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抒写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抒写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记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评选活动 余义林  全  展  李守钰          2007年12月29日,冬日和煦的阳光洒在
抒写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记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评选活动

余义林      李守钰

        2007年12月29日,冬日和煦的阳光洒在天安门广场,使得这个岁末犹如春天般的温暖。正是在这个温暖如春的日子,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迎来了百余位首都文化界人士的代表—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的揭晓和颁奖仪式在这里举行。
人民大会堂西藏厅,显得格外庄重祥和。在代表们的热切期待中,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隆重开奖。获得本届长篇优秀作品奖的有5部,它们是:《梅兰芳全传》(作者:李伶伶)、《山高水长》(作者:聂力)、《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作者:满妺)、《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作者:徐光荣)、《修军评传》(作者:忽培元);中短篇作品中有9篇获中短篇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它们是:《被岁月擦亮的名字》(作者:姜安)、《井冈幽兰—朱德夫人伍若兰小传》(作者:万伯翱)、《“胡子”王震》(作者:吴东峰)、《贺敏学在建国后的风雨人生》(作者:钟兆云)、《4万:400万的牵挂》(作者:张雅文)、《电视巨人魏文彬》(作者:徐琳玲)、《凋碧树—逝世二十周年说丁玲》(作者:李洁非)、《白求恩的遗嘱》(作者:董保存、王跃民)、《带刺的蔷薇》(作者:罗微)。另外在长篇作品中有13部获得入围奖,中短篇作品中有8部获得入围奖。
本届评奖活动历时整整8个月,从2007年5月开始,到颁奖的此刻结束。划定入选作品范围是全国2001年1月1日—2007年6月30日出版发行的传记文学作品,长篇作品每部不少于二十万字,中篇作品每篇五至十万字,短篇作品在一万字以内。评奖活动以党的“双百”方针为指导思想,力图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鼓励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评选出的传记文学作品,在创作上要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当然,达到这样的标准是不容易的。为了慎重和公平起见,评奖活动成立了长篇和中短篇两个评委会。长篇作品评委会由13位专家组成,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和著名出版家王维玲担任主任;中短篇作品评委会由9位专家组成,著名作家陈祖芬担任主任。
由于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认真参与,本届评奖活动具有了以下值得记述的特点:
一、组织严密,准备充分。评选活动经历了征集作品、初评和复评定评三个阶段。在征集作品时,传记文学学会在20多家媒体发布了消息,将评奖活动通知、评奖条例告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联和作协以及200多家出版社,最终有千余部长篇作品和六七百篇中、短篇作品参选。第二阶段的初评,评委会对作品认真阅读,反复筛选,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42部长篇和43篇中短篇作品进入复评。复评定评阶段在2007年10月至12月初的两个月内进行。每部作品至少有5位评委阅读,并由评委逐一填写评选意见表,最后有24部优秀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和23篇中短篇优秀作品进入终评。进行投票后,有18部长篇作品入选,其中5部获长篇优秀作品奖;17篇入选的中短篇作品中,有9篇获中短篇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整个评选活动组织得规范严密,获奖作品基本反映了全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
二、参选作品多,题材广泛,获奖涵盖面大。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新中国建立后,曾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传记文学的创作更是进入了黄金时代。据统计,1949年至1983年的34年里,出版的各类传记文学图书计3400多册,而1984年至1990年则出版了3700多册,在上世纪90年代,传记文学更以每年1000册的数目激增。而在进入21世纪后,数量多得几乎难以确切统计。难怪有学者认为:“21世纪是传记文学的世纪。”这种汹涌的传记文学创作浪潮,显然为本届评奖活动提供了坚实基础。
题材广泛和获奖作品涵盖面大,是本届评选活动中的两个具有连带关系的亮点。所谓题材广泛,是指传主身份涉及各行各业,以至本届评奖活动要根据题材作分类,即领袖将帅、历史人物、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平民教育家、中学生、农村妇女干部、劳动模范及反面人物等十数种;而获奖作品涵盖面大,则指本届获奖作品内容呈现了辽远的历史深度和广阔的现实空间。比如写将帅经历的《山高水长》,写领袖人物的《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写戏剧家的《梅兰芳全传》,写画家的《修军评传》,写古代文物鉴定家的《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获入围奖的作品中,有写历史人物的《末代皇帝》,进入复评阶段的有写企业家的《雪飘无声》等,几乎关注了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给人的感觉是丰富厚重,色彩斑斓。
三、作家的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在本届获奖作品中,作家们表现出了丰富的审美个性和艺术创造力,因而使其作品艺术形式新颖,专业修养精湛,刻划人物和事件真实严谨,体现了传记文学特有的创作印记。
作品形式新颖,主要体现在作者结构作品时打破时空界限,突破习惯上的叙事逻辑,让情感、现实和追忆在意识流中自由驰骋。忽培元的《修军评传》就是一例。他在该书中熟练、创造性运用了意识流手法,运用西方绘画中具象与抽象、中国绘画中写意与写实的交融贯通,将诗的意境和情感与哲学的思辨熔于一炉,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自信。作者自己说:“我试图用木刻家创作的方式,在并非梨木版的艺术平台上营造一个奇特世界。这就是修军的世界。”作者以笔作刀,以文字和语言作黑白线条,一刀一刀地镌刻下去,把一个以木刻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家心灵,凸现在文字的木板上。”此外,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的表现形式也独具匠心。在民族集体失语的文革时代以及文革前的历史时期,“档案”曾如影随形伴人一生,甚至会决定一个鲜活的人的命运。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档案”这种形式,叙述和记录在那段非常历史时期中,一个富有才华的科学家被无情的政治运动碾压和摧残,以至人格扭曲、心灵变态的沉痛故事,读后令人扼腕叹息。获得入围奖的韩石山的《徐志摩传》,似乎独创了一种新的传记体例。全书分为“家庭”、“本传”、“交游”三卷,“家庭”、“交游”以列传的形式来写,补充“本传”的内容,使得这本传记在《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中独树一帜。
本届作品中有不少都涉及专业类的大师级人物,而为大师立传,都要求作者具有深厚的功力,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历史知识。获优秀作品奖的李伶伶的《梅兰芳全传》、徐光荣的《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获入围奖的贾英华的《末代皇帝》等,都体现了作者精湛的专业素质。
李伶伶在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挖掘考证与分析的基础上,以平实的笔触详细记录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努力勤奋的成长经历、孜孜以求的艺术之路、慷慨拒敌的民族气节、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以及真挚细腻的情感生活,同时对其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探究,因而使《梅兰芳全传》徜徉于历史的烟云之中,重现了事件的本相与人物的精神,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徐光荣笔下的大师杨仁恺,是一个跨越了20世纪中国现当代几个历史时期,亲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结识了许多文化艺术界名人的颇具影响的人物。他所从事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与研究,涉猎了中国美术史、书法史、书画鉴定史等诸多领域。为了再现这位大师的传奇一生,作者用了近3个月时间研读了杨老的二百余篇学术著作,又仔细阅读了辽宁博物馆库藏的古代书画作品,并购置了《中国传世名画》、《中国传世书法全集》等精印的美术书法典藉,阵前补课。作者饱蘸感情地写道:“我在叙述与描绘中,也尽力融入史传性与学术性,以便读者能在阅读本书时从不同层面上更清晰地了解与亲近这位艺术鉴赏大师。”
获奖作品聂力的《山高水长》是一部引人深思、催人泪下的传记佳作。传记求真尚实,聂力以女儿独特的视角,叙述聂荣臻元帅戎马倥偬的一生,此外还展现了聂帅作为一个体贴爱人的丈夫、牵挂女儿的慈父、疼爱孙女的祖父的普通人的情感侧面,充分展示了他开国元勋、科技主帅、厚道长者的形象,还原了历史及人物的真实性。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善用故事说话,靠细节感人,情理交融,文史并茂。
《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对历史的把握,对人物的评价都是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作者满妺成功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一位高瞻远瞩能够把握时代脉膊的政治家胡耀邦的光辉形象,党内民主呼唤着废除终身制,胡耀邦不怕犯颜,为此呼号;亲民是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时代的趋势,胡耀邦不怕辛苦,为此奔走;发展经济是时代的主题,胡耀邦更是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隐,满妺不忌讳描写其父在历次运动中违心做的一些错误决定,并把这位政治家内心沉痛刻划的自然、生动,给人以亲切感。作者对传主心理描写细致真实,体现了作家婉约、细腻和舒缓的创作个性,仿佛是江南的山水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欲言还止,撩拨心弦。满妺笔下不但倾注了理性的深切思考,也浸注了浓浓的人文情愫,使女儿对父亲的无尽思念跃然纸上。
而进入复评的老鬼的《我的母亲杨沫》,则展现了另一种风格,跳跃式的叙述犀利畅快、淋漓尽致,大胆展露了人性中的狂野躁动。作者以儿子的视角对母亲、著名作家杨沫的情感世界做了深刻、细致,甚至有几分冷酷的剖析,从而真实地展示了文革时代在政治重压下人性与非人性的排斥与争斗,这似乎暗合诗人但丁的一句话:“人半是天使半是野兽。”虽然没有完人,作家也无须刻划完人,但老鬼直面人生的勇气依然是令人钦佩的。
四、本届评选活动中,设置了中、短篇优秀作品奖,这是一项创举。此前学术界曾认为,中、短篇人物传记作品很难与长篇的正史大传同日而语,故历届传记文学评选活动均未设此项奖。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在广泛听取传媒、刊物、出版部门和读者呼声的基础上,充分顾及了新世纪以来社会大众对文学作品阅读趋向和广大传记文学作者的创作实际,以及近年来中、短篇作品佳作频出的情况,决定增设中、短篇优秀作品奖。事实证明,这个奖项的评选获得了成功。如《被岁月擦亮的名字》(作者:姜安),阐述了一位出身于大家闺秀背弃了养尊处优的家庭,从战争年代起便默默敬业于医疗护理第一线,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的南丁格尔”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井冈幽兰—朱德元帅夫人伍若兰小传》(作者:万伯翱),成功再现了朱德元帅戎马一生中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感情生活;《凋碧树—逝世二十周年说丁玲》(作者:李洁非),栩栩如生地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曾一度耀眼璀璨的才女丁玲多才多艺、跌宕起伏的一生,作者在文中独到地用活了评传体的笔法,令人回味无穷;此外《“胡子”王震》(作者:吴东峰)、《贺敏学建国后的风雨人生》(作者:钟兆云);《白求恩的遗嘱》(作者:董保存,王跃民);《北大荒的管天人》(作者:赵国春)等中、短篇获奖作品,都以史料丰富、笔法精娴的创作手法,至使传主风范犹生,展示了传记文学的独特魅力。
总之,本届评奖既顾及了史实的准确性,也注重文学表达的艺术性、题材的丰富性及传主人物的多样性,是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一次成功检阅。
岁月如梭。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在成立的17年间,见证了我国传记文学创作的发展与繁荣。英国学者格瑞金曾这样给传记文学下过定义:“好的传记要求一种心理学家的眼光,一只历史学家的鼻子,以及小说家对叙述的感觉。它是一种极有条理的闲谈,传记作者挖出的隐秘角落—尤其是黑暗角落—越多,写出的书会越好。”传记是心灵的证据。强烈的历史感,执着的真实性,多样的创作个性是传记文学的生命与灵魂。而处于新时期的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则更是自觉地以弘扬民族文化事业、团结有志于传记文学的专家学者和作家,推动传记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为己任。因为,新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折射出时代精神的杰出人物值得传记文学去记载、去讴歌。我们期待着广大传记文学作家像古代司马迁写《史记》那样,用传记这种形式抒写伟大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简介:
余义林,文艺报专题部主任;
全义展,湖北荆楚理工学院教授;
李守钰,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文章分类: 专题报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