证战斗使用的装备器材不要拿出去冒险。对武器装备一定要经常好好检查鉴定,没有把握的不要拿出去,不能带故障上天,带事故出海。

六、党的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是训练的可靠保证,没有这些,训练就不会搞好,而且会出事故。这是一个自始至终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的真理。政治工作要深入到训练中去,要抓训练中的思想工作。

最后,萧劲光非常动情地向会议发出号召和要求:光坐在机关开会,战斗力量是不可能建设起来的。那种不管部队的作风一定要改变。要把屁股坐在舰艇、飞机、炮位上,不能把部队放在一边不管。应当把思想注意力和事业心摆在战斗力建设上,好好把武器抓起来。把武器放在一边,把政治思想工作、部队训练工作放在一边,光搞什么系统的大规模运动方式的文化、政治学习,打球、写诗歌,战斗力是不可能提高的。

以上笔者用大量篇幅摘录了萧劲光在不同会议、场合的报告、讲话。从这些报告、讲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418”艇沉没前后一段时间里,萧劲光的工作和对问题的思考。他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许多讲话既牢牢把握了政治方向,又抓住要害,一针见血。海军党委有关决议和为避免事故采取的许多措施也是相当适时、有力的。在海军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海军部队再没有发生大的政治、责任事故,一般训练事故也开始下降,部队战斗力逐步恢复。

然而事情是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只要一天不从根本上解决,一有机会就会反映出来。196233日,地处东南沿海的海军航空兵某部,又发生了飞行员刘承司驾机逃往台湾的严重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给海军的工作又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也使萧劲光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二、军委检查团的结论

东海舰队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不仅震动了海军,也惊动了军委。196242日,军委向东海舰队派出了庞大的检查团。

当时的东海舰队机关驻在上海水电路。军委检查团到来前,萧劲光已先期到上海一个多星期了。他原本在广州参加全军编制会议。刘承司叛逃事件发生后,他寝食不安,会议还没有完全结束就直接从广州赶过来了。到上海后,他先是到刘承司所在部队了解了事件发生的过程及有关情况,接着听取了舰队领导对事件原因的分析,与舰队司令部、政治部领导分别谈话,了解了舰队军事训练和政治工作情况。最后,他参加舰队党委会,与舰队领导一起对东海舰队发生的几起重大事故,逐个进行了具体的解剖、分析,总结了教训,制定了相应的措施。这一些活动基本结束,萧劲光准备返京时,军委检查团到了。

对军委检查团到来,萧劲光非常支持、欢迎。近年来海军部队连续发生重大事故,萧劲光怀着沉重的愧疚和自责进行了反复思考。海军的事故,空军的事故(就在刘承司叛逃的第二天,即34日,空军某部发生了成立反革命组织持枪杀人、企图外逃的案件)、其他单位的事故,如许之多的事故,原因到底在哪里?是该好好调查总结总结了!检查团住下后,萧劲光立即与舰队领导一起到招待所看望了大家,向他们简单地介绍了部队的情况,并指示舰队对检查团的工作、生活要好好配合、照顾。这一切安排妥当,他启程返回北京。

这实在堪称是一个庞大的检查团。全团41人,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为团长,成员均为总部机关的部、处长。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成员是总参军训部部长李作鹏、总政组织部副部长张秀川。此前,军委已内定他们下一步要到海军工作(林彪在编制会上已向萧劲光打招呼),他们自己心里也明白。所以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李张二人分外活跃,自然,他们的意见在检查团里也举足轻重。军委检查团,毋容置疑是代表军委首长的,但他们下车伊始就宣布,检查内容很单纯:主要是政治工作。

按照后来的汇报材料上所说,检查团检查的面,或者说所到的单位非常广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检查团走遍了上海、舟山、宁波、路桥、杭州等,东海舰队几乎所有部队的驻地,看了从舰队司、政、后机关,到各基地、水警区、舰艇支队、飞行师、岸炮团等,20多个单位,且在9个单位“蹲点调查”。在这期间,他们听取了舰队、舟山基地、东航等单位领导的汇报;开座谈会57次,参加座谈的干部、战士,家属,达280多人;与400多个官兵个别谈了话。其中包括,师以上干部100余人,团以下干部200余人,飞行员21人,战士100余人。从42日检查团到上海,到29日写出初步总结,与东海舰队领导见面,前后满打满算共26天的时间。所以,听检查团汇报了检查结果后,舰队司令员陶勇、副司令员周仁杰都不仅皱起眉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做了这么多“工作”,真不知道是怎么做的?

但是,检查结论清楚、明了,汇报材料洋洋数万字,“内容充实”,言语凿凿。

516,杨成武带着汇报材料到了萧劲光家里,就检查团在的工作情况——对东海舰队工作的基本看法并今后工作的建议,与萧劲光通了气。听了他们介绍的情况、得出的结论,萧劲光很惊讶:检查团的结论与此前林彪在编制装备会上的批评太一致了!不但观点相同,连许多话也一样。是检查团按照林彪的旨意起草的材料,还是汇报材料写完后按照林彪讲话内容作了修改?(事后萧劲光意识到,杨成武似乎对检查对材料内容不很满意)

林彪批评海军,是在军委于428日(那时检查团的工作尚未结束)召开的编制装备工作碰头会上。军委在广州召开的编制装备会议结束后,各大单位领导于4月下旬又在北京开了碰头会。听完大家汇报后,林彪在28日作了总结讲话。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不点名地批评了海军。林彪说,有的单位一味强调自己特殊,抓军事、抓技术,就是不抓政治思想,“把四个第一不是当作第一,而是变为四个第二,没有把政治工作突出出来,没有把政治工作摆在首位,没有认真抓活思想,工作做得不少就是没有抓政治思想工作”;“放着大路不走走小路。如同治病,已找到了好药单子不吃,又去乱找药单子。乱抓二三十个药单子,抓不住一个好单子”;“不是紧张地做工作,而是松松垮垮、拖拖拉拉,是懒婆娘管家,管得稀稀拉拉,乱七八糟。”(后来被称为“林副主席对海军工作的三点指示”)萧劲光把检查团通气的情况与林彪的批评联系起来,越想越感到这次检查不寻常。

检查团负责同志与萧劲光通气后没几天,汇报材料跟着就到了。厚厚一大本,题目上没有“东海舰队”的字样,而是《关于海军工作情况的汇报材料》(以下简称《汇报材料》)。萧劲光清楚记得,在上海与检查团见面时他们讲,此次检查的重点是政治思想工作,而今题目上也不见“政治思想”的字样。很显然,原定的检查范围、内容都变了,材料汇报反映的是海军全面工作的情况。翻开内容,除开头笼而统之地用几百个字讲了“成绩是主要的”外,以数万字(含所附“详细材料”)的篇幅集中讲述“存在的根本问题”:“问题成堆、基层薄弱、关系紧张、风气不好”。而这些问题所以存在,“最本质的问题,是政治工作没有摆在第一位,‘四个第一’的红旗举得不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政治思想工作薄弱,人的工作没有做好;(2)中央、军委和林总的许多重要指示没有落实,有的认识不一致,有的贯彻不力;(3)领导作风上也有不少问题。林总最近在编制会议中心小组讲话中关于政治思想、落实和作风问题的三条指示,完全适合海军的情况。”

老实说,对这样的结论,萧劲光很难一下子接受。东海舰队组建十几年来,完成例行的护渔、护航等任务不算,与国内外敌人作战350多次,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东南沿海除台湾、金门、马祖等之外的所有岛屿,怎么突然从政治工作到基层建设一无是处了呢?纵然这些都属实,偌大海军,机关、院校不说,除了东海舰队还有北海舰队、南海舰队呢,怎么又成了“海军的情况”?

如果说《汇报材料》的第一个问题、前半部分,尚属不够全面,缺乏具体地、实事求是地调查、分析的话,那后面的部分,则完全可以说是“扣帽子”、“打棍子”了。

《汇报材料》“存在的根本问题”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央、军委和林总的一些重要指示没有落实”。一开始,《汇报材料》即说:“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海军有一些和军委不很一样的提法和口号,有的是在军委规定的原则、方针之外,又提出了一些原则、方针。这些提法不是起了把军委提法具体化的作用,而是冲淡了军委的提法,或者给军委提法作了与原来意义不同的解释。因而引起了认识上的混乱,使军委规定的一些原则、方针,不能很好落实。……有些中央、军委决定的事情,海军也布置了,也做了,但是用多少时间去做,怎样去做,却没有安排适当,结果也还是不落实。”接下来,就从“关于部队工作的纲和重点的提法问题”、“关于基层政治干部的来源问题”、“关于政治机关的地位和威信问题”、“关于军事训练方面的问题”等,八个方面,分别从海军党委文件和萧劲光讲话中摘出一些语句、段落,与军委文件、林彪讲话指示中的话进行对比,以证明海军党委、特别是萧劲光是错误的,是不按军委、林总指示精神办事的。

当时,新军委(因林彪主持工作的军委班子,是1959年批判彭德怀后调整的,故检查团在材料中称“新军委”)“突出政治”调门正高,政治上炙手可热。与军委、林总的指示、提法“不一致”,这还了得?《汇报材料》材料上列举的言论、观点,大都是萧劲光在1961年前后讲过或提出来的。后来,当时任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曾与人讲到,由于1960年一次军委会议上萧劲光没有按照林彪的意图对罗荣桓反对“突出政治”的观点表态,林彪很生气。这在当时,萧劲光是不清楚的。所以对检查团的结论,他心里压力很大,又有些不理解。

7月中旬,海军党委常委开交心会。这时,李作鹏、张秀川已分别被任命为海军副司令员、海军政治部主任,均为海军党委常委。为了弄清问题,统一认识,萧劲光对《汇报材料》中列举的所谓海军党委指示、文件与中央、军委和林总一些重要指示的提法“不很一样”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做了说明。

关于部队的纲和重点的提法问题。萧劲光说,林总指示,在今后两三年内,仍然要以四好为纲,大力加强连队建设。但在其他场合,他也多次强调着重抓军训,加强军事训练。根据海军的情况,我们提出“四好为纲、军训为重点”。为什么这样提?因为怕出偏向。军事训练加上四好为纲作为方向来挂帅。同时,军训在四好中的位置是明确的,政治第一位,军训第三位。以四好为纲,既作为方向挂帅,又把军训位置确定了,而军训时间又有规定,所以,觉得海军的提法与军委的提法是一致的,没有什么毛病。

关于政治干部来源问题。萧劲光讲,从58年以后,特别是58年、59年,部队经常性的中心工作被一系列的重点运动所代替,部队干部调动也十分频繁,干部情况变化很大。技术干部本来就不多,有的不配套。这些调动和变化,使部队战斗力的巩固和提高,受了很大影响。1959年、1960年,海军部队技术干部改行的740多人。其中改为政治干部的525人,占改行总数的70·9%。由于技术干部不配套,有的舰艇开不动,出不了海,所以才发了“专业技术干部按业就位的指示”,这和军委的规定没有矛盾,实践中效果也是好的。

关于军事训练方面的问题。萧劲光先谈了自己对林彪提出的“少而精”训练方针的理解,接着讲了海军“训练实施方针”的产生过程:1960年召开常委扩大会时,同时也在开训练会议。大家说部队训练工作不落实,有虚假、走过场的现象,事故严重等等。我强调要贯彻“少而精”的方针,并讲了训练要“稳步前进,巩固提高、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等带方针性的话。之后,下边就这样办了,证明这句话还好,在训练中起了作用。后来在一次常委会上,有同志提出,作为一个方针与“少而精”混淆不好,于是一致同意改为“训练实施方针”。从哪个角度看,这些话与“少而精”也没有不一致的地方。

关于干部过技术关的问题。萧劲光认为,海军这样装备技术复杂的军种,考虑到指挥作战的需要,团以下军事干部要求过技术关是需要的。他说,我在1961年到上海和青岛基地调查发现,要求支队长和舰艇长一样是不合适的,便给海军党委发了电报,意见是支队长以战术为主,并要求党委审查,征求各舰队意见。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舰艇长、大队干部要过技术关,是毫无问题的,但支队长应以战术为主。我们从来没有提出所有干部都要过技术关的要求。

检查团的《汇报材料》说,“军委和林总指示的精神是:我们的战备工作要立足应付大战,准备两手。但海军党委二届二次会议却强调战备工作要‘面对现实’,准备两手。”对此,萧劲光也作了说明,认为这两者没有任何不同。

萧劲光把《汇报材料》中列举的内容、观点,主要是想说明,海军党委、他本人,对军委、林总的指示贯彻是认真、积极的,只是根据海军的实际情况作了要求、部署,没有完全照搬军委、林总的提法而已。对萧劲光的发言,海军多数常委理解、赞同,但李作鹏、张秀川不以为然。按照惯例,会后海军党委将常委交心通气会的情况报告了总部、军委。据有关人员透露,李作鹏等也从另外渠道把萧劲光的发言内容反映上去。很快,总部机关就有话传下来,说萧劲光“态度不好,不承认错误。”

同年1026日至121日,总政治部又派出十多人的检查团,对地处北京西郊的海军机关大院进行了检查。这次检查起因,当时说是因为8月份有一个人向时任总书记的邓小平写了信,反映海军大院管理混乱;也有人说是因为检查团成员听到有人反映,《汇报材料》把东海舰队的情况作为“海军工作情况”,是以偏概全;也还有其他一些说法。不管怎么说,由总政首长亲自带检查团,对一个军队大单位的机关大院进行编制、住房、管理(按职责,这些内容不属政治部管辖)等,长达一个多月的检查,在解放军的历史上,此前没有,之后几十年里也再没有过。算得上对海军“格外重视”了。通过这次检查,又写出各方面汇报材料多份,结论与军委检查团在东海舰队的《汇报材料》完全一致:“政治工作软弱无力”,“大院内风气不好”,“管理混乱、漏洞百出”,“违法乱纪事件层出不穷”。总之,再次证明,林彪对海军的“三条指示”符合海军部队实际,是完全正确的。

萧劲光责任感极强,从受命组建海军那天起,他就把建立强大海军,建设中华民族的海上长城,视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几年来部队连续出了多起重大事故,他十分痛心,压力很大。两年多来,为了弄清根源,消灭事故,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由是,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诚然有部队管理上的原因,有干部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与国民经济困难、社会上思想混乱的大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军委检查团去东海,总政检查团到机关,开始,他从心里欢迎,期望他们超脱些、站得高些,能够找到事故的关键所在,帮助海军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事实让他失望了。检查团中一些人,他们热衷搞调查、找问题,上纲上线地分析,却似乎并不注重、不积极解决问题。萧劲光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复杂。

近两个月来,李作鹏等已几次向萧劲光建议召开党委会,研究贯彻林彪“三条指示”问题。这当然是大事。只是由于忙于应付总部检查,向军委、总部首长写检查报告,没能安排下。12月初,总政检查团结束工作撤走。于是,萧劲光决定择日部署召开党委扩大会。

半年多来,萧劲光太累了。工作上的压力,思想上的困惑,使他常常失眠,一夜夜睡不好觉。林彪,他原是熟悉的,过去他很少过问政治工作,主持军委工作后似乎换了个人,批谭政,整罗荣桓,他想干什么呢?《汇报材料》一气列举了那么多讲话和海军的文件,看来军委关注海军已有时间了……想来想去,萧劲光决定起草一个讲话,在即将召开的党委会上对两次检查团汇报材料中讲到的问题作个说明、检查,为了海军的建设、发展的大局,这是值得的。他让秘书找来需要的文件,便亲自动手拟提纲,起草检查发言稿。

发言稿尚未收笔,萧劲光病倒了。那是一个星期天,他全天都为起草发言稿思考着、忙碌着。晚8点,他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叫来医生检查,血压急剧升高,心律不齐……十几年前还在湖南工作时,萧劲光就在长沙市湘雅医院查出有心脏病。长期的劳累,心情不好,于今发病了。当晚,他被送进了解放军总医院。

三、李作鹏来海军“挡第一线”

   1962年12月5,海军党委扩大会议如期举行。

   此前的113日,海军党委常委会按照检查团的意见和军委有关精神对每个常委负责的工作再次进行了分工。上报军委、总政的关于这次分工的报告,在笼统说明“常委的全面工作由萧劲光、苏振华主持,党委日常工作由苏振华主持”后,明确规定:军事行政方面的日常工作,“主要由李作鹏主持”;常委会,萧劲光、苏振华因身体、工作不能出席,“由李作鹏、杜义德主持”;党委办公会议,由“李作鹏、杜义德主持”。很显然,李作鹏调任海军副司令员虽还不足半年,但在12人的海军党委常委中已不是一般成员。既然萧劲光因病住院,李作鹏理所当然应与海军政委苏振华共同主持党委扩大会议。尤其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林副主席的三条指示”,李作鹏积极、主动,当仁不让,俨然成了“第一主角”。

   直到若干年后,讲到李作鹏,海军机关有人总是说,李作鹏是萧劲光从总参要来的。这话不全对,但也不是没有来由。

从资历上看,李作鹏堪称典型的红小鬼。他15岁参加红军,之后长期在高级军事机关做参谋工作。解放战争期间,萧劲光任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时,他任参谋处长,工作上经常打交道。后来李作鹏担任了纵队司令、军长,与萧劲光仍然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围困长春时,他率部打援,任务完成得比较好,给萧劲光留下了不错的印象。1950年组建海军时,萧劲光确曾建议他到海军工作,他没有来。后来,据说经林彪推荐,他调到了总参谋部,担任了军训部部长。

最近几年,海军接连发生了几起重大事故,萧劲光很伤脑筋。加上自己身体不太好,有时感到工作上有点顾不过来,为此他曾向军委提过建议,希望能给海军增加力量。年初,广州全军编制装备会议期间,林彪找萧劲光谈话,告诉他,准备让李作鹏到海军当副司令员。萧劲光当即表示欢迎。他当时主要考虑,主管全军训练工作的军训部部长,对如何搞好部队军事训练应该说是一个“专家”。海军出现的事故和问题,大都是在训练过程中发生的。由总参军训部长来当副司令员,对解决军训中发生的问题有利,是件好事情。得到这个消息后,萧劲光从心里希望他早点来。然而,令萧劲光没有想到的是,在名利诱惑面前,李作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3月下旬,萧劲光从广州抵达上海。这时,林彪的妻子、“林办”主任叶群也在上海。41日,她把萧劲光叫到居处,传达了所谓“林彪的指示”。叶群说:“林副主席要我转告你,刘承司大事故,政治影响大,首先军委要负责,没有增加力量,工作帮助不够。今后要改变,要重视。增加李(作鹏)张(秀川)主要是帮助研究原因,改进工作。派工作团来也是帮助工作,引起舰队的重视,要维持海军威信,商量做事。海军问题,萧劲光有信仰作用,海军党委对军委是良好的,拥护主席。主要是帮助工作,不出事故,由萧劲光放手抓。组织上主要是加强力量,继续支持海军领导。出了事故,海军党委是否齐心协力不够?基层作风是否朝气不够?思想教育是否也有问题?要提倡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加强核心领导。”第二天,李作鹏、张秀川就随军委检查团一起来到了上海,参加了在东海舰队进行的工作调查。

5月初,军委检查团回到北京。数天后,李作鹏便于张秀川一起到海军参与工作。萧劲光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虽然在广州林彪已向他打过招呼,说李作鹏到海军任常务副司令,因正式命令没到,萧劲光也就没有正式宣布。直到6月中旬(命令为610日),国防部命令到了后,才向部队转发命令,并在机关公布。按说,这是人尽皆知的组织原则,但却被李作鹏等作为萧劲光打击他、迫挤他的“罪状”,——这是后话。

由于李作鹏一再催促,强调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此次党委扩大会一直扩大到部队师以上单位的政委、政治部主任,海直机关的二级部长,使到会人员达130多人。会议从125日开始,风风火火地开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会上,除用短短几天的时间讨论了精简整编问题和1963年的工作计划外,主要是学习林彪428日在军委编制装备碰头会上对海军的“三条指示”,并以此和军委检查团的《汇报材料》为据,检查海军党委对1960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的贯彻执行情况。其间,苏振华大会发言,就海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检查。李作鹏、张秀川在会上发言,阐释了林彪指示的内涵、重大意义,对此前海军文件和萧劲光等海军领导讲话中的一些观点、提法,对萧劲光,再次进行了批评、批判。会议最后通过了《关于坚决贯彻执行林彪同志三条指示,加强海军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其主要内容是:一、坚决贯彻“四个第一”;二、工作一定要落实;三、改进工作作风;四、加强党委领导。会议于1963117日结束。

会议期间,萧劲光一直住在总医院。他的发言稿写好了。陆续听到会议的一些情况后,他不赞成李作鹏等人对海军文件和自己讲话中一些观点的“上纲上线”的批判。他没有到会讲话,也打消了将自己准备的发言稿作为书面发言的想法。会议结束的当天,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到医院看望萧劲光。谈到会议情况,他说对检查团的结论有意见,对这次会上一些人的发言“不敢苟同”。最后,严肃表示:说海军犯了方向性错误,现在接受不了,还要看三年。萧劲光当即接过来说:再过三年,如果实践证明我错了,我再作检查!

对这次会议,军委非常重视。会议议程基本完成的115日,总参谋长罗瑞卿代表中央军委到会讲了话。他首先对海军党委扩大会议作了肯定,说“这次会是个好会,是建设性的会,是促进的会。”继而就海军建设方针的提法、海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及什么是当前海军工作中的主要矛盾等问题,谈了看法。讲到海军的问题,他说,“海军的问题是林总首先发现的”,“各总部的同志都讲了,今后对你们的工作要多抓一抓。不抓,你们可以提意见。”据知情人透露,讲话稿是原检查团的成员参与起草的,所以对海军形势看法的主要观点与《汇报材料》基本相同。但调子明显抵了些,且增加了对海军工作成绩,对海军主要领导同志肯定的内容(两年后,林彪决心致罗瑞卿于死地,或许这也是原因之一)。但有一个内容是新的,即对领导工作职责作了明确要求:“少壮派”李作鹏、张秀川挡第一线,苏振华、王宏坤等同志挡第二线,萧劲光挡第三线。

军队日常领导工作要设“三道防线”,此前没有过,之后也很少听到这种说法。意思很清楚,萧劲光可以“放手”了。

罗瑞卿讲话后,把讲话稿留在了海军。很显然,这样重要的讲话,是要学习、讨论,下发部队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留下讲话稿的同时,罗瑞卿还留了个便笺,全文是:

关于“在海军党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的说明

这个报告定稿前,我已将其中的主要点,当面报告了主席和林总。主席问了一些情况,并有指示,大意是说,错误和缺点应当批评,但目的是团结起来,做好工作。海军工作应当做好一些,也可能做好一些。林总说,他完全同意。并指示说,军委各总部今后要多抓海军的工作,不然,三军中我们松了一军,就可能要犯一个大错误。刘主席、周总理和中央书记处还没有来得及报告,以后还要补报。特此注明。

                                           罗瑞卿

一九六三年一月十二日

从落款时间看,便笺是在讲话三天前就写好的。为什么讲话中没有提及?仅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还是另有隐情?联想到后来萧劲光的处境、罗瑞卿的遭遇,不能不让人想得多些。只是笔者手中再无资料可藉,只能留给后人去探讨了。

海军党委扩大会结束不久,军委便根据这次会议的情况和检查团的《汇报材料》,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了《关于海军问题的报告》。

报告中说,海军问题最本质的是,一、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不高,四个第一没有真正摆在第一。海军党委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单纯军事观点的偏向。从1956年以来,萧劲光同志一直把人与技术的矛盾当作海军建设中最基本的矛盾,把海军装备技术的复杂性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在1960年林彪同志领导作出《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以后的这两年间,这种思想还继续有所发展;二、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军委指示,有的没有落实,有的走了样。海军党委的领导,不适当地强调海军的特殊,许多事情另搞一套,确实存在着林彪同志所批评的“大路不走走小路”,“找到好药方子不吃,又在乱找药方子”的偏向;三、三八作风没有贯彻好、培养好,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相当严重,而且老虎屁股摸不得。具体表现在“空、偏、骄、浅、慢”,这五个方面;四、海军党委内部长期不团结,没有及时很好贯彻民主集中制。萧劲光同志作为党委第一书记,官僚主义和家长作风相当厉害,很多情况不了解,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有个人说了算、个人否定集体,少数否定多数等不正常现象。

军委报告在报中央的同时,抄给了海军。萧劲光看到后,心里什么滋味都有。检查团的材料变了一下说法,报给了中央、毛主席,已到顶了,至高无上,还有什么可说得呢?若干年后,萧劲光回忆当时的思想,说:看了军委对海军问题,特别是对我的错误所作的结论,我心真有点凉了,沉闷的很,“按照党的组织原则,组织上我必须服从。这对于我这样一位党龄几十年的老党员来说是丝毫也不含糊的。但思想上却不能剥夺我保留意见的权利。我所想的是:错与不错,实践会作出公证的评价。当然,也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即准备被罢官撤职。”

毛泽东对萧劲光是了解的。此前,他对海军机关、部队进行过多次视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对海军的了解远比其他军委领导、特别是林彪,要多的多。196352日,毛泽东在军委的报告上作了批示:“关于海军问题的报告已经看过,认为很好,照此执行,每年检查一次执行情况。希望海军各级党委同志们团结起来,以大局为重,焕发精神,努力工作,发扬成绩,纠正缺点错误,同其他军种一样,把海军工作做好。有错误并不要紧,只要改正就好了。”

这是林彪没有想到、不愿看到的(从后来的大量事实看,林彪一直希望把萧劲光的海军司令员撤掉),但他无可奈何。这也是萧劲光、海军党委多数人所没有想到的。海军党委接到毛泽东批示后,集中两天时间组织学习讨论,研究落实意见。531日,海军党委将学习情况向中央军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了专题报告。在对存在问题作检查和自我批评的基础上,表示绝不辜负党中央、毛主席的期望,把海军工作做好。624日,中央军委向全军各大单位转发了海军党委的报告。

萧劲光是在解放军总医院看到毛泽东批示的。毛泽东鲜明的态度,满怀热望的话语,使他说不出的感动。霎然间,似乎多少天来的苦闷、烦恼都过去了,所有的是深深的愧疚和自责——出了这么多问题,辜负主席的希望了!经过几天的思考,萧劲光决定给主席写一封信。至时,他想到,已好长时间没向主席报告工作了。

信是196373日在病房里写的。虽然不足两千字,萧劲光却字斟句酌写了一天多的时间。他先诚恳地检讨了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和问题,作了自我批评,继而表示了改正错误,做好工作的决心。信最后说:

今后决心一定按照主席的指示去做,坚决改正错误,从头做起,永远跟着主席的思想行动走。一方面认真地学习主席的著作,另一方面下苦功夫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继续改造自己,彻底改造思想,改变作风。我现在虽然有病,正在疗养,希望能争取早日恢复,能把我最后一段时间和精力为党做点有益的事情,求得少犯错误,或不犯严重错误,以补偿过去工作中的某些损失。

我到海军工作,还没有向主席作过系统汇报。曾经有好几次打算找主席,但没有适当机会。如主席时间许可的话,我可随时前来。我写这封信时,心情有些乱,写得不全面也不深刻,请主席阅后给予指示,以便遵行。

信发出后,萧劲光思想仍然平静不下来。他苦苦思考:在没有战事或战事极少的情况下,部队工作究竟应以什么为主?是大搞政治,还是以军事训练为中心?尤其是对于海军这样一个技术复杂的军种,抓军事训练是过头了呢,还是远远不够?对照十几年来海军建设的实践,萧劲光想来想去,最后坚定了一个思想:和平时期的部队建设必须以军事训练为主,作为装备技术复杂的海军尤其应该如此。海军以往的工作,不是抓训练过了头,而是抓得很不够。训练上不去,部队没有战斗力,保卫海防,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都是空话!

9月份,病情稳定后,萧劲光便出院回海军机关,一边修养一边工作。

第二十九章  最后的期望和嘱托

一、抱病写成“万言书”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时,萧劲光已73岁高龄。面对海军的现状,他很快从粉碎“四人帮”的欣喜和振奋中沉静下来,随之而来的是满怀的痛心、焦急,是不可名状的遗憾:如果没有党内连续“左”的错误,没有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人民海军将是另一种面貌。——十年,过去的十年是怎样的十年啊!是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十年,是各国海军装备发展日新月异的十年。我们海军耽误的太多了!

他似乎忘却了自己还戴着“上了林彪贼船”的帽子,很快全身心投入到清除“左”的影响,重振海军建设,改变海军落后面貌的工作中。然而,现实使他很快失望了。

粉碎“四人帮”后,全国人民都热切期望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能够尽快拿出新的治国方略,拨乱反正,迅速改变“十年动乱”造成的混乱局面。但眼见几个月过去,除了公开揭批“四人帮”外,方针政策没有大的变化。1977年元旦刚过,27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当时的通称)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更明确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后来这两句话被简称为“两个凡是”)最初,人们并没有把这两句话看得很重,但渐渐大家意识到,它是拨乱反正的最大障碍。很显然,按照“两个凡是”,“右倾翻案风”要照反,“天安门事件”的案不能翻,“文革”中的一切东西都不许变。这是绝大多数人所无法接受的。对这一问题的议论,首先从中央党政军机关老同志中间开始。萧劲光与陈云谈过,也和王震、耿飙、王诤等人谈过。大家共同的认识是,毛主席晚年有些事情上有错误,不能什么都变不得;“天安门事件”不是“反革命事件”,它和邓小平同志也没有关系。所谓“邓小平是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纯系谣言;邓小平1975年整顿是正确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不能再搞……这几个人议论,以陈云同志为中心。所以萧劲光提出,请陈云同志挑头,代表大家向中央陈述这些意见。王震立即表示赞成,说陈云同志德高望重,会引起重视。

1977313,是星期天。萧劲光刚吃过早饭就接到王震打来的电话,邀他到其居处商讨事情。萧劲光立刻驱车前往。待到达时,王诤、耿飙等人已先行到来。不多时,陈云来了。

原来此次聚会是陈云提议的。待大家坐定,陈云讲话了。他说,大家都知道,中央工作会议明天召开,我写了个书面意见,准备在会上做个书面发言。他一边说着,随手将两页纸递给坐在旁边的萧劲光,说:“请劲光同志给大家念念吧。”

萧劲光接过一看,文字不长,像一个发言提纲(后来此文收入《陈云文选》,题目为《粉碎“四人帮”后面临的两件大事》)。遂念到: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胜利,对中国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我对天安门事件的看法:(一)当时绝大多数群众是为了悼念周总理。(二)尤其关心周恩来同志逝世后党的接班人是谁。(三)至于混在群众中的坏人是极少数。(四)需要查一查“四人帮”是否插手,是否有诡计。

因为天安门事件是群众关心的事,而且当时在全国也有类似事件。

邓小平同志与天安门事件是无关的。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听说中央有些同志提出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是完全正确、完全必要的,我完全拥护。

我国目前总的形势是好的。虽然有些困难,但这是暂时的困难。只要全党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商量,同心同德,经过努力,这些困难一定会克服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内容都是几个人往常议论过多次的,自然大家完全赞成。

在此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不仅以此为基本内容作了书面发言,且在讨论中也就这两件事再次谈了自己的看法。萧劲光也与王震等同志一起旗帜鲜明地表态,支持陈云的发言。随着讨论的深入,与会人员基本上都赞同陈云的发言。但是,华国锋不同意,且仍坚持“继续批邓”、“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的看法,仍旧推行“两个凡是”的方针。缘此,陈云的发言及赞同陈云发言的观点,均未能在会议简报上刊登,“两件大事”自然也没有解决,但已经有了一个很有利的开端:一是解决“两件大事”提上了中央委员会的议事日程,二是改变了多年来中央会议“一家之言”的局面。

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斗争,同年7月份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三中全会顺利地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此后,在叶剑英及邓小平、胡耀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砸碎了“四人帮”的精神枷锁,使亿万人民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解放”。1978年底,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喜讯传出,万民欢腾。有心人说,1979年元旦、春节的爆竹响得时间特别长。人民群众心里高兴啊!

看到这一切,作为一个为国家的独立、解放,人民的自由幸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共产党员,萧劲光当然高兴,和广大群众一样由衷的高兴。但作为海军司令员,他高兴不起来。“文革”期间饱受干扰破坏,被称为军队“重灾区”的海军,这时远远落在了全国政治形势的后面。1978年,他过得并不轻松。

39,南海舰队某部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在军港内突然爆炸起火、最后沉没。死伤官兵160余名。这是人民海军建军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事故。它集中反映了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对部队造成的严重危害。事故发生后,主持军委工作的邓小平副主席对海军领导机关和主持海军全面工作的海军第一政委苏振华进行了严肃批评。但苏振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相反,他向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华国锋作了报告,并商定在华国锋访问朝鲜返回时,调动120艘舰艇、80架飞机,在旅顺口举行阅兵。作为党中央主席、军委主席,视察部队无可非议,是正常的,但在当时国际关系异常复杂的情况下,集中如此多的舰艇、飞机阅兵,属重大军事行动,是应该报经军委批准的。萧劲光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指示有关同志正式去军委、总参报告,并且亲自打电话给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直接向他作了报告。后经军委领导研究,认为当时海军集中这样多的兵力在旅顺搞演习、检阅不妥,遂制止、取消了这一行动。对此,但苏振华很不满意。他在党委会上对萧劲光、杨国宇等不指名地进行了批评。通过这些事,萧劲光意识到海军从领导层到部队在思想方面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情绪和问题。

为了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军队要整顿”的重要指示,总结驱逐舰爆炸沉没的教训,海军党委决定并经军委批准,于同年4月开始,在海军部队开展“查整改”运动。运动的指导思想主旨是,以军舰爆炸沉没事件为借鉴,查林彪、“四人帮”在部队的流毒和影响;整顿部队师以下领导班子,整顿部队作风纪律和规章制度;改进工作,恢复、发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在这一运动中,从海军、舰队到军、师各级,先后有领导和机关干部6000余人组成工作组,分头深入基层舰连、驻岛部队,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这一运动前后用了近200天的时间,到年底才结束。由于各级党委机关协力抓落实,这次运动取得了成效,确为部队建设解决了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但是,由于苏振华没有摆脱“左”的思想的束缚,不自觉地改变了运动原定的主旨,在干部问题上采取了一些过火的做法,随意点名批判,甚至停职、撤职,又伤害了不少干部,给部队团结造成了新的危害,带来了新的矛盾。

同年5月开始,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倡导下,一场旨在冲破“两个凡是”束缚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全党、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军队大单位领导,都通过发表讲话、写署名文章等形式先后表态,坚决拥护这一大讨论。许多军队大单位还发动机关、部队,参加这一大讨论。然而,在这样一场空前规模、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思想解放运动面前,海军党委按兵不动。不仅党委、机关不动,在9月份召开的政治工作会议上,还对主动参加、要求参加讨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制止、批评。在举国上下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偌大海军部队,万马齐喑,俨然置身事外。

对这些情况和问题,萧劲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几次会议上,他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没有被采纳。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深深感到忧虑和焦急。盛夏的北京,天气闷热难熬。海军部队特别是党委、机关沉闷的局面,更使萧劲光难以入睡。联想到自己头上至今还顶着一个“上了林彪贼船”的帽子,更感到苦闷。经过几天的苦苦思索,他决定亲自起草一个材料,向军委和总部首长反映海军的问题,提出解决自己问题的意见和要求。84日晚上,萧劲光获悉在德国逝世的罗瑞卿大将的骨灰第二天将接回北京。他安排好去机场迎接的车辆,坐在书案前拟定提纲,开始起草给军委首长的报告。突然,感到心前区一阵阵剧烈疼痛,倒在案前……

经检查确诊,萧劲光为大面积心肌梗塞,一时生命垂危。在叶剑英、徐向前等军委领导的关怀下,经半个多月的抢救,萧劲光奇迹般地战胜死神,脱离了危险。随后,他一边治疗,一边酝酿,思考海军的工作,构思给军委的报告。

1212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萧劲光抱病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作出的以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使萧劲光大受鼓舞。会议结束后,中央军委立即召开了关于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上,萧劲光以几个月来在病床上准备的材料,作了近两个小时的发言。

因为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发言是系统、充实的。萧劲光首先分析了海军当前的面貌和政治形势。他说,海军是受林彪、“四人帮”破坏的“重灾区”。由于先是林彪、后是“四人帮”插手海军,大搞阴谋活动,“文化大革命”给海军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思想搞乱了,组织体制也搞乱了,技术力量大为削弱,资产阶级派性泛滥,拉帮结伙之风盛行。”粉碎“四人帮”两年多来,虽然做了些工作,部队面貌有了改观,但问题仍然很多,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接着具体谈了六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从思想理论上继续深入批判林彪、“四人帮”散布的各种谬论,拨乱反正,消除余悸,砸碎林彪、“四人帮”的精神枷锁,解放思想。

第二,落实党的政策,积极稳妥地处理好过去运动中积存下来的冤案、假案、错案,尽快把这些同志解脱出来,平反昭雪,分配工作。

第三,海军党委常委要认真总结一下十一次路线斗争(即与“四人帮”的斗争,此为当时的提法)的经验教训。对这一问题,萧劲光用较大篇幅作了分析阐述。他坦诚地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同时列举大量事实,对苏振华同志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真理标准讨论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批评。

第四,集中力量,面对现实,抓好海军部队战斗力建设,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拳头。

第五,精简机构,减少层次,简化手续,改革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适应现代化装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第六,建设一支雄厚的技术骨干队伍。

由于长时间住院,萧劲光身体很虚弱。但整个发言依然干脆、有力,既有对海军部队当前形势的认识和分析,也有对海军下一步工作的设想和规划,有对自己思想工作的检讨和分析,也有对同志实事求是的严格批评,责任感、事业心、急于改变海军面貌的心志,溢于言表。发言结束,整个会场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心直口快的老将军王震跑上前紧握着萧劲光的手,一迭声地连说:“讲得好!讲得好!”主持会议的军界元老、国防部长徐向前也当场肯定萧劲光的发言,与在场的同志交换看法说,萧劲光讲得不错,有内容、实在。对苏振华在会场上表现不够冷静,提出了制止和批评。

听了萧劲光发言,看到会上的反映,苏振华也深受震动。座谈会结束一周后,即197917日,海军党委便召开五届二次全会(简称“五·二”会议),贯彻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军委座谈会精神。参加会议的,除海军党委全体委员外,海军顾问、军以上单位主官和海军机关直属师以上单位党委书记,均列席会议。考虑到治疗的连续性,主管医师不同意萧劲光继续参加会议。萧劲光便将军委座谈会上的发言稿进一步补充修改,使其更加翔实、具体,作为书面发言交付“五·二”会议秘书组。会议以《简报》的形式印发至与会全体同志。萧劲光书面发言稿对海军形势、问题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会上引起很大震动,对会议舆论和各项文件的形成,发挥了巨大影响作用。

海军“五·二”会议开得是成功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大家都敞开思想,大胆发言,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117日,苏振华在会上讲话,系统地检查了海军多年来“左”的错误,主动承担了责任。他说,“批林批孔”以来的错误,凡是海军党委发了文件、指示的,责任在海军党委。我在海军工作二十几年,过去工作中有错误,重新工作后,也有不少错误。我是海军党委第一书记,主持党委日常工作,我的错误对海军常委工作中的错误有很大影响。我不仅要检查个人的错误,而且对海军常委工作中的错误,要负主要责任,欢迎同志们批评。全国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海军党委常委没有讨论过,也没有组织部队开展学习讨论,是错误的。”“由于我没有及时在海军组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束缚了同志们的思想,造成了被动……责任在我。”

会议系统总结了海军建军近三十年的历史经验,对“文革”前和“文革”中海军的11个重大问题,即关于林彪用“三条指示”否定1962年以前海军建设成绩的问题;关于所谓“二月逆流”的问题;关于所谓“二月兵变”在海军造成的冤案的问题;关于海军“层层站队”问题,等等,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讨论,澄清是非,推倒一切不实之词,重新作出结论,最后形成了重要文件《关于海军历史遗留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讨论通过了《海军党委在批林批孔以来,特别是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主要错误》的决议。通过了党委书记刘道生代表党委常委作的《以战备、教育训练为中心,迅速把海军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报告。23日会议结束。

会议期间,许多与会人员到医院看望了萧劲光。十多年来深受不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压抑的各级领导,对“五·二”会议的气氛、成果,异常满意。谈到萧劲光的书面发言,同志们真诚地说,司令员虽然没有出席会议,但对会议的成功进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书面发言讲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为开好全会定了调子,事实上成了“五·二”会议讨论、研究问题的纲领。萧劲光感到欣慰,说:我身体不好,不能到会。就我的身体情况,今后能否继续坚持工作也很难说。这只是一个老党员、老海军对党组织、对海军官兵的一个交待。

会后,《萧劲光同志的书面发言》,以海军党委五届二次会议《简报》(第33期)的形式保留在海军档案中。这份长达22页的文件,概括地记录了海军特定时期的一段重要史实,反映了一个亲自主持创建了人民海军的老司令员、开国元戎,期望重振海军、建设强大海军的拳拳之心,是后人研究海军历史一不可或缺的文献。

二、留给党,也留给后辈子孙

1980111,中央军委颁发命令,免除了萧劲光海军司令员的职务,任命叶飞为海军司令员(此前为海军政治委员)。从此,萧劲光正式告别了战斗30年的海军司令员的工作岗位。他所担负的职务,主要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97月,第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增选。此前系五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2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又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这时,萧劲光虽已不在第一线,但他仍然时时思考着国家政治经济建设大计,关注着党的事业发展、壮大,尽职尽责地履行着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他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海军知识,通过报刊、电视等多种渠道了解世界各国海军的最新信息,搜集积累有关资料,思考总结海军任上30年的成败得失。基于萧劲光的资历、阅历,在他离职前后,许多老战友提议他写回忆录,萧劲光没有答应。他信守着几十年的三条原则:不讲条件、不争名利、不计得失,他不愿意写自己。1982年,他突然改变了想法。促成他想法改变的有两方面因素。首先是党中央作出决定,要求各级党组织趁部分经历丰富的老一辈革命家健在,搜集、积累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资料。为此,地方、军队各级机关于1981年前后先后都成立了“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另一个直接的因素是,海军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的同志找上门来了。来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干事张炜,她是一位专修党史的研究生。

萧劲光逝世后,张炜在回忆文章《交之忘年  得之永年》中记述了这一过程:

   那是1982 年的仲夏,你的秘书带我走进幽雅的客厅。在青年人眼中,像您这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都有一种神秘光环。您知道吗?当我举手向您敬礼的时候,我似乎是面对一个军神。……由于我的年轻、我的浅薄阅历和夹杂着的女性的自馁和怯懦,我很紧张。

“抢救?!”您听了我谈的遵照中央和全军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指示,向老同志“抢救党史资料”的来意后哑然失笑。您说:“我被抢救过两次了,因为两次心肌梗塞。不晓得现在又需要一次抢救……”这风趣的语言,这深深的幽默,一下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一向不主张写回忆录,感到自己没有什么好写的,只不过在党的领导下工作了几十年,沧海一粟吧。”您收敛了笑容,认真地说:“听了你的宣传,既是为党史提供资料,老同志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随即您又问及我的情况。

“我是学历史的,对党史感兴趣。肖老的一生与党的历史同步,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是我年轻,水平不高,但我有信心……”由于担心得不到您的信任,我有些语无伦次。

“好嘛,好嘛。你有兴趣,我也有兴趣,我们就有了合作的基础,水平高低都是相对的。”您看出了我的心思,“我喜欢青年人,谁都是从青年走过来的。我们交个朋友吧。请你来抢救我。”

从这一天开始,萧劲光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向张炜和秘书王祖尧等同志,缓缓叙述自己60余年跌荡起伏、多姿多彩的军旅生涯。

长期的军旅生活,使萧劲光饮食起居也军事化。一事既定,绝不变更。计划一旦议决,便照章办事。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上午都拿出一至两个小时的时间回忆、介绍情况。为了准确无误,萧劲光翻出了早年的若干工作笔记、日记,有时还认真列了提纲。整个“合作”是愉快的。当然,小的“误会”也在所难免。

在这期间,张炜一边听萧劲光介绍情况,一边跑档案馆、找知情人谈,努力挖掘、搜集鲜为人知的党史资料。一天,她提出:司令员参加过北伐战争,在“四·一二”政变前见过蒋介石,能否谈得细一点?还有,您在延安八年,与毛主席、朱老总交往很多,这些在文件记载上是没有的,最好能多介绍些情况。

在此前一天,因张炜连续问及他在苏联六年学习期间的生活细节,听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讲演,为列宁守陵,以托尔马乔夫学院中国班党支部书记身份主持蒋经国转党,等等,萧劲光已有些不高兴。今见她又提出这几个问题,便严肃地说:这些事谈那么细干什么?党史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不能猎奇、图热闹!

满腔热情的张炜,脸上挂不住了,眼里含着泪,久久无语……经王祖尧一再解释,介绍情况,才继续进行下去。

萧劲光口述、提供资料,重点篇章亲自起草;王祖尧、张炜、漆剑影等执笔,进行文字上的加工整理。历经近三年的时间,到1985年初,记述萧劲光解放前30年戎马生涯的《萧劲光回忆录》,基本定稿。(经过进一步修改、补充,于1987年建军60周年前夕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

就在这时,萧劲光查出患了结肠癌,住进了301医院。手术前,听说回忆录已送出版社正式出版很感欣慰。张炜等前来探视时,萧劲光幽默地说:书出了,幸亏你们“抢救”及时啊!

张炜感到欣慰、高兴,三年辛苦终于成书,首长还是满意的。从史学的角度看,萧劲光的回忆录太重要了,许多史料是独家的,无可替代的。于是诚恳地说:“出版社的同志说,您提供的史料非常难得,回忆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听了张炜的话,萧劲光笑了:“价值,它的价值是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家的共同成果呵!”幽默的语言、轻松的态度,似乎他不是在危重的病中。

在中央、军委和海军党委等各级的关怀下,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萧劲光于1985年底病愈出院。于是,他又在张炜、漆剑影等人的协助下,着手回忆整理解放后任在海军司令员30年的工作经历。

海军这段经历的回忆整理与解放前的一段有不同特点。方便的是,一是时间近,事件原委记得清,二是和平环境,文献资料保存完整。不利的方面,主要是,由于时间短,某些问题尚需经过实践的检验;许多事情涉及到在职在位的领导,行文须注意到上下、左右各个方面的关系。对这一点,一开始萧劲光就摆明了观点。他说:“古人有个说法,叫做‘生不立传’。咱们是写回忆录、留党史资料,可另当别论。但必须明确,重在写事,不突出个人。并要真正做到立足全局、着眼未来,实事求是。”

海军初创时期,在制定海军建设计划、购买各型武器装备的数量等问题上,海军党委、领导中曾有过一些分歧。有一位副司令员缺乏战略眼光,工作缩手缩脚放不开,却一味指责萧劲光提出的计划、方案“脱离实际”,是“盲目冒进”、“搞大海军主义”。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位副司令员的意见是错误的。一次党委全会上,大家对他提出了批评,他自己也做了自我批评,承认“在海军发展问题上,看的不远,束手束脚”,对萧劲光的批评“片面、有情绪”。整理回忆录时,漆剑影从文献上看到了这些资料,以“海军初创时期的一场争论”为题,将这件事写入初稿。当漆剑影读给他听时,萧劲光沉吟了一下,说:“你写的这些都是事实。这位同志当时思想是有些保守,看困难多些。但他是个好同志。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和南下途中,我们都在一起共事。他工作积极、敢负责任,性格直率,生活艰苦朴素,有很多优点。我们之间的争论也只是工作上的分歧意见。事情过去几十年了,他又在几年前先我去世了,这些事写他干什么?”稍停,他又补充说:“如果要写,也要换个角度。那个时候,党委内部一些分歧没有及时消除,影响了团结,作为党委书记,我首先应该负责。”

由于王祖尧、漆剑影、张炜、傅东启等同志加班加点,突击整理,1988年秋,《萧劲光回忆录(续集)》最后定稿,送解放军出版社。这时,萧劲光结肠癌已转移到肝上,加上几次大面积心肌梗塞、脑血栓,身体急剧恶化。他强忍着疼痛,亲自审阅了最后一遍,签了字。随后,再次住进了301医院。

《萧劲光回忆录(续集)》书稿于19892月付印出版。萧劲光对书的出版很关心,几次询问印刷情况。这年春节是26日。为使萧劲光能及早看到印好的书,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和参与整理、校对工作的漆剑影、张炜、傅东启等同志,节日期间都没有休息。萧劲光知道后很不安,一再表示感谢,并嘱咐大家,不要赶得太紧,要和家人一起过节。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3月中旬,《萧劲光回忆录(续集)》印出了第一批样书。抚摸着散发着油墨香的书,萧劲光说,这是我的心意,是大家共同的成果。留给党,留给后辈子孙。并要求秘书,一定向出版社的同志转达他的谢意。

一个月以后,在纪念海军成立40周年的日子里,按照萧劲光的遗愿,《萧劲光回忆录(续集)》一书发到海军机关部队。      

       

三、离职七年后第二次再交班

1987年,萧劲光年届84岁高龄。这时,他从海军司令员的职务上退下来,已是第七个年头了。

在这七年里,他先是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但不管在什么职位,他始终没有忘记军队,没有忘记海军,依然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国防建设,关注着军队、特别是海军,装备技术的发展。1985年因结肠癌手术后,定期的检查、治疗已使他身体异常虚弱,心脏病也日趋加重。萧劲光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整整30年的海军司令,此前,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今后也很难再有。萧老已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海军。海军18艘舰船的庞大编队远下南太平洋,胜利完成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任务,他高兴地打电话祝贺;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他比什么都开心;听到海军部队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故,他嘘叹不已。离职后的老司令员,依然和海军官兵共喜忧。

这年3月下旬,一天报纸、电视等各大媒体同时报道了一条新闻:总参一位领导与外宾谈到中国海军建设时,坦言:中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中国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短短几句话,引起了萧劲光的注意和深思。

讲起萧劲光当时的反映,他的秘书傅东启回忆说:那天,我陪首长看电视新闻。听主持人播了那条消息后,他轻轻地重复了一句:“中国不需要搞航母?”说着看了我一眼,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语地说:“这个问题要研究,——不知刘司令怎么考虑?我的印象中,他是主张搞航母的。”

事后得知,刘华清司令员也注意到了这一消息。就在媒体报道这一消息的第二天晚上,刘华清来到萧劲光的住处。在乍暖还寒的仲春夜晚,两代海军司令员在萧劲光海味十足的会客厅里,就中国海军装备建设、就中国到底要不要搞航空母舰问题,进行了倾心交谈。

萧劲光说,79年叶飞来海军,先任政委后改任司令员。当时,我还在301住院,交班是在总医院的病房里进行的。装备建设没谈多少。那时,海军在“文革”中积累的许多问题还没解决,还有大批干部压在那里没有结论,查整改的问题,真理标准讨论的问题,主要谈那些事,谈平反冤假错案。其他东西谈得很少。

前几天,你在国防大学讲《海军战略》的一个材料,傅秘书给我读了。你说“我国的海军战略是近海防御,属于区域防御的战略”,这符合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一贯主张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毛主席讲的积极防御,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永远不称霸。需要清楚的是,近海防御,仗怎么打?中外战争史上,在战略退却中组织进攻,在战略进攻中组织退却,是常有的事。近海防御战略,实际上是以近海作战为主,绝非不要中远海作战。事实上,单纯的近海作战是防御不了近海的。

刘华清说,我们这样一个濒海大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发展,面临的海上威胁与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仅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不成。积极防御,当然包括战略退却中的进攻,没有航母,不能远距离作战,仗打起来只能望洋兴叹。所以,去年(1986年)8月,听海装和论证中心领导汇报工作,我向他们交代了开展航母论证的问题。我对他们说,航母怎样造法,是海军全面建设的事;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要好好论证。

萧劲光接过来说,过去几十年里,我们没有航母,不是不需要,也不是不想搞,而是搞不了,也不可能搞。开始几年,为了抗美援朝,集中上空军,后来经济困难了。60年代初,经济刚好转,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时,技术达不到,经济实力也不行。

刘华清说,现在搞,技术提高了,经济上也强多了,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财力、技术仍有困难。但不能等。十年内不搞,十年之后再搞,也还会有困难。因此,要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那样才有主动权。

萧劲光连连点头,说,是这个意思。你这些想法,可以向军委、总部首长作个汇报。刘华清说,有这个考虑,还有您的这些意见,我一并向军委首长反映。同时,他建议萧劲光把对发展航母的看法,连同对海军建设的其他意见一并写下来,以作为对建军60周年的纪念。

两代海军司令,一样拳拳之心。萧劲光完全忘却了身体的不适和疲劳,刘华清也似乎忘记了不过多影响老司令员休息的承诺。他们彼此交流着,商讨着,一直谈到很晚。

331,刘华清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建设的两大问题。一是核潜艇发展,另一个就是航母问题。他说,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海军核心力量建设,是关键性问题。这两项装备搞出来,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两项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

鉴于对核潜艇发展,上下认识比较一致,刘华清重点谈了航母建设问题。他说,现在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空母舰。无论是攻击型的或垂直短距离起降的,都是为了解决防空和海上攻击问题,都在注意发展。美国、苏联都在大搞,其他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英国这些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搞;日本因为是战败国,宪法不允许搞,但搞起来也容易,过去就很有基础,现在技术、生产能力都很强,说搞很快就能搞起来。我们当前财力、技术都有些困难,但也应着手研究。不能等到一切都具备了,那样就太晚了,没有主动权。要及早立项、早论证,早点把相关问题研究透。就这个问题,我曾征求过萧劲光同志的看法,他也是这个意见。

这次汇报,在总参某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后来,国防科工委组织科研单位和海军装备系统开展了有相当深度的论证研究工作。

此次交谈后,萧劲光接受刘华清的建议,写成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一文。文章中,首先回顾了海军建军38年的战斗历程:在战火中诞生,边打边建。“参加大小战斗1200余次,击沉击伤敌舰船400余艘,击落击伤敌机200余架。收复了除台、澎、金、马和东沙、南沙以外的沿海岛屿,完成了保卫海防、护渔护航,防范敌人来自海上侵略的光荣使命。”继而郑重地提出:“何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这是海军各级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包括已经退下来的老同志,应该不断研究的课题。”接下来,萧劲光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一问题:

(一)确立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文章指出,近海防御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是要不要进行中远海作战。我以为是需要的,应该实行近海作战为主,中远海作战为辅。其理由是:

1、近海防御是一个战略概念。它所说的近海作战只是一个为主的作战形式、作战海区,不可能也不应该排除中、远海作战。

2、近海防御是积极防御,不是待在近海等着挨打,只搞近海作战是防御不了近海的。防御也要重视进攻,为防御而进攻,积极防御就是进攻性防御。

3、从未来反侵略作战的实际看,海军要在敌我海上交通线上开辟独立战场,保护我运输船队,打击敌运输船队,进行破袭游击战,以及潜艇游弋打击敌舰船,战略核潜艇打击敌重要军事目标,这些都是牵制敌人消灭敌人的有效手段。战略反攻阶段,就需要中远海作战。

(二)发展现代化的海军装备。文章强调指出:“武器装备建设是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没有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就没有海军的现代化。”在对海军装备发展的历史作简略地分析后,振聋发聩地提出:“我们在研究制造新型核潜艇、潜艇、驱逐舰、护卫舰、导弹护卫艇等舰艇,和新型轰炸机等海上专用飞机的同时,要不要研究制造航空母舰和航母舰载机呢?我以为是需要的。”

文章说,海军要不要建造航空母舰,决定于国家财政经济的可能和军委战略方针的需要。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海军有什么样的战略任务、到什么地方去活动,就应该建立一支什么样的舰队和兵力。我们实行近海防御战略,并不排除到中远海作战。而到中远海作战,没有航空母舰是不行的。一个舰队在远海活动,没有航空母舰就没有制空权。没有制空权,就没有远海作战胜利的保证。在远海,没有一种兵力可以取代航母夺取制空权,掩护我远海舰船的活动。

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领土南沙群岛距我大陆近一千海里。为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即使在和平时期,中国海军也应该到这些海区去活动,以保证我们国家在这些海区的应有地位和主权。到南沙去,就要有航空母舰对水面舰船进行空中掩护、支援和打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有航母到远海去活动,也是保卫世界和平、支援进步力量所需要的。

当然,目前我们的国家还很穷,不可能马上就建造航空母舰。邓小平同志指示军队要忍耐,就是说,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前提,在海军武器装备建设中,既要积极又要稳步,逐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步实现海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海军人才。文章基于部队装备发展、全面建设对海军人才的需要,对海军院校建设、教育训练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当年8月,《海军杂志》为纪念建军60周年出了一期专号,集中发表了海军、舰队首长写的署名文章。萧劲光《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一文,刊登在本期杂志的第一篇。与此同时,《人民海军报》也全文登载了这篇文章。

文章发表后,在海军部队,特别是海军机关、院校,引起了强烈反响。多年来,以社会青年为主要对象的《当代海军》杂志收到了成百、上千封“海军迷”的来信,询问中国海军什么时候有航母?盼望中国海军强大,盼望在大海上能看到中国的航母劈波斩浪。若干小学的红领巾把自己从几十元到上千元的压岁钱寄到杂志社,喃喃有声地写道:“支援海军建航母”!杂志社的同志看到报刊上登载的萧劲光的文章,拍案叫好,激动地说:讲得好,太好了!这是老司令员在离开海军七年后,再次作的重要指示。

   

四、最后的军礼

1989年元旦过后,萧劲光肝上的肿瘤已压迫到脾脏,疼痛难忍,呼吸困难。大面积心肌梗塞加上肿瘤转移,萧劲光吃不下、睡不安,瘦得脱了型,时常连续几个小时处于昏迷状态。

320,医院发出萧劲光病危通知书。家人,海军机关都在怀着沉痛的心情着手准备后事。

上午,萧劲光从昏迷中醒过来,看到身边子女、工作人员都在,吃力地说:我这里没有多少事,你们休息去吧!

稍停,他又问起邓小平、彭真、王震等老战友的情况。他断断续续地对子女们说:“以后有时间常去看看王新兰、林月琴、楚青、刘志、魏兵(均为肖已故战友的遗孀)等同志。”“别人在危难之时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不要眼睛光往上看,要往下看,要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此后几天,他一直被病痛苦苦折磨着,但只要清醒过来仍然坚持听广播,要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读报。一天,他突然听中央广播电台报了一条总部首长视察南海舰队的消息,遂自语道:海军,海军已40年了!接着断断续续地问:“没听说机关部队有什么活动吗?”秘书回答说:机关正在准备,听说要开纪念大会。

秘书讲得没有错。是时,海军成立40周年纪念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由于最先组建的华东军区海军和军委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前后差了近一年的时间。长期以来,究竟以哪个时间作为海军诞生纪念日,大家意见不一。为此,今年海军党委专门开会研究,就确定海军成立纪念日问题,向军委写了报告。

报告是春节前报送中央军委的。报告指出:

为激发海军官兵献身海军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推动海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我们准备在海军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开展纪念活动。对海军官兵普遍进行海军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

我国海军成立的历史是: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奉中央军委电令,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十二月,中央军委电令:“为统一管理和指挥各地人民海军及现有舰艇”,决定组建海军领导机关。一九五零年四月十四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这说明在海军领导机关成立之前,海军部队已经组建了。一九八五年经编委会审批出版的“当代中国海军”已有明确记载,并在国内外发行。

无论从开展纪念海军成立四十周年的活动还是从海军的长远建设看,都需要对海军成立的日期给予正式确认。经研究,我们的意见是: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华东海军的成立,标志着我军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军种。因此,海军成立纪念日应以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为宜。有关纪念活动将专题报告。

当否,请批示。

217,中央军委正式批复,同意海军意见,“以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成立华东军区海军的日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日期”。

这样以来,这年是海军成立纪念日正式确定后的第一年,又是海军成立40周年,所以纪念活动准备的早,安排活动内容也比较多。秘书知道萧劲光对此关心,择时将纪念活动准备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听了秘书的介绍,萧劲光使劲点了下头,脸上掠过欣慰的一笑。“海军40年,风风雨雨,不易,该好好庆祝庆祝。”待了一会,他又费力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要帮我准备个稿子,我有话说。

按照萧劲光的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与海军学术研究所的同志一起帮助他准备了《致纪念人民海军诞生40周年大会的贺词》。他强忍着病痛亲自过目,一句句修改,直到满意了,才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天是“1989325日”。

这天,他还亲眼看到了再次从出版社拿回来的《萧劲光回忆录(续集)》样书,听傅东启介绍了封面和几处改动的情况。萧劲光微微点头,疲惫地闭上眼睛。或许是了结了最后的心愿,此后几天,他一直在昏迷中。

329,萧劲光病情加重,心脏功能衰竭、呼吸困难,经多方抢救无效,于当晚1825分停止呼吸,与世长辞。

41,“海军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在海军礼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秦基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刘华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总政治部副主任周文元、总后勤部副部长刘明璞等出席大会。北京军区、空军、第二炮兵、国防科工委、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及武警总部等驻京各大单位领导到会祝贺。与萧劲光一起为创建海军付出过心血、汗水的离休的海军原领导,方强、方正平、周仁杰、卢仁灿、张汉丞等十几人,也与海军党委常委一道出席了庆祝大会。但萧劲光没能到会。在他为大会准备的《贺词》定稿四天以后,即329日,他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永远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祖国和人民,离开了他为之呕心沥血奋斗了30年的海军事业。

大会开始,主持人海军政治委员李耀文郑重宣布,全体起立,为萧劲光司令员默哀。接着,海军副司令员张序三怀着沉痛的心情宣读了萧劲光给庆祝大会的《贺词》:

同志们:

今天,大家怀着喜悦的心情,欢聚一堂,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40 周年。我作为人民海军行列中的一名老战士,此刻的心情与同志们一样感到由衷的高兴。由于身体的原因,我不能亲临这一盛会,但我的身心与同志们是连在一起的。值此,我向在座的各位同志,并通过你们,向海军全体指战员,向离退休的老同志,向关心和帮助海军建设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40年来,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已具备一定现代作战能力的海上力量。这些成就的取得,一靠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一靠几代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欢庆佳节的时刻,我深切怀念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代我党我军的伟大缔造者、领导者,深切怀念为人民海军建设事业而光荣捐躯的同志们。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改革创新的新时代,伟大的时代赋予了人民海军以新的任务和使命。我衷心祝愿人民海军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衷心祝愿同志们奋发努力,再攀高峰,尽早实现中国人民“建立强大海军”的崇高夙愿,为保卫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维护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而奋斗!

祝同志们节日愉快!

祝老同志健康长寿!

张序三读着、读着,声音哽咽了。座无虚席的会场一片肃穆、沉寂。台上台下,不少人热泪盈眶。大家被“贺词”的一片眷眷真情震撼了。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明白:这是萧劲光大将生命最后一刻的心声,是他对自己亲自领导创建的人民海军事业的期望和祝愿,是他对全体海军官兵最后的嘱托!

萧劲光同志,敬爱的老司令员,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和嘱托,发扬海军光荣传统,把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搞好。向您和一代代为新中国海军事业献出青春、生命的先辈一样,为保卫祖国的海防,保护中华民族的海洋权益,贡献出我们的光和热,汗和血!--这是在场的每一位海军官兵,不,万里海疆数十万官兵,共同的回答!

萧劲光逝世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亲属子女向海军党委转达了他生前的意愿:“49年底,毛主席当面交代,要我建设一支强大海军。我在位海军任上30年,毛主席都去世十几年了,海军还谈不上强大。我到海军第一个大任务就是解放台湾。后来,随着形势发展,这一任务撤销了。一直到现在,台湾问题也没有解决。以后,我的骨灰就撒在东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看到我们的海军越来越强大,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为了实现老司令员的意愿,海军党委常委专门开会作了研究:派一艘新型驱逐舰执行这一任务,由海军副参谋长王祖尧、海政副主任杜果代表党委参加海上撒骨灰仪式。

   4月16上午,王祖尧、杜果陪同萧劲光的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在上海军港码头登上“051导弹驱逐舰,缓缓向东、向南,驶入大海。在宽阔的海面上举行仪式,将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员、为打造中华民族海上长城奋战了30年的老战士——萧劲光大将的骨灰轻轻撒入大海,……那一刻,初春的天空云幕低垂,往日喧嚣的东海海面,波澜不惊……

附:

                     

       

第一章  漫漫求学路…………………………………………………………001

一、贫苦人家出身的“书憨子”

二、在长沙长郡中学

三、应着时代的呼唤,到俄国去

四、学不到本事不回国  

第二章  在大革命洪流中……………………………………………………013

一、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  

二、投笔从戎,22岁的国民革命军中将

三、初历战阵,率部参加北伐

四、黄华山留下北伐战争的“见证”

五、关键时刻要坚决听从党指挥

第三章  再次赴苏学军事……………………………………………………031

一、背负着党的希望,汉口新婚别

二、在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

第四章  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037

一、进入闽西苏区

二、接受革命根据地战斗的洗礼

三、受命创建红军学校

第五章  化“剿共”主力为红色劲旅………………………………………043

一、毛泽东再点将

二、按古田会议精神办事

三、平息反水风波

四、红五军团“红”了

第六章  铁窗内外命系一“线”………………………………………………054

一、参加第四次反“围剿”

二、“罗明路线在军队的总代表”

三、两种观点两条线

四、不伦不类的审判

第七章  戴“罪”建功长征路…………………………………………………063

一、特殊身份的领导

二、娄山关阻击战

三、红军不是石达开

四、在红三军团参谋长任上

第八章  初到陕北……………………………………………………………075

一、主动出击,参加“奠基礼”

二、兼任红二十九军军长

三、出席洛川会议

第九章  留守延安(上)……………………………………………………082

一、任务重于生命

二、剿除匪患,靖乱安民

三、以弱胜强守河防

四、反摩擦,“有理、有利、有节”

第十章  留守延安(下)………………………………………………………100    

一、陕北变江南

二、“双拥”成为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

三、一笔不可价估的精神财富

四、在党的七大前后

第十一章  为了建立“犹如汉高祖之汉中”………………………………116

一、“万万火急”,转赴东北

二、上奏“出师表”

三、冰天雪地中的七道江决策

第十二章  一招妙棋,四保临江…………………………………………133

一、保临江首战告捷

二、北拉南打,扭转危局

三、四保临江大获全胜

第十三章  建立强大的南满根据地…………………………………………140

一、扩大战果,发起夏季攻势

二、唯有靰鞡最是宝

三、通化集训,迎接大决战

第十四章  兵不血刃克长春…………………………………………………148

一、挥师长春城下

二、铁壁合围,筑起坚固的“城外城”

三、不放一粒粮食、一根草进城,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十五章  在平津战役中……………………………………………………167

一、夜行晓宿,紧急挥师入关

二、隔断平津,待命进攻北平

三、未曾履任的天津卫戍区司令

第十六章  战华中大败“小诸葛”…………………………………………176

一、逐鹿中原,挑战白崇禧

二、决战衡宝

第十七章  受命组建海军……………………………………………………188

一、中南海,主席当面授命

二、一个全新的课题

三、海军机关成立“大典”如是举行

四、定航向,八月建军会议

第十八章  打好海军建设的“桩子”………………………………………202

一、打好“组织桩子”

二、打好“政治思想桩子”

三、打好“技术桩子”                  

第十九章  致力解决海军装备问题…………………………………………222

一、人民海军最初的“家底”

二、两次率团赴苏考察、谈判

三、落实中苏“六·四”协定

四、迈出自行建造舰艇第一步

五、接收苏军在旅顺基地的装备

第二十章  建立海军各兵种…………………………………………………243

一、率先组建鱼雷快艇部队

二、“两杆炮”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三、“海空雄鹰”艰难起飞

四、圆了中华民族百年潜艇梦

五、海防大门立起“四大金刚”

第二十一章  在战火中壮大海军力量………………………………………257

一、初战告捷,夺回制海权

二、从“力量后缩”到“力量向前伸”

三、协同陆、空军解放一江山岛

第二十二章  开展正规化军事训练…………………………………………266

一、海军军事训练要规范化、制度化

二、以军事训练为中心

三、军事训练的最高形式

四、人民海军首次海上大阅兵

第二十三章  谋求海军发展新技术…………………………………………282

一、召开海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

二、随军事友好代表团访苏

三、海军装备建设进入新阶段

四、让战舰从浅蓝走向深蓝

五、核潜艇在逆风中破浪下水

第二十四章  坚决打击侵略者………………………………………………304

一、对未来海上作战的思考

二、受命出击,封锁金门岛

三、新中国领空不容侵犯

四、西沙岛上雄风永驻

第二十五章  被挤至“第三线”……………………………………………322

一、直面现实的挑战

二、军委检查团的结论

三、李作鹏来海军“挡第一线”

第二十六章  在逆风中搏击…………………………………………………334

一、该坚持的,什么时候都要坚持

二、打击接蹱而来

三、粉碎林彪操纵的夺权阴谋

四、有职无权的海军司令员

第二十七章  所谓“上贼船”事件始末……………………………………355

一、因不投票而“结怨“

二、为率先解放60名领导干部“交火”

三、一次党委扩大会开了八个月,

四、忍辱负重,战斗不息

五、一生真伪天下知

第二十八章  “军神”生活中的艺术情愫…………………………………370

一、别具特色的教子风范

二、寄情属意水墨丹青

三、盛世书怀唱大风

四、大写“人”字下的细事末节

第二十九章  最后的奉献和嘱托…………………………………………381  

一、抱病写成“万言书”

二、留给党,也留给后辈子孙

三、离职七年后第二次再交班

四、最后的军礼

萧劲光生平大事年表……………………………………………………395

后记  ……………………………………………………………………415

             

         

             《肖劲光传》编写组








吴殿卿海军政治部编研室原主任。1947年生于山东省沾化县。1969年入伍海军服役,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海军宣传部干事、处长、理研室主任、副部长等职。长期从事宣传及军史研究工作。在海军编研室任职期间,按照军委统一部署主持海军1955年前中将以上十余名高级将领传记撰写工作。著有长篇传记《叶飞上将》(解放军出版社)、《肖劲光大将》(人民出版社),在全国军内外书刊发表短篇传记多篇。与人共同编著纪实文学集《毛泽东与海军将领》、《共和国领袖与海军》及其他文类作品集多部。系由彭冲主持编撰的《叶飞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主要撰稿人之一。论文《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纪实文学《邓小平与海军任上的叶飞》等多篇作品在军内外评比活动中获奖。散文《你自己就是个太阳》、《在两个不可选择之间》等,被选入国家“民族汉考”教材。

         中国传记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吴宏博:海军某部政治处干事。1984年生于山东省沾化县。2003年入伍海军,200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获海军舰艇指挥专业学士、军队政工专业学士。热心军史研究和写作。在《政工学刊》(海军政治部主办)、《军事历史》(军事科学院主办)、《党史博览》等军地刊物、报纸,发表作品多篇。

张忠云:海军幼儿园医师。1948年生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毕业于青岛医学院。热心军史研究和写作。参与《毛泽东与肖劲光》(连载于《人物》2003年第四、第五、第六期)、《陈毅与叶飞将帅缘》,及长篇传记《叶飞上将》、《肖劲光大将》等多部作品的写作及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