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绿叶对根的情意----万伯翱的多彩人生

著名作家万伯翱先生在传记文学界享有盛誉,真正认识却是从去年先生赠我他的著作《五十春秋》开始的。《五十春秋》字里行间饱含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挚爱以及对人

     著名作家万伯翱先生在传记文学界享有盛誉,真正认识却是从去年先生赠我他的著作《五十春秋》开始的。《五十春秋》字里行间饱含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挚爱以及对人性光辉的褒扬和赞美。
     身兼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等数职的万伯翱,虽已年过花甲,但他依然神采飞扬、才思敏捷、豪情满怀。他爽朗的笑声和睿智的目光向人传递着亲切与热诚,特别是他的自强不息和奋发向上令我由衷的敬佩。
     三月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在京城专访了万伯翱先生。四月初,在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有幸远赴河南黄泛区农场去追寻他无悔的青春足迹。
     一  阳光男孩
     1949年,刘邓大军百万雄师挥师南下勇夺国民党政府抗日时期的陪都重庆后,幼小的“二野”子弟万伯翱和父母也随大军来到刚刚解放的山城。这些刚刚从马背和战车上抱下来的西南局和“二野”的孩子们,由于经常跟随父母行军转移,学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中共西南局成立了西南重庆军政人民小学。时任西南党政军领导的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很快就成了西南重庆军政人民小学的首任校长
     因为重庆刚刚解放,蒋介石留下不少潜伏的匪特,不时破坏交通,还杀害我干部战士。同时由于战争刚刚结束,父辈们都忙于山城的重建和社会秩序的恢复,因此家长们常常忙得不能按时到校接孩子回家。
     有一次当这些被忙碌的家长遗忘的小学生又聚在卓琳校长身边苦等父母来接时,卓琳校长高兴地对孩子们说:“快去换换衣服,洗洗脸,跟我去看电影好不好?”
     那一天,放映的电影是大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的《童年》,当时幼小的伯翱对于电影内容似懂非懂,只觉得墙上的外国小孩生活实在太困苦。尽管如此,他和其他小同学还是因为看上了电影而把父母迟迟不来接的烦恼忘得干干净净。也正是卓琳校长的这一次安排,激发了小伯翱天性,让他对文学产生了由衷的热爱。
     万伯翱对于高尔基的作品如数家珍。高尔基早期创作《马卡尔•楚德拉》和《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这些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英雄人物作品 以及具有 鲜明的浪漫 主义特色的散文诗《海燕之歌》,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 苏联文学榜范 的《母亲》;特别是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描写了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之父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等作品万伯翱甚至是烂熟于胸。  
     1961年,读高中的学生万伯翱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在急诊中感到温暖》。那时,他因患眼疾去看病,却忘了带钱,情急之时一位医生伸出援手帮他解了围。第二天,万伯翱专门去医院送还药费。因此,有感而发,便写成《在急诊中感到温暖》的小文投寄给报社。几天后,他意外发现文章竟然被刊登了。
     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第一次印在报纸上,万伯翱从此与文学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  知青模范
     1962年,18岁的万伯翱高中毕业。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副市长的万里希望儿子响应国家的号召,离开家庭,到基层去,到更远的地方去,了解劳动人民,了解社会,一切从头学起。
     1962年9月6日,万家长子万伯翱告别了家人,第一次出远门,奔赴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
     万伯翱的行装非常简单:一床被子,一条毯子,几件换洗衣服,还有一只洗脸盆。其中有两样东西是妈妈边涛特意送给儿子的:一床万里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的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旧被子;一件万里穿了多年的灰军衣。当妈妈的对儿子的爱与期望含蓄而深沉。
     除此之外,万伯翱身上就只带了两本书和15元钱。两本书是万里给儿子的,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万里还在送给儿子的一个笔记本上专门题了一行字:“一遇动摇,立即坚持”。父亲的拳拳之爱、良苦用心都浓缩在了这耐人寻味的8个字中。
     刚到农场那会,,万伯翱胆子很小,见到一条蛇就吓得跑出老远。后来通过锻炼,他一个人夜间值班巡逻,绕3000亩果园转一圈子也不害怕。在艰苦的劳动中,万伯翱学会了嫁接、打药、剪枝、施肥、锄地。那时候,打药特别苦,三伏天穿着工作服,戴着草帽、口罩,用手举着喷杆向果树打药,在果园里打药如在蒸笼里一样,许多老职工都受不了,但万伯翱硬是挺过来了,每年要打十多遍药,几乎每次他都参加。劳动休息时,他和伙伴们一样往草地上一躺,看不出一点高干子弟的样子。冬天给果树剪枝也是苦活,天蒙蒙亮就下地,手冻紫,脚冻僵,树枝子划破脸,但他笑迎困难,在劳动日记中写下了“北风吹,大雪飘,园艺工人爬树梢”这样豪迈的诗句。
     每当面对困难的时候,万伯翱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父亲的话,就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就想起了父亲的“一遇动摇,立即坚持”的题字。这些都鼓励着他坚持下去。
     1963年春节,是万伯翱下乡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农场的大部分职工纷纷喜悦地回家和亲人团聚去了。万伯翱心里也十分盼望能够回城与父母共度佳节。于是,他试探着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不久就收到了父母亲的回信,在这次信中,万里称呼他“伯翱”,很显然在父亲心里,儿子是已经长大了的独立的成人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信中虽然表达了家中亲人特别是老奶奶非常惦念大孙子,但是,为了他更好地进步,更好地锻炼,父母亲还是不同意他回北京过春节。理由是刚下去半年多就请假回来不好,容易产生动摇。父母希望儿子在自己的岗位上过春节,同为了祖国建设在工厂、矿山、交通等岗位上坚持工作的工人同志们,同为了保卫伟大的祖国守卫着边疆、荒岛的战士一样地过春节,特别是同坚守岗位的农场的职工一起过春节这不仅不是什么遗憾,而应该是一种自豪。父母嘱咐万伯翱要在农场坚持努力学习毛主席和刘主席的著作,在三大革命中,千锤百炼,走工农化的道路,争当一名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
     父亲还在信中告诫儿子: 清代文学家郑板桥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本在破崖中,千磨万炼仍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名言应该作为你坚定革命立场的警句。同时寄去《共产党宣言》、《社会发展简史》、《苏联政治经济学》,望在春节空闲中,认真地阅读,并做好笔记。
     也就是这一年的中秋,万伯翱又经历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小小考验。那年正是秋雨连绵的时节。一天半夜里,他们居住的屋子有一面墙突然 “哗——”的一声就倒下来了。挨着墙的3张床被砸断。幸好当时万伯翱是睡在屋子另一侧,躲过了这一劫。
     后来,他在家信中向父亲汇报了这件事情。父亲万里再次回信鼓励儿子:“房子塌了,你还顶住了,没有动摇,这很好……”
     万伯翱始终牢记父亲的谆谆告诫,在农场,同工人们一起,住草房,睡通铺,吃粗粮,干重活,搏斗于黄土、酷日、狂风、暴雨、寒雪之间,牢牢地扎下了根。他不仅锻炼了筋骨,也磨炼了意志。
     在黄泛区的劳动锻炼,一切都要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使他不但学得一身农活,学得一口河南话。成为了一位吃苦耐劳、为人随和宽厚、勤恳好学、知识渊博的“万老大”。万伯翱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和一颗平常心以及天生的热诚、勤奋和努力赢得人们的尊重和友爱。
     作为北京最早一批到外地农场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又是市委书记的儿子,万伯翱的行动对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知青模范和时代楷模。
     在首都应届中学毕业生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还把万伯翱称为干部子弟下乡的典型。周恩来的讲话录音随即在全国播放。1963年的毕业生几乎都听到了周恩来的讲话,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向万伯翱学习。
     1964年9月22日,万伯翱将自己在艰苦劳动中的体会写成一篇题为《到生活的激流中去》的文章在《河南日报》发表。同年10月至11月,万伯翱以下乡积极分子的身份参加了河南团省委组织的“河南省下乡、返乡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报告团”,到全省各地做报告。196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董加耕、侯隽、周明山和万伯翱的《劳动日记》,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
     三  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每当听到这首歌时,万伯翱就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中,仿佛又回到了在黄泛区农场艰苦奋斗岁月。
     万伯翱在河南黄泛区农场的10年期间,他主要以通信的方式和家人联络。
    “文化大革命”初期,父亲万里还是“留用者”之一。但是他家已经从原先那个大院子里搬了出来。1966年的夏秋之交时,万里见到回到北京的儿子万伯翱很高兴。他说:“啊,老大,你这个工农兵啊,用工农兵的思想把我们这个资产阶级批判批判。”听了父亲这句话,万伯翱心里一阵酸楚。
     当万伯翱回到农场后不久,父亲万里就被点名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12月初一个夜晚,万里被首都红卫兵抓走,此后是20多次的10万人批斗,坐飞机、挨打受骂是家常便饭,同台被斗的还有很多其他领导人,当时的情景被红卫兵刻画成“百丑图,做成宣传画,贴得满街都是。作为万里长子的万伯翱自然受到牵连,万伯翱这个被周总理和〈人民日报》表扬过的”下乡知青模范“一夜之间也成了”黑党委的掌上明珠“”资本主义粗藤上的小黑瓜“受到造反派的批判和追查,情形十分紧张。曾经关心和支持的农场老领导也因为他成了“走资派和各种反革命分子”而受到了大会小会无休止的批判。
     这段日子是万伯翱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偏在此时,军队女友又同他划清了界限,分道扬镳。好在家里老工人和一些知青写信劝慰他:你的女朋友毅然地和你分了手,我看这不是一件值得痛苦的事,因为爱情是不能强求的,爱情的基础应该是志同道合、真心相爱的。假心还行吗?既然她不爱你,这样的女朋友你又何必再留恋她呢?更不应该为此悲观失望。爱情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身陷囹圄的廖承志伯伯也来信说,“老大,你还怕找不到老婆吗?”
     值得欣慰的是农场的领导和伙伴们没有对他另眼相看,而是一如既往地给予他亲密无间的友谊和支持。在农场的兄弟姐妹心中,无论他的父亲万里是高官还是平民甚至身陷囹圄。万伯翱就是万伯翱,那个同农场其他职工一样起早贪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万伯翱。
     万伯翱自己信奉的的人生格言是陶行知先生的那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能算是好汉。
     尤其是与电视剧《亮剑》原型王近山将军共同度过的时光让万伯翱记忆犹新,当时,王将军携家带口下放在农场。当父亲被打倒后将军却象没事一样请万伯翱去家里,照样来往。他们喝着农场自制的一元一斤的散装白酒,炒上几个鸡蛋偶尔包顿饺子。当年将军身处逆境,仍坚持自修马列、毛著,天天读书看报,盼望着有朝一日再领雄兵重返战场。将军的侠胆柔情以及作为一位革命者坚定的政治立场给年轻的万伯翱以刻骨铭心的震撼和影响。当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开始疏远万伯翱,但王近山将军见到万伯翱仍是谈笑风生,甚至在田间地头说起:万里领导建设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时受到了毛主席表扬的事,说毛主席说,北京有个书记姓万名里,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个人一天能走一万里呢。昨天我去看了人民大会堂,可不简单,10个月就建成了,苏联专家开始不相信,到了第6个月的时候,他们开始相信中国人民要创造奇迹了。将军的话打消了不少人的顾虑,也让忐忑不安的万伯翱得以内心的平静和安慰。
     1972年,由于万伯翱在农场的出色表现。在农场职工和党组织的一致推荐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开封河南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被分在郑州炮兵学院当了一名教员,并担任过郑州总参炮兵学院外训大队办公室主任。回到北京后,他历任北京炮院科研所参谋,武警北京总队九支队政委,国家体委宣传司对外宣传处处长,中国体育杂志社副总编、社长、总编、国家体育局人力资源中心主任。2004年退休后,现任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和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
     回首人生,万伯翱总是说,在农场的10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受益的一段时期,使他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在此后的岁月里,万伯翱曾多次回到当年的农场,在那里寻找青春记忆。
     四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几十年来,万伯翱笔耕不辍一直在坚守着他的作家梦。1991年他完成了《三十春秋》,2001年出版了《四十春秋》,2004年底,体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体育散文专集《元戎百姓共垂竿》、2008年中国青年出版他的《五十春秋》。万伯翱说今后要出《六十春秋》《七十春秋》。
     自1987年从部队转业到国家体委宣传司,后又调任《中国体育》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万伯翱曾任《车王》杂志、《运动•休闲》和英文《中国体育》三本杂志总编辑,他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被聘为香港《大公报》特约评论员。万伯翱还创作了影视作品有《三个少女和他的影子》、《侠女十三妹除暴》、《少林将军许世友》(又名《金戈铁马战山东》)、《大西北人》、《贺龙元帅钓鱼》等。
     万伯翱最擅长的是他的体育散文。在那些共和国的领导、老帅眼里,万伯翱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子侄,生活在这些国家领导人身边,万伯翱也看到了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日常生活尤其是休闲活动中随意平和的一面。于是,细心的万伯翱开始留心起这些生活小事,再加上万伯翱自身就是一个集垂钓、网球等多项体育技能于一身的体育运动好手。于是,万伯翱的写作视角对准了老将帅们体育休闲这一点,开始了他的“体育散文”尤其是“垂钓散文”的创作。
     万伯翱笔下那些正在休闲的老将们,甚至比他们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时候特点更鲜明:
     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怀和他们的精神面貌不仅体现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即便在日常生活中,在体育活动中,他们也从细节中透露着互相协助、不畏风浪的情怀。万伯翱在书中写了毛泽东爱打乒乓球、游泳,贺龙爱钓鱼,邓小平爱游泳,老父亲万里喜欢打网球等故事和片断,有国球的,网球的,垂钓的,桥牌的,许多现场的言行,甚至可以迤逦地发掘出新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而这些文字真实而充分地展现出了领袖们的侧影。“比如贺龙在长征中通过钓鱼解决口粮问题,表现的不仅是钓鱼的情节,而是在钓鱼中展现的人格——战友深厚的情意,贺帅把鱼钓上来,先给的是不会钓鱼的战友。 王近山将军处境越危险越爱钓鱼,尤其是大战前夕,一边钓鱼一边整理作战思路的王近山第二天就活捉了敌方司令员康泽中将。这些走下战场的老将们的生活,栩栩如生的人物就像站在万伯翱笔下跟我们说话。难怪我国著名诗书画家范增曾评价万伯翱的散文:“读伯翱文章,真是情文并茂,开体育散文之先河。”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万伯翱为人朴实热情,他的文章也是平中见奇、情深意切。万伯翱写文章就像他做人一样特别讲究“认真”二字。一篇一两千字的小散文,万伯翱动笔前先要细细读完老将们几十万字的传略,再去采访他们的夫人、儿女和警卫,然后,他还要到这些老将当初锻炼垂钓的地方去实地考察,最后才是动笔写作。几十万字的《徐向前传》、《罗瑞卿传》读完了,福建、武汉的东湖跑遍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老将帅才在万伯翱笔下活了。万伯翱说过:“虽然写的是他们钓鱼,但我要事先了解他们的生平、性格、甚至在什么时候负过伤,钓了鱼做什么用,这样才能写出他们最闪光的亮点来。
     多年来,万伯翱一直勤奋地写、用心地写。在他的许多文章里特别是他的著作《元戎百姓共垂竿》表达和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文精神 。
     由于万伯翱身处特殊的生活环境,他掌握的史料无疑是最忠于现实的,这些第一手资料,经过作者的细化和文学化,然后跃然于纸上,增强了作品里人的思想、情感、性格和行为,给读者很强的阅读魅力。他的著作《元戎百姓共垂竿》前后加印了6次仍然供不应求
     万伯翱在调动素材上,善于在宏观中放大微观,同时,又从微观中映射宏观的思想和人物形象。他的作品既有体育记者的活泼和激情,又有对历史和民族问题的思考,成为寻求社会进步的教材。除了在体育与艺术、新闻和文学的结合上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外,他也是一位慈善家。。他把自己多年来所得的稿酬分别捐赠给了中华文学基金会和 “爱心工程万伯翱助学基金”。
     常年来,他一方面用自己设立的“爱心工程万伯翱助学基金”对出狱的贫困孩子进行救助,资助学费和购买学习生活用品。他还发动组成“首都文体界名人帮教团”,深入各地关押未成年人的监狱,分组与服刑人员面对面开展文学创作、乒乓球现场传艺以及绘画、艺术等帮教活动。“通过跟少年犯同台演出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改造好以后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已经使百余名未成年服刑人员通过面对面的帮教,不仅提前出狱,还走进了校园或工作岗位,重新找回了自我。
     五 不老的青春
     2008年12月,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颁奖典礼,万伯翱的作品《井冈幽兰》从几千篇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此外,他还在为加强和推动传记文学的交流和国际合作而不辞辛劳地奔忙。此时此刻,又让人们联想起了“连轴转”  
     作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对于传记的写作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传记必须以真为本对传记进行文学升华。因为有学者说传记文学是“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万伯翱坚信中国传记文学的未来走向是:在信史的基础上对于传主进行的大胆刻画,向更高的审美层次发展。在复合传主性格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泼墨式的文学升华。这样才能表达出一种传神的文学性,使传记文学的文学色彩更浓,让读者产生审美愉悦。不断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
     近日由万伯翱担任总策划、总监制的电视连续剧《雷锋》也已经在东北沈阳开机了。
     在这之前,万伯翱和著名影视编剧黄亚洲亲赴辽宁和湖南等地对雷锋家乡及生前工作生活的地方进行了实地采访,并采访了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等人,撷取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为剧本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伯翱说,之所以策划支持拍摄《雷锋》电视剧是因为雷锋同志的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显得尤其可贵。雷锋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榜样,做人的楷模和广大青少年的偶像。
     他强调,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完美结合,它代表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看着意气风发的万伯翱,他勤奋、热心和对文学有着顽强的执着与认真;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亲人对朋友对生活怀着深深的热爱.我敢肯定:他一定还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迎接他人生中又一个黄金时代!

     原载《中华英才》总454期,出版日期:2009年5月16日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