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浅论司马迁生死观对王懿荣的影响

司马迁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12年10月 中国 韩城 浅论司马迁生死观对王懿荣的影响 启琴(柳琴) 论文摘要: 王懿荣不仅是中国近代

司马迁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1210  中国  韩城

     浅论司马迁生死观对王懿荣的影响

     

   启琴(柳琴)

论文摘要: 王懿荣不仅是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更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志士。让我颇为敬佩的是王懿荣的一句名言:“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是王懿荣为国捐躯时留下的一句名言,即表达了他对国家的耿耿忠心,矢志不渝,又表达了他对死亡和尊严的深刻认识。这让我顿时想起了时隔两千多年司马迁的一句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或正是司马迁忍辱完成历史巨著《史记》而对生命和尊严的意义的深刻认识。时值有幸参加此次司马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想借助王懿荣的精神来理解司马迁对人生的意义的诠释的影响和发扬。

笔者有幸于今年前往山东烟台采访启功先生入室弟子 书法家 收藏家 文物鉴定家史世奇先生。采访过程中有幸在史世奇的陪同下参观了被誉为“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居。王懿荣祖籍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因见药店所售“龙骨”上的刻纹,发现甲骨文,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庚子之年八国联军入侵,王懿荣看到八旗将士与义和团义士横尸街头,京城沦陷,于是投井身亡。

在走访王懿荣故居及烟台市在建的王懿荣纪念馆中,无意发现了史世奇先生当年为王懿荣纪念馆捐赠的一则王懿荣信札真迹及对联一幅,大为惊讶。笔者祖上?本为王懿荣另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懿荣后人还特意来京寻找过家族亲属,是笔者亲自接待的。今身临王懿荣故地,真是感慨万千,顿时勾起了我对王懿荣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的进一步了解。

王懿荣不仅是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更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志士。让我颇为钦佩的是王懿荣的一句名言:“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是王懿荣为国捐躯时留下的一句名言,即表达了他对国家的耿耿忠心,矢志不渝,又表达了他对死亡和尊严的深刻认识。这让我顿时想起了时隔两千多年司马迁的一句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或正是司马迁忍辱完成历史巨著《史记》而对生命和尊严的意义的深刻认识。时值有幸参加此次司马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想借助王懿荣的精神来理解司马迁对人生的意义的诠释的影响和发扬。

王懿荣虽出身封建士大夫家庭,但他一生坎坷艰难,6岁入古现村王氏家塾,15岁随父进京。他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过目不忘之誉。青年时代,性“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鲁、冀、陕、豫、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学者潘祖荫 吴大赝等人, 同他们共同切磋琢磨,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1880(光绪六年)中进士,1883年任翰林院编修,1894(光绪二十年)升迁侍读并入值南书房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称其为“太学师”。1899(光绪二十五年),他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时代断为商代。此举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他敬仰民族英雄戚继光1888(光绪十四年)重印了戚继光的《止止堂集》,并为作序。1894(光绪二十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忧心如焚,要求回乡办团练御敌获准,便迅速赶赴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继又赴登州(蓬莱)周览形势,组成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团练。正当他准备率团迎击敌人时,李鸿章奉朝廷之命已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壮志未酬,忿然写下七绝《偶感》一首:“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 随后,他变卖家产,缴还国家饷银,遣散抗日将士。山东巡抚馈以千金,他分文不受。

1900(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庄亲王载勋 端郡王载漪为主战派代表人物他们力主推荐? 王懿荣担当团练大臣负责保卫京城。720,侵略军攻入东便门,他率团练奋勇抵抗,寡难敌众,不愿为亡国奴,遂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偕继室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从容地?在北京锡拉胡同的家宅邸投井殉国,时年55岁。

王懿荣任祭酒后,曾经写过一首诗。诗中说:“碧桃花下清明节,底事家书惯不来。昨梦乘风破浪去,满山灯火是烟台。” 此诗表现了他不恋官位、热爱桑梓之情的真切。1895年初,日本攻占朝鲜之后,又出兵我国东北。后来,日军又在山东荣成登陆直逼威海卫军港的北洋海军。刚任国子监祭酒半年的王懿荣上奏皇帝,请求回山东老家操办团练。迎击日本侵略者。在山东莱阳,友人赠送给王懿荣一把当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用过的宝刀。戚继光也是山东人,他带领的“戚家军”勇猛顽强,成为明代抗倭的主力军。戚继光用过的宝刀薄如纸光如水,上面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的款识。王懿荣得了宝刀之后,曾写过一首《偶感》:“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五更犹闻匣剑鸣。”

他亲自到第一线调查地形,构筑堡垒,决心把日军赶到东海里。

王懿荣学识渊博,对金石、版本、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他酷爱文物,为搜求散失在民间的古物几乎花尽了俸禄。有时手头紧张,他把妻子的嫁妆都拿去典卖了。他在一首自嘲诗中写到:

  廿年冷臣意萧然,好古成魔力最坚。

隆福寺归夸客夜,海王村暖典衣天。

  从来养志方为孝,自古倾家不在钱。

   墨癖书淫是吾病,旁人休笑余癫癫。

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身患疟疾,派人前往鹤年堂药店抓药。由于王懿荣略通医术,服药时每味药材,都亲自查看。偶然中,他发现其中一味称作龙骨的药上刻有文字,于是将药店的龙骨全部买下,并通过其它渠道广泛收集。经过研究,金石功底深厚的王懿荣最终确定「龙骨」是中国上古——殷商时期的占卜用骨,而龙骨上刻画的是比籀文更为古老的文字,也就是后来所称的甲骨文。此后,王懿荣开始大量收购甲骨,短时间内即得到一千五百多块,并使甲骨保存下来 ,潜心研究。

由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一年即殉国,未能继续对这些文字进行研究。王懿荣身故以后,其次子王崇烈(字汉辅),将其所藏甲骨全部售与刘鹗,后者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将其中部份甲骨选刻,出版《铁云藏龟》,并明确提出甲骨文为殷人刀笔文字。从此,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迅速兴起。王懿荣对甲骨文的发现,为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考古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懿荣还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爱国主义者。 1894年甲午海战以后,日本占领朝鲜,出兵我国东北并占领旅顺。18951月,日本攻陷山东荣城,以全部海军包围威海卫。当时,51岁的王懿荣任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 "以回籍办理团练人奏",得到皇帝的批准后,他"当即由京驰驿前往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后,遄赴登州防次"。(王崇焕辑:《王文敏公年谱》二十一年丁未五十一岁条,《中和》,第四卷七期。19437月)但不久《马关条约》签订,清廷丧权辱国,王懿荣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壮志未能实现。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身为办理京城团练大臣的王懿荣,见"大势已去",又于720"翌晨传闻銮舆西狩",慈僖与光绪已仓惶逃向西安方向,遂决定以身殉国。他"吞金二钱不绝。复仰药仍不绝,遂入井"而死,成为一位视死如归的伟大爱国主义者。为了纪念这位诚挚的学者和伟大的爱国志士,在王懿荣的故乡山东烟台福山建有"王懿荣纪念馆"

王懿荣的一生不仅是甲骨学者、政府官员,更是一位民族英雄。王懿荣的处世哲学充分继承了司马迁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对生命的理解。这与司马迁所经理的对人生的感悟给予了充分的诠释。王懿荣虽与司马迁不同,但两人对人生生死哲学的认识是相同的,两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对着一观点做出了践行。

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他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锁成疾,卧床不起。 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他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樵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 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是王懿荣继承和发扬史马迁生死观精神所在,也是是我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精神所在。

今年1011-17日笔者应邀访日出席“萧乾国际学术研讨会”发现主持会议的人物是日本岛邦男名著《殷墟卜辞》的翻译者之一顾维良教授,他就在岛邦男故居之旁租赁公寓而居,我在岛邦男故居拍照留念。在海外继承研究发扬光大王懿荣甲骨文的人士虽然寥若晨星,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 他们的名字会与王懿荣同在,司马迁与王懿荣的生死观深深地影响着世人的情怀, 成为不朽!

附件1王懿荣遗像

附加2王懿荣绝笔与光绪皇帝钦赐碑文

                                                                                                                                                                 

                                                                                          王懿荣遗像
                                                                                                                                                     

  王懿荣绝笔与光绪皇帝钦赐碑文


文章分类: 学术研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