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探讨中短篇传记文学写作新途径

两岸三地传记文学界人士聚会 探讨中短篇传记文学写作新途径 2008年9月24日至26日,中国传记文学(中短篇)优秀作品研讨会在广州市从化文轩苑宾馆举行。这次会讼/textarea>

两岸三地传记文学界人士聚会
探讨中短篇传记文学写作新途径


     2008年9月24日至26日,中国传记文学(中短篇)优秀作品研讨会在广州市从化文轩苑宾馆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主办,《广州文艺》杂志社、《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社协办。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首先致辞。他对到会的各位领导和来自两岸三地的著名学者、作家、出版社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传记文学中短篇作品创作空前繁荣和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的形势下召开的,是传记文学界两岸三地的首次聚会,也是推进中短篇传记文学创作更快发展的一次盛会。他指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在2007年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的评选活动中,针对长期以来中短篇传记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流传广泛而又在创作方面重视不够的状况,首次增设了中短篇优秀作品奖,并出版了获奖作品集《被岁月擦亮的名字》,旨在推广和介绍这些优秀作品,发现和宣传这些在中短篇创作中辛勤耕耘、卓有建树的优秀传记文学家。广州市文联主席李锦源对这次研讨会在广州从化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认为中短篇传记文学的发展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这次会议一定能够为促进和繁荣中国传记文学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社长、美国加州大学 终身 教授 成露茜 女士在讲话中指出,台湾传记文学的历史可以见证两岸关系的历史,无论从内容来讲或者从作者来讲,都见证了海峡两岸的交流意识,相信像这样通过两岸的合作与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达到台湾《传记文学》一向秉持的目标——“不容青史尽成灰”。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文学组主席、香港传记作家协会会长寒 山碧 先生,以《从高潮走向低潮的香港传记文学》为题演讲,他认为香港传记文学也是中国传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大陆传记文学有着不同的相对的独立性。“自由,造就了香港传记文学的辉煌。”他将香港传记文学的发展分为几个历史时期:上世纪50年代为萌芽期,60年代是发展期,70-80年代是高峰期,90年代呈现后劲不继之象,21世纪香港传记文学逐渐走向低潮。他还客观分析了香港传记文学走向低潮的三个原因。
     与会代表围绕当前中短篇传记文学的成绩和得失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对传记实践和理论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探讨了中短篇传记文学发展的方向。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东传记文学学会会长柯可,从国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传记文学应该达到“一无”和“五有”的境界。“一无”之“无”是无间隔,无间隔是传手和传主之间心灵契合,融为一体。五个“有”,第一是有品味,品正格高,雅俗共赏;第二是有看头,惊险情势,生动回放;第三是有神采,风姿飒爽,传神写意;第四是有拿捏,分寸把握,恰到好处;第五是有味道,其味无穷,发人深省。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博士生导 师杨正润 教授,结合获奖作品集《被岁月擦亮的名字》做了精彩发言。他认为当下中国的传记作品最可贵的地方在于既坚守根本,又不断进步。传记的目的一是纪念,二是教诲,三是认知。我们获奖的优秀传记作品都充分体现出传记家的责任感,都在积极发挥传记的教诲功能,如果传记忘记自己的这一任务,我们民族道德的重建将是一句空话。他认为传记的要素包括传主的生平、个性和对传主的解释,我们的传记作品也在与时俱进,开始注重对人物性格的解释,并做得相当成功。传记家越来越聪明了,获奖作品中如万伯翱写伍若兰,张昌华写吴宓,董保存写白求恩,柳鸣久写钱钟书、杨绛,李洁非写丁玲,赵焰写李鸿章等,作者都是依据自己的所长和传主的特点,以及所占有的资料的情况,选择写作的类型和方法,显示出多种多样的传记风格。《解放军报》记者、复旦大学博士后李健主张传记文学一定要写得漂亮,让人读了之后内心怦然一动。她认为好的传记应该是立体多面的、有血有肉的传主。荆楚理工学院教授全展认为,当代中短篇传记文学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审美特征:一是篇幅相对短小而且精练,易于大众阅读;二是叙写真人真事,力求历史的真实性与高度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三是遵循审美原则,把重心放在传主性格特征的描写上;四是善于运用文学的各种艺术手段,极尽描摹刻画之能事。他还简略分析了吴东峰、张昌华、李辉等传记名家的审美趣味与个性化写作。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俞健萌认为变革的时代需要中短篇传记文学,传记文学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有些作品少采访,欠生动,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如何有机融合是每一个创作者需要加以认真考虑的。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检察官许海峰认为,中短篇传记文学不仅应当写革命家和退下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而且应当多写普通劳动者。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董保存,从出版人和作者的双重角度提出了传记文学需要面对和跨越的几个问题。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吴东峰指出,传记文学的写作与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健全分不开,创作自由,观念进步,才能出传记大作家大作品。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望新认为,传记文学应该比小说对人物的那种刻画或是塑造更经典,它的故事,人物的命运,在政治道德和人性以及和历史的冲突当中,应该更加情节化,更加命运化。优秀的传记文学应该比诗歌更具诗情,更具激情。《南方人物周刊》执行主编徐列认为,选取人物的标准应该注意“有种”(骨气)、“有料”(干货)、“有趣”(趣味),强调作品客观、真实、好看。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春雷的短篇作品《木棉花开》自今年《广州文艺》第4期刊发以来,先后被《新华文摘》《读者》等多家报刊转载,反响强烈,好评如潮。这篇作品只用了两万字的篇幅,截取任仲夷执政南粤、敢为人先的一段人生最辉煌的时期,既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塑像,也为风云激荡、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作传。李春雷深情回忆了自己“贸然”应约写任老,打“老乡牌”采访到任老亲人,并三易其稿的写作经过,他说自己追求的是一种激情、深邃,同时又含蓄、委婉、灵动的风格。与会者围绕这篇作品在当代中短篇传记文学创作中的突破与意义畅所欲言,将这次研讨会推向了一个高潮。
     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认为,多年来已经很少有像《木棉花开》这样使人感到震憾和动情的作品了。这篇在思想性、文学性方面都表现超俗的作品,其成功经验值得汲取。作者在两万字的篇幅中,仅仅用几个细节描绘和事件记述就将主人公的思想、精神、情感、作风和性格等方面集中、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其散文化的语言很富有质感和表现力。读《木棉花开》,你会在感动中理解什么是智慧、高尚、坚毅、深情和伟大,在真实中很好地感受到文学的力量。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理由认为,《木棉花开》可视为散文式的素描或素描式的散文,细节生动,语言平实又很有灵气。《文学报》社长、主编陈歆耕说,读《木棉花开》直接的感受是两句话,一句是过瘾,第二句是还嫌不过瘾。说“过瘾”是指这篇作品非常有冲击力,引人入胜,非常好读:作者的文字比较灵动,鲜活,俏皮,把一个似乎很严肃的沉重的题材写得轻松好读,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说“还嫌不过瘾”是指篇幅似乎还是短小了一些,如果要求这篇作品更上一个层次,觉得还可以写得厚重一些,更加痛快淋漓一些。有的与会者认为,李春雷的作品写出了任仲夷思想的智慧和人格的魅力,写得优雅大气,具有文字的穿透力,但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
     在这次中短篇传记文学研讨会上发言的还有:王丽、张洪溪、李福顺、李而亮、杨岗、钟浩天、张雅文、张昌华、陈杰、喻静、吴之、何邦泰等。


文章分类: 学术研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