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纵论莎剧百年接受

纵论莎剧百年接受 弘扬曹禺传播功绩 曹树钧 莎士比亚是人类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戏剧诗人,莎士比亚戏剧对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民热爱莎士比亚,中国人

纵论莎剧百年接受


 弘扬曹禺传播功绩

                                             
                                     曹树钧

莎士比亚是人类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戏剧诗人,莎士比亚戏剧对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民热爱莎士比亚,中国人民懂得莎士比亚。在中国话剧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莎剧在中国舞台上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和中国莎学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无可置疑的重要历史贡献,它的艺术经验值得我们加以探讨和研究。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传播与接受的历史兴趣日增。2011129~12日,笔者应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与摄南大学共同邀请,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作了题为“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的传播与接受”学术演讲。

参加演讲活动的有日本中央大学饭冢容教授、早稻田演剧博物馆研究员平林宣和、大阪摄南大学濑户宏教授、京都产业大学铃木雅惠教授、德岛大学邵迎建教授等著名学者,以及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的博士研究生铃木直子、陈凌虹、马玉晶、冉小娇,来自台湾的博士研究生李宛儒等年轻学者。

在中国话剧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莎剧在舞台上的传播与接受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一)早期话剧(文明戏)时期,1899-1918年;(二)现代话剧诞生和成熟时期,1919-1949年;(三)中国话剧曲折发展(即“十七年” )时期,194 9-1966年;(四)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五)改革开放(1977-       )时期。

笔者讲演仅就这五个时期(除“十年动乱”时期),莎剧在中国舞台上传播与接受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贡献,作一简要的回顾与论述。

演剧博物馆高度重视这次学术活动,事先将讲演稿印发给与会学者,平林宣和研究员与濑户宏教授并对笔者莎学、曹禺研究方面的学术研究与著作情况作了详尽的介绍。

笔者的讲演着重对以下两个时期莎剧在中国演出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贡献。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一是现代话剧诞生和成熟时期(1919-1949年)。

上世纪30年代,中国莎剧演出影响最大的是1937年春夏之交,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演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次演出采用的主要是田汉的译本,由章泯执导。

这次演出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剧团设有弦乐队,另设音乐科,担任作曲、配音工作。聘请贺录汀、洗星海等任音乐顾问。剧团成立歌唱队,歌唱队员有赵丹、叶露茜、英茵、王为一等。

在舞台美术上,导演对《罗》剧的演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全团有装置及制作工16人,严格按照舞美设计制景。美专毕业的徐渠,为了搞好此剧的设计,寻找了很多资料,设计出一台水平相当高的写实景。大幕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大礼拜堂门口的景象,十根丈高的圆柱竖立着,广阔的石阶陈列,阶前有喷水池,池的左右又有高大的建筑物。最令观众赞叹的是墓地一景。这一场装有活动的台基,朱丽叶的灵柩停在高台上,通往高台的是一排宽大的石阶。台上有升降装置,需要出现朱丽叶形象时,就将灵柩升起,平时则降下。墓地用半园形大小余坯构成,天幕与侧幕一律用深黑色的天幕绒制成。墓道两旁又置圣象,生动地渲染出“死”的恐怖与悲哀。台上的照明光都从神父手持的蜡烛中发出,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再配以悲惨的音乐伴奏,更是悲哀婉转,动人心肺。这次演出的布景为演出提供了中国现代话剧诞生以来最生动最丰富的空间处理。

这次公演也显示了章泯出色的导演才华。他力图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表达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思想,突出莎士比亚原著反封建束缚与神权桎梏的斗争精神。为此,章泯对戏的结尾也作了与原著不同的处理。他没有让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世仇的家长和好,而是将戏结束在罗密欧死在朱丽叶的墓旁。这样,更加深了悲剧的社会根源和艺术威染力。章泯排演此剧,强调演员不能以“粗糙的词句摒绝百万观众中任何一个”,一定要在演出技巧上特别漂亮,要以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表演作为榜样,艺术上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即使是一个格斗场面,也要演得逼真。

《罗》剧的演出,具有雄伟壮阔的场面和优美抒情的风格:舞台布景设计考究,再加上灯光一衬,既构成优美雅致的舞台场面,又造成一种诗的意境,很为观众和专家们所推崇。“阳台会”一场,布景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灯光运用十分柔美。男女主人公的台词,又采用了诗朗诵式的对话,轻声细语地倾吐爱情。

这些导演艺术的创造,是中国现代话剧诞生以来所罕见的。

这一时期莎剧演出贡献最大的是成立于1935年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原南京国立戏剧学校,1939年升格为大专,简称剧专。)

上个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国立剧专演出了《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姆莱特》三部莎剧。这三次演出在艺术上有几个共同的特点:(1)均采用著名翻译家梁实秋的译本。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剧本译本的生命也同样与演出息息相关。国立剧专连演三部梁实秋的莎剧译本,对日后梁实秋最终译完莎氏37个剧本,并进一步改进莎译质量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以莎剧作为培养演员的基本教材。由于剧专校长余上沅充分认识到莎剧对培养、训练演员的重要性,这三次演出都是剧校的毕业公演剧目。开创了以莎剧培养训练学生的演剧技巧,提高演员素质的先河。通过这三个剧目的演出培养和锻炼了诸如叶子、金淑芝、凌琯如、沈蔚德、凌子风、谢晋、孙坚白(石羽)、张逸生、温锡莹等一大批艺术人才。(3)将现代艺术管理引进莎剧演出之中。这三个戏的主持者余上沅早在1923年留美期间,就以舞台管理为主课。他是中国第一个用现代艺术管理方法排演莎剧的莎剧艺术家。

在讲演中,笔者尤其强调了第五个时期(1977-    )中国莎剧演出与莎剧研究的巨大成就。

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面貌,使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且也使中国的文化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中国的莎学事业独具民族特色地进入国际莎坛,对世界莎学的进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笔者感到荣幸的是,亲历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的巨变,亲身感受了30年来中国莎学事业的发展:1984年参加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的成立和筹备工作;1986年从头至尾参加了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并任戏剧节简报组组长,负责大会简报和会刊的主编工作;1994年任上海国际莎剧节办公室主任;1996年任中国莎学代表团副秘书长,赴洛杉矶参加了第六届世界莎学大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初步研究,笔者认为:

这一时期莎剧演出冲破禁锢,精彩纷呈,出现了中国现代莎剧演剧史上空前繁荣的局面。

1986年首届中国莎土比亚节(以下简称“莎剧节”)1994年上海国际莎剧节的成功举行是两个突出的标志,在国内外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届莎剧节开幕式演出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上海戏剧学院演出,以下简称《泰》剧。)是这个戏在中国的第一次上演。大幕一拉开,观众就被恢弘的气势镇住了。

《泰》剧不仅气势磅礴、场面浩大,更可贵的是主创人员在人物形象上的精心刻画。主演王熙岩努力通过人物大起大落的命运,揭示他那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莎士比亚原作中,《泰》剧结束在“从今起惩前毖后,把政事重行整顿;不要让女色谗言,动摇了邦基国本”这一点上。现在的演出经处理改为:当众士兵三呼万岁,拥戴罗马新君之时,让年幼的小路歇来到遍地的横尸前,最后一束光照在孩子沉思的脸上,渐渐熄灭。这一结尾发人深思,导演徐企平解放思想,让代表未来的孩子来询问:人类暴力的历史是否还将继续下去?突出了莎士比亚对人类永久和平的渴望,也使演出获得今天时代意义上的升华。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李尔王》,也给观众留下深深的震撼。李尔王的扮演者李默然,表演真实、准确。他追求念白的非生活化,具有诗的韵律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辽艺著名导演丁尼,将整台演出处理得非常严谨、有份量。大幕一拉开,一种凝重的气氛扑面而来。演出以真实表演荒诞,使观众从现实逐渐向象征升腾,感觉到这不仅仅是写一个人的命运,而是写一个世界的命运。质朴、简洁、有力的布景也为观众领略全剧的象征意义提供了形象的依据。

武汉话剧院在上海演出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以下简称《温》剧),让人开怀大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莎翁喜剧的巨大吸引力。此剧由著名喜剧导演艺术家胡导执导,武汉话剧院表演艺术家胡庆树主演。这既是此剧在中国的首演,也是莎翁著名喜剧人物福斯塔夫在中国的第一次亮相。

1986年首届莎剧节公演的戏曲莎剧、昆曲《血手记》不仅在当年大获成功。1987年夏,在国外演出也引起震动。在世界上最大的艺术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上,昆曲《血手记》受到了观众狂热的欢迎。在这届戏剧节的七十几个剧目中,《血手记》被专家、观众们一致评价为最佳节目。《血手记》演完第一场,观众鼓掌达六分半钟,而对别的优秀剧目,观众鼓掌最多不超过20秒。

首届中国莎剧节的成就举世瞩目。国际莎协会会长菲力浦•布洛克班克对中国莎剧节的高水平感到异常振奋和惊讶。在莎剧节闭幕大会上,他说:“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显示了中国戏剧界的活力。一次戏剧节能上演25台莎剧,这在世界莎剧史上也是罕见的。在莎翁戏剧的整个历史中,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剧本,这么多的剧目在一起同时上演。中国的莎士比亚戏剧节和莎士比亚协会应当由此而自豪。”“你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届莎剧节《简报》第6期)

在笔者两个小时的讲演中,对我国戏剧大师曹禺在莎剧传播上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指出:

这一时期,1980年至1996年曹禺逝世前16年间,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为中国莎学事业主要做了四件大事:成立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以下简称“中莎会”);举行轰动世界的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以下简称“莎剧节”):推动‘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的成功举行;领导“中莎会”组织中国莎学代表团赴美国洛杉矶参加第六届世界莎学大会。为了圆满完成这四件大事,曹禺以古稀之年,带病之躯,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组织工作与学术准备工作,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莎学,促进中国莎学跻身世界莎坛,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864月,中国剧协主席、“中莎会”会长、首届“莎剧节”筹备委员会主任曹禺,自始至终参加了莎剧节,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狠抓演出剧目质量,展示中国演剧艺术的第一流水平。

()支持、鼓励多样化的莎剧创造,让莎士比亚成为广大人民的知音。

曹禺历来赞成以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演出莎剧,目的是让莎士比亚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成为广大人民的知音,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正如他在莎剧节闭幕词中所说的:“我们是以各种各样不同的形式来演莎士比亚的。有话剧,有京剧,有昆曲,有越剧,有黄梅戏,有广大中国人民所喜爱的各种地方戏曲。有少数民族演出的莎士比亚,有许多学生剧团与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的演出。甚至有按照莎翁原本,用英国语言演出的莎士比亚。还有按中国的历史与环境,把莎士比亚改编成更为中国观众理解的改编本。所有这些劳动、创造,都在舞台上发出他们独特的光彩,在莎士比亚与中国人民之间架起一座座美丽的桥。”

()强调文艺队伍的团结、齐心协力搞好首届莎剧节。

中国人民将永远缅怀曹禺对中国莎学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在讲演过程中,穿插播放了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主演的京剧《李尔王》片断(罗怀臻改编,陈薪伊导演),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在讲演结束后近一个小时的互动交流中,有两个热点问题,一个是斯坦尼表演体系对中国莎剧演出的作用,另一个就是戏曲改编莎剧的两个方法“西洋化”与“中国化”方法对普及莎剧的作用问题。

为促进中日两国学者在莎士比亚、曹禺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在上海戏剧学院曹树钧教授应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讲学期间,赠送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下列有关莎士比亚、曹禺研究图书与研究资料:

一、图书十二本

1、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                      曹树钧、孙福良著

221世纪中国莎学研究                        曹树钧、赵秋棉、史蹯主编

3、莎士比亚研究(第三辑)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编

4、中西文化语境里的莎士比亚                  李伟民著

5、朱生豪情书                                朱生豪著、朱尚刚整理

6、戏剧鉴赏                         曹树钧编著,内有曹树钧解读莎剧三章

7、曹禺剧作演出史(40万字)                  曹树钧著

8、摄魂——曹禺传                            曹树钧、俞健萌著

9、影视剧创作心理研究               曹树钧著,内有一半内容论述曹禺创作心理

10、永生雷雨——曹禺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曹树钧等主编

11、曹禺研究()                               内有曹树钧撰写论文四篇

12、曹禺研究()                               内有曹树钧撰写论文四篇

二、有关莎士比亚、曹禺的研究资料6

1、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节目单  有曹禺“祝词”

2、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会刊    

3、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简报

4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简报

5、上海沪剧院改编的曹禺沪剧节目单《雷雨》、《日出》、《家》三种

6、上海采风月刊201110月号“曹禺与辛亥元老郑烈交往”(曹树钧著)

接待者陪同笔者参观了早稻田大学校园及演剧博物馆(包括坪内消遥纪念馆,中国留学生影剧展),并赠送介绍早稻田演剧馆的光盘与有关图书。

在交流期间,笔者还向与会学者传达了这样一个最新莎学信息:

20111014 日,应上戏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邀请,国际莎士比亚学会主席、著名莎学家吉尔•蔡文森教授率领由英、美等国莎学专家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上海戏剧学院。上戏是中国莎剧演出和莎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两届莎剧节的主要发起单位。国际莎学代表团成员之一杰安娜博士是莎士比亚故居管委会主任,她特别提到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而中国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同一年逝世,希望上戏能借助这一契机,与国际莎学会合作举办相关纪念活动。韩生院长表示,这一建议非常有价值,上戏将把它列入学校计划,着手进行筹备。

参加学术讲座的学者听到这一信息,十分高兴,热切希望2016年能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纪念莎士比亚、汤显祖两位剧坛伟人的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

(本文作者系中国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文章分类: 学术研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