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史记》的道教价值

司马迁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12年10月 中国 韩城 《史记》的道教价值 袁志鸿 引言:《史记》不仅在史学上无与伦比的价值,而且是传记文学者努力效法的著作,今天能够来共同阅读和研究《史记》这

司马迁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1210  中国  韩城

《史记》的道教价值


袁志鸿

引言:《史记》不仅在史学上无与伦比的价值,而且是传记文学者努力效法的著作,今天能够来共同阅读和研究《史记》这部不朽著作,我想就道教几个关连的内容,谈谈:《史记》的道教价值。

一、《史记》的道教神学价值

道教并非简单创立性宗教,而更属于原发性宗教的范畴。道教的神、活动场所、祭祀方式,都是祖先在生活的过程中,自然地由崇拜而信奉,然后历代传承、发展衍续而来。古老早期的时代,“封禅”就是华厦民族宗教信仰的方式,执掌并主持“封禅”这种祭祀神灵方式和活动的人,当然并非今天所称普通的道士,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权力,而是古代帝王专有的权利。“三皇五帝”及其后“易姓而王”有成就者,都有登泰山“封禅”的活动。“封”是登上泰山之巅向天帝报功;“禅”是泰山下的小山丘上除一块平整之地向地母神祇报功;但是这种大型的宗教活动需要有功德社会条件。“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封禅的活动是古代的帝王需要遵循制度。“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史记·封禅书》)过去时代的宗教人物是权力和文化的拥有者,是人杰和神圣的同体,是世人崇拜的真龙天子,他们是“封禅”活动的主导者。

但是人主的帝王也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要注重修德。《史记》例举:其第一、大禹王之后,奴隶制的夏王朝建立,“后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渎,二龙去之。”孔甲所行是由“封禅”向“祀神”的转变,但在精神层面人不是神而永远是神的侍者;并且一旦敬奉为神也不能随意变化其神性,其第二、孔甲“其后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为什么“夏社”欲迁而不可迁?在今天而言,就是所奉之神已是公布天下的圣贤,其影响已经自然地产生于社会。其第三、就是修德禳灾,在商汤创立“后八世,至帝太戊,有大桑殻生于庭,一暮大拱,惧。伊陟曰:‘妖不胜德。’太戊修德,桑殻死。”这三例都是《史记·封禅书》记载的内容,道教同样赞同其表达的意旨精神。“伊陟赞巫咸,巫咸之兴自此始。”伊陟本人也许就是“巫咸”,这表明商汤其后信仰的主导者,在逐渐由上层向下转移,主导祭祀和信仰方式者不一定是统治者本人了。祭祀信仰的活动场所,“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在家中的“明堂”祭祖先、尊上帝这容易理解,“郊祀”的方式则是:“自禹兴而修社祀,后稷稼穑,故有稷祠,郊社所从来尚矣。”所谓“郊”:是指古代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社”:既是指场所,也是土地神和谷神;“后稷”是古代发展农业的祖先而被奉为神灵。先秦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名称还有:鄜畤、武畤、好畤、密畤,这都是土高处筑坛祭祀的宗教场所,在《史记·封禅书》都有记载内容。

中华民族是农业源起的国家,古往今来对律令和季候都非常敏感和重视,季候的信息被置于神圣而崇高的位置,甚至用信仰的方式将其人格化、神圣化、宗教化,按时节举办祭祀活动。“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冬至”日和“夏至”日祭天地之神的方式,已经完全被道教的崇拜信仰所继承。道教神学认为“元始天王一气化三清”:一化元始天尊,以“冬至”日为诞辰;二化灵宝天尊,以“夏至”日为诞辰;三化道德天尊,以二月十五为诞辰;道教三位至高神尊的诞辰日子都有季候的讲究:冬至,是白天时间开始一天比一天长起来的日子;夏至,是夜晚时间开始一夜比一夜长起来的日子;二月十五的日子,正是春好生发的季节之中。祖先重视天文地理,敬畏自然大化,道观庙宇春分祭日,中秋祭月,都是道教信仰的常识,是传统宗教对中华传统的继承。而五方五行之神: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玄帝、中央黄帝既是古人崇拜,更有道教的继承,这在《史记·封禅书》也有记载的内容:“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皡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駠驹黄牛羝羊各一云。其后十六年,秦文公东猎汧渭之间,卜居之而吉。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又有“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五方五帝之神是今天道教仍然传承的信仰。

五岳山川河渎之神是今天道教的重要信仰内容,更是历史传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这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的文字内容很多:舜帝祭祀天地神明,“望山川,遍群神,辑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还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遂觐东后。东后者,诸侯也。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五载一巡狩。”五岳巡狩秩祀时间:春二月泰山,夏五月衡山,秋八月华山,冬十一月恒山,嵩山为中岳帝都近旁随时因事祭祀。中华大地上的四大水系谓之“四渎”,“四渎者,江、河、淮、济也。” 其主管神明也享受祭祀。祭祀有秩序等级,“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五岳之中尤其东岳为宗,古代封禅泰山的霸主帝王很多,但是既需要具备“内圣外王”的修为成就,也必须具备客观的条件。

春秋战国,到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而为霸主之时,他也想效古人而封禅泰山。管仲就劝说他:“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管仲从无怀氏、虙羲(伏羲氏)、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俈、尧、舜、禹、汤、直至周成王,一一列举后,对齐桓公说:这些古帝王“皆受命然后得封禅。”齐桓公不服气!他说:我“北代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之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这都是取得的实际的成就和功绩,于是管仲提出许多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他说:“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这种种情况下怎能举办封禅这种神圣的事情?齐桓公听管仲如此说,于是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总之《史记·封禅书》的内容,对道教神学建设的意义很大,阅读其中的内容,更明确了道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道教的宗教科仪产生不是无渊之水、无本之木,而《史记、封禅书》这些传统文化的优秀典藉,正是道教的活水源头,深度阅读这些传统文化典藉,是我们道教界人士必须要做的事情。

二、《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

道教奉黄帝为始祖。这其中的理由笔者认为:首先,黄帝是“五帝”之第一位,故为“人文”之祖,道教是宗教,但是关于“人”的宗教,所以一定会与人类社会同一意向;《史记》开篇为《五帝本纪》,首为黄帝,这与道教奉黄帝为始祖的意愿一致。其次,黄帝“治五气”而“度四方”,其中“蓺五种,抚万民”;按照宋裴骃《集解》意:也是黄帝善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度四方”而使万民休养生息,“万民”得以安居乐业,“抚”的意义才体现出来;道教是重视自然之道的宗教,《史记》描述黄帝善用自然之道,与道教认识的黄帝理念相一致。第三,《史记》说:黄帝的时代,“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按照唐司马贞的说法:“万国和同,而鬼神山川祭祀之事,自古以来帝皇之中,推许黄帝以为多。”而“祭祀”这种祖先古老崇拜信仰的形式,直接被道教接受为今天道教的科仪活动方式。第四,《史记》说:黄帝“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这是说黄帝顺乎一年四季天地自然的季候,注重阴阳五行变化的法则,顺时推动、按序布化;就连人类自身生死存亡的变化规律和道理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剖析。虽然《史记》没有进一步载述黄帝养生长寿的理论,但无人不晓《黄帝内经》这部著作,是黄帝遗爱人类护生养生的宝典;道教是讲“长生久视”的宗教,养生之道是“黄老”学术,更是道教的精神。

道教认识的黄帝,称有熊氏,姓公孙,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居轩辕之丘,又称轩辕氏,“有土德之瑞”,土黄色,“故号黄帝”;这些与《史记》载述的内容相致。据称:黄帝之前有炎帝,其世既衰,诸侯间相互侵伐,黄帝乃修德治兵,戮蚩尤而天下归。命容成造律历,隶首作算数,伶伦制律吕,为实际的文明之始。任官以云命名,都涿鹿,在位一百年,寿三百岁。(见《三才图会·人物》)

黄帝的理想抱负、社会功绩

关于黄帝的养生治身

三、《史记》记载的张良、赤松子、黄石公

四、《史记》记载的老、庄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庄子与老子的关系

老子其人其事及思想

结语:

太史公司马谈有《论“六家”要旨》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又说:“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等等。当然人们会说:这是太史公司马谈在称赞道家而非“道教”。关于道家和道教,道教界老一辈宗教家、中国道协第二届理事会陈撄宁会长等人就回答清楚了这个问题。道家与道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信仰什么?就是老子之道。”并且“‘道教’的思想萌芽早已潜伏在‘道家’诸子之内。”(中国道协《道协会刊》1963年第二期)在中华文化中,道教文化根深叶茂,历史典籍中都有其思想文化的内涵。


文章分类: 学术研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