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永不消散的抗战号角 ——《七七事变》评鉴

七七事变.jpg

永不消散的抗战号角

——《七七事变》评鉴

【点评人简介】

贺颖,中国作协会员,辽宁作协特邀评论家,诗人。


【出版社简介】

戴守义秦德纯《正面战场——七七事变》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0出版   376


【作者简介】

戴守义(1906—1974),字斌武,中国国民党军将领,河南省沈丘县戴祖师庙村人。1925年投军,跟随冯玉祥将军当兵,1933年,戴守义率二二团参加了喜峰口战役,1937年,卢沟桥地区担任南线指挥。

秦德纯(18931963),字绍文。中国国民党军将领。山东省沂水县埠东村人。1920年入北京陆军大学1940年同叶籁士、刘仁、冯文洛钟宪民创建重庆世界语函授学社,并任社长。


【内容简介】

    为了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概貌,为史学工作者提供研究资料,特将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征集的原国民党将领回忆抗日战争的文章,经过审慎的选择和核实,汇编成《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丛书讲述了英勇不屈的战史奇观,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1937年到1945年,中国军队发动大会战二十多次、战役一千一百多次、普通战斗两千八百多次。三百二十多万官兵伤亡,一百多名将军殉国。四千多名飞行员血洒长空,两千四百多架战机被击落。海军更是全军覆没,所有的舰艇全部打光。这就是可歌可泣的正面战场,这就是不可磨灭的历史画卷,事实用鲜血与火焰向全世界证明,没有任何侵略者可以征服中华民族。丛书直面历史,弥足珍贵,是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写中国人惊天动地保家卫国史,是来自抗日战场第一线的声音,是中国人民抗日的壮烈写照。本书是丛书之一,内容旨在反映七七事变及中国军民在抗战初期平津地区、平绥路、平汉路北段和津浦路北段抗战的经过,每个真实亲历者的悲壮经历,惨烈的血与火的洗礼,后人仿佛再次目睹战争的硝烟,家仇国恨的浩茫激荡,令人慨叹万分而惊心动魄。


【作品点评】

日本帝国主义者怀着灭亡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于20世纪30年代初发动了侵华战争。它首先是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建立伪满洲国;继而又占据热河,窥伺察哈尔、绥远和河北以及平津两市;最后则孤注一掷,向平津和整个华北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企图以武力吞并整个中国。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结构上的丰富宏阔,多声部的合奏犹如巨大的交响,回旋在华夏大地上。本书汇集了多位战争亲历者的真实经历,具有极强的现实冲击力,整部作品仿佛一个神奇的舞台,舞台上正还原着一个烽火浩荡的中国人民悲情壮烈的卫国战争场面。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侵略军向我宛平县守军开火,遭到我第二十九军的坚决还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卢沟桥反侵略的枪声,吹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的战斗号角,由此展开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成败,关系民族的存续和国家的兴亡。处此国难当头之际,凡我炎黄子孙,莫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国共两党更各捐前嫌,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于是,全国军民前赴后继,历尽艰辛,奋战八载,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七七事变和驻平部队的抵抗”,“平津路抗战”,“ 平绥路东段抗战”,“平汉路北段抗战”,“ 津浦路北段抗战”,不同的讲述着,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段,讲述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讲述着那场战争的每个侧面,每个细节,此起彼伏风云激荡,共同完成了一个经典战争的真实面貌,形成一种难以抗拒的感召力,对今人后世充满警示与启迪。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历史的勇敢直面与真实呈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与视野,完成了对历史无形中的必要的修正与完善。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20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扩大对华攻击,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第一次大战后,日本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对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发动袭击,才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华北自治运动”,意在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战争即将打响。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 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从7月7日到30日,日军攻击驻军地,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进行抵抗,开启了日中战争的序幕,到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再到30日,天津失守,中国军队共出动11个师,计约153000人。

烽烟四起,血流遍野,大地悲情,中华儿女在这场抗日战争表现了感天动地的民族气节,为捍卫祖国尊严而浴血奋战,为祖国抗日民族解放事业奏响了永不消散的号角,更为世界解放战争史留下了无限悲情的烙印。而以更深层次而言,这场战争也传递出一种必须的对战争伦理的惊醒与反思,而这也许是本书的另一个更为深刻的哲学意义所在。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