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修军评传》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

修军评传》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 (2007年5月4日西安市长缨宾馆)     本刊讯2007年5月4日,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陕西省作协、人民美术出版社、陕西省美协共同主办的《耕
《修军评传》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
200754西安市长缨宾馆)
本刊讯2007年5月4日,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陕西省作协、人民美术出版社、陕西省美协共同主办的《耕耘人生—木刻家修军评传》出版座谈会在西安举行。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洪溪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晓雷、肖云儒、李星、李国平、雷涛、赵振川等作家、评论家以及陕西省文化界30余人参加座谈。该书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忽培元在修军逝世十余年间,研究修军先生及其创作的重要成果。《修军评传》,不仅是一部厚重的艺术家传记,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一部在文字、画作、设计、印制等方面颇具水准的图书,而且直面艺术家的灵魂,大胆突破了以往传记文学的叙事规范。
  版画家修军在西北乃至全国版画界独树一帜,他终身从事黑白木刻,用艰难的艺术样式表达自己内心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其作品个性鲜明,构图简约,有凛然之气,又具铁木之趣,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作者忽培元通过采访修军的家人和朋友,积累了30万字的资料,在思想和感情都积蓄甚久后,终成此书。
■雷涛(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
修军是一位著名的版画家和美术活动家,也是我很早就认识的美术界的一位贤者。人们常说,历史不会忘却那些对社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八。所谓“不会忘却”,一是人们不会忘记他(她)们的英名,一是铭记着他(她)们所做过的非凡的事迹和业绩。忽培元先生的新著《修军评传》正是向当代也向我们的后代提供了这样一位不平凡的人物的成长过程和伟绩。
忽培元书记是我多年的朋友,他曾经长期在省委做领导的秘书,后来长时间在革命圣地延安做地委副书记工作,后来又当延安市委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现在又在大庆市委做领导。说实在的忽书记的官做的比我好,文章写的比我好。说他官做的好是因为人在一个岗位上不见得做多少平常的事,而在于你要做得几件能为后人、为世人留下福祉的事情。我们到延安万花山参观时大家就讲,这是忽书记一手策划和监工办起来的一个旅游胜地。当我们在这里看到硕大的当代碑林,众多的著名书法家的墨迹都留驻于此时,都盛赞忽培元做出的历史性的贡献。忽书记在政务中要处理大量的繁琐的事务,同时还潜心研究文艺理论并著书立说,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没有一种超然的境界和执著的精神是不行的。在当代中国的传记文学领域,大手笔的作家灿若星云,许多名篇名作为中国文坛增添了光彩。忽培元先生在这样的境况下能够以自己的作品征服读者,确立自已的地位,不能说不是实力的展示。我曾听到不少朋友讲,培元先生的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炉火纯青的时期。这种做官与写作同步迈进,多展风姿、相互映衬的风格和成就.实在令人敬佩。我们陕西文学界也应引为光荣。
在当今非常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作家的兴奋点都放到了企业家、大款身上,热衷于给这些人树碑立传,而对于文学家、艺术家关注的很少。忽书记能够倾其10年的心血研究修老的艺术观点、艺术道路、艺术人生,写出如此厚重的传记作品,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
老子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忽培元先生是一位智者、巧者,所以他很辛苦,活得也累。但他的品质与精神却是高尚的,令人仰视的,就这一点而言,忽先生又活得洒脱、活得崇高。
■张洪溪(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
忽培元先生花费十余年心血创作完成的《修军评传》是一部成功的传记作品,是一部成功的艺术家的传略,也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在文字、画作、照片、设计、印制等方面实现完美结合的高水准的图书出版物。
忽培元先生是当今文学重阵陕西作家群中的一位重要成员。他在繁忙的和卓有成效的政务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的有影响、有质量的散文、诗歌、小说、传记作品。他的文学创作作品形式之齐全、数量之众多、影响之广泛均是可圈可点的。他的文学创作已成为一种颇为引人注目并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传记文学的写作是忽培元先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他在这一领域中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继他成功塑造《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一书中的政治家形象,《阎红彦将军传》一书中的军事家形象之后,又成功地塑造了《修军评传》书中的艺术家形象。这三个形象既有共同之处,又是性情各异、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的人物。最近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进行换季选举,忽培元先生被推选为副会长,这是广大会员对忽培元先生创作精神、创作态度和创作成就的充分肯定。
谈到忽培元先生的传记文学创作有两点我感受颇为深刻:
一是在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和新的提升。这是和作者本人在文学创作和审美意识上的执着追求和勇于拓展是分不开的。
二是作者在语言创作风格特色上的美学追求。作者的创作语言经过多年的积累锤炼,已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在生动、真诚、平实的话语间蕴含着激情和诗意,具有鲜明的陕西地方方言的特色,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语言风格。不尚华丽,返璞归真,归于真实,归于原本,语言创作意识已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用平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崇高,表现崇高,赞美崇高,给人以影响和震撼。
■李天芳(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修军评传》这本书,极其生动地将修军先生再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忽培元的敬业精神,值得大家敬重和学习。
由于始终如一的专注和投入,修军的创作成就和他对艺术的理解,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但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得到的喝彩太少了,肯定太少了,鲜花太少了,一生中竟然没有办过一次个人画展。以他的能力和成就,完全有可能办一个非常出色的画展,但是他没有。画坛上桂冠满天飞,明星处处有,但他的位置在哪里?他的作品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愿意肯定?所以我看这本《修军评传》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其中,很多木刻作品,我都感到非常亲切,非常佩服,但是又觉得他在世时应该获得的回应太少了。
让人欣慰的是在他过世十多年以后,还有这么多人由衷地怀念他。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不带任何艺术之外的因素,不掺带任何杂质,大家只怀着一颗敬重的虔诚的心,思念这位纯粹的艺术家,在这里纪念他回忆他。什么是艺术家的“高度”?可能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我觉得“高度”就是过了很多年以后,人们还在怀念他赞赏他,喜欢他的作品。所以高度在这里变成了长度。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人们看他的作品丝毫没有陈旧感、厌倦感,看来看去觉得原来没有理解的东西现在更鲜明更有味道了。艺术在这里跨越了时空,跨越了阴阳两界的隔阂,让我们与修老再次相见再次对话,我们对他的作品充满了敬意和热爱。这时的高度,又变成了深度。
这本书,让我看到忽培元同志是一个成熟的作家了,不管是在选取材料上还是布局上,还有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技巧上,我都觉的他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作家了。
传记作品的写作,很考验作家功力水准。因为你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具体人,不容你恣意虚构,不容你的想象飞腾,你要一下子把握住人物的本质。这本质,不仅是画家的生平简历,不仅是对他作品的分析,是人物的灵魂。我感到,作为纯粹艺术家修军的灵魂,被培元同志一下子抓到了。因此,当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时不时禁不住眼睛发热,被作者的叙述和描写以及他与画家的相知相通所感动。
我也是逐步认识培元这个人的。早在他于延安大学求学时,大家都知道延大有路遥和忽培元。培元一直对文学很虔诚,很热爱,也很努力刻苦。后来,他走上为官之道。当然,我们还不能说他“误入歧途”,但事实是你一旦选择了从政,你就必须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但多年来,大家不断见到他有作品问世,题材和形式都十分广泛。我后来才知道,他不管做什么官,在哪个岗位上,一直保持着写作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
培元同志还是一个对老作家、艺术家非常尊重的人。记得今年春节,他返乡探亲路过西安,大家聚会时他曾无意间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对老艺术家、老作家,要非常尊重哩,别看他们的一些作品不那么时尚了,不那么走红了,但当时能达到那样一个高度,绝对是不容易的,绝对是值得尊重的。比方我们这一代,你能说人人都超过了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的高度?所以,不要认为他们是过时的人物,我们要从心底里尊重他们。身居官位的忽培元,此时此刻能讲出这样的话,就是不简单的人,是对艺术理解领悟很深的人。
■肖云儒(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
著名作家忽培元先生是位公务员,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中坚持笔耕,多年不懈而成果迭出,现已出版五六部作品。20万字传记文学《耕耘人生—木刻家修军评传》是他新近推出的力作。当搜寻语言来表述这本书给予我的印象时,颇费踌躇。我不想说这是一部通常意义的艺术家传记,也不想一般地说它是一部文学感,生命感、哲理感很强的传记文学。与其这样说,不如说它是两位哲人、两位诗人——作家与传主心灵的谈话录和神会记,是一位高层次文学家和一位高层次艺术家在生命宇空、精神宇空、艺术宇空的对话。艺术家的灵魂打开了,作家的灵魂也打开了。培元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心理经验投入到书中,以此作为钥匙,去打开修军的心灵之门。被作家那支笔引领着,我们一步一步走进了修军的世界。
全书落笔于小处而着力高远,格局宏深。作者没有采取常见的传记写法,即以经历为经、事件为纬,编织传主的人生故事,进而展开一段特定时空的社会历史生活,也没有再走他上一部写老革命家马文瑞的长篇传记《群山》的路子。这次的写法是:从可见可感、一鳞一爪的细部引入,散点式打开,之后经由细腻的心理剖析,融以哲人式的议论,提升到人生和艺术哲理层面,聚焦为一个人生命和艺术的辉煌。从写法上看,这是一种创新。从作品的具体情境看,符合修军在长期艺术劳动中养成的寡言多思的性格,符合截取传主在病中回眸一生的纳动于静的结构,同时还发挥了作者自身的优长,即培元素有的哲诗气质和沉静写作心态。
《修军评传》一开始描绘到的那些细节多么令人难忘啊。像版画家几次拒绝出售自己心爱的画作,像在病房里出神地观察花荣花枯而联翩浮想生命,像走路遇见石子儿总喜欢一脚踢开,都无一不和人生、社会大的价值观、艺术观相贯通。所谓点式打开,就是从这一类细节中切入,去打开一个大的精神世界。这些细节可能是不经意的,作者在采访中能抓住它们,是作家的敏锐;在写作中能深度地表达它们,更缘于作家对细节超常的理解,缘于作者在传主的素材中大量投入了自己的感情经验和心理经验。要不,这些细节怎么可能焕发出如此的光彩,含纳着如此富集的性格信息、感情信息和社会价值信息呢。可以说,培元写修军也在写自己,也是在借传主倾诉自我。书中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地方,都是作家和传主双向投入的结晶。
再要说的是语言。培元的语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是那种平实,真实,结实的风格,我一直欣赏。用语节俭平朴,控制中却有一种质感,沉厚中有一种奔放。以控制有度、几近白描的语言而要表达诗人情怀和哲人气质,是有难度的,这要有成熟的驾驭,有无驾驭的自如。早从《群山》开始,就能看出他这方面执意的追求。修军,忽培元,一个是我所敬仰的艺术家,一个是我所敬仰的文学家,他们原本分属两代,却在人生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相同坐标上走到了一起,走进了这一本书里。读这本书,传主的人格和作家的文格,都涵养了我,真是获益匪浅。
■赵振川(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
《修军评传》为修军先生树了一座丰碑。看完这本书感觉好像都是我经历过的事情,因为我是在美协长大的。我觉得修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和长安画派的老画家在艺术道路上应该说是走着一条共同的路。虽然他用的是刀,他们用的是笔。但是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对待生活到艺术的升华这样一个过程是一致的,始终把对生活的爱贯穿在艺术作品中。这么多年来很少有机会认真总结我们陕西艺术家在艺术上的成就,总结我们美协出来的这些大画家的成就,我觉得《耕耘人生—木刻家修军评传》这本书是画家评传中最精彩的一本书,非常准确的把修老的一生展示出来了,看完以后特别亲切,好象我们也参与在其中。这是忽书记对我们陕西美术界做的一个巨大贡献。这本书的编排、版式、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照片和画之间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版式设计应该说是一流的,相信会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
■李星(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
这是一部常规意义上的艺术家评传,但它又不是一部常规意义的艺术家评传。它提升的不仅是传记文学的思想和文学艺术内涵,而且大胆突破了以往传记文学的叙事规范,在探索中创造了一种艺术家评传的新文本。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传记的突破与出新,也是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忽培元对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新贡献。
从常规的传记文学意义上说,《耕耘人生·木刻家修军评传》给了我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木刻艺术家修军。我们从中看到的正是一个从相貌到行为、从生活到艺术,积淀着奔腾不息的黄河精神的山东汉子修军,一个心里永远装着大众的愿望和需求的修军,一个嫉恶如仇、爱憎鲜明的修军,一个终生执着于木刻艺术的修军,一个革命文艺战士的修军。
出乎意料的是《修军评传》既没有以顺时序来铺陈他的人生经历,又没有以倒时序来抒写他的一生,也没有以作品或思想艺术发展阶段为中心来描述他的精神和业绩,而是将他的一生,包括创作和艺术,人格和灵魂,浓缩于1993年12月中旬到1994年7月22日的时间段里,即他生命中最后的20个月之中。这正是他入院查出不治之症,与疾病搏斗,终于不治而逝的20个月。“我们接下来要讲述的,是我们所敬重的主人公在他一生中间的短暂时光里发生的和其间所想到的一切。这样的安排,只是说,我们需要一种更有利于表现集中而强烈内容的结构方式。
我们只是截取一个人一生的重要一段,就像画家的那幅勾勒秦岭风骨的代表作,就像画家那幅展现黄河魂魄的代表作,其实大可不必把秦岭绵延千里峰峦叠嶂的山脉和黄河的九曲十八湾都刻画出来,只要截取一段,也就足够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于一个艺术家也不需要营造揣测他的一生的具体,而只需呈现出高度凝练、高度浓缩和高度典型的一章,便于举一反三。这其中的一段,便是修军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前的闪光,那是更本色、更真实的辉煌。那最后时日的感人故事,充满了浪漫与传奇的色彩,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内容,本身也许更像一幅更集中、更强烈、更具表现力的木刻作品”。(《评传》第7页)所以作者表示:“我们试图用木刻家创作的方式,在并非梨木板的艺术平台上营造一个奇特世界。这就是修军的世界。”(《评传》第17页)虽然笔者并没有专门研究过木刻艺术,但却知道那是一种黑白分明的无限的艺术,也是一个通过一刀一刀地剔除,使对象的本质逐渐显露的艺术。
忽培元果然用修军所长的艺术手法,用笔做刀,以文字和语言做黑白线条,在生命最后的20个月里,将修军的心灵世界生动、集中、完整、准确地突现出来。就像修军在1981年所创作的那幅叫《钱派画家》的黑白木刻作品,画面上一个画家正在创作,而他的脑袋却是一枚外圆内方的铜钱,他的衣着被象征世风俗象的黑白线条吹刮着,显出一幅弱不禁风的样子,他的身体单薄得近乎透明,让人切实感到他生命和灵魂的空虚。而忽培元笔下的修军,却如青年木刻家剑桥刀下的《木刻家修军》,他以木刻艺术为生命,朴素、勤劳,慈祥、平和,尽显其灵魂空谷幽兰般的沉静、高贵。
《修军评传》叙事上的最大特点,是激情和诗意的和谐呈现。正如作者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状态时所描述的,“激情开始燃烧,灵感喷涌而至。一切关于先生的情感、图像、资料和信息,开始在脑海中聚集翻腾,完全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普通的逻辑关系,打破一定人称要求和叙事视角,以一种山脉的走势,以一种河流的流向,情感与情绪,现实和追忆,意识的流动与故事的推进,细节刻画与气氛的渲染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将组合成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木刻,一个人与一座山,一条河的故事。”(《评传》第19页)打破时空界限,打破习惯上叙事的逻辑关系,让情感意绪、现实和追忆,在意识流动中如河流般奔淌,这正是诗的创作要素和状态,也正是本书作为一部诗化评传的主要特点。并终于于有意无意之间,实现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人物传记文学的颠覆性突破。
本书以屈赋的名句作为主要篇章的标题,以《离骚》作为贯穿性意象与喻体,既是诗化叙述的必然,更来自于作者对修军作为一个人民艺术家精神和命运的解读。“自古以来,世间真正的艺术家几乎都是悲剧的结局,理想的境界毕竟不是现实。他们心性太高,距离实际就远,终究不合时宜,但悲剧的艺术力量又往往使他们永生。也许正因其悲,这才显现出不同凡响的壮烈。”(《评传》第17页)修军的悲剧的根源也在于其心灵、精神和性格的执着与坚守,他的理想主义气质。
他是在木刻艺术兴盛繁荣时爱上它的,但在木刻艺术在当代美术中的影响和地位越来越下降时,他却从不放弃,其寂寞与孤独可想而知。更大的悲剧,可以说来自于他生命的最后20年,当金钱越来越成为衡量美术作品价值的唯一尺度的时候,修军却始终坚持以谈钱为耻。另一个悲剧可能来自于他无法言说的遗憾,这就是个人有限的艺术创造能力与他对无限的黑白艺术的憧憬的矛盾,他从自己的许多作品中都得到了创造的满足,但是哪一部作品是他的《离骚》、他的《史记》、他的《红楼梦》?是《重建家园》吗,是《黎明》吗,是《枣园之春》吗,是《黄河入海流》吗?都似乎是,又终归不是。我们的木刻家一直在探求着自己的艺术巅峰,一直在为找不到登顶的路径而苦闷徘徊。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这似乎是他坚守终生木刻艺术的局限,又是他自己艺术创造能力的局限。所以修军的悲剧是一个艺术圣徒的悲剧,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正是在这里,《修军评传》挖掘到了传主艺术命运的诗意内涵核心,也找到了全书的主题。选择一个激情澎湃的伟大生命消失过程,作为叙事的突破口,也完全是因为它更适合表现作者对传主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
修军的人生道路和艺术经历,在他的那一代人中,缺少大起大落、大开大阖,大悲大喜,体现出某种意义上的平凡特性。这给作者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正是在对这种挑战的回应中,忽培元由被动而主动,以心灵的抒写,代替了生平的叙述。灵魂对话式的诗化叙述的成功,就是明证。但是一个大型的人物评传,究竟不是一篇千字、万字的散文,它需要故事和情节的支撑,需要主人公生活细节的坚实展示。在这些方面,《修军评传》体现出作者非同一般的整合结构能力,观察体验能力,以及将细致的观察体验化为艺术的呈现能力。20个月的故事同70年的故事,互为表理,构成大的情节、大的结构,而他的性格、品质、心胸、气度、情感、灵魂世界则全由一个个人生小故事、生活和艺术中的小细节体现。大故事、大情节小写或简写,而小故事、小细节则大写、细写,“充分打开”(肖云儒先生语)它们的人格内涵和情感心灵内涵,取得以“一滴水见太阳”的艺术效果。
■陈忠实(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我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研讨会,所有画家、作家的发言,其实是继续和忽培元共同塑造着一个具备伟大人格和伟大艺术成就的画家—修军。生前站立很直的艺术家修军,谢世后这么多的人在评说他时多是一种感动、感佩和敬重之情,我觉得修老可以很欣慰地长眠在另一个世界里,而不留遗憾。
修军这个名字,我在初中念书时就知道,那时尽管穷得只吃开水泡馍,但还是把父亲给我买咸菜的两毛钱去买《延河》。《延河》上就发表过修老的《枣园之春》等木刻作品,留下了至今不能磨灭的印象。
我成为专业作家关系转到作家协会时,修军就住协会院子里。到作协开会,往往能在院子里碰到修老,打个招呼,问声好,握个手。记得有一次走进他那间令我很仰慕也颇觉神秘的画室,里边的景象,就是他儿子为他创作的那幅木刻肖像里的景象。
我们没有深交,真正了解修老是读了培元写的这本书之后。
这部作品完整而鲜活地展示出具有高尚的艺术追求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艺术圣徒修军。他终生不渝地进行着艺术探索和追求。尽管有“文革”、“下放”等灾难,有一些摆脱不掉的人际纠葛,但始终占据他心灵世界的是艺术,什么都不能干扰不能动摇这个人生主旨。从他留给我们的木刻画里,就能读出这艺术家的精神和心灵世界。他给受磨难的彭德怀及柳青、石鲁、柯仲平所作的木刻肖像,把他们的精神风骨展示得淋漓尽致。他还创作出大量歌颂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木刻,题材多为乡村生活司空见惯的场景和细节,比如打麦场、割麦子、收高粱,还有农户院里的玉米柱子。
我是个农村出身的人,一看这些画面就感到亲切,也充分感受到画家满腔的诗意和激情。由此就能透视修军内心与生活的那种天然的联系,饱满而优美。培元在这部书里用大量生动的细节,充分描写了修军的精神境界,读来令人感动。培元政务繁忙,还坚持创作,至于为啥要选择修军呢?我猜想他可能就是要张扬一种警示的意义。
修军的淳朴和高尚人格,他如何待人接物、怎样处理行政性事务,生活中跟艺术家怎么相处、跟晚辈怎么相处、跟农民怎么相处,细节中表露出几近完美的人格。
认识培元已有多年,最先读到他的一本散文集,后来又看到他的长篇传记《群山》。培元曾经是延安市委副书记和政协主席,官已经不小了,年龄还不大,应该说仕途还很有发展。读了《群山》我却觉得他完全可以不当官,当个作家可能更符合他天性里的优势。他是很富有艺术创造的形象思维,艺术感觉相当敏锐的一个人。昨天读了这部新作品,我又产生了这种感觉。《修军评传》从结构和叙述形式,以及语言色调,都与《群山》迥然不同,全然是一种新的艺术景观,看得出他还在进行着新的艺术探索。
尽管都是传记文学,但他没有重复《群山》那种表述形式,最直接让人感到差异的是语言。不同的写作对象,注定着作家必须探索到一种恰切的表述形式,这是创造的重要意义之一。
应该说培元的这部作品获得了一次新的成功的开拓。我确信他具备一根发达的艺术神经,是位对文字非常敏感的作家。应该说从《群山》到《修军评传》完全是艺术家的思维、作家的思维,忽培元怎么把政务和创作统筹兼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文章分类: 专题报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