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代军事人物传记创作出版面面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当代军事人物传记和其他领域的传记一样创作出版空前繁荣。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中国大陆出版的中国军事人物传记达到千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当代军事人物传记和其他领域的传记一样创作出版空前繁荣。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中国大陆出版的中国军事人物传记达到千部以上。其中有军事人物的政治传记,文学传记,自传、画传、评传,口述实录,诗传等等。
     这些传记的写作出版情况,大致分可为四类。
     第一类是由一级组织或一个政府单位出面组织班子写出的传记。俗称“正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官方修传”。如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朱德传》当代中国出版社的《彭德怀传》《刘伯承传》《陈毅传》《贺龙传》等九位元帅的传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十大将传记丛书 》《雷锋传》等。这样的传记的政治色彩较浓,既然是官方修的传记,就代表着一级组织对传主评价。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同时伴随出现的还有这些元帅大将的年谱,这对于广大读者、研究者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官方的材料。这些传记的文学色彩相对弱一些。
     每二类是由作家自愿创作的,或是由出版社、出版商策划撰写出版的。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许世友传奇》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彪这一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战将星丛书”《开国将军轶事》等。以及一批像钱学森等高科技领域里的领军人物传记。这一类作品的传主多是知名度很高透明度很低的人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有市场号召力的人物”)是个性鲜明人物。作者和出版者都对传主或传主的某一段经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传记主要是依靠市场销售。其中有的还成为了畅销书和常销书。
     第三类是有回忆录性质的自传。解放军文艺出版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自传》《周恩来自述》《彭德怀自传》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级将领自述丛书”包括香港等地出版的《吴法宪回忆录》等等。这些高级将领的自传,除《彭德怀自传》是他在被关押时自己写的外,其它大都是别人帮助整理的、或是自己写的一部分加上写作组帮助编写的。
     每四类是由传主的亲属、后人所写,比如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聂力的《山高水长——我的父亲聂荣臻》张胜的《他从战争走来》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父辈丛书”等等。还有一些是传主的经历或功绩还不够由国家或一级组织出面编撰传记的规格,于是他们的亲属、部下、后人等就请作家采访撰写了传记。

                     一   近年来军事人物传记的成就

     纵观近年来军事题材的人物传记,我们看到在数量繁荣的同时,自然会看到这一文学样式的所取得的成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一定的程度上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
     1.创作题材面大大开拓,几乎各类军事人物的传记均有出版。
     改革开放之初的军事人物的传记,传主多是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领袖人物。其他人物,特别是所谓“反面人物”出版很少。现在,中国大陆出版了从《蒋介石传》到《阎锡山传》等大量的国民党将军的传记,其中张学良将军的传记就出了几十种。这些传记都比较客观,不再是《金陵春梦》那样的模式,也很少再有漫画化的描写。
     在中国军队领导人、将领中,有一些是政治上的“反面”人物,过去完全是禁区。近年正式出版的《林彪这一生》《王明评传》张国焘《我的回忆》等都是这一类的传记作品,还有一些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人物,或是很有争议的事件,现在也都摆在了书店的柜台上。
     在军事领域,还有一些是所谓“神秘人物”。多年来他们一直是在幕后默默无闻地奋斗着。如当年研制“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当年在情报战线,特工战线工作的重要人物。近几年来像《李克农将军》,《邓稼先传》《隐形将军韩练成》等传记也出版并热销。
     近来军事人物传记中,还有一批是为小人物、平凡的人物,“草根阶层”立传的。从《哑巴红军传奇》到《向南林》,从早期的红军战士,到去年抗震救灾一线的“80后士兵”……这不能不说是军事题材传记的新收获。
     2,近年来出版的传记,塑造出了一批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军事人物。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构成了当代中国战争历史的壮丽画卷。这对于人们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其中像许世友、王近山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有关他们的书成为了中国大陆市场的畅销书。
     由于各种有因,前些年很多军事人物的形象平面化,缺少立体感。近年来这种情况有很大改观。比如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写长征一段时,她问父亲:在长征中你都在干什么?邓小平沉吟了一下,用四川话说出了三个字“跟到走”。这是多么生动、丰富的三个字啊。既写出了邓小平的个性,也写出了长征中的一些领导干部的处境。这给我们认识长征提供了何其生动的细节。
     这一批军事题材人物传记中,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有许多披露。《毛泽东艰难的抉择》一书中,把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极艰难的决策过程,详尽地描述出来,斯大林的态度,金日成的请求,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不同意见等,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战争开始时,最高领导层决策的复杂与艰难。在《粟裕大将》中,有淮海决战前在西柏坡召开的一次会议,当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命令粟裕至少带十万人渡江南下,吸引国民党军回援。粟裕经过反复权衡之后,认为此时渡江不妥。一是自己的部队渡江后很难展开作战;二是国民党军围攻刘邓的是桂系的军队,蒋介石也不会让他回援江南。相反,粟裕他们原在华东牵制住的国民党军队到有可能压向大别山。因此,粟裕不同意出兵江南。提出先在江北打几仗。几次电报往来之后,毛泽东把陈毅、粟裕召来开会。参加会议的是中央的五大书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气氛十分严肃。每个人的观点立场、态度都表达得很清楚,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很大,中央让粟裕进行牵制作战,显然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但粟裕还是认真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中央领导人逐渐倾向支持他的意见,这个时候毛泽东突然说:“粟裕同志,如果你觉得渡江南进困难太大而不愿意去,中央可以考虑另外换人!”粟裕“立即站了起来,挺直身子似乎想说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说。”倒是陈毅出来帮他解了围,然后“会议室里响起了爽朗的笑声,是毛泽东在大笑。”毛泽东最终同意了粟裕的意见,让华东野战军“留在中原打大仗”,最后从“小淮海”打到淮海大战,完成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这个矛盾就处理得很精彩。粟裕的周密考虑和战略眼光,毛泽东的豁达气度,朱德的忠厚为人,周恩来的机智和分寸感,陈毅的豪爽作风都表现得很鲜明。
     对于中国军队内部的矛盾斗争,过去的传记中很少涉及。即使有所涉及,也轻描淡写。但最近出版几本传记中。对发生在中国工农红军初创时期的诸如“朱毛之争”(朱德和毛泽东的争论)等党内高层政治斗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对人们认识那段历史很有价值。在一部许世友的传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年在延安整风时,许世友等四方面军的干部要“出走”,要去别的地方打游击。他们的“准备工作”被发现,立即被关押起来。毛泽东如何到关押话世友的地方去做工作,破解这次危机。这对我们认识延安整风,认识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关系很有意义。

                      二  当代军事人物传记的缺失


     当然,新时期以来的军事人物传记存在着莨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失。在我看来,主是以下两个方面。
     1.“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问题。
     郁达夫说,人物传记“是在记述一个活泼泼的人的一生,记述他的思想与言行,记述他与时代的关系。他的美点自然应该写出,但他的缺点和特点也应该写,因为要传述一个活泼泼而且整个的人,尤其不可不书。所以要写新的有文学价值的传记,我们应当将他外部的起伏事实与内心的变革过程同时写出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一死一生,择其要者,尽量写来,才可以见得真,写的像。”军事人物的传记,也应如此。但在我们读到的军事人物传记中,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问题。我们都知道 ,从来没有常胜将军,骏马也会偶失前蹄。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正确,尤其在战争环境下,情况暖息万变,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失误更难完全避免。一个将领的成长,既要从成功的经验中、也要从失败的教训中汲取智慧。作家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写作,有责任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或个人的某些弱点找出导致失误的原因,合情合理地加以阐述。但我们的作家、出版者,却在这个问题上放不开手脚。——这里有政治层面的原因,也有作者方面的因素。有的作者和传主的关系比较特殊,有的是传主的秘书、亲属或者其他的身边工作人员;他们对传主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隐恶扬善”。也容易使用“指挥若定,高瞻远瞩,神机妙算。”等溢美之词。因而使传记的认识价值和可读性大大降低。
     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指出,还有个别的军事人物传记,(特别是海外出版的)缺少最起码公正态度,完全站在传主的立场上说话,对于传主的缺点、错误进行回避,甚至为其开脱、掩盖。有的还对一些历史上发生的矛盾指责对方等等。
     2.思想性文学性尚有欠缺
     从文本本身来看,当代军事传记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比较欠缺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新大英百科全书》关于传记文学条目是这样说的:“一方面,作者力图通过描写传主多样的兴趣、感情的不断变化和事件的发生,来展示传主的生活,但是为了避免产生实际日常生活中的混乱,作者必须打乱每天的时间顺序,并把材料归类,以便揭示出生活的重大主题、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导向重大决定的行动和态度。作者作为一个传记艺术家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的以下两个能力:他所能够表现出的年代的范围和岁月的跨度;他所能够显著地表现一个人的外貌和内心的主要行为方式。” 这两个能力,也就是作者的艺术功力。这两个能力的不足,也就造成了文学性的缺陷。我们有些传记中,要有大的政治背景的描写,要有传主生平“履历表”,还要有主要功绩的罗列,轶闻趣事的点缀。只重表层世界叙述顺序,而忽视了深入挖掘传主的内心世界。只注重文本外在结构形式的匀称和可读,而疏忽了读者阅读心理的丰富复杂以及必有的历史嬗变(艺术接受总是一个不断有所补充、有所提高的动态过程)。
     传记文学的作者要具有相当水准的历史知识、哲学修养和文学素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传记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有着相当主观的成分。好的军事人物传记,需要作者对历史真相的还原和对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之中,仅仅是“客观”的叙述当时的事件经过是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的。这也需要作者发挥自己想象力,对当时在场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挖掘,力求还原当时的细节,用高超的能力来演绎传主的一生,使读者更深刻的感受传主的心理状态。我们读到的大量军事题材传记却没有能做到这一点。停留在了一个不高的水准上。
                     

                       三  军事人物传记要寻求新的突破     
     当代军事人物传记文学是一个发展着门类,不论从作者还是读者的角度看,这个文学样式具备产生伟大作品的外在条件。人们期待着军事题材传记作品能有大的突破。在我看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的开拓。
     1.在历史和艺术两个层面的结合上上进行深入开拓。
     在传记文学领域,军事人物传记要特别注重历史与艺术两个层面。这既是军事传记文学个性使然,也是传记文学求得独特功能价值的基本前提条件。正如我们前面说过,我们的军事人物传记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着缺失,现在我们的一些传记文学作家,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停留在一般浅显的层面,远远没有把历史的厚重内涵和传记应有的个性之美揭示出来。《粟裕大将》是一本好书,在表现粟裕作为一名军事家的卓越品格时,写出了他对战争的把握和对大战略的运筹,而对其内心世界的矛盾与痛苦一面几乎完全回避,这必然影响到作品的真实程度和艺术审美价值。
     在历史的层面上突破,是需要有相当的勇气和力量的。每一次成功实践,都是向历史和艺术两个层面开拓的结果。都意味着对旧有传统思想观念的一次突破和超越。这种突破和超越,既是对整个文学界的,也是对作家自身的。它与大的政治环境以及作家,出版者的史胆、史识、及艺术功力等不无关系。要求我们的作家和出版者解放思想,突破军事人物传记创作上的较单纯的政治是非评判和功绩评价,突破传统文化中的“为贤者讳”观念,突破禁锢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狭隘封闭意识,对中国传统传记的叙述方式进行科学的继承和扬弃。诚然,这种突破是很艰难的,正因为艰难 我们才要去做。才能使中国的军事传记作品有思想深度和深层价值,
     2.站在世界的角度, 对中国军事人物传记进行美学意义上的开掘。
     军事人物传记的创作出版,是一种创造英雄美、崇高美的事业,它要按照美的规律将无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创造成为有机的艺术整体。优秀的军事人物传记所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备受人们青睐,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这些人物历史功绩的赞颂上。而是在于传主们创造、书写历史时所表现出的壮美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既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内在动因,也是读者,特别是后人阅读时的兴奋点。这正是黑格尔所说的“心灵中人类所共有的东西,是真正长存而且有力量的东西”用现代美学的语言来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的深刻性和延续性”。
     这也就是说,军事人物传记作用并不只是传主们创造的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也不只是他们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那些能够感动我们的情节,还应该有强烈的历史兴亡感和哲学沉思。还应该让读者有一些形而上的思索。这样的作品在我们的军事人物传记中却非常难得。不少作者已经注意到了军事人物的常人化,凡人化、个性化,注意了传主生活故事的讲述,还有的作者还津津乐道于自己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但读者对此并不满足。希望作者能够跳出来,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用富有理性的眼光进行审视。写出真正的,甚至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军事人物来。
     我们相信,在作家和出版者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军事题材人物传记一定会有所突破,会出现更大的繁荣和发展,会走向世界。我们期待着。


文章分类: 学术研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