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战火浩劫中空前规模的大西迁——《国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撤退秘录》评鉴



  【基本信息】


  《国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撤退秘录》,方明著,团结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页数:354,字数:32.3万,定价:41.00元。


  【作者介绍】


  方明,湖北黄冈人,生于黑龙江,长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附中,1982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历史系。现任湖北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发表作品有《百年通俗演义——艰难探索》《中国海空军抗战纪实》《黄埔将领恩怨录》《殊战——军统锄奸纪实》等10余部著述出版。并发表人物传记、纪实文学等共约300余万字。


  【内容简介】


  《国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撤退秘录》主要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军强势的步步紧逼,国民政府及各行各界往大西南转移以备持久作战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许多大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从南京迁到武汉,又迁到重庆。伴随着工厂、学校和大批难民的西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西迁运动。这是一场中国工业的重新布局,是一场中国人口的大迁徙,又是波及全民族的几乎是灭顶之灾的一场浩劫! 书中有对撤退西南的原因与时机揭秘,有国民党撤往重庆前后的部署内幕,还有工商界、文化界、文物及难民内迁时的经历详情。可以说,这次大撤退比“敦克尔克大撤退”规模更大、场景更悲壮。


  【作品点评】


  1.该书首次独家披露抗战时期中国政府大撤退的历史事件,其中大量的历史资料让读者深深地认识到:为了抗战的胜利,我们的国家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国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撤退秘录》是一部集资料性与可读性于一身的、全方位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大撤退场景的纪实文学。有些材料属于密档文献,这在此前的同类书中实属罕见。


  比如国民政府为什么没有考虑将陪都定在西安,或是武汉、昆明,而是接受了与蒋介石虚与委蛇,若即若离的四川枭雄刘湘的建议,转移重庆?转移政府、迁移首都是天大的事,国民政府从中央到地方,从各部部长、各省省长到一般的办事员都会波及,如何展开工作?


  抗战中,日军铁蹄践踏之处,老百姓无不水深火热。沦陷区民众如何才能躲避日军的烧杀淫掳,携妻挽子离开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如何设计这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股最大的难民潮的转移路线?如此等等,书中都有详细的描述。


  1937年11月16日,国防最高会议在铁道部的防空室举行。会议刚开始不久,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即行色匆匆地步入会场动情地说:“我老了,今生再回南京,不作此想了。你们一定抗战到底啊……”这其中饱含着怎样的难言凄楚?这也是大撤退中从政府机关人员,到军队将士、学校师生、企业员工,以及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心中的酸楚。


  本书的编著与出版,正是综合整理大量的历史档案,全景式地描述了国民政府大撤退的历史事件,让读者了解大撤退的过程与历史的真实,揭示为了抗战胜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巨大牺牲,揭示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全民族团结抗争的巨大力量。


  2.本书特别注重历史事件局部的记录和细节的描写,使得本书记述生动,增强了内容的震撼力和可读性。


  《国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撤退秘录》这部书是从宏观上描述大撤退的悲壮历史。其中有许多细节描写,让人唏嘘感叹之际催人落泪。比如描述日军进攻南京时,南京军民仓皇撤退的悲惨景象:


  宽阔的长江江面上满是漂浮着的中国军队的小船,和抱着木板泅渡的老百姓。日军毫不犹豫地就向着他们扫射,并用舰艇冲撞。数不胜数的中国军人就这样被江水吞没了,南京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即死于半渡之中。……


  兵临城下,南京城内一片恐慌。由于渡船已经难以找到,其他人见渡江无望,只得返回城内。许多士兵脱下军装躲入所谓的安全区,但最终还是被日军搜捕出来后残忍地杀害。


  1938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不足5万人的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针对30多万战俘和平民的震惊世界的大屠杀。


  书中描述重庆大轰炸的场景更是令人惨不忍睹:


  1939年5月3日这天上午时分,26架日机飞临重庆上空,将大批炸弹投掷在繁华的市中心区,市区27条商业街有19条瞬间化作废墟,几百栋房屋被烧毁,数千名无辜的市民被炸伤亡。


  重庆遭受轰炸后,满眼残垣断壁,许多房屋建筑被夷为平地。四分五裂的尸体满眼皆是,到处流淌着鲜血,放眼望去,殷红一片,长江和嘉陵江上也漂浮着无数具尸体,江面被鲜血染红。轰炸后的重庆停水、断电。悲愤、惊恐、焦虑的情绪笼罩着山城。


  《群众》杂志刊登专文《敌机狂炸后的难民》,讲述道:踏进重庆市区内被炸的废墟,不断可以看见许多同胞和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失去手臂的,失去了腿的,仅剩下一节肌肉在颤抖着。60岁的老太婆和她两个年幼的儿子,拖着创痛,躺在一起,年幼的次子,因伤重不救而死去了,老太婆含着眼泪,忍着伤痛,说不出什么话来。23岁的少妇,被炸伤左腿,因生蛆过多,已经被锯去,但脓血交流,发着熏鼻的臭味。她还未脱离危险期,神情迷糊中,她还嚷着要回家。


  书中通过这些细节的披露,更能让人深刻体会战争的残酷,侵略者的凶残,给读者的心灵造成强烈的震撼力,也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吸引力。


  3.记录历史事件的同时,注意彰显背后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打不垮的民族精神正是本书的写作主旨和本书灵魂所在。


  读完《国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撤退秘录》这本书,读者不难体会到,大撤退是被迫的,也是明智的,而大撤退中的团结抗战的民族精神才是本书的灵魂。今天,阅读本书,我们不仅看到的是英勇的将士们在战场上和敌寇的浴血厮杀,而且我们还看到亿万军民舍小家顾大家的民族之魂和民族之根。


  在中国军民的大撤退中,日本侵略者的肆意轰炸和进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牺牲,但是面对艰难,面对凶恶的敌人,他们顽强抗争,不曾停止前进的脚步。尽管用武士道精神训练出来的日本军官和士兵们非常顽强,但在他们的内心却对这场战争充满了恐惧。一个经历了罗店拉锯战的军官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成了令人惊悚的人肉磨坊!”日军惊恐地看到,中国的士兵和百姓迎着密集的机枪子弹集团冲锋,根本就不讲什么战术,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立即冲上来,眼睛都不眨。白刃战时更是疯狂,不仅用大刀和刺刀,连拳头和牙齿也都用上了。好像根本不把死亡放在眼里。这让日军士兵非常恐惧。


  这就是战无不胜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就是中国抗战必胜的根本保证。


  1941年,埃德加·斯诺考察了中国各地的抗战情况后,出版了《为亚洲而战》一书,在涉及重庆轰炸的章节中他写道:


  “……三年来,对中心市民区的狂轰滥炸所炸死的民众不到二十万人。但一切被炸城市里的几百万劫后余生的民众却因此激起了深深的狂怒和厌恶,他们对于侵略者有一种特别切身的憎恨,你如果没有钻过地洞,没有伏在田野上躲过直插下来的轰炸机,没有看见过母亲找寻她儿子尸体的破碎头颅,没有闻过被烧死的学童的气味,你绝不可能完全了解这种仇恨。……但最重要的,这是大轰炸在中国人的脑子里唤醒的一种重建中国的决心。”


  可见,战争不能够消灭一个民族,轰炸炸不调一个民族的精神!这一切不过更加提高了人民大众的抗战精神,提高了他们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他让中国军民团结一心,一致与侵略者进行更顽强更持久的战斗,直至将他们彻底消灭。


  以上这些正是本书的灵魂所在,也是该书作为中国抗战的优秀读物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的理由所在。


  【点评人简介】


  徐帮学,自由撰稿人,主要著作有《白话史记》《中国现代史评论》《中国文学史》等。


  【附封面照片】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