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北非、欧洲战场上的美国“战神”——《巴顿将军》评鉴



  [美]斯坦利·赫什森:《巴顿将军》,赵洪云、赵毅译。中信出版社,2005年。417页,52万字。


  【作者简介】


  斯坦利·赫什森(StanleyP.Hirshon,),美国皇后大学和纽约城市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博里汉姆·扬》、《威廉·谢尔曼将军》,倾心研究巴顿将军十余年。


  【作品简介】


  乔治·S·巴顿,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生于1885年11月,1909年毕业于西点军校。一战期间,曾任美国欧洲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的上尉副官,之后参与美国第1装甲坦克旅的组建。二战期间,曾任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他指挥所属部队参加了盟军在北非、欧洲的多次主要战役,战绩辉煌。1945年12月,巴顿因车祸不幸逝世,享年60岁。


  【作品点评】


  长久以来,巴顿将军一直被奉为“战神”一级的存在。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人名字和肖像的熟悉,往往远远超过对这个人的真正了解,他们只是被定格、被图腾化了。斯坦利·赫什森著的《巴顿将军》一书,就是在解构图腾、重塑人物、厘清史实的一本书。


  书中,作者着重向我们展现了巴顿将军的三个人生标签,是以往的巴顿研究著作或我们所熟知的福克斯电影公司于1970年出品的电影《巴顿将军》所未能触及的。


  第一个标签是巴顿出身贵族,有良好的社会背景和人脉关系。巴顿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军人,但这并不能成为其笑傲军旅的全部原因,巴顿的家族势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巴顿父亲乔治·史密斯·巴顿,曾担任圣马力诺首任市长,外公本杰明·威尔逊是洛杉矶首任市长。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巴顿家族在巴顿军旅生涯中发挥的作用。巴顿想调到首都,“这年12月乔杰(巴顿)接到调令,……巴顿的好运部分归功于他的教父。”巴顿在夏威夷师任作战参谋时,不被师长认可,“幸运的是,巴顿的一个老朋友很快接管了夏威夷师的指挥权。”巴顿到陆军战争学院学习,“创建这所学校的三个人,巴顿都认识。”


  不过,巴顿的家族背景也给他带来了负面影响。当巴顿家族的工厂发生大罢工时,劳工代表托马斯回忆,“停火协议刚刚签订以后,他(巴顿)返回美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洛杉矶发表指责工人运动的演讲。”巴顿的对外联络官夸克中校认为,巴顿发表的反对工会的言论是其家族思想的反映,这必然招致劳工领袖的怨恨。斯坦利在前言中抽丝剥茧地剖析到:“这些观念使得他(巴顿)公然违抗军令,拒绝巴伐利亚非纳粹化,导致他被免去第3集团军军长职务。”


  第二个标签是巴顿长于社交,也愿意社交。在人们印象中,巴顿是一个略带鲁莽、口无遮拦的军人,但他绝不是离开战场就无所适从的人。书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巴顿及其妻子希望老巴顿接受总统的任命出任公职,因为这意味着巴顿的妹妹妮塔有体面地接近潘兴(美国名将,曾与妮塔接近订婚)并嫁给潘兴的机会。书中这样写道:“乔杰(巴顿)知道父亲在政治上的影响,并想让他父亲把这个影响利用起来。”


  不仅是军界,巴顿的社交也在政界渗透。“巴顿夫妇住在华盛顿,就可以从事他们喜欢的两种活动:招待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招待。”书中提到巴顿与胡佛国务卿斯廷森的交往,“通过斯廷森,巴顿拥有了进入胡佛管理核心的通道。而且通过斯廷森,他后来还拥有了进入罗斯福管理层的通道。”即便在外交场合巴顿也毫不逊色,“霍普金斯(罗斯福顾问)对巴顿的外交才能极为赞叹,问他愿不愿意出任大使。”


  第三个标签是巴顿精于理论,是一个文韬武略的全才。书中多处提到,巴顿毕生执着于陆军装甲战学说,在《骑兵》、《步兵》等刊物上发表了《讨伐行动中骑兵的任务》、《世界大战给骑兵带来了什么》等文章。当然,他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军事观点。


  人物塑造的立体化是该书成功的一大秘诀。除了人物刻画上的出彩之外,该书还有两个显著的优点,是同类传记无法比拟的,一是该书占有的丰富的资料。该书在前言第一句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本书撰写的依据,有别于巴顿将军其他传记的撰写。”作者认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该书是建立在大量的资料占有上的。作者在西点军校图书馆、加利福尼亚州圣玛力诺市亨利·E·亨廷顿图书馆(拥有大量巴顿家族信件)、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政府文件和审判记录、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等资料库,发现大量珍贵历史资料、信件和巴顿将军的日记,正是有了这些被忽略的资料,才将巴顿研究进一步地丰富起来。而在书中,大量的直接引用,使该书充满了独特的阅读魅力和令人信服的说服力。


  该书的另一个优点,在于作者和译者优美的文笔,既充满对历史睿智的观察,又不失恰到好处的幽默。仅举两处为例,书中一处提到“法国军官与英国军官最大的不同是,英国军官将德国人描述成胆小鬼,而法国军官们却称赞敌人勇敢。”看见这句话时我叹为观止,因为我想到了时下流行的抗日神剧。当你贬低对手时,实际上等于贬低这场对决,贬低对决意味着什么,诸位自可细细品味。


  在介绍了这本书的人物刻画、文字魅力及其史料运用的说服力之后,如果还没能吸引你,我就必须郑重地向大家推介这本书最卓越不凡的品质,在其第十九章“一本日记和一部电影”。二战造就了很多美军将领: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布雷德利、麦克阿瑟……但恰恰是巴顿的故事流传久远。为什么呢?本章开头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讲,巴顿将军虽然已经逝去,但却依旧活在人们的心里。他死后的25年里,有关他的朋友或假装成朋友的人企图利用他的言论和知名度赚取金钱和政治前途的故事数不胜数。”巴顿的赫赫战功与离奇逝世、巴顿的口无遮拦与最终被免职,都让人们盯上了这个传奇人物。“战争的结束使人们拼命地挖掘英雄。”杜鲁门经常说:“一个人在历史上占何地位跟他的死的选择时机有很大关系。”布莱德雷将军如此评价巴顿的去世:“这么说可能并不合适,但我认为这件事对巴顿和他的职业声望来说是件好事。”一个已经离世的充满争议的人物,没有谁比巴顿更适合包装和打造。实际上,巴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被大众消费的英雄。


  这样的英雄形象,我们在很多人身上都能找到丝丝影子,我们崇拜切·格瓦拉,把他最著名的肖像印在杯子、T恤、背包等等能看得见的地方,但有多少人能多多少少地说出一点他的生平功绩?我们为教父倾倒,模仿他深沉冷静的气质,但有多少人真正看过关于他的原著甚至是电影也行?我们奉巴顿为战神,但是,亲爱的,你是否了解他的坦克都碾压到哪些国家?或者他赖以成名的是哪支部队?这是一个大众跟风的快餐时代,我们习惯了“泥上偶然留指爪”的浮光掠影,不愿意把自己沉下来、静下来。


  我想还是有必要摘取几段第十九章“一本日记和一部电影”的文字以飨读者。先是日记部分,巴顿日记中涉及到艾森豪威尔的一些私密,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对手充分利用。“雷格纳瑞(出版商)只是将日记看作是政治斗争的一种武器。”日记风波之后是新的问题,好莱坞发现了巴顿具有的商业价值,想拍一部以巴顿为题材的电影。据巴顿女儿露丝·埃伦回忆,“母亲极力反对拍有关父亲的电影,我们也赞同她的看法。”但结果是,“好莱坞最有能力的影星们把巴顿搬上了银幕。”令巴顿家人聊以自慰的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一本经过精巧编辑的日记和一部赢得奥斯卡7项大奖的电影。这是巴顿去世若干年之后的事了。


  抚卷长叹,最后我想说的是,亲爱的朋友,当你真正捧起这本书时,请不要因为这本书的大块头而望而生畏,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这完全是由于本书的纸张质量同作者的文笔一样厚重扎实,这是我在以酣畅淋漓的速度读完此书后无意中得到的一个结论。(张富波)


  【点评人简介】


  张富波,武警石家庄士官学校教员,发表文学作品若干。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