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永不磨灭的精神符码 ——《转战白山黑水的抗日英雄赵尚志》评鉴

微信图片_20190508161318.jpg

永不磨灭的精神符码

——《转战白山黑水的抗日英雄赵尚志》评鉴

【点评人简介】

贺莉,文史研究员。


【出版社信息】


孟庆宇:《转战白山黑水的抗日英雄赵尚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7页,7万字。


【作者简介】

孟庆宇,传记文学作家,出版多部传记作品。


【作品简介】

赵尚志是著名的北方抗日英烈,是战斗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中的传奇英雄。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9·18”事变后投身抗日武装斗争,曾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是东北抗联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之一,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赵尚志生于1908年10月26日,1919年,随家迁居哈尔滨,幼年家境贫寒,11岁离家,寻职谋生。他当过杂役、学徒和信差。1925年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当年夏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早期党员之一。在学校被推选为学生会会长。同年秋因为搞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不久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为学员,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党派他回东北负责学运工作。曾两次被捕入狱,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利诱,未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

“九一八”事变后,获释出狱。不久满洲省委任命他为省委军委书记,负责领导抗日武装工作。1934年3月末,联络了二十余支抗日义勇军,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他被推选为司令。后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他任司令。1935年4月,根据满洲省委紧急通知精神,他当选为北满临时省委执行委员会主席。1936年1月,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成立,他任总司令。他在统一指挥军事行动,统筹安排给养,培养和调配干部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开辟了清原、木兰、巴彦、铁力等十余县为根据地。在根据地里,建立了小型兵工厂、被服厂、仓库和军医院,还建立了政治军事干部学校,他担任校长。1936年8月间,他被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下辖七个师,全军约六千多人,活跃在松花江两岸二十多个县境内。1939年后,由于日伪军连续派重兵“讨伐”,抗日战争进入艰苦时期,敌人曾悬赏一万元,通缉赵尚志,叫嚣“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一两银。”敌人还多次派遣特务奸细混入抗日军内部,企图暗杀他,均未得逞。他一贯坚持党的正确路线,在党内针锋相对的和王明、康生等人“左”倾路线做斗争,因而曾两次被错误的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军内职务,但他丝毫没有消沉,依然对党赤胆忠心,继续坚持抗日武装斗争。  1942年1月,他带领小分队从苏联回到东北,在梧桐河一带活动。2月12日在袭击梧桐河警察分所时,被乔装成老百姓的特务击伤腹部,昏迷中被俘。他伤势十分严重,敌人决定对他进行突击审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最后因为在一切酷刑面前的闭口不语,他英勇地牺牲在了敌人屠刀下,年仅34岁。北国大地,人声呜咽,天地同悲

从1932年起,他先后担任巴彦游击队政委、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在此期间,他率领东北抗日军民,纵横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歼灭了日伪军大批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 历经六十余载,2004年6月,在即将迎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有关部门鉴定后予以确认。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将赵尚志烈士颅骨安葬在辽宁朝阳,并建立赵尚志烈士纪念馆。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总算以一个略显慰藉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对英雄的告慰,而这却不是句号,恰恰仿佛是一个新的开始,英雄魂兮归来,今人对英魂的敬仰与怀念,追忆与传颂将永远激荡于北中国的苍天沃野。


【作品点评】

本书是一册纪念是著名北方抗日英烈赵尚志的猎猎挽歌,是对英雄的一次深情回眸与礼敬。作者满怀敬仰与情义,以一种交响组曲的形式,将一个战斗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中的爱国主义战士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弹响在天地之间。这仿佛是一次被一个非凡的生命与精神引领的书写,因而其文本格外流溢着激荡人心的力量,作者几乎全然恣意地放纵自己的笔端,听从内心的感受,听从一个英雄不灭的精神符码,带领自己完成作品的结构。作品共分为十七个章节,就仿佛十七章生命的组曲,在共和国抗战历史的舞台上缓缓响起:从“发愤图强 寻求民族解放”的青春烈血,那些以勇气、生命与信念战斗的征途;到“奔赴珠河 创建抗日游击队”的革命烈焰的燃起,辉映着苦难中的北国大地,犹如一簇簇引向光明的黎明之光;再到“威震北满痛歼日寇”的英雄本色,令敌寇闻风丧胆的惊天豪气,为祖国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到“顽强斗争 忍辱负重”的隐忍与压抑,到“一生憾事 死于汉奸之手”的愤慨哀恸,万古悲情,到“英雄颅骨魂归故里”的刻骨追忆与慰藉,直到“永志不忘 英雄名垂千古”,这位令敌寇闻风丧胆、令天地唏嘘呜咽、令今人无尽敬仰的抗日英烈,被这样的组曲,鲜活、立体、生动地还原了。同时还原的还有那个硝烟漫漫、战火隆隆的年代,血流遍野万骨枯的惨烈岁月,令人无法不唏嘘感怀,心神激荡。

赵尚志的一生是极其曲折坎坷的,因为他不仅要面对敌人的抓捕和围剿,带领部队战斗杀敌,更让他难过的是还要承受来自党内的压力和委屈。赵尚志的一生中两次被错误的开除党籍,这是一种耻辱的错误,一直到1982年,赵尚志牺牲40年以后,中共黑龙江省委才再一次恢复了他的党籍。 赵尚志出生于的地方是辽宁省朝阳县王伦沟乡喇嘛沟村,即现在的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这里是英雄的家乡,在这里每个人都知道,赵尚志一家是“满门忠烈”。曾在1919年,赵尚志随母流亡到哈尔滨。赵尚志在哈尔滨市许公中学读书,1925年底,赵尚志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以及在投入革命洪流不久,赵尚志就先后两次被捕入狱,度过了将近四年的铁窗生涯等情况。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抗日救国成为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的要求。赵尚志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成长为抗日民族英雄,创造了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辉煌。赵尚志领导的抗日联军转战在白山黑水之间,他们为保家卫国义无反顾,誓死战斗在皑皑雪山、茫茫峻岭之间。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曾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后人才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建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他们保卫祖国、保卫家乡、保卫人民的信念,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在北中国的林海雪原山乡沃野中辉映黑暗的岁月。而他的精神中不屈的信念,同样向整个世界展示着中国人民十四年艰苦抗战的伟大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作者以一种组曲似的结构,缓中有迅,急中有稳,张弛有度地叙述,意在表达的是和平的岁月如此来之不易,英雄的血染红了蓝天下的旗帜,一幕幕一曲曲、一章章一节节,抚今追昔,英雄的呐喊声仿佛就在耳畔,战马的嘶鸣仿佛就在白山黑水间回荡,无疑作者的深情,也毫不隐藏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在抗战年代,提起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 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五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194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后来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在一个又一个庄严的历史时刻,本书的意义似乎渐渐隐匿于这些乐章的深处,或者连文本自身也陡然生出灵魂,并与作者、读者一并倾听着,一个来自人类命运深处的、饱涵坎坷更满怀爱国主义信念的,英魂不朽的壮烈华章。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