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力求真实还原历史——《汤恩伯传》评鉴

力求真实还原历史


——《汤恩伯传》评鉴


  【点评人简介】

  

  张柱林,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雷,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图书基本信息】


  邹伟平、章瑞年:《汤恩伯传》,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273页,25万字。

  

  【作者简介】

  

  邹伟平,浙江武义人,金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武义县文联主席。已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有专著《走进俞源》、《江南水彩》、《俞源古村落》面世。

  

  章瑞年,浙江武义人。黑龙江宾县教师进修学校离休干部,曾担任松花江地区文联委员、宾县政协委员、《人民中国》杂志记者。

  

  【作品简介】

  

  汤恩伯,是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他深得蒋介石的器重,其部队被称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我国现代战争史上的作用不可小视。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汤恩伯作为国军将领在南口战役和台儿庄战役中显示出他过人的军事才能,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本书作者经过长期的积累、发掘、整理和艰辛的考证、编撰工作,终于完成了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传记——《汤恩伯传》,其目的就是想从历史的角度,比较客观的去描述民国上将汤恩伯的一生,还一个比较真实全面的汤恩伯于读者。本书中的汤恩伯除了是驰骋战场、叱咤风云的将军外,还有另外的一面——带着浓厚乡土味的农民儿子。

  

  汤恩伯(1898年——1954年 ),名克勤,字恩伯,浙江金华人,国民党黄埔系骨干将领。1937年抗战爆发后,指挥所部在南口地区抗击日军进攻,予敌重创。10月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0军团军团长,翌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浴血杀敌。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31军总司令,先后参加武汉会战、随枣会战。1942年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关于汤恩伯在抗战中的作为,历来有各种说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这个饱受争议的风云人物呢?

  

  《汤恩伯传》用细致的考证和缜密的分析,力图还原一代抗日名将的心路历程。他是铁血硬汉,死守南口,使日寇三天内占领该城的狂言落空。而能守城半个多月,歼灭武装到牙齿的强敌一万五千余,在著名记者范长江看来,“全凭勇气”。汤恩伯和全体守城将士的英勇战斗,极大地挫伤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并使日本军国主义者“三月亡华”的神话破灭。他在台儿庄战役中机智勇敢,阻击日寇,再得嘉奖。而在大陆上,却流传着汤恩伯在此战中“逡巡不进”“贻误战机”的议论,此说的始作俑者即是当时的战役指挥官李宗仁,所以得到许多人的轻信。本传记作者多方排比求证,认为李宗仁由于与蒋系的矛盾,对汤恩伯横加指责,是没有道理的。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迂回作战,选择战机得当,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点,与李宗仁同为桂系、当时也参与指挥作战的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将军也是认同的:“汤恩伯司令用兵适宜……此为其用兵灵活合适之处”,这与李宗仁一味强调汤恩伯不听调度、违抗军命,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语。白崇禧且说“若论功行赏,汤恩伯部进攻机动,包围迅速;孙连仲部坚强防守,英勇杀战,皆战守同功”,持论公允,为深知兵法者所言。台儿庄战役是整个抗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最辉煌的胜利,而汤恩伯的用兵得当与孙连仲部的奋勇守城一样,都属首功。汤恩伯其后仍屡立战功,率部在信阳阻击日军,斩杀9000,收复贵州独山,夺回广西桂林,都是他的杰作。他的谋略胆气让日军闻风丧胆,战后传言他在日本手术失败致死,实为怀恨在心的日本医生谋杀,也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汤恩伯在私德上也有过人处。他是农村子弟,战事吃紧仍不忘家乡建设,不忘后代福祉。为家乡出谋划策,捐资办学,时刻不忘身为武义人。感念蒋介石知遇之恩,为其浴血奋战,忠心不二。当然在立身处世上,他也机智主动,早年抓住机遇,跟随富豪留学日本;后找到兴趣点,主动舍弃政法科,专攻军事。他经济拮据,通过各路关系终找到陈仪,争取得到官费资格,成为人生重大转折。参军入伍,屡建奇功,靠的是他的机智和勇敢,靠的是他的主动和积极。汤恩伯精通兵法,而又忠勇无畏,南口喋血,汤恩伯一马当先,不顾生死。他在台儿庄指导的反包围运动战成为中国抗战初期的战略战术典范,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争取了时间。所以全书内容丰富,以其军事生涯为中心,全方面为读者呈现汤恩伯的面貌。

  

  【作品点评】

  

  汤恩伯是中国现代战争史上不可回避的历史人物。他戎马一生,忠心护主;他统帅三军,卫国抗倭;他铁汉柔情,恩怨分明。《汤恩伯传》的作者邹伟平和章瑞年都是浙江武义县人,与汤恩伯是老乡。两人都受到较深的传统文化熏陶,对汤恩伯的事迹也是耳濡目染,文字功底扎实深厚,史料准确丰富,使得本书具有很深的感染力和较强的说服力。虽然他们对传主有一分作为同乡的偏爱,但能够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汤恩伯,而不受自己主观意见的左右。总而言之,本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汤恩伯人生经历为经,以同时期的中国历史为纬,经纬交叉呈现全景式社会、政治和军事形势图像。汤恩伯的一生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与当时社会的剧烈变革与动荡息息相关。沿着汤恩伯的人生经历这条经线,我们还可以发现其间错落交织的社会变动之纬线。小时候的留学日本、五次“围剿”,后来的一心抗日、国共合作,从抗日胜利后的国共之争到后来的孤岛释兵权,汤恩伯的人生经历背后,展现的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

  

  第二,用白描写史,且描且叙不评论。这本传记能够摆脱以往的意识形态干涉,用尽可能客观公正的态度再现当年叱咤风云的汤恩伯,得益于作者对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大量史料的考据,且不妄加评论。白描写史,首先体现的便是语言上的严谨。作者的用词造句都是去感情色彩的,在“围剿”部分,作者也没有表现出因为汤恩伯的“屠杀”行为,任自己的语言失去节制。其次,作者对历史公案不作点评,只罗列史料供读者自己分析。例如作者在处理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时的表现的价值评判上,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评论,而是罗列了史学界的两种看法:一个是汤恩伯是个军事懦夫,他在台儿庄之战中或保存实力或害怕死亡而逡巡不进;一个是汤恩伯是打运动战的高手,他的反包围战略是我国抗战初期实施战略战术的成功范例。两种观点都有相当详实的史料作支撑,这种白描手法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评论是非,使得本书的客观性得到众多学者好评。后面的关于“出卖恩师”部分也同样不给予作者个人的主观评论。

  

  第三,纵横对比法阐述。纵向的历时对比,主要体现在对传主的人生经历的比较。汤恩伯一向以从严治军、军纪严明而著称,士兵偷摘农户李子而被枪毙,警察局长行贿三百元也被毙。后来称霸“中原王”,驻守叶县,扩军备战,走私经商,军纪废弛。同样,南口战役和台儿庄战役为汤恩伯扬名立万,树立起铁拳硬汉形象,可日后的战争中却不再骁勇善战,这也形成鲜明对比。横向的共时对比,主要体现在叙述层面。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是明哲保身逡巡不进(以李宗仁为代表的观点),还是汤恩伯迂回反包围战术精妙绝伦堪称典范,这两种说法都貌似合情合理,作者展示了大量详实的研究史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前者的意识形态和主观性很强、后者则相对比较客观真实的结论。这类纵横对比的叙述在书中很多,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