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独特的文化名人传记文学创作规律(摘要)

人物传记文学创作,除了自身的普遍规律之外,还有因对象的群体不同而具有“群体类别特殊性”。 传记文学的本质是真实,形式是文学,迼/textarea>


      人物传记文学创作,除了自身的普遍规律之外,还有因对象的群体不同而具有“群体类别特殊性”。
     传记文学的本质是真实,形式是文学,这怎么结合呢?就是用文学的方式塑造“这一个”真实的艺术个性。传记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字形式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横跨两大范畴:一是历史,二是文学。
     如何塑造不同特点的真实人物性格,是关系到传记成败的关键。千入一面,情节雷同的传记是不成功的传记。没有艺术品位,味同嚼蜡的传记是档案里的履历。
     我以为,在传记文学创作的所有规律中,一个重要的思维规律是需要着重研究的,那就是用传主的典型细节,塑造传主的典型形象。    
     这样的细节非常重要而且珍贵。因为它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保证传记的真实性。
     其二,为这个人物所独有,又是典型的细节,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就具有强烈的新鲜感,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其三,是传主内心世界、思想的天然流露,能深刻揭示传主的精神世界、性格特点。
     同时,它能启发作者的思路,找到文章的切入点,甚至成就一篇文章的新奇的立意。
     但是,要想发现、捕捉这样的细节,却需要作者下很大的功夫。这取决于作者自己的艺术、哲学的素养、修养。
     我采访过的文化名人有:东方学泰斗季羡林,哲学泰斗张岱年,国学大师启功,译坛泰斗杨宪益,一代宗师叶浅予,诗书画大家黄苗子,艺术家郁风、漫画家华君武、丁聪、方成,金石巨匠大康,指挥家李德伦,画家李琦、闻立鹏、袁熙坤、罗中立,演奏家盛中国等十几位。在文化名人传记文学的创作中,我总结了一些规律:
     一、在作学问上下工夫。
     其一,全面把握文化名人的成就。把握他们的成就,就把握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把握好自己传记写作的构思立意,才能与别人有不同的独特创作。    
     其二,必须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雄狮搏兔”、“厚积薄发”。在我所写的传记人物中,有哲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书法篆刻家、画家、散文家、音乐家……有的名家本身就涉及多种领域。要都通读他们的成就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攻读他们的主要作品,让自己尽量把握这一领域的最前沿成就,了解其历史沿革,成为所写领域的内行。这是对自己高标准的修养。把自己真的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学习,去汲取知识,日久天长就会融会贯通,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二、亲炙中获得灵感。
     对于文化名人,能当面聆听他们讲述自己做学问的经历,就等于是当面受到传授、教导,那是一种幸运。这对自己的学问,也是一种质的飞跃,会学习到平时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听他们说话,看他们的动作,环视他们的周围,欣赏他们的环境,你会发现很多细节,会产生非常震撼的灵感。    
     三、个体化的独特视角,抓住传主的典型细节立意文章。
     文章有“文眼’、“文韵”,也有“文气”。好的文章读起来气势贯通,或清丽或雄浑,或洒脱或深沉。写文章一定要先反复酝酿,就像在心池里蓄满了水,然后凝思熟虑,拟个提纲就顺笔流了出来。
     立意是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思维,是文章成败的关键。在与文化名人接触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有特色的细节,很可能就找到触发你立意的东西。  
     四、追求文章风格的优美典雅。
     用什么风格来体现立意,塑造典型形象,也是要精心设计的。
     1、真实性是文化名人传记文学的生命。
     2、文章要典雅,在下笔之前先要确定自己的行文思维,创造一种适合传主特点的语言风格。
     如:写哲学家张岱年,我运用的是空灵奥秘的语言风格;季羡林研究佛学,就恰当的掺入佛学的语言行文;启功是研究古典文学的,就用古色古香的语言基调;李德伦是交响乐指挥家,就在平实的语言中讲究扬顿挫抑;杨宪益和英国妻子,因有感人的浪漫爱情,就采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方成是画漫画的,就用幽默的语言……  
     3、创作蕴涵诗意的画面,让传主一直活动在生动的画面之中。
     我以为要符合文化名人的群体特点,应该用写诗歌的意境来写文章,也就是说要写出带有饱满情感的动态画面来。传记的资料中,一般带有画面的并不多,多是叙述性的语言,如果就这样写下去,文章难免枯燥乏味。如果通过作者的酿造,可以把这些枯燥的语言转换成鲜活的画面,而使文章意趣浓厚。    
     4、议论提神,画龙点睛,增加文章的思辨性
     好的议论,是闪光的思想,可以成为“文眼”,使通篇文章提神。描写入物,如把从人物的经历中提炼出的生活哲理穿插进去,能适时地给人以启发,增加文章的思辨性,并能让读者更直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性格。
     作者在文章什么地方议论,什么时候议论,用什么方法议论,也是大有讲究的。
     如:在《“纵浪大化”季羡林》中,文章一开头就写了这样一段议论:“滴水虽小,却能穿石。这给我们两点启发:一为从不中断,二为注入一点。从不间断,就是有恒,日复日,年复年,坚持不懈;集中一点,就是目标专一,从不旁逸。”这段议论,既是为介绍季羡林打下铺垫,也是讲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基本道理,这正好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可以揭示一个现象议论;
     对一个历史事实发表看法议论;
     反复强调事情的意义议论,增强语言气势;
     阐明事情的哲理内涵议论;
     用中国传统文化标准,衡量文化名人议论;
     运用历史资料,引用古文议论等等。
     传记文学尽管写的是历史,但语言却需要是文学的语言。文学语言的本质是形象。文章无论如何的思维立意,最终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语言最后显示文章风格的所在,更是作者艺术综合功力的集中表现。文化名人传记文学的写作,更需要讲究语言。语言丰富,讲究诗的韵律;语言精练,具有思辨性;语言典雅,富有韵味等,这些都是文化名入传记文学所要求的,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文章分类: 学术研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