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家草坪上的无字碑

华盛顿纪念碑,耸立在国家大草坪的中央。不管从哪个方向来到这里,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座高入云天的169米高的石质方尖碑。这是美国人民用来纪念首任总统华盛顿伟

     华盛顿纪念碑,耸立在国家大草坪的中央。不管从哪个方向来到这里,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座高入云天的169米高的石质方尖碑。这是美国人民用来纪念首任总统华盛顿伟业的纪念碑。
     这座标志性的建筑,是在华盛顿去世后建造起来的。整个碑身上没有一个字母,仿佛在告诉人们,华盛顿一生的伟业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
     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以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其中包括清朝宁波府所赠的文言文石碑,碑上文字取自徐继畲的《瀛寰志略》。是这位曾在福建任巡抚的徐继畲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华盛顿。
面对这座雄伟的无字纪念碑,每一个来访者,都会有自己的一些兴趣所在。摘录在这里的两篇文字,就是文章作者的一些观感与思考。


让政客羞愧的伟人


     从纽约下城华尔街入口处向东走100米,便是著名的联邦厅。联邦厅前的台阶上,矗立着一座硕大的铜像:他身着紧身制服,神情肃穆,昂首挺胸,遥望远方;右手向前伸展;左手紧握剑柄,剑鞘横贴腰际,将被风吹落的一侧披风托起。塑像底座有一段文字说明:

     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联邦厅的这个位置宣誓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这座华盛顿像是1834~1842年间美国政府重新修建联邦厅时建立的,由著名的雕刻家约翰·德塑造。不知道作者有心,还是无意,顺着塑像右手指的方向向前看,在距离50米的地方,便是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周边摩天大厦林立,在这里构筑起世界金融贸易中心。这样,这个塑像的内涵和外延就更加丰富深刻:既再现了华盛顿当年叱咤风云的英姿,又含蓄地反映了今天美国的繁荣强大。
     笔者从小时读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起,就对这位美国的开国元勋有着一种仰慕之情;几次来到纽约下城,都不会忘记去华尔街,欣赏一下那座内涵丰富、精美绝伦的雕像。2006年4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又来到了华尔街。川流不息的游人,使这条狭小的街道显得十分拥挤。一位年近花甲的中国游客求我帮忙,在华盛顿塑像前给他留影。就此,我们闲聊了几句。我问他对华盛顿有何评价?他说:“华盛顿是个很伟大的人物。他功成身退,不擅权、不恋栈的精神令我十分钦佩。”看来,这位同胞是一个很有见地的人。他一语中的,把华盛顿不同于其他伟人之处说出来了。
     是的,华盛顿“不擅权、不恋栈”,是古今中外政治家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人们记得:1762年5月,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已成定局,作为大陆军总司令的华盛顿,战功赫赫,威望如日中天。当时,美洲新大陆上涌动着一股君主制的思潮。华盛顿的一员部将给他写信,建议他“采纳国王的称号”。华盛顿看了信后,非常生气,立即给这个部将写了一封很长、措词严厉、毫不含糊的回信。他指责这位来信者说:

     我想不出我有哪些举动会鼓励你写这样一封信。我认为这封信包含着可能降临到我国头上的更大的危险。如果我还有点自知之明的话,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讨厌你的计划的了……如果你还重视你的国家,关心你自己和子孙后代,或者尊重我的话,你应该从头脑里清除这些想法,并决不要让你或任何其他人传播类似性质的想法。

     华盛顿胜利之日不拥兵自重,拒绝王袍加身,不索取任何荣誉和权位;而且就此急流勇退,自愿解甲归田。1789年11月2日,在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后不久,华盛顿在普林斯顿附近的洛基希尔,向由他亲自组建、追随他多年的将士们发表演说,表达自己退役还乡的愿望。果然,12月23日在安纳波利斯,华盛顿亲手向大陆会议议长交回大陆军总司令的委任状。至今在美国国会大厦里悬挂着一张巨幅油画,画面上开国元勋济济一堂,那是美国的开国大典。油画下面有个小小的说明,记载了华盛顿向国会交出军权那简单而动人的一幕。
     华盛顿说:
     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尊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

     议长答道:
     你在这块新的土地上捍卫了自由的理念,为受伤害和被压迫的人们树立了典范。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并没有随着你的军职一起消失,它将激励子孙后代。

     这个仪式如此简单,却如此庄严。它不仅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也感动了世世代代的美国人。当华盛顿发表简短讲话时,每个人的眼中都饱含着泪水。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就匆匆启程,沿着波托马克河,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故乡——弗农山庄,过着普通平民的生活。
     三年后,美国政坛波涛骤起,一些人想把国家拉向君主制的泥潭。华盛顿不希望他亲自缔造的国家发生“深以为忧的结果”;在一种高度责任感的驱使下,他再次告别心爱的家园,到费城参加制宪会议,制定了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深远影响的《美国宪法》;之后,被连续以全票当选为两届美国总统。尽管人们都希望他继续连任下去,为了遵守《美国宪法》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他在即将任满时的1796年9月17日,在国会向美国人民发表了激动人心的告别演说,检讨自己过去的过错,同时谢绝要他连任第三届总统的要求。《告别辞》中说:

     ——我们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人民有权制定和变更其政府的宪法。可是宪法在经全民采取明确和正式的行动加以修改之前,任何人都对之负有神圣的履行义务。人民有权力和权利来建立政府,可这一观念是以每人有义务服从所建立的政府为前提的……
     ——我秉持正直的热忱,献身效劳国家已经四十五载,我希望因为能力薄弱而犯的过失,会随着我不久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
     ——我怀着欢欣的期待心情,指望在我切盼实现的退休之后,能与同胞们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法律的温暖——这是我一直衷心向往的目标,并且我相信,这也是我们相互关怀、共同努力和赴汤蹈火的理想报酬。

     就像他当初率军苦战8年、赢得胜利之后解甲归田一样,他再次回到了自己的田园。在一个到处还是国王、君主、世袭制的世界里,华盛顿毅然选择放弃权力,开创了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的宪法惯例,从而为美国奠定了坚实的民主基础,也为全人类树立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光辉典范。
     在参加1796年的美国第三届总统亚当斯的就职典礼上,人们看到,华盛顿身着一袭普通的黑色礼服,独自步入费城的国会大厦。亚当斯则身着盛装,乘坐新制的官用豪华马车,在众人的簇拥下进入会场。典礼结束后,华盛顿向亚当斯表示祝贺。亚当斯后来回忆两人这次、也是最后一次会面时的情景时写道:“他看起来倒像一个真正的胜利者,而我却是一个失败者。我仿佛听到他在说,‘嘿,我下台,你登场。看看咱俩谁将过得更快活!’”
     华盛顿退休后,在弗农山庄过着平静的、怡然自乐的田园生活。他给他的一位朋友写信说:

     我终于成了波托马克河畔一个普通的百姓。在自己的葡萄架和无花果树下休闲纳凉,看不到军营的喧闹和公务的繁忙。我此时所享受的这种宁静幸福,是那些贪婪地追求功名人们,那些日夜图谋策划、不惜灭亡他国以谋私利的政客们,那些时时察言观色、以博君王一笑的弄臣们所无法理解的。我企盼能独自漫步,心满意足地走完我的人生旅途,我将知足常乐。
     在我看来,当总统和做农夫,都是在履行上帝交付的使命。

     多么高尚的思想!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有人撰文认为,“华盛顿的历史英名造就,主要靠的是他终身一贯的‘有所不为’——不贪恋权位”。其实,华盛顿的这个“有所不为”,正是“有所为”:为了实现国家的民主和法治;为了给后来从事政治的人们树立一个良好风范;在这方面,他的魅力无限,可以说“前无古人”。君不见,古往今来,多少开国元勋和革命领袖,哪一个不是辉煌的一番事业开头,由于个人权欲之心太重,在所谓“打天下,坐江山”“念念不忘一个权字”一些传统和错误理念的指导下,明目张胆地拥兵自重,擅权夺利,刀光剑影,杀戮功臣,排除异己,到头来终因祸国殃民,晚节不保而黯然收场,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那些至死都在紧紧抓住权力不放的官僚和政客们,在华盛顿面前应该感到羞愧!
     华盛顿在美国被尊称为“国父”。美国独立和民主、法治的创建,不是华盛顿一人的功劳,在他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光辉灿烂的人物:如亚历山大·杰弗逊,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汉密尔顿,本杰明·富兰克林,詹姆斯·威尔逊,詹姆斯·麦迪逊等等,但作为当时最高领袖人物的华盛顿则起了倡导和决策的作用。例如,在华盛顿任职总统期间,通过和批准了有名的《人权法案》。这个《人权法案》规定了国会不能立法反对任何宗教信仰,规定了政府不能有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舆论自由和结社的权力,它给了人民制约政府、批评政府、要求政府改正错误的权利,因而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了美国人民享有真正的自由和民主。这些都是华盛顿的不朽功绩。
     “战争时期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同胞们心目中第一人,一位举世无双的伟人。”这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瑞察德·亨利·李将军在华盛顿追悼会上的悼辞。华盛顿一生淡泊名利,在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的8年期间,始终拒绝从国家那里领取任何薪水;他把从军看作是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华盛顿反对为自己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尽管他在世时无法反对由于国会的一致同意、以华盛顿的名字为首都新址命名;然而他却成功地制止了人们为他建立纪念碑。华盛顿纪念碑是1885年建成的,离开华氏去世已有86年之久。这座纪念碑至今巍然矗立在华盛顿市区中心,高189米,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石构建筑。
     2003年6月24日,笔者来到这里,仰望着这质朴而崇高的纪念碑,曾写小诗一首,以表达对这位“举世无双的伟人”的敬意:

     矗立穹空伴众星,丰碑无字又无铭。
     元勋无意趋名利,实至名归誉满城。
               ——2006年6月于纽约
             (摘自《怀念与思考》一书)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