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民族英雄——《抗日第一枪:马占山和江桥抗战》评鉴

918.jpg




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民族英雄

  

——《抗日第一枪:马占山和江桥抗战》评鉴

  

  【点评人简介】

  

  肖惊鸿,文学评论家、作家,著有《古今正读——历史的戏剧化与戏剧的历史化》等专著。

  

  【图书基本信息】

  

  张港:《抗日第一枪:马占山和江桥抗战》,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531页,48.6万字。

  

  【作者简介】

  

  张港,1951年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曾参与编写《马占山将军》《谢珂将军》《齐齐哈尔革命老区史》等地方史著作。著有《经典古诗词另类“悦读”》《大师也有错——余秋雨散文知识性疏误点击》《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等。

  

  【作品简介】

  

  “九·一八”后,在黑龙江省中国军队对抗日军的悲壮、激烈的历史性战役,史称江桥抗战。抗日英雄马占山带领抗战将士打响了抗日第一枪。江桥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马占山带领爱国官兵,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本书以马占山为人物主线,围绕江桥战役展开情节,讲述战争过程和战争的国际背景,双方决策者、参与者的心理轨迹,全景式地展示了江桥抗战的历史。

  

  【作品点评】

  

  这是一部纪实作品。全书共20章108节,以时间顺序,每一章讲述一个大事件,每一小节突出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故事之间又前后照应,记人与记事完美结合,故事带出人物,人物推进故事,情节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扣,扣人心弦。作者从历史真实出发,经过严谨的史料考证,书中地名、时间、战斗过程及人物几乎完全有史可依,就连当时使用的武器、服装、部队番号都经过考证核实。对战斗的某些场面、人物形象,做了适当的艺术加工。书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除了抗日英雄外,还有日本官兵及汉奸。每个形象都有鲜明个性,呼之欲出。有的可歌可泣,令人景仰;有的可悲可叹,令人扼腕;有的则必欲杀之而后快。本书很好地规避了敏感问题,没有宗教、民族等与当前宣传主旨冲突的问题。在史实基础上突出了传奇色彩和可读性。

  

  本书在刻画典型人物的同时,不忘塑造典型环境。以1931年10月至1932年末为时间主线,围绕江桥战役,向战役前后延伸,讲述战争过程,战争的国际背景,双方决策者、参与者的心理轨迹,力图给读者一个江桥抗战的背景全貌。

  

  本书风格鲜明,语言特点突出。既苍凉悲壮,又风趣幽默,同时,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性特征,突出了东北人的语言特色,以及黑龙江省的山河风貌,勾勒出一幅历史风俗民情画卷。与其他同类抗战题材相比,特点鲜明,无雷同感。

  

  慨而言之,作品突出记录和塑造了马占山的形象,体现了马占山与江桥抗战在中国抗战历史上的作用。

  

  本书对马占山了进行了最真实的记录和还原。

  

  马占山1885年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自幼家贫,早年曾投奔绿林欲为父报仇,后被官军招抚收编。1920年,他随吴俊升到黑龙江省,曾任过骑兵团长、旅长、黑龙江省剿匪司令。1930年10月,马占山被派驻黑河地区,任黑河警备司令兼骑兵第三旅旅长。在10月20日就职典礼上,马占山说:“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铲除之,以尽我保卫地方之责”,体现了他“守土有责”、“以尽天职”的信念。

  

  马占山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江桥防务。整顿内部,安定社会秩序;致电前方,激励将士准备迎敌;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兵力;从实力上做好抗日准备,从舆论上压倒了投降派,主战派占了上风,齐齐哈尔出现了抗敌御侮的大好形势。

  

  马占山意志坚定,作战勇敢,对日寇展开顽强抵抗,被视为“民族英雄”、“中国的拿破仑”。1931年11月4日拂晓,日军300余人乘大雾向江桥进攻,遭到马占山部队守军迎头痛击。中午,100余日军在飞机掩护下疯狂向大兴阵地攻击,仍遭败绩。当晚,日伪军4000余人,在数十门山炮,7架飞机,4辆铁甲车掩护下向阵地猛扑,马占山指挥部队英勇还击,阻止了敌人前进。第二天,日伪军8000余人,在百门大炮和20多架飞机配合下发动强攻,马占山指挥守军步兵、骑兵配合,激战到晚上,把敌人打退。11月6日,日军又增派1000余人,增加野炮、重炮、飞机、铁甲车等武器大举进攻,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官兵同仇敌忾,英勇作战,使日伪军遭到重大打击,马占山部队也付出巨大代价。为保存实力,马占山军队乘夜放弃江桥阵地,撤到大兴以北整顿补充。日军在江桥完全出乎意料地受挫,又纠集力量,开始大举进犯。11月12日,日军7000余人分三路向三间房、昂昂溪进发。三间房战斗是江桥抗战最高潮,也是保卫齐齐哈尔的最后防线。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但由于敌强我弱,11月14日汤池、磨茹气失守,虽然马占山11月15日在昂昂溪督战取得小的胜利,但随着日军增援部队到达,步、骑、炮兵3500余人猛扑三间房主阵地,马占山部队只得向昂溪撤退。坚持至11月18日下午,因弹尽粮绝,伤亡严重,连续撤退至齐齐哈尔、克山、拜泉、再退至海伦一带。11月19日,日军进占齐齐哈尔,省城失陷,江桥抗战到此结束。

  

  江桥抗战是“九·一八"后中国爱国官兵对入侵日寇的第一次有力的武装反抗。此役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民的爱国斗志,揭开了抗日序幕,出现了东北义勇军。领导者马占山身先士卒,在江桥抗战中他起了重要作用。

  

  江桥抗战在抗日战争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江桥抗战是中日战争中极少的敌众我寡战役。此役,日军投入一个师团加两个旅团以上主力,3万余人,中国军队只有五个地方旅的十五个团,敌我实力悬殊。以杀伤人数计,日军伤亡与我军大体相同。其次,日军虽严重受挫,但在江桥战役后,又增兵至三四个师团,为争夺哈尔滨、齐齐哈尔这样的大城市展开再次猛烈进攻,这在日后的抗战中是绝无仅有的。我与日军富拉尔基争夺战,三进三出,日军指挥官三次被毙伤。其三,江桥抗战时,蒋介石、张学良强调对日军忍让,黑龙江省军是抗命作战,并没有得到中央支持。其四,江桥抗战让历史归于历史。因为江桥抗战,黑龙江省中国政权坚持至1933年初,并控制了大片国土。有些书上说“九一八后,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是不正确的。其五,许多早期优秀共产党员参加了江桥抗战,并流血牺牲。江桥抗战还为日后的八路军培育出几员名将,连韩国首任总理也参加过江桥抗战。其六,江桥抗战部队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中最强大的一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直接提供了素材。后来一部分官兵加入抗联,一部分参加了长城抗战,徐州会战、绥远抗战、滇西会战也都有江桥将士参与。对此,必须正确客观认识。

  

  本书通过一百多个前后相接的曲折故事,二百多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还原了历史,更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剖析了生死对决中人性的冲突,解析了中日矛盾的历史根源,引发读者对抗日战争的深度思考。而经历了江桥抗战的马占山,成为识大体知进退的抗战先驱,被历史永远铭记。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