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侠骨柔肠国之瑰宝——《宋庆龄全传》评鉴

  图书基本信息


  《宋庆龄全传》:陈廷一,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40万字。


  作者简介


  陈廷一,1947年生于河南鹿邑,笔名晨光,毕业于吉林大学。北京国际名人传记写作中心主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作品累积达1000多万字,多次获得国家大奖。1990年以稿费设立“老子文学基金会”晨光奖,奖掖文学新人。


  作品简介


  素有“南叶北陈”(“南有叶永烈,北有陈廷一”)之称的陈廷一可谓当代传记文学的扛鼎作家。他陆续创作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代表意义的六大家族(蒋宋孔陈毛贺)系列传记,形成其独特的家族系列与历史传奇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宋庆龄全传》(下称《全传》)系其家族系列传记《宋氏三姊妹》之一。


  《全传》基本依循时间顺序,由传主之父宋查理写起,至宋庆龄逝世而止笔,线索明晰,内容详尽。爱情、信仰、人民、和平是宋庆龄生命的关键词,温柔、慈爱、忠诚、勇敢、坚韧、理智是其性格标签,国际国内、党内党外、政坛战场是其活动的舞台,业绩和情操是紧握在作者手中的红线,以此为核心,作者复活了一位女性光泽耀目的生命历程。


  作品点评


  “假如一切事情要再重复一次的话,我还是愿意同样地生活。”这是宋庆龄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作者以此为结,收束全文,使得传主执着高洁的品格与无怨无悔的生命之旅如韩娥之音,优美激昂,绵延不绝。


  一是化繁为简,注重选材。传记首先是记叙个人事迹的历史,其次才记述人物心灵演化的轨迹。1913年8月,宋庆龄结束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追随逃亡日本的孙中山,很快,二人陷入爱的漩涡。经过努力,1915年在日本注册结婚。不幸的是,1925年孙中山即英年早逝。面对宋庆龄献身革命的一生,大事小情,如何裁剪?爱情、信仰、事业,波折坎坷,如何面对?岁月悠悠,史料纷繁。纸短情长,取舍难免。陈廷一将宋庆龄献身革命的一生梳理概括为33章,起承转合,水到渠成。1-4章集中笔墨于宋氏家族及传主成长求学的经历。作为传记的开端部分,奠定了宋庆龄性格事业发展的逻辑起点。5-10章浓墨重彩于宋庆龄与孙中山的共同信仰与爱情婚姻。顺承时局、事件及人物性格、命运的发展逻辑,这部分突出描写了宋庆龄与宋氏家族缘于婚姻危机而产生的第一次分裂。这场危机暴露了宋氏家族多年标榜民主自由、主张个性解放的虚伪性,也为日后更大危机的出现预置了伏笔。11-29章落笔于政治纷争战火硝烟中宋庆龄始终践行孙中山“三民主义”奋不顾身的战斗历程。宋庆龄与宋氏家族的第二次分裂完全是一场政治危机,作为唯一不支持蒋介石南京政府的家族成员,宋庆龄与宋氏家族分道扬镳,并于1927年7月14日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成为国民党左派的旗帜。此后二十余年,与宋氏家族、与蒋介石政府、与共产党、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间的进退关系成为宋庆龄事业和生活的重心。她始终奉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秉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之原则,坚持“和平、奋斗、救中国”,谱写了一曲战时生命的华彩篇章。30-33章主要选取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在妇女儿童、国际和平等领域的活动与贡献及其文革期间的作为等收束全书,文字不多,却果断有力。选材上看,作者注重突出宋庆龄在争取民主过程中的贡献,取舍得当,确保了《全传》的精彩传神。


  二是惊险纷呈,情节跌宕。如果以销量界定雅俗文学,无疑可将陈廷一作品纳入通俗文学范畴。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读者共有的嗜好恐怕就是对故事传奇性的追求。《全传》生动描摹出作为国母的宋庆龄纵横捭阖、出生入死、曲折坎坷的一生,可谓惊险纷呈,跌宕起伏。如1932年上海“淞沪保卫战”中,宋庆龄与何香凝冒着枪林弹雨带着几大卡车慰问品亲赴前线,并发表阵地演说,极大鼓舞了十九路军誓死保卫上海的勇气。当她也从蔡廷锴处得知部队已几个月未发粮饷,“武器弹药消耗巨大,军政部却不予补给”时,当即她将“发动民众给予捐助解决”,并力劝蔡廷锴“战事正紧,内部摩擦,暂不宜提,恐助敌之士气”。之后,立即展开为十九路军募捐的活动。十九路军接到救援物资,士气更加高涨。同时,她还创办“国民伤兵医院”,成为驰名国内外的“反战旗手”,影响深远,被采访淞沪前线的美国记者称为“敢死之爱国女杰”。作者先后记述了抗战中宋庆龄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1)、“上海市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保卫中国同盟”(1938)、“中国福利基金会”(1945)等组织,如“一头名副其实力图冲决一切罗网的雄狮”般四处奔走积极开展救援活动的事迹。这既是其真实的生命经历,也体现着作者以文运事的巧妙构思。波诡云谲的国内外形势、愈演愈烈的民族危机、分分合合的两党关系、取舍有别的父母兄妹,如此等等,经作者张弛有致、穿插交织的安排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读者对重大事件及名人传奇的双重追逐。


  三是定位准确,文史兼备。历史的积累如浪里淘沙,我们能握住的不过是少之又少的一部分。如何以有限的文字探索无限的价值,便成为传记作者凝练史料诉诸文辞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事件、情节确定后,面对读者和市场,陈廷一逐渐形成了文史兼备、政治名人与通俗叙事相结合的创作风格。首先,针对一般阅读习惯,《全传》采用章节“题记”方式实现文史互渗、提纲挈领的转换生成效果。譬如第二十五章“保卫中国”,以“洁身一片冰玉心,万难不辞只报国”破题,承之以“保卫中国同盟”、“结识爱泼斯坦”、“亲笔签名”、“接待零星捐款者”、“马上接见”、“以步代车”六小节(节题记较长,此处为笔者的概括),从安排白求恩赴抗日根据地,联络中外知名人士成立“保卫中国同盟”;参加广州火炬游行,结识爱泼斯坦,为“保盟”寻得对外宣传途径;为慕名而来的各国捐助人亲笔签名、亲自接待一批批零星捐款者;不顾香港盛夏高温,不许“保盟”为其购车,以造成一种抗战时期艰苦奋斗的风气。为危难中的祖国,转战香港的宋庆龄天不亮即开始工作,在“需要者(即中国人民)”与“资金、物资捐赠者(即国外有关机构与保盟支部)”架起了一座桥梁,源源而来的捐赠,有力支援了各个战场,为抗战发挥了重大作用。虽全书未列二级标题,但每章均由三五不等的小节构成,每节前又有长短不一的概括性文字作为提示,写起来纲目清晰,读起来不枝不蔓,易于把握。其次,将危难复杂的历史事件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以烘托传主临危不惧化解冲突的胆识与谋略。如1936年11月沈钧儒等救国会“七君子”事件发生后,为营救七君子,宋庆龄策划的要求以“爱国罪”入狱的冒险行动,机智得体,是“宋庆龄30年代同蒋介石迫害革命志士的行动进行斗争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幕”,“庆龄爱国”从此成了镌刻在全国人民心中千古不变的定论,影响深远。1940年在日本派遣军扶持下汪精卫政府在南京粉墨登场,为彰显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决心,宋氏三姐妹先后在香港、重庆同时出现并肩活动,作者以轻松明亮的语言谱写了这一曲团结御侮亲密无间的乐章。1941年“皖南事变”后宋庆龄通过多种途径的斗争,制止了统一战线破裂的危机。正如作者第29章题记所言,“冰雪消融方显松之高洁”,作者以文史并重的方法完成了血肉丰满侠骨柔肠的“国之瑰宝”宋庆龄的形象塑造。


  四是对话生动,个性鲜明。传记文学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既体现在叙述中,又表露于人物对话里。不妨这样说,叙述语言呈现着作者的创作风格,对话则更多传递出传主的性格特征。说到宋庆龄,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如此形容,她从外表看来是一朵柔美的花,在内心里则是一头无畏的狮子。柔美、无畏,至柔至刚,正是宋庆龄性格中的两极,作者在依据史料设计人物对话时对此有着充分的考虑。譬如,1933年,国际反战委员会派代表来上海参加远东反战大会,消息一出,蒋介石下令加强码头警戒,不准代表团在上海上岸。面对紧急情况,宋庆龄挺身而出,亲到码头迎接。宋庆龄机警睿智,一番话说的守卫军官面对国母的从容威仪只好以打电话请示为由,撤岗待命,宋庆龄则乘机进入码头,将代表团成员安全接出。直白的对话,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简洁有力,生动传神,凸显人物性格,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点评人及其简介


  朱旭晨,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传记学者。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