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对二战时期南斯拉夫历史的深度解读——《卡德尔回忆录(1944—1957)》评鉴

对二战时期南斯拉夫历史的深度解读

  

——《卡德尔回忆录(1944—1957)》评鉴

  【基本信息】

  《卡德尔回忆录(1944—1957)》(南)爱德华•卡德尔著,李代军等译,达洲等校,新华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19.8万字,11.0印张,定价1.10元。

  【作者介绍】

  爱德华•卡德尔(1901~1979),斯洛文尼亚人,南斯拉夫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斯洛文尼亚解放阵线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最高司令部成员、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副主席和临时政府副主席等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任南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联邦政府副主席、外交部长、联邦议会主席等职。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的主要设计师,由他设计的南斯拉夫政治和经济体制与苏联体制不同。在对外事务中,他力主南斯拉夫在西方与苏联之间实行不结盟主义。

  【作品简介】

  《卡德尔回忆录(1944—1957)》(下简称《卡德尔回忆录》)是卡德尔计划撰写的回忆录中的第三部分,也是其唯一完成的回忆录,原标题是《为新南斯拉夫得到承认和独立而斗争(1944-1957)——回忆》。这部回忆录是在卡德尔去世后由一个编辑委员会根据其生前的录音整理出版,这个编委会的10名委员全为南共中央委员主席团委员,其中还有9人同时是南联邦主席团成员。所以,这是一部官方回忆录,不同于一般个人回忆录,其内容主要也是这一时期的南共史与南联邦史,而不是卡德尔个人的事迹。因此,该书的具体内容虽不太为中国人所知,体现的历史则让中国人似曾相识乃至记忆犹新,对中国人全面回顾和反思二战历史有独特的意义。

  【作品点评】

  1. 该书是对1944-1957年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一个特殊国家争取解放、独立和新生的深度解读,是一本难得的可以成为同期中国历史参照对象的著作。

  二战前,南斯拉夫是一个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独立王国组成的联合王国,还包括原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几个半自治省,如波斯尼亚、马其顿和科索沃,成立于1918年。据1921年的普查,王国的面积达到248666平方公里,接近后来的南斯拉夫联邦的面积,人口约1200万。

  二战时期,南斯拉夫为德意法西斯所占领。国内政局因此而发生很大变化,形成了三种主要势力:一种是切特尼克,一种是总部设在伦敦的流亡政府,一种南共武装。南共武装(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在这三种势力中实力最强,到1944年5月,他们总共拥有近35万名战士,完全解放或控制的地区占南斯拉夫领土的2/3以上。

  1944年5月,由于盟军即将在诺曼底登陆,苏联红军已经抵达罗马尼亚边境,德国为了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线,集中约48万兵力,对南共武装展开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并于5月25日用空降兵袭击了南共武装最高司令部的驻地德尔瓦尔。

  1944年6月初,南共武装最高司令部、南共中央、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等机关转移到维斯,这是一个只有90平方公里的小岛,《卡德尔回忆录》就是从维斯岛写起。

  上述概况显示,南共武装在同盟军的大反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意味着南共与同盟各国必然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2.该书回忆了南共与西方各国特别是英国的关系,是了解二战后期国际关系、特别是西方国家与共产党历史的重要著作。

  同中共在抗日战争期间坚持以独立自主为主不同,南共在领导反法西斯战争时,用了很大的精力来改善国际关系,争取国际援助,用《卡德尔回忆录》的话说,就是“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运动得到承认而斗争”。

  《卡德尔回忆录》指出,英国早期是支持当时还没有明确投靠德意法西斯的切特尼克,希望他们消灭南共武装,要求南共武装并入切特尼克,苏联也要求南共接受英国的方案。由于南共武装的英勇抗战和切特尼克投敌行为暴露,英国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才实行“中立”政策。中国的一些著述认为,从1943年3月起,英国的南斯拉夫政策从过去的“一边倒”过渡到“双轨制”,既支持南斯拉夫王国流亡政府和米哈伊洛维奇的切特尼克,又支持南斯拉夫游击队。

  通过进一步努力,英、美等西方盟国对南共武装奉行了新的政策。从1943年10月到1944年5月,南共武装从西方盟国得到388门火炮、2660迫击炮、107辆坦克、13447挺轻机关枪、13700支步枪。卡德尔说,这种援助比苏联“要慷慨一些,而且来得要早一些”。德国最高统帅部惊呼,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运动“已经纳入盟国的总战略,从而被承认为独立的交战一方”。此外,经南共武装最高统帅部同意,英军还派了一个旅驻守南共中央的后期驻地维斯,并在这里建有英军的临时机场。在维斯时期,卡德尔几乎每天都同驻意大利巴里的英军指挥部联系,同时也与驻那里的苏联代表机构联系,并承认“对我们来说,这一联系极其重要”。

  在最后的和谈中,西方盟国要求南斯拉夫建立联合政府,并要求以彼得国王为国家元首,以伦敦流亡政府为合法政府,以投靠过德意法西斯的米哈伊洛维奇为最高军事领袖,并同意南共最高统帅铁托为国防大臣。这是南共完全不能接受的,不过,卡德尔说,西方盟国“也没有把门完全关死”。谈判从1944年6月开始,经过反复斗争,在苏联的支持下,南共终于取得了建立新南斯拉夫的主导权,但也被迫接受了一些东西。卡德尔说,“一个不公正的和平强加于南斯拉夫头上”。

  3.该书既充分肯定苏联的支持,也表达了一些对苏联的不满,对认识苏联与各国共产党的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944年9月,南共与苏联在铁托与斯大林会谈的基础上达成共同解放南斯拉夫与苏联向南斯拉夫提供物资技术援助的协议。苏联决定出动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与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第46军团等大批部队进入南斯拉夫参战,并向南斯拉夫提供装备12个步兵师和2个航空师的武器和军用物资。通过一系列战斗后,南斯拉夫、苏联和保加利亚(隶属于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三国军队共66万人,在1944年10月20日解放了贝尔格莱德,从而取得了彻底解放南斯拉夫的决定性胜利。

  在最后的和谈中,卡德尔说:“我们只从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在充分肯定苏联支持的同时,卡德尔也公开了南共和他本人与苏联的分歧及对苏联的不满,主要有:

  其一,斯大林轻视南共武装,只愿意称他们为游击队,不愿称他们为军队,并说他们的人数没有卡德尔所说的30万之多。

  其二,苏联早期对南共没有什么具体的军事援助,只是到了“战争结束阶段”才出兵并援助了大批武器装备。

  其三,斯大林曾与丘吉尔达成一个苏英对南斯拉夫的影响“对半开”的协议,在会谈中,斯大林向卡德尔做了一个两个手指交叉的动作来解释这个“对半开”。

  其四,南共根据南斯拉夫的国情,将新南斯拉夫定名为“民主人民国家”,并建立了一些自治民主的制度,苏联对此进行了攻击。

  其五,苏联曾同意某地归属南斯拉夫,但后来又将那里划给了意大利。在某些边界线的划分上,苏联支持过南斯拉夫的主张,但最终向西方国家妥协,同意了法国提出的方案。

  其六,苏联强调世界上只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卡德尔则要求考虑到小国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情况。苏联要求南斯拉夫推行集体化,卡德尔则只主张由农民自由组织合作社。

  了解中国同期历史的人们知道,上述现象与苏联对中共的态度很有几分相似。这进一步教育人们,国家不论大小,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中小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及其战后的命运,是第二世界大战历史与战后史研究的薄弱环节,用心地读一读《卡德尔回忆录》,有助于弥补这种遗憾。中国人更应感同身受地用心读读这本书,深入地思考一下书中所提出与反映的问题。

  【点评人简介】刘强伦,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研究员,军事题材的著作主要有《西南军阀史》、《百团大战纪实》、《抗战年度焦点》、《共和国祭奠》。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