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多头并举  还原纪实《八年抗战中的蒋介石》

多头并举  还原纪实

  

《八年抗战中的蒋介石》

  图书基本信息

  《八年抗战中的蒋介石》:何虎生,台海出版社2011年版,34万字。

  作者简介

  何虎生,1962年生于江苏句容。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史和中华民国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相关专著数十部。

  作品简介

  面对日本“并吞中国”的“既定国策”,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逐渐改变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政策及“围剿”红军和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终于在卢沟桥事变后于庐山发出了振奋人心的谈话,以“牺牲一切之决心”开始持续八年的抗战。蒋介石作为海陆空大元帅领导中国军队坚持抗战到底的一番作为,争取国际援助及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各种努力,得到作者的肯定。同时,作为深谙民国武力逻辑的独裁者,蒋介石利用抗日打击政治对手,积蓄实力准备“战后之战”的行为也被清晰披露。战争进程因国土沦陷、损兵折将、利益纷争而造成的蒋介石内心矛盾与情绪变化亦得以真实呈现。

  作品点评

  该书以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发表的题为《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的讲话中最慷慨激昂的一段(“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为引子揭开蒋介石的抗战生涯。从时间上看,作品缘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宛平卢沟桥事件,收束于1945年9月9日的南京日本投降签字仪式。面对多元化时局及多样化立场,处于矛盾及战争核心的蒋介石也是复杂而多面的。于是,作者突破传记结构常用的单一时间线索,围绕抗日主战场,同时兼顾国际关系与时局、国共合作与分流、国民党内部军事实力与政治立场纷争、地方武装力量与民族关系等问题展开叙事。

  全书共十章,第一、二、四、十章侧重描写蒋介石在正面战场的指挥协调,托举出抗战由大片国土沦陷的战略撤退到各战区艰难作战的战略相持乃至展开大反攻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阶段轮廓。第三、六、七、九章将笔墨集中于国际阵营与国家主权。战争伊始,蒋介石即于庐山谈话中指出“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将中日之间的事变与国际和平联系起来,无疑彰显出蒋介石锐利独到的世界眼光及战争格局。第五、八两章则落笔于国民党内部纷争及国共关系处理。抗战前后,国民党内部有主战与主和之分,中央军与地方实力派之别,更有蒋介石始终视为头号对手的共产党及其部队。于是,作者以此二章穿插其间,既舒缓紧张的叙事节奏,又从政党政治角度切入蒋介石的内心世界。1937年8月,蒋介石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参加南京最高国防会议,由此,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御外辱。以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为主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为主的敌后战场互相配合,牵制日军,使之腹背受敌。蒋介石甚至接受共产党建议,设立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聘请共产党人担任教官。但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面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日益壮大的局势,蒋介石的疑心也越来越重,开始“政治限共”、“军事限共”,乃至发动反共军事行动,相继制造了山东博山、河北深县、湖南平江、河南确山等惨案及“晋西事变”、“皖南事变”等围共剿共行动。废约成功后,以《中国之命运》营造“一党独裁”之事态,为战后之战预做准备。抗战胜利后,极力排斥中共接收。与汪精卫的分道扬镳、对共产党的压制围剿,前者展示出蒋介石的家国情怀与爱国立场,后者则揭橥其武夫独裁与狡诈残酷的个性特征。通过对本书十个章节的归类简析,不难发现该书多头并举,各有侧重。时空之线若即若离,战火硝烟弥漫中华。作者试图借助国际国内、战争政治、国家民族等多视角观察抗战中的蒋介石,真切还原出抗战中的蒋介石立场、性格的多面与复杂及因时因事一触即发的各种情绪。

  本书的最大看点是蒋介石在正面战场坐镇指挥的几次大会战,主要包括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四战长沙、河南会战、湘桂柳会战、湘西大会战等。历时三个月、前后动员70万大军参战的淞沪会战虽以上海失守、中国军队大撤退而告终,却显示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和力量,粉碎了日军由华北长驱直下武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阴谋。同时,为长江下游的工厂和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空前大捷,因上海、南京沦陷、济南弃守笼罩在蒋介石心头的愁云一扫而空,虽然最后还是主动放弃了徐州,但5个多月间与日军精锐部队的周旋,达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蒋介石亲任作战总指挥,调集几乎所有可以动用的部队(计120多个师100万人),战线方圆数千里的武汉保卫战历时四个半月,以失败告终,其牺牲之重是抗战中任何战役都不能比拟的。蒋介石非常痛心,于1938年10月31日发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再次陈述其阻滞日军、打击敌人、战略转移、部署西南大后方的计划。广州与武汉几乎同时沦陷,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此后,正面战场又经历了四战长沙、浙赣会战、鄂西会战、河南会战、湘桂柳会战等十数次较大战役,部队人员伤亡惨重,疲惫不堪。蒋介石亦是灰心沮丧,乃至说出“制胜之把握”为“数千年之正气”曰“礼义仁智信是也”的话,谋求精神胜利以制敌。直至1945年4月底,日军发起芷江战役,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在湘西的最后一战才以全胜而告终。6月转入战略反攻。蒋介石对众多战役的指挥,虽亮点不多,亦常顾此失彼,但“以水代兵”炸大堤、“焦土抗战”焚长沙等处的描写却是极尽细致,逼真描摹出蒋介石果断狡黠的性格。

  其次是有关中国远征军的叙述。缅甸介于印度与中国战区之间,其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关涉中英缅印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走势,滇缅公路又是美国援华物资运往中国的唯一通道。因此,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的记述亦成战事关节点。1941年12月8日,日军轰炸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配合英美行动,联合打击日本,12月9日下午,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12月10日,面对英国人的援助请求,蒋介石表示愿意承担赴缅作战保卫缅甸的责任,命令第六军6支队立即入缅。但是,中英美之间的战略差异及新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与蒋介石想法的不同,致使多次战役中国军队都成为英军退却的掩护。虽取得仁安羌大捷,但局部胜利并未扭转远征军战略上的劣势。驻缅英军作战不力,甚至背信弃义、不战而逃,使得中国远征军陷入孤军作战之境。苦撑近半年的缅甸战役,中国损失巨大,10万精锐部队折损过半。日军完全控制滇缅公路,切断了西南最大的援华通道,中国的持久抗战面临新困境。1944年,在美国压力下,蒋介石再次出动中国远征军,配合史迪威训练的中国驻印军打通中印交通线。

  第三是蒋介石对川滇新藏地方军及民族问题的处理。地方实力派及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始终是蒋介石的心病,四川刘湘、云南龙云、新疆盛世才、西藏噶厦政权原是自成一统,不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蒋介石利用抗战时机,“攘外”亦可“安内”,先将四川、云南中央化,再利用苏德战争爆发步步紧逼,使得背靠苏联的盛世才公开反正,新疆主权回归中央。对于西藏,蒋介石则政治手段与军事压力并用,加之西藏爱国人士的努力,噶厦终于向中央做出让步,并派出代表于1946年春到达南京庆祝抗战胜利,准备参加“国大”。

  第四是蒋介石日记的引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于2007年4月2日宣布公开蒋介石1931-1945日记手稿,此后,研究蒋介石及抗战的专著多有引自其日记的文字。本书先后引用蒋介石日记十余次,且均为重要事件陈述中的直接引用,或表明决心,或记述重大战役、事件之效果/后果,或凸显蒋介石对外交涉之成功。这些文字既增强了作品的纪实性,又充分展示出蒋介石的性格特征及内心世界。

  当然,本书也存在因时序交织而带来的阅读难度,及缺少注释而产生的真实性质疑,作者为我们展示的也只能是蒋介石的几个侧面而非全部。但瑕不掩瑜,《八年抗战中的蒋介石》总能启示读者对抗日战争这段特殊的历史进行再认识,重新思考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抗日功绩,对蒋介石这个民国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有一番新的了解。

  点评人及其简介

  朱旭晨,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传记学者。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